摘要: 今年初,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正式上映,迅速吸引众多影迷,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动画影视作品。该影片本身融合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思想,其字幕翻译更是在源语与目标语文化之间进行了一次“二次融合”。本文通过分析英文字幕中语言与文化元素的杂合处理方式,探讨译者如何借助多种翻译策略,既保留原文化特色,又兼顾国际观众的接受能力,从而构建出一个介于熟悉与陌生之间的“文化中间地带”,成功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传播。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the animated film “Nezha: Demon Child Conquers the Sea”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Nezha 2”) was officially released, quickly attracting numerous fans and becoming a phenomenal animated film. The film itself integrates China’s traditional mythology with modern ideologies, while its subtitle translation achieves a “second fusion”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 cultur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hybrid treatment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English subtitles, exploring how translators employ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preserve origi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accommodating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reception capabilities, thereby constructing a “cultural middle ground” between familiarity and unfamiliarity, successfully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软文化实力的增强,中国电影也逐渐走出国门。今年年初上映的《哪吒2》票房突破了150亿,创下了国产动漫电影的历史新高,成为了现象级的影视作品。后来更是在海外上映了45个国家和地区。国产电影想要在海外获得认可,自然需要优秀的英文字幕翻译,因为贴切的字幕翻译能够更好地传递电影的内涵,同时更便于观众感受背后的文化。影视字幕的翻译需要做到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既要让观众一目了然,又要富有表现力和文学美感。《哪吒2》创作团队甚至推出了海外预告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一些文化负载词如“急急如律令”的翻译引发全民参与。目前因为该片海外版发行时间不久,所以研究还是有很大空白,因此本文拟通过文化杂合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其背后的翻译考量,寻求更加贴切的字幕翻译,为中国神话IP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向世界展示中国神话魅力。
2. 字幕翻译的定义及特点
字幕翻译是指将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或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以同步文字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的过程。它帮助不同语言的观众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理解内容,其核心在于实现有效的语言转换与信息传递。字幕翻译通常具备四个典型特征:首先,译文需简洁凝练。由于屏幕空间有限,且不能遮盖关键画面,翻译时应避免冗长,尽可能采用精炼的表达。其次,强调时间同步。字幕需与语音同步出现和消失,以保证声画协调一致。第三,讲究文化适应。译者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尽量避免可能引发误解或不适的表述,同时也要适当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最后,字幕还具有补充说明的功能,能够澄清原声中模糊或隐含的信息。从传播效果来说,字幕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承担着情感共鸣与文化沟通的作用。因此,译者不仅需具备优秀的双语能力,还要深刻理解双文化背景与受众心理,才能通过字幕促进更顺畅的跨文化对话与认同。
3. 杂合理论概述
