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字幕翻译研究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Creation of the Gods I: Kingdom of Storms” Based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pproach
摘要: 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字幕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策略。作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视效的史诗作品,其字幕不仅需传递剧情,更承担着文化输出的重要使命。研究发现,译者费翔在翻译中灵活结合了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策略。针对人名、地名等文化专有项,多采用音译方式保留文化的异质性;而对文化负载词,则通过意译或改写实现动态对等,以适应西方观众的认知背景,确保产生与源语观众近似的理解与反应。研究表明,功能对等理论能有效指导字幕翻译在有限时空内实现文化信息的跨语言传递。该研究不仅验证了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适用性,也为中国神话史诗电影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实践参考,有助于在文化保留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平衡,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for transmitt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 “Creation of the Gods I: Kingdom of Storms”. As an epic that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modern visual effects, the film’s subtitles are tasked not only with conveying the plot but also with facilitating cultural export.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translator, Kris Phillips, flexibly employed both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strategies. For culture-specific items such as personal and place names, transliteration was predominantly used to preserve cultural foreignness. In the case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 however, dynamic equivalence was achieved through free translation or adaptation, aligning with Western viewers’ cognitive frameworks to ensure their comprehension and response approximate those of the source-language audience.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cross-lingual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meaning within the spatiotemporal constraints of subtitling. This study not only validat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y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but also offers practical insights for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mythological epic films. It contributes to balancing cultural authenticity with audience receptivity, thereby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ese cinema.
文章引用:刘爽.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字幕翻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373-38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75

1. 引言

1.1. 电影背景及影响力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作为一部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电影,自2023年7月上映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该电影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展现了宏大的场景和精美的特效,更在文化内涵上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重工业电影的代表作。这部电影通过现代电影技术重新诠释了古老的神话故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古老神话世界。影片以商纣王殷寿的暴政与反抗者的觉醒为主线。殷寿在征战中释放狐妖,被附身的妲己蛊惑他弑父篡位,其暴行导致姜皇后、比干、伯邑考相继遇害。姬昌之子姬发在目睹惨剧后觉醒,最终在姜子牙的帮助下逃离朝歌,踏上反抗之路。

作为一部融合中国传统神话的史诗大片,该片在取得票房成功的同时,更肩负起文化输出的使命。其海外传播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字幕翻译,让全球观众理解并接受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中国神话史诗电影日益走向世界,字幕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研究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例,探讨其字幕翻译在传递中国文化内涵方面的策略与效果。

优秀的电影字幕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好的字幕译文对于电影内容的表达和文化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研究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强调译文应使目标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相近的观影体验。在有限的字幕空间内,译者需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尤其针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这些词汇的翻译不仅涉及语言转换,还涵盖时代背景、历史文化、跨文化交流以及翻译策略等多重复杂因素,因此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理解力和灵活的表达能力[2]。例如,部分词条需结合直译与意译,才能在功能层面实现有效沟通。影片中富含民族文化特征的表达,不仅涉及语言转换,更牵涉历史背景、文化差异与传播策略等多重因素。通过分析具体译例,本文旨在揭示如何在功能对等理论框架下,通过字幕翻译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分析《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字幕翻译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对于推动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传递信息的字幕有两个特点:1) 字幕传达的言语信息与视觉和听觉信息紧密协作;2) 字幕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一种渐进的发展过程[3]。另一方面,本研究为字幕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深入探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中国神话史诗电影,以及带有传统中国文化色彩的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之,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也为跨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字幕翻译的深入分析,研究揭示了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的关键策略,为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

2. 文献综述

2.1. 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功能对等理论最早由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功能对等”,即译文应与原文在功能上对等,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信息”。鉴于此,奈达同时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 传达信息;2) 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貌;3) 语言的顺畅自然,符合译语的规范惯例;4) 读者反应类似[4]。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这对于字幕翻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字幕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

2.2. 国内外字幕翻译研究现状

字幕翻译作为影视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字幕翻译的特点、挑战及主要研究方向上。1982年,Titford Christopher在其论文《Subtitling: Constrained Translation》中提出了“约束翻译”理论。他指出,影视翻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错误,主要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了特殊媒介——即影视作品本身特性——的限制和约束所导致的。这一理论强调了影视翻译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5]。字幕翻译具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视听结合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字幕翻译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综合时空因素,字幕必须要简洁明了,尽量使用简短的词句,避免使用复杂冗长的句子,否则可能会遮挡画面并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6]。字幕翻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到观众的视听感受。在研究方向上,学者们主要关注字幕翻译的策略、技巧以及文化因素的处理等方面。

