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视域下绍兴方言活化传承模式
Exploring the Model for Revitalizing and Inheriting Shaoxing Dialect from an AI Perspective
DOI: 10.12677/ml.2025.1311117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谭 攀: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绍兴方言人工智能方言保护和传承数字化教育Shaoxing Diale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alect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Digital Education
摘要: 在数千年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方言文化。作为地域情感认同的独特标识与地方文化的鲜活载体,方言不仅承载着乡音乡愁,更镌刻着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然而,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持续推进、普通话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加之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方言的生存空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挤压,部分方言甚至濒临消亡。值得关注的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方言的存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本文以绍兴方言为研究样本,分析方言式微的社会根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方言文化数字化保护、创新性传承,尤其是在教育学习应用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与潜在价值,以期为方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millennia-long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has nurtured a rich and diverse dialect culture. Serving as unique markers of regional emotional identity and vibrant carriers of local culture, dialects not only carry the sounds of one’s homeland and nostalgic sentiments but also embody the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cultural DNA of specific regions.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Mandarin, and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brought by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models, the living space for dialects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pressure, with some even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Notably, emerging technologies represen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fer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s. This paper takes the Shaoxing dialect as a case study, analyzes the social roots of dialect decline,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ways and potential value of AI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dialect culture, its innovative inheritance, and particularly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al learning, aiming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dangered dialects.
文章引用:谭攀. 探索AI视域下绍兴方言活化传承模式[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367-37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74

1. 乡音渐渺:绍兴方言的传承危机与文化价值

1.1. 方言的文化价值与当代困境

方言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地域文化传承和情感认同的独特载体。它不仅是民间交际的工具,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乡土情感与文化基因,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越剧、绍兴莲花落等艺术形式得以存续的语言基础。然而,在全球化与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方言普遍面临严峻挑战。普通话的广泛推广、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方言的使用场合日益萎缩,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能力和使用意愿显著下降,代际之间的语言传承出现严重断层,许多方言正处于快速消失的边缘。

1.2. 绍兴方言的独特价值与紧迫现状

绍兴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不仅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还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和浊音系统,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1]。它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绍兴悠久的历史与人文传统之中,并为众多地方戏曲和口头文学提供了表达根基。然而,当前绍兴方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一项“各地本土出生人士方言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人群比例中,吴语区竟居全国最低。其中,苏州仅2.2%,上海为22.4%;浙江三地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杭州9.2%、温州7.3%、宁波4.6% ,均低于除苏州外的全国所有城市[2]。这组数据不仅揭示了吴语区方言传承的严峻态势,也为绍兴方言的现状敲响警钟——绍兴方言的发音人群体正呈现明显的高龄化趋势,面临着代际断层的危机。更具警示意义的是,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方言词汇,如传统行业中的“渔歌号子”、“锡箔口诀”等,正濒临失传。现实案例也反映出这一危机:在绍兴安昌古镇著名的“腊月风情节”中,“水上婚礼”仪式改用普通话进行解说,这不仅削弱了民俗活动的原真性,也折射出方言流失对地方文化整体性与旅游体验品质的深远影响。

1.3. 破题之路: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与新思路

面对上述困境,以往的保护方式,如纸质记录、音频存档等静态手段,已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语言生态及其传播需求。这些方法往往覆盖面有限、互动性不足,难以触及新一代受众。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方言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及虚拟人等技术,实现方言的高效采集、数字化保存、创新性再现与功能性应用,从而为其活态传承开辟新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保护也已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2024年8月,绍兴市教育局在提案答复中明确表示,将依托《绍兴市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规划》,积极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扩展方言的传播与教育途径。

2. AI赋能:绍兴方言活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构建

面对绍兴方言发音人高龄化和语料快速流失的紧迫现状,人工智能技术为方言的数字化建档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集成移动应用与自动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采集系统,可实现多年龄层、多地域发音人的语音数据高效采集。系统能够对采集的语音数据进行自动化标注与文本转写,建立包含音频、视频和文本的多模态方言语料库。这种数字化处理方式不仅大幅提升了语料采集的效率,更实现了语言资源的标准化保存[3]