杂合描述的是多种语言及文化彼此交融、碰撞后所生成的一种混合形态,它既融合了不同文化的特质,又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从根本上说,杂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理论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念,揭示出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具有生成力的中间地带——该区域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与文化产物,均反映出明显的混杂性[1]。该概念在学术讨论中亦被称作“第三空间”[1]、“第三种语言”[2]或“中间领域”[3]。作为跨文化沟通的关键媒介,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符号的转码,更构成源语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深度互动。文化的差异性与交流的必然需求,共同促使翻译过程中的语言与文化混合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4]。因此,译文中那些看似“非常规”、“陌生”或“异质”的杂合特征,并非译者能力不足所致,也并非机械的“翻译腔”,而是其有意为之、经过审慎选择的策略结果[5]。
4. 《哪吒2》字幕翻译中的杂合
电影《哪吒2》一经上映,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这部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其成功背后的原因[6];二是对优秀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进行研究[7];三是对其文化寓意进行研究[8] [9]。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鲜少学者从文化杂合的视角对《哪吒2》英文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所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基于此,本文依据翻译杂合理论对《哪吒2》中一些经典台词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析其背后的翻译策略,旨在寻求贴切的字幕翻译,为中国神话IP出海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让全球都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4.1. 《哪吒2》字幕翻译中语言层面的杂合特征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最直接的翻译对象。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词汇与句法层面的转换面临巨大困难,常需应对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多重障碍。
1) 词语翻译的杂合
《哪吒2》中具有不少的文化负载词,比如电影中的主人公“哪吒”他的名字直接采用拼音音译,译为“Nezha”最大程度保留了其文化身份标识,是一种异化策略。而哪吒的家乡“陈塘关”也是采用音译,译为“Chentang”,这种音译法保留了中国神话地理坐标的原生性,又避免了意译可能产生的文化损耗。“关隘”的战略象征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存在语义空缺,如若机械翻译成“fortress”等军事术语,不仅会破坏神话文本的审美距离,更可能诱发与故事语境相悖的现代战争联想。译者通过音译在“第三空间”构建了“文化留白”,这种留白并非是文化传递的“缺失”,而是主动的“文化协商”,因为它既保留了中国神话地理的“异质性”,没有将其纳入西方熟悉的文化框架,同时又为海外观众预留了探索空间,促使他们主动进入“第三空间”理解陌生文化,而非被动接受译者的文化解释,实现了文化权利的相对平衡。还有代表哪吒的“魔丸”与代表敖丙的“灵珠”分别被译成了“Demon Pill”和“Spirit Pearl”可以看出这两个译文都采取了直译的方法。“Demon”准确传递了魔的负面含义,“Pill”让观众理解这是一个“药丸”式的实体物质,文化意象基本保留。“Spirit”和“Pearl”都是英文中非常常见的词语,但是一经组合却能产生“具有灵性的珍珠”这一正确联想,成功输出了文化概念。所以这四个词语的译文就应该视为杂合译文———语言层面属于英语词汇,文化层面源于中国文化。
2) 句子翻译的杂合
中文台词常常押韵、对偶,具有诗歌美感。要翻译出这种风格美感对译者要求颇高,在《哪吒2》中英文字幕通过英语的诗学手段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实现了风格的杂合。影片中哪吒的打油诗“我乃哪吒三太子,能降妖来会作诗,今日到此除奸恶,尔等妖孽快受死”,被译为抑扬格加英雄双韵体形式。其译文为“I am Nezha, the Third Prince bold! I slay the demons, I write in rhyme untold. Today I come to rid the evil’s breath. You wicked friends, prepare for death!”译者通过“rhyme untold”、“evil’s breath”、“prepare for death”等表达,成功在英语中再造了押韵(rhyme/breath/death)和英雄史诗般的铿锵节奏,模仿了西方古典戏剧或史诗的语体风格,以此来匹配和传达原文中文言的豪迈气概,实现了美学层面的杂合,这种杂合让西方观众在语言美感中感受到东方英雄的豪迈,绝非简单直译的机械对应。影片中另一重要角色申公豹的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版本一译文“The prejudice in people’s hearts is like a mountain.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you can’t move it”,版本二译文“Prejudice within the heart is like an unmoving mountain; no effort, no matter how great, can shift its weight”,不难看出,无论是版本一还是版本二都对句子进行了增译,而非简单直译,但是两个版本的译文均将保留了其中“大山”这一隐喻,保留了中文的视觉化隐喻,同时后面又通过增译的手法强化了其不可撼动的意象,但是却忽略了“大山”在源语文化中“偏见”、“社会规训”的语境,这种语境在英语翻译的“杂合”过程中被简化为“普遍的偏见”,失去了文化的历史厚度。其本质是译者在“第三空间”中对文化协商的妥协,其目的是为让读者便于理解,译者不得不使其丰富内涵简化为“可感知的符号”,导致其源语文化的“深度”被消解,成为“扁平化”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跨文化的深度交流,西方读者容易产生文化偏见。
