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音渐渺:绍兴方言的传承危机与文化价值
1.1. 方言的文化价值与当代困境
方言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地域文化传承和情感认同的独特载体。它不仅是民间交际的工具,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乡土情感与文化基因,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越剧、绍兴莲花落等艺术形式得以存续的语言基础。然而,在全球化与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方言普遍面临严峻挑战。普通话的广泛推广、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方言的使用场合日益萎缩,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能力和使用意愿显著下降,代际之间的语言传承出现严重断层,许多方言正处于快速消失的边缘。
1.2. 绍兴方言的独特价值与紧迫现状
绍兴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不仅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还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和浊音系统,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1]。它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绍兴悠久的历史与人文传统之中,并为众多地方戏曲和口头文学提供了表达根基。然而,当前绍兴方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一项“各地本土出生人士方言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人群比例中,吴语区竟居全国最低。其中,苏州仅2.2%,上海为22.4%;浙江三地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杭州9.2%、温州7.3%、宁波4.6% ,均低于除苏州外的全国所有城市[2]。这组数据不仅揭示了吴语区方言传承的严峻态势,也为绍兴方言的现状敲响警钟——绍兴方言的发音人群体正呈现明显的高龄化趋势,面临着代际断层的危机。更具警示意义的是,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方言词汇,如传统行业中的“渔歌号子”、“锡箔口诀”等,正濒临失传。现实案例也反映出这一危机:在绍兴安昌古镇著名的“腊月风情节”中,“水上婚礼”仪式改用普通话进行解说,这不仅削弱了民俗活动的原真性,也折射出方言流失对地方文化整体性与旅游体验品质的深远影响。
1.3. 破题之路: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与新思路
面对上述困境,以往的保护方式,如纸质记录、音频存档等静态手段,已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语言生态及其传播需求。这些方法往往覆盖面有限、互动性不足,难以触及新一代受众。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方言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及虚拟人等技术,实现方言的高效采集、数字化保存、创新性再现与功能性应用,从而为其活态传承开辟新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保护也已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2024年8月,绍兴市教育局在提案答复中明确表示,将依托《绍兴市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规划》,积极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扩展方言的传播与教育途径。
2. AI赋能:绍兴方言活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构建
面对绍兴方言发音人高龄化和语料快速流失的紧迫现状,人工智能技术为方言的数字化建档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集成移动应用与自动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采集系统,可实现多年龄层、多地域发音人的语音数据高效采集。系统能够对采集的语音数据进行自动化标注与文本转写,建立包含音频、视频和文本的多模态方言语料库。这种数字化处理方式不仅大幅提升了语料采集的效率,更实现了语言资源的标准化保存[3]。
在创新化传承环节中,要推动从“单向传播”到“沉浸互动”。为提升方言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果,需要创新传承方式,构建沉浸式、互动化的学习体验。开发集成了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技术的方言学习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可实时评测用户的发音准确度,针对声调、韵母等关键特征提供精准反馈,并通过游戏化设计元素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持续性。例如,在dialectMap网页中,趣味性地设置听音猜方言的互动游戏,增强用户的使用兴趣。
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数字人技术创建绍兴方言虚拟代言人,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这些虚拟形象可以化身导游、主播或历史人物,在短视频平台、文旅场景中用地道的绍兴方言讲述地方故事,有效拉近年轻群体与方言文化的距离。此外,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创意内容生成工具,能够自动创作方言歌词、趣味对话等内容,鼓励用户参与二次创作和分享,形成方言传播的良性循环。
在功能化应用环节中,推动从“文化符号”到“生活工具”,将方言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以地图导航软件为例,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推出的方言专区等语音包,凭借强功能属性受到用户青睐。相较于部分导航中“AI感”明显、声音“假”且“僵硬”的语音,这些语音包运用智能技术生成“特别”的人声,融入方言特色,不仅优化了用户的注意力认知和使用体验,还带来了更优质的交互效果。百度地图方言区设有“粤语女声”、“重庆小伙”、“广西表哥”、“台湾甜妹”等特色语音选项,通过“人声”演绎让方言融入导航场景,让用户在出行中感受乡音魅力[4]。随着智慧医疗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日益重要[5]。