2.3. 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些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上,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的动画电影,其内容、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语言表达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处世哲学和生活习惯。要将这些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转化为外国观众能够理解并产生共鸣的字幕,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平衡文化保留与语言适配[7]。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策略,总体来说具有很强的开创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大多数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缺乏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将通过引入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字幕翻译进行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3. 理论框架

3.1.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奈达提出,核心主张是译文应与原文在功能上对等,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反应。该理论区分“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一致,后者更强调功能与效果的对等。翻译不仅需实现词汇对应,还应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像源语读者一样理解并感受原文的意义与情感[8],重视目标语读者的感受与语言自然流畅。在字幕翻译中,则要求在保留原文化的同时,适应目标观众的语言习惯,确保译文的可理解与接受。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应介于两个层次之间:最低层次的对等和最高层次的对等。最低层次的对等要求译文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译文,大致想象出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而最高层次的对等则追求译文读者能够以与原文读者几乎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原文。这两个层次体现了翻译过程中对读者体验的不同深度要求[9]。目的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提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整个翻译过程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目的原则是目的翻译理论中的首要原则,即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翻译过程[10]。译者无需拘泥于与原文的逐字对等,而是应根据译文的受众、文化环境及交际目的,灵活采用增删、改写或适配等策略,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中有效地实现其预定功能。功能对等理论与目的论作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与适用场景各有侧重。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应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心理感受与认知反应。它追求的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等效”效果,尤其注重语言的文化负载与情感传递,在处理文化专有项时,常在“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之间寻求平衡,以保障文化异质性的保留与观众接受的顺畅。与之相比,目的论则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主张“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在这一框架下,译者首要考虑的不是与原文的“对等”,而是如何在目标文化语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无论是信息传递、文化输出,还是审美体验或商业成功。在分析《封神第一部》这类文化史诗电影的字幕时,功能对等理论更能系统阐释译者为何以及如何在文化保留与观众理解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其“反应对等”的原则直接关照了电影作为大众媒介追求跨文化共鸣的核心诉求;而目的论虽在策略选择上具有解释力,但其对“目的”的宽泛定义可能使得译者弱化对文化本源忠实度的考量。因此,本研究选择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主导框架,以深入剖析字幕翻译在有限时空内实现文化“传真”与观众“共情”的机制。

3.2. 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3.2.1. 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字幕翻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误解。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注释、解释或改写等方式,使目标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这一点强调的是如何在翻译中保留以及成功传达源语中的文化内涵。

3.2.2. 观众的理解与接受

字幕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有时候可能会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来翻译单一词条。

3.2.3. 形式与功能的平衡

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在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留原语的形式特征,又要确保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使观众能够获得与原文观众相似的反应,即在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3.3. 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功能对等理论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过于强调读者反应,导致译者过度迎合目标读者的喜好,而忽视原文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导致原文“神韵”的丧失。还有忽视翻译的创造性:功能对等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交际活动,太过注重翻译的文化交际功能,忽视翻译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钳制了翻译的自由发展。并且这一理论难以量化评估。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评估的理想策略是对一部在目的语国家传播很广的影视作品进行问卷调查评估,询问目的语观影者对字幕翻译的感受,但这同时也需要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有很深的认识并且对该影视作品的字幕十分熟悉,这些条件累加起来,导致这一量化评估过程异常困难,导致了翻译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并且每个译文接收者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年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的不同,都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的见解[11]

3.4. 小结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为字幕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字幕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注重文化传递和读者反应,在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间寻求平衡,对于不同的文化内容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通过多种适宜翻译策略的灵活结合和应用,来实现译文的最佳交际效果。同时,译者也应认识到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避免机械套用。