在创新化传承环节中,要推动从“单向传播”到“沉浸互动”。为提升方言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果,需要创新传承方式,构建沉浸式、互动化的学习体验。开发集成了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技术的方言学习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可实时评测用户的发音准确度,针对声调、韵母等关键特征提供精准反馈,并通过游戏化设计元素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持续性。例如,在dialectMap网页中,趣味性地设置听音猜方言的互动游戏,增强用户的使用兴趣。

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数字人技术创建绍兴方言虚拟代言人,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这些虚拟形象可以化身导游、主播或历史人物,在短视频平台、文旅场景中用地道的绍兴方言讲述地方故事,有效拉近年轻群体与方言文化的距离。此外,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创意内容生成工具,能够自动创作方言歌词、趣味对话等内容,鼓励用户参与二次创作和分享,形成方言传播的良性循环。

在功能化应用环节中,推动从“文化符号”到“生活工具”,将方言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以地图导航软件为例,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推出的方言专区等语音包,凭借强功能属性受到用户青睐。相较于部分导航中“AI感”明显、声音“假”且“僵硬”的语音,这些语音包运用智能技术生成“特别”的人声,融入方言特色,不仅优化了用户的注意力认知和使用体验,还带来了更优质的交互效果。百度地图方言区设有“粤语女声”、“重庆小伙”、“广西表哥”、“台湾甜妹”等特色语音选项,通过“人声”演绎让方言融入导航场景,让用户在出行中感受乡音魅力[4]。随着智慧医疗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日益重要[5]

而针对普通话熟练度较低、在公共社交方面存在较大障碍的老年群体而言,开发方言版智能语音助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方言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集成到手机、智能音箱等设备中,不仅可以应用于医疗随访等智慧医疗场景,还能帮助老年人使用方言完成就医预约、交通查询、亲友通讯等日常操作,有效缓解因语言障碍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切实提升其生活品质和社会参与度。

在智慧文旅建设方面,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强化语言文字研究与服务能力,并规划建设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6]。在此政策推动下,贺州、太原等地方言博物馆相继建成,以实体展陈的形式守护方言文化记忆。在景区部署的绍兴方言智能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方言交互获取个性化文化讲解,深度沉浸于地方文化氛围;在社区服务领域,窗口单位试点的方言实时翻译系统,有效打破语言沟通壁垒,让方言交流畅通无阻。这些功能性应用将方言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既延续了方言的文化根脉,又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实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3. 实践与深化:AI驱动下方言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场景构建

在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整体框架中,教育是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代际传承的核心路径。传统方言教学多依赖口耳相传或有限的地方教材,存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习者兴趣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方言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可能,通过构建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平台,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体验,使方言学习更加贴近当代学习者的习惯与需求。推动方言教学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向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多技术融合、全场景覆盖的系统。

构建“数据驱动、情景交融”的智能教学新范式。成功的AI方言教育实践,首先体现在对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创新上。它摒弃了统一的线性教材,转而构建一个动态、可扩展的智能课程体系。该体系通常基于一个结构化的方言知识图谱,将学习内容解构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模块。例如,针对绍兴方言的“文白异读”这一复杂语言现象,可以设计专项训练模块,利用AI语音识别精准纠音,并通过对比普通话发音、中古汉语音韵,帮助学习者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演变规律,实现从“机械记忆”到“理解性习得”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情景化学习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技术手段如VR/AR的应用,不再仅仅是炫技,而是为语言学习创造“可感知的文化语境”。学习者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绍兴水乡古镇,在集市中用方言与AI生成的虚拟商贩讨价还价,或在茶肆里聆听长者用方言讲述民间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将语言元素与具体的生活场景、文化习俗紧密绑定,使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单词记忆,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文化探索中自然完成,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意义感和趣味性。

技术融合:打造“精准评估、即时反馈”的个性化学习引擎。AI教育应用的深度,取决于多种技术的无缝融合与协同效能。一个成熟的AI方言教学平台,本质是一个集成了感知、认知、交互能力的个性化学习引擎。

在感知层,高精度的方言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技术是基础。它们不仅要求能识别标准音,更要能包容不同年龄、地域发音人的口音差异,并能够合成出自然、富有表现力甚至带有特定角色性格(如模仿鲁迅的严肃、孔乙己的迂腐)的方言语音,为互动教学提供可能。