而针对普通话熟练度较低、在公共社交方面存在较大障碍的老年群体而言,开发方言版智能语音助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方言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集成到手机、智能音箱等设备中,不仅可以应用于医疗随访等智慧医疗场景,还能帮助老年人使用方言完成就医预约、交通查询、亲友通讯等日常操作,有效缓解因语言障碍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切实提升其生活品质和社会参与度。
在智慧文旅建设方面,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强化语言文字研究与服务能力,并规划建设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6]。在此政策推动下,贺州、太原等地方言博物馆相继建成,以实体展陈的形式守护方言文化记忆。在景区部署的绍兴方言智能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方言交互获取个性化文化讲解,深度沉浸于地方文化氛围;在社区服务领域,窗口单位试点的方言实时翻译系统,有效打破语言沟通壁垒,让方言交流畅通无阻。这些功能性应用将方言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既延续了方言的文化根脉,又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实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3. 实践与深化:AI驱动下方言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场景构建
在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整体框架中,教育是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代际传承的核心路径。传统方言教学多依赖口耳相传或有限的地方教材,存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习者兴趣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方言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可能,通过构建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平台,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体验,使方言学习更加贴近当代学习者的习惯与需求。推动方言教学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向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多技术融合、全场景覆盖的系统。
构建“数据驱动、情景交融”的智能教学新范式。成功的AI方言教育实践,首先体现在对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创新上。它摒弃了统一的线性教材,转而构建一个动态、可扩展的智能课程体系。该体系通常基于一个结构化的方言知识图谱,将学习内容解构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模块。例如,针对绍兴方言的“文白异读”这一复杂语言现象,可以设计专项训练模块,利用AI语音识别精准纠音,并通过对比普通话发音、中古汉语音韵,帮助学习者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演变规律,实现从“机械记忆”到“理解性习得”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情景化学习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技术手段如VR/AR的应用,不再仅仅是炫技,而是为语言学习创造“可感知的文化语境”。学习者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绍兴水乡古镇,在集市中用方言与AI生成的虚拟商贩讨价还价,或在茶肆里聆听长者用方言讲述民间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将语言元素与具体的生活场景、文化习俗紧密绑定,使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单词记忆,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文化探索中自然完成,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意义感和趣味性。
技术融合:打造“精准评估、即时反馈”的个性化学习引擎。AI教育应用的深度,取决于多种技术的无缝融合与协同效能。一个成熟的AI方言教学平台,本质是一个集成了感知、认知、交互能力的个性化学习引擎。
在感知层,高精度的方言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技术是基础。它们不仅要求能识别标准音,更要能包容不同年龄、地域发音人的口音差异,并能够合成出自然、富有表现力甚至带有特定角色性格(如模仿鲁迅的严肃、孔乙己的迂腐)的方言语音,为互动教学提供可能。
在认知与交互层,大语言模型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使得AI助手能够理解学习者用方言或普通话提出的开放式问题,并进行智能答疑、生成对话练习、甚至创作方言故事。例如,当学习者询问“‘儾’(你)和‘吾’(我)在古汉语里怎么讲?”时,AI不仅能给出答案,还能延展讲解其在绍兴话中的用法演变,实现知识的关联与拓展。
最终,所有这些技术都服务于个性化。平台通过持续记录和分析用户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发音错误模式、练习时长、知识薄弱点),为每个学习者构建独特的“数字画像”,并据此动态调整学习内容的难度、推荐相关的文化知识点,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确保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形成“课内系统学、课外趣味练”的立体传播矩阵。方言活力的真正恢复,取决于其能否重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最前沿的AI教育实践,已不满足于构建一个封闭的学习平台,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线上线下联动、严肃学习与轻松趣味结合的立体化传播生态。
在线上,除了核心教学小程序或APP,运营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AI虚拟人账号已成为一种有效策略。这些虚拟人(如设定为一位年轻的越剧传承人或一位博学的乡土文化专家)在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方言教学短剧、文化科普、直播互动等轻量化内容,以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方式吸引年轻受众,激发其对方言文化的初始兴趣,并引导至系统化学习平台。