4. 案例分析

美国演员费翔作为中英双语精熟者,不仅主演《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也负责了该片及续作《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字幕翻译。他将后者译为“Creation of Gods: Demon Force”,并在前作中多次使用“demon”一词,以贴合西方观众对“邪恶力量”的文化认知,实现功能对等的传播目标。本文将从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其字幕翻译案例,探讨费翔如何灵活结合两种策略,在短句为主的文本中有效传递文化内涵,促进中国传统神话电影的对外传播。本研究将在功能对等理论框架下,对字幕翻译的多元功能维度进行综合考察。除了确保基本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之外,还将着重探讨译文在两个关键层面的表现:其一,情感维度,关注译文是否有效传递了角色的情绪张力,并引发目标观众与源语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其二,美学维度,审视译文对原文诗意表达、文化意象和修辞特色的处理方式,考察其是否在目标语中实现了相应的审美价值。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路径,能够更完整地揭示译者在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之间的权衡艺术,从而深入理解字幕翻译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实现真正的对话与沟通。

4.1. 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字幕翻译中,译者在保留原语形式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目标观众的理解能力,这种翻译策略一般适用于人名以及地名的翻译,当目标语读者能通过语境、语法结构等清晰辨认出带有“异域风情”的人名、地名词条时,该翻译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例1:姜子牙(Jiang Ziya)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其名字在英文中被翻译为“Jiang Ziya”,保留了原名的音译形式。这种形式对等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色,又避免了文化误解。音译能够保留人物名称的独特性,同时通过注释或字幕说明的方式,向观众解释其身份和角色,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背景。让西方观众认识了此类带有“异域风情”的中国人物,而若直接将“子”、“牙”等字意译的话,目的语读者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带往别处,造成对人物形象的误解。此类类似的翻译还有盘古(Pangu)、女娲(Nuwa)、哪吒(Nezha)、杨戬(Yangjian)等,此类策略的可行性还在于这些人物即使在西方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西方观众已经提前有了一定认识和观影基础。

例2:朝歌(Zhaoge)

朝歌是商朝的都城,在英文中被翻译为“Zhaoge”,同样采用了音译的方式。音译地名能够保留其文化特色,同时通过字幕说明其历史背景,帮助观众理解其重要性,同时,这样的翻译策略也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嗜异性”,朝歌这一地名对于现代中国的观众来说本来也没有太大的联想意义,最多也是将其联想为早晨歌唱之地,“喜迎朝阳,高奏凯歌”,但总的来说,即使是中国观众,在观影时也很难会在脑中赋予这一地名实在的意义,而只是将其当作一个地名,因此这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也能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类似的感受。

4.2.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更注重译文在功能和效果上与原文对等,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目标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实现动态对等这一目的。

例1:移魂符(Soul Instillation Spell)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符”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下完全没有“符”这一概念。因此在翻译时应选取与其最类似的概念,以实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反应的一致性。“咒”便成了一个绝佳的选择。对西方的巫师来说,下咒是一个很常见的概念,在哈利波特中,也充斥着各类咒语,“Spell”在此处再合适不过。至于“Soul Instillation”则是对移魂的意译,向西方观众阐明了“移魂”的真实含义,实现了翻译的文化交际功能,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情感功能层面,“Soul Instillation”通过直指灵魂操纵的本质,传递出符咒的危险性与威慑力,而“Spell”一词则唤起西方观众对魔法力量的既有认知,共同营造出神秘紧张的氛围。在美学功能层面,译者舍弃了“符”这一具象文化符号,转而采用头韵修辞(Soul-Spell),在音节上形成韵律美感,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通过音韵效果补偿了文化意象的损失,实现了审美价值的创造性转换。

例2:妖孽(Demon)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Demon”一词在本片的字幕翻译中被广泛采用。因为它契合了西方观众的文化内涵,很精妙地将该片中的邪恶力量表达了出来。妖孽一词翻译为“Demon”再合适不过,翻译为“Evil Spirit”的话,这种邪恶力量感便弱了许多。此译例在情感功能上极具张力,“Demon”一词直截了当地触发了英语文化中关于邪恶存在的集体潜意识,瞬间建立起观众对反派角色的负面情感认同。这种译法虽简化了中文“妖孽”所含的“精怪作乱”的微妙语义,却通过激活目标观众熟悉的文化符号,高效地实现了情感共鸣。同样地,在本片中,鬼侯剑被翻译为“Daemon Duke’s Sword”,也采取了这一翻译策略。

例3:苍天(The Gods)