在认知与交互层,大语言模型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使得AI助手能够理解学习者用方言或普通话提出的开放式问题,并进行智能答疑、生成对话练习、甚至创作方言故事。例如,当学习者询问“‘儾’(你)和‘吾’(我)在古汉语里怎么讲?”时,AI不仅能给出答案,还能延展讲解其在绍兴话中的用法演变,实现知识的关联与拓展。

最终,所有这些技术都服务于个性化。平台通过持续记录和分析用户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发音错误模式、练习时长、知识薄弱点),为每个学习者构建独特的“数字画像”,并据此动态调整学习内容的难度、推荐相关的文化知识点,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确保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形成“课内系统学、课外趣味练”的立体传播矩阵。方言活力的真正恢复,取决于其能否重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最前沿的AI教育实践,已不满足于构建一个封闭的学习平台,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线上线下联动、严肃学习与轻松趣味结合的立体化传播生态。

在线上,除了核心教学小程序或APP,运营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AI虚拟人账号已成为一种有效策略。这些虚拟人(如设定为一位年轻的越剧传承人或一位博学的乡土文化专家)在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方言教学短剧、文化科普、直播互动等轻量化内容,以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方式吸引年轻受众,激发其对方言文化的初始兴趣,并引导至系统化学习平台。

在线下,AI技术可以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例如,在绍兴的鲁迅故里、兰亭等景区,部署基于AR技术的互动装置,游客扫描特定景物,即可召唤出AI虚拟人物,用地道方言进行讲解或发起趣味问答。这种“游中学”的模式,将方言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真实的文化发生地,实现了文化体验与语言学习的完美统一。

综上所述,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通过模式、技术与生态的三重创新,为绍兴方言的传承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它将方言从一门需要刻意学习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可体验的“文化场景”和可使用的“生活工具”,从而在年轻一代中重新培植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这一路径不仅适用于绍兴方言,也为其他濒危语言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4. 适配优化:绍兴方言特点与AI技术的融合

绍兴方言作为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的典型代表,其语言学特征既体现了吴语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独特性,这些特征也成为AI技术处理的核心挑战点:

复杂的连读变调规则:绍兴方言存在严格的连读变调现象,不同于普通话“字调不变”的规律,两个或多个音节组合时,每个字的本调会发生系统性改变,且变调规则随音节数量、词性组合不同而变化。例如,单字调中“好”(本调为上声,调值214)与“人”(本调为阳平,调值35)组合为“好人”时,“好”变调为阳平(35),“人”变调为阴平(55),形成“35 + 55”的调值组合;而“好”与“酒”(本调为上声,214)组合为“好酒”时,“好”变调为半上(21),“酒”保持上声(214),调值组合变为“21 + 214”。这种动态变化对AI语音识别的“调值捕捉精度”提出极高要求,传统基于单字调训练的模型易出现调值误判。

丰富的语气词系统:绍兴方言拥有一套独立于普通话的语气词体系,且同一语气词在不同语境中可传递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哉”可表示完成(“饭吃好哉”,饭吃完了)、感叹(“真好看哉”,真好看啊)、催促(“走哉走哉”,走了走了);“啘”可表示疑问(“你去啘?”,你去吗?)、不满(“勿要啘”,不要嘛)。这些语气词发音轻短、语义模糊,且常与前后音节连读,AI模型易将其误判为“噪音”或“冗余音节”,导致语义理解偏差。

特殊的词汇与语法结构:绍兴方言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词汇与独特语法,与普通话差异显著。词汇层面,存在“吾(我)、儾(你)、渠(他)”等古汉语人称代词,“箸(筷子)、镬(锅)”等传统生活词汇;语法层面,常用“动词 + 得 + 补语”的倒置结构(“吃得饱”表述为“吃饱得”)、“勿”字否定体系(“不会”为“勿会”,“不要”为“勿要”)。这些特征使得基于普通话语料训练的AI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在词汇匹配、语法解析时易出现“语义错位”,例如将“箸”误译为“筷子”但丢失其文化内涵,或将“吃饱得”误判为语法错误[7]

为解决上述适配性问题,AI技术需围绕绍兴方言语言学特征进行针对性设计,实现“技术适配语言”而非“语言迁就技术”:

构建“变调规则嵌入型”语音识别模型:在模型训练阶段,将绍兴方言的连读变调规则转化为“数学算法模板”,嵌入语音识别系统。例如,通过标注10万+组绍兴方言双音节、多音节词语的“本调–变调”对应关系,建立“变调规则数据库”;模型识别时,先捕捉单个音节的本调,再根据音节组合关系调用数据库中的变调规则,修正调值判断结果。同时,采用“多模态训练”(结合发音人唇形、面部表情)提升轻短语气词的识别率,将语气词的“音高、时长、强度”特征与语义标签绑定,减少误判。

开发“方言词汇–文化语义”双维度语料库:突破传统“普通话对应翻译”的语料标注模式,为绍兴方言词汇建立“表层语义 + 深层文化”的双重标签。例如,为“箸”标注“表层语义:筷子;深层文化:绍兴饮食文化符号,常用于‘分箸’(分家)等民俗场景”;为“吾”标注“表层语义:我;深层语法:古汉语传承,用于日常口语,体现地域亲近感”。同时,针对特殊语法结构,构建“绍兴方言语法树库”,将“吃饱得”等结构解析为“主语(隐含) + 谓语(吃) + 补语(饱) + 补语标记(得)”的语法框架,让AI理解其合理性而非误判为错误。

5. 挑战与展望

公元744年,86岁高龄的唐代诗人贺知章自长安辞官返乡,回到越州永兴(今属绍兴地区)故里。面对阔别已久的桑梓之地,诗人于《回乡偶书二首》中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经典诗句,以凝练笔触勾勒出语言认同与岁月变迁的深刻关联,成为中国文化中乡愁意象的重要载体。这种跨越千年的乡音情结,在当代语境下正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传承挑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为方言保护提供了新路径,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多重瓶颈。首先,技术层面存在显著局限性:现有AI模型在处理绍兴方言时,易出现“声调识别偏差”(如将连读变调后的“好”误判为本调)、“词汇语义混淆”(如将语气词“哉”误判为无意义音节)、“口音适配不足”(无法区分城区与上虞口音差异)等问题,这些错误根源在于模型多基于普通话语料训练,未充分适配方言的语言学特征。其次,数据资源的稀缺性成为基础性障碍:方言语音、语义的系统性采集与标注需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且面临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样本多样性难题,例如绍兴方言不同区域的“渔歌号子”、“锡箔口诀”词汇差异显著,难以通过单一语料库覆盖。第三,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成熟:包括项目长期运营模式构建、传承效果量化评估体系设计,以及商业资本与社会资源的协同整合机制等问题,均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针对技术局限性,需从“语言本体–技术优化”双向发力:一方面,加强绍兴方言语言学研究,梳理连读变调、语气词、特殊语法等核心特征,为AI提供“精准的语言规则模板”;另一方面,推动AI模型从“通用型”向“方言定制型”转型,通过嵌入变调规则、构建双维度语料库模型等方式,提升技术对dialect的适配性。

展望未来,方言保护的终极目标,并非将语言封存于数字档案中,而是让其重新流淌于生活的烟火气里。下一步,亟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深度的跨学科协作,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协同、智能的方言保护生态系统。这意味着,不仅要开发更精准的方言AI模型,更要推动这些技术以低门槛的方式赋能地方社区、文创产业与教育系统,使每一位乡音守护者都能成为创新的节点。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AI越声」——绍兴方言数字化抢救与沉浸式传承”(项目编号:2025R448A00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英. 绍兴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13): 180-181.
[2] 曹志耘. 论浙江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J]. 浙江社会科学, 2021(2): 118-124, 159.
[3] 罗潇. 人工智能驱动的计算机语音识别技术及应用[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5, 43(8): 45-47.
[4] 晏青, 刘钰. 人机关系中的情感调适: 以智能语音交互的认知生产为例[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70(4): 146-158.
[5] 邹静斐, 尹丽君, 罗宗婷, 等.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医疗随访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医学, 2025, 51(3): 225-22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 2020-09-14.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30/content_5654985.htm, 2024-10-05.
[7] 张清辉, 主编. 绍兴话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