在线下,AI技术可以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例如,在绍兴的鲁迅故里、兰亭等景区,部署基于AR技术的互动装置,游客扫描特定景物,即可召唤出AI虚拟人物,用地道方言进行讲解或发起趣味问答。这种“游中学”的模式,将方言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真实的文化发生地,实现了文化体验与语言学习的完美统一。
综上所述,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通过模式、技术与生态的三重创新,为绍兴方言的传承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它将方言从一门需要刻意学习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可体验的“文化场景”和可使用的“生活工具”,从而在年轻一代中重新培植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这一路径不仅适用于绍兴方言,也为其他濒危语言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4. 适配优化:绍兴方言特点与AI技术的融合
绍兴方言作为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的典型代表,其语言学特征既体现了吴语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独特性,这些特征也成为AI技术处理的核心挑战点:
复杂的连读变调规则:绍兴方言存在严格的连读变调现象,不同于普通话“字调不变”的规律,两个或多个音节组合时,每个字的本调会发生系统性改变,且变调规则随音节数量、词性组合不同而变化。例如,单字调中“好”(本调为上声,调值214)与“人”(本调为阳平,调值35)组合为“好人”时,“好”变调为阳平(35),“人”变调为阴平(55),形成“35 + 55”的调值组合;而“好”与“酒”(本调为上声,214)组合为“好酒”时,“好”变调为半上(21),“酒”保持上声(214),调值组合变为“21 + 214”。这种动态变化对AI语音识别的“调值捕捉精度”提出极高要求,传统基于单字调训练的模型易出现调值误判。
丰富的语气词系统:绍兴方言拥有一套独立于普通话的语气词体系,且同一语气词在不同语境中可传递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哉”可表示完成(“饭吃好哉”,饭吃完了)、感叹(“真好看哉”,真好看啊)、催促(“走哉走哉”,走了走了);“啘”可表示疑问(“你去啘?”,你去吗?)、不满(“勿要啘”,不要嘛)。这些语气词发音轻短、语义模糊,且常与前后音节连读,AI模型易将其误判为“噪音”或“冗余音节”,导致语义理解偏差。
特殊的词汇与语法结构:绍兴方言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词汇与独特语法,与普通话差异显著。词汇层面,存在“吾(我)、儾(你)、渠(他)”等古汉语人称代词,“箸(筷子)、镬(锅)”等传统生活词汇;语法层面,常用“动词 + 得 + 补语”的倒置结构(“吃得饱”表述为“吃饱得”)、“勿”字否定体系(“不会”为“勿会”,“不要”为“勿要”)。这些特征使得基于普通话语料训练的AI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在词汇匹配、语法解析时易出现“语义错位”,例如将“箸”误译为“筷子”但丢失其文化内涵,或将“吃饱得”误判为语法错误[7]。
为解决上述适配性问题,AI技术需围绕绍兴方言语言学特征进行针对性设计,实现“技术适配语言”而非“语言迁就技术”:
构建“变调规则嵌入型”语音识别模型:在模型训练阶段,将绍兴方言的连读变调规则转化为“数学算法模板”,嵌入语音识别系统。例如,通过标注10万+组绍兴方言双音节、多音节词语的“本调–变调”对应关系,建立“变调规则数据库”;模型识别时,先捕捉单个音节的本调,再根据音节组合关系调用数据库中的变调规则,修正调值判断结果。同时,采用“多模态训练”(结合发音人唇形、面部表情)提升轻短语气词的识别率,将语气词的“音高、时长、强度”特征与语义标签绑定,减少误判。
开发“方言词汇–文化语义”双维度语料库:突破传统“普通话对应翻译”的语料标注模式,为绍兴方言词汇建立“表层语义 + 深层文化”的双重标签。例如,为“箸”标注“表层语义:筷子;深层文化:绍兴饮食文化符号,常用于‘分箸’(分家)等民俗场景”;为“吾”标注“表层语义:我;深层语法:古汉语传承,用于日常口语,体现地域亲近感”。同时,针对特殊语法结构,构建“绍兴方言语法树库”,将“吃饱得”等结构解析为“主语(隐含) + 谓语(吃) + 补语(饱) + 补语标记(得)”的语法框架,让AI理解其合理性而非误判为错误。
5. 挑战与展望
公元744年,86岁高龄的唐代诗人贺知章自长安辞官返乡,回到越州永兴(今属绍兴地区)故里。面对阔别已久的桑梓之地,诗人于《回乡偶书二首》中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经典诗句,以凝练笔触勾勒出语言认同与岁月变迁的深刻关联,成为中国文化中乡愁意象的重要载体。这种跨越千年的乡音情结,在当代语境下正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传承挑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为方言保护提供了新路径,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多重瓶颈。首先,技术层面存在显著局限性:现有AI模型在处理绍兴方言时,易出现“声调识别偏差”(如将连读变调后的“好”误判为本调)、“词汇语义混淆”(如将语气词“哉”误判为无意义音节)、“口音适配不足”(无法区分城区与上虞口音差异)等问题,这些错误根源在于模型多基于普通话语料训练,未充分适配方言的语言学特征。其次,数据资源的稀缺性成为基础性障碍:方言语音、语义的系统性采集与标注需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且面临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样本多样性难题,例如绍兴方言不同区域的“渔歌号子”、“锡箔口诀”词汇差异显著,难以通过单一语料库覆盖。第三,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成熟:包括项目长期运营模式构建、传承效果量化评估体系设计,以及商业资本与社会资源的协同整合机制等问题,均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针对技术局限性,需从“语言本体–技术优化”双向发力:一方面,加强绍兴方言语言学研究,梳理连读变调、语气词、特殊语法等核心特征,为AI提供“精准的语言规则模板”;另一方面,推动AI模型从“通用型”向“方言定制型”转型,通过嵌入变调规则、构建双维度语料库模型等方式,提升技术对dialect的适配性。
展望未来,方言保护的终极目标,并非将语言封存于数字档案中,而是让其重新流淌于生活的烟火气里。下一步,亟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深度的跨学科协作,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协同、智能的方言保护生态系统。这意味着,不仅要开发更精准的方言AI模型,更要推动这些技术以低门槛的方式赋能地方社区、文创产业与教育系统,使每一位乡音守护者都能成为创新的节点。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AI越声」——绍兴方言数字化抢救与沉浸式传承”(项目编号:2025R448A00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