这一词条的翻译也很具有代表性,苍天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是什么呢?若将其翻译为“Deep and Blue Sky”那西方观众就会陷入茫然,不知其所云。因此,对于这一词条的翻译,需要结合中国观众的理解去复刻西方观众的理解。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他们对“苍天”一词还有着其内涵意义的理解,即“主宰人生的神”,因此译者选择将苍天译为“The Gods”,以使西方观众能直接明白中国观众所理解的这一内涵意义,因为西方观众对“Gods”这一概念十分熟悉。此译例在情感功能的处理上颇具深意。将“苍天”译为“The Gods”,虽未保留东方文化中“天”的抽象哲学内涵,却通过西方观众熟悉的“神”的概念,成功唤起了对至高存在的敬畏之情。这种转换使目标语观众能够立即理解角色在呼告时所蕴含的祈求、控诉或绝望等复杂情绪,实现了情感体验的有效传递。在美学功能层面,译者进行了一场精妙的意象转换。原文“苍天”所呈现的苍穹意象被转化为具有位格的神明形象。这种处理虽改变了原本的诗意空间,但“gods”一词在英语语境中自带神圣性与庄严感,通过建立新的审美路径,最终实现了与原文相近的崇高美感。

例4:天命玄鸟(The Great Black Bird)

“天命玄鸟”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故事,描述了商部落的起源。在这个故事中,玄鸟是黑色的鸟,通常被后人认为是燕子。在传说中,商的始祖契是其母有娀氏之女简狄吞下燕卵后生下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译者很巧妙、很精确地选取了这一故事最重要的两个部分,“The Great”指出了玄鸟的重要性,因为有了该鸟商部落乃至商王朝才得以诞生。译者没有将“玄鸟”直译为“Xuan Bird”,而是明确向西方观众指明了“玄”的意思。玄即黑,因此作者用简短的四个单词便清楚地阐述了商王朝诞生的故事,让西方观众也能获得和中国观众一样的文化体验,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例5:天谴(The Great Curse)

天谴在本片中指的是商王朝因犯下不可饶恕的大罪,即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是上天降罪于人间,唯有天下共主打开封神榜进行封神才能够解除。天谴是一种预言,更是一种诅咒。因此,译者将其翻译为“The Great Curse”。这也会让西方观众联想到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受到的刑罚,这无疑是贴合西方观众的文化背景的,并且也清晰传达出了天谴在中国神话史诗中的真正含义。此外,该翻译通过使用“Great”一词,不仅强化了诅咒的严重性,在信息传递上实现功能对等,更成功渲染了一种宏大而不可抗拒的宿命感与威慑力,使目标语观众能像中国观众一样,在情感上感受到剧情中“天怒”所带来的沉重压力。

例6:雷震子(Lei Zhenzi)

作者认为此翻译词条是有待优化的,因为雷震子这一人名本就清晰表明了它的由来,即雷“震”出来的“子”,该神话人物的能力也与雷电息息相关,若直接将其翻译为“Thunderborn”可能为更好的选择。就《权利的游戏》这一美剧而言,其中龙妈的头衔之一便是“风暴降生”(Daenerys Stormborn)。因此,西方观众会对这类表达十分熟悉,并且获得和源语观众类似的认知理解。

例7:摘星阁(The Celestial Chamber)

由于汉语和英语语法表达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一翻译策略在本词条的应用很有必要。若将摘星阁直译为“Star-Picking Chamber”,那英语文化背景观众很可能会感到迷惑。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一“Chamber”进去就是摘星星,而不会联想到这一词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个阁非常高。中国观众,由于有文化背景,例如从小便熟悉“手可摘星辰”这样的古诗词,便会更加自然地联想到这一内涵意义。因此,译者将其译为“The Celestial Chamber”,直接指出了中国观众所理解到的内涵意义,并将其传达给西方的观众,以实现功能对等,使其获得类似的文化体验。这一译法以“Celestial”(天上的)替代了字面的“摘星”,虽损失了“伸手摘星”的动作意象,虽是美学功能上的一次妥协,但却精准唤起了英语文化中与“天界”、“神圣”相关的崇高与神秘感,实现了情感与美学功能的再创造,确保了场景氛围的有效传递。

例8:五行遁术(Five Elements Teleportation)