4.2. 《哪吒2》字幕翻译中文化层面的杂合特征
文化层面的翻译是更深层次的意义翻译,涉及宗教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历史典故,因此杂合策略在文化层面更为关键。
1) 宗教文化翻译的杂合
哪吒挑战传统的宗教观念,表达了强烈的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愿望,发出“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的呐喊。这句话被翻译成“If I become a Buddha, there will be no demons; if I become a demon, what can Buddha do to me?”其中的“佛”没有译为宗教色彩浓厚的“Buddhism”,而是译为“Buddha”,其本质是译者在“第三空间”对宗教文化权力的调和。“Buddhism”一词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形态,容易引发:佛教与基督教对立的意识形态联想,导致观众产生文化误读。而“Buddha”是一个个体概念,没有意识形态属性,突出了“个体选择”的核心意义——无论是“成佛”还是“成魔”,都在于哪吒自己的选择,而非宗教文化的规训,这种处理避免了源语宗教文化被目标语宗教意识形态“边缘化”,同时拒绝了将东方宗教“神秘化”的解读,在文化权力博弈中实现了“去意识形态”的平衡。哪吒身上不仅有为自己奋斗抗争的精神,更有为天下人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他说“我愿为天下苍生,牺牲一切”。这句话译文是“I am willing to sacrifice everything for the sake of all living beings”,这句话中的“苍生”没有翻译成“people”而是译为“living beings”。因为“people”可能引发海外观众对基督教中“God’s chosen people”的联想,如果采用此译文,会将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纳入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救赎框架”,导致东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从属内容,导致了文化权力的不平等。而“living beings”是译者在“第三空间”中构建了“文化平等对话”,因为它既包含了“众生”又没有宗教指向,使两种文化实现了平等对话,避免了东方文化为了适配西方文化而不得不“自我矮化”,体现了“第三空间”中文化权力的平等性。在涉及“基督教”与“佛教”等敏感宗教文化词语时,译者尽量实现文化平等,使得宗教元素避免成为文化冲突的导火索,而为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精神服务,所以以上译文很好地传递了哪吒敢于反抗、无畏的精神。
2) 价值观念翻译的杂合
电影中很多台词让人一想到就热血沸腾,深受鼓舞。影片的核心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译为“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这句台词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文化杂合的巅峰。原句蕴含着个体反抗宿命,强调个人主体性的东方哲学。译文巧妙融入西方文学中个人主义与自我掌控的经典表达(如威廉·亨利《不可征服》中的诗句),使抗争精神跨越文化边界,实则是实现了最高层次的文化杂合。“the master of my fate”完全抓住了“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同时借用经典诗句,瞬间激活了西方观众文化记忆中的崇高情感,远比直译效果好得多,这并非简单的“归化”或者“异化”,而是在“第三空间”中完成了文化协商,让源语文化中的“抗争宿命”与目标语文化中的“自我掌控命运的个人主义”产生了对话,最终形成了“普世的抗争精神”,这一普世精神成为了跨越文化边界的“共通符号”,体现了“第三空间”的生成性与抵抗性,因为它抵抗了将东方文化“猎奇化”的解读,也避免了西方文化对东方叙事的“吞噬”。
5. 总结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翻译案例表明,要在国际传播中有效输出文化内容,必须在保留文化原真性与确保受众可理解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具体而言,在语言层面,译者通过融合诗性表达、音译加注、以及意译补偿等多种手段,营造出一种既具异域风情又便于接受的审美体验;在文化维度上,则借助对宗教术语、价值观念等元素的创造性转换,实现文化内核在不同语境中的“再生”,而非简单直译。这种有意识的杂合处理,不仅使《哪吒2》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成功范例,也为世界影视翻译领域提供了新思路:跨文化传播不应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应致力于实现“双向共鸣”,即既传递源文化精神,也契合目标受众的心理预期与接受习惯。但同时译者更要警惕文化“符号化”、“文化从属化”和“西方中心”的风险。所以未来的中国跨文化传播,通过在“第三空间”中建构共通文化,既避免“文化孤立”,也拒绝“文化迎合”,真正实现双向平等的跨文化传播,让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既“被理解”,更“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