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五行”这一概念已有一定的传播度。五行遁术则是指杨戬利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进行穿梭隐藏的法术。在国外,“五行”翻译为“Five Elements”已经是盛行的翻译。因此,此处不必太过详尽地指出五行究竟是哪五行,指出的话则太过啰嗦,而是可以采取加注的方式,指出这五个“elements”究竟为何,让西方观众理解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实现了文化交际与传播的目的。

例9:七窍玲珑心(Magical Heart)

七窍指的是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指人的这七个感官,而玲珑则指的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若是将这七窍直译出来,十分地繁复,西方观众也难以理解。译者从该概念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意义出发,直接将其翻译为“Magical”,十分巧妙。因为七窍玲珑心指的是比干有一颗有七个洞的心脏,可以与世界万物交流,能使双目破除一切幻术,在电影中,大司命比干为向众人证明妲己的狐妖本质而挖出了他的七窍玲珑心。因此,将其直接译为“Magical Heart”,即有魔力的心脏,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这一潜在含义,使得西方观众能迅速、直接地理解到比干之心的特质,实现了文化交际这一目的。另外,此处的意译在信息传递的角度上极佳地保障了剧情理解的流畅性。从美学功能上看,“七窍玲珑”所蕴含的汉语特有的精妙结构与玲珑剔透的意象难免有所损失。译者的选择体现了在有限时空内,优先确保叙事节奏与核心概念理解的务实策略,在信息与情感的传递上实现功能对等。

例10:元始天尊(The Supreme One)

“元始”意为“最初的起源”,象征着宇宙的初始状态;“天尊”则是道教中对至高神的尊称。元始天尊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象征着“道”的最高体现,是万物生成的根源。这一名字本身的含义就是指元始天尊是宇宙中最至高无上的神,是一切的“元始”、“开端”。因此,将元始天尊译为“The Supreme One”符合其本来的内涵意义。而“Supreme”在西方也是一个十分熟悉的概念。此翻译策略的采用能让西方观众理解到中国道教最高神的内涵意义,并且传播了中国文化中道教最高神这一概念,实现了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5. 总结

通过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字幕翻译的详细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美混血的费翔采取了非常成功的翻译策略,他对于中文和英语都有很深的理解。以上从他翻译的字幕中选取的翻译实例体现出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在有些词条的翻译上,他选择了形式对等,而在有些词条的翻译上,他选择了动态对等。无论是选择哪种策略,他都是基于功能对等的考量,并且努力地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传播中国文化与使西方观众产生与中国观众类似的反应之间寻找平衡。让英语文化背景观众在观看封神字幕时不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获得和中国观众类似的观看体验和反应。他的翻译策略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因此,在日后中国电影字幕的翻译上,尤其是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的字幕翻译上,字幕翻译工作者应当学习、借鉴他的翻译策略,在追求功能对等的前提下,选择多种不同的翻译策略,灵活搭配翻译策略,以期实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读者反应的最大满足,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同时,本研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封神第一部》字幕翻译展开的文本分析属于个案研究,其结论主要反映该特定影片的翻译特征,尚不具备广泛适用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文中关于“观众反应”的探讨主要建立在理论推演基础上,尚未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行验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社会语言学方法,直接考察目标观众对特定译例的认知理解与情感反应,从而为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提供更充分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以《你好, 李焕英》为例[J]. 汉字文化, 2024(19): 162-164.
[2] 王溱琪. 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浅议[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 37(1): 97-98.
[3]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4): 38-40.
[4] Nida, E.A. and Taber, C.R. (198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rill.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Titford, C. (1982) Subtitling: Constrained Translation. Lebende Sprachen, No. 3, 113-116.
[6] 李钦, 傅霞.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J]. 英语广场, 2024(20): 7-10.
[7] 戴丹丹, 祁文慧. 多模态视角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字幕翻译探析[J]. 英语广场, 2023(8): 7-11.
[8] 刘蕾, 纪瑞芳. 功能对等理论下英语视听课程中的英文电影字幕汉译策略——以电影《黑衣人Ⅲ》字幕汉译为例[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 41(9): 115-120.
[9] 周浩辉, 陈芙.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字幕汉译案例分析——以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J]. 海外英语, 2024(22): 58-60.
[10] 尹小菲. 目的论视域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J]. 电影文学, 2024(18): 130-134.
[11] 张赟娇, 张军.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9):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