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汉“牛”“马”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与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ranslation of “Cattle” and “Horse” Idio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摘要: 习语乃语言之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同一动物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会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与“牛”和“马”相关的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首先阐述了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精华的重要性,并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同一动物形象可能承载不同的意义。论文将英汉“牛”“马”习语的文化内涵关系分为四类进行对比:1) 动物形象与文化内涵均相同;2) 动物形象不同但文化内涵相同;3) 动物形象相同但文化内涵不同;4) 某一文化独有而另一文化存在内涵空缺。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四种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法、替换法、意译法和释义法,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Abstract: Idioms represent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and embod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same animal image may carry different cultural meanings.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embodied in idioms related to “cattle” and “hors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rs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idioms 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may lead to the same animal image bearing different meanings. The paper classifi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lationship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attle” and “horse” idioms into four categories for comparison: 1) Identical animal images and ident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2) Different animal images but ident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3) Identical animal images but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4) Connotations unique to one culture while there is a connotative gap in the other.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discusses four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teral translation, substitu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paraphrasing. I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so as to reduce pragmatic fail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 mo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陈虹, 蔡晖.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汉“牛”“马”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与翻译[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382-3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76

1. 引言

习语,也就是习惯用语,它作为人类语言的精华以及语言词汇界的“活化石”,是人们长期使用之后所留存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短语或者短句,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涵盖成语、歇后语、俚语、格言等类型。而动物又与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英文中都包含着许多关于动物的表达。由于受到上文中我们所说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联想有相同也有不同,也就随之赋予了相对应的文化内涵。我国的部分学者在之前就已经在动物习语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早在2003年,李英在《从动物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对中英两种语言中以动物为喻体的习语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了中西文化差异[1];王瑛在《英汉习语中动物词语的对比分析及翻译》中系统对比分析了英汉动物习语,揭示了英汉语言中动物喻体的选择及动物词语互译存在的规律[2];杨元刚在《说牛道马:英汉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与翻译》中对英汉语言中牛马动物词的联想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3]。国内的动物习语研究大多集中在动物习语的笼统大类上,针对具体动物形象(如“牛”“马”)从跨文化视角展开的专项研究仍较薄弱。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对英汉语言中“牛”“马”习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在英汉互译中译者应采取的翻译方法,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

2. 英汉“牛”“马”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

正是因为人类之间共同的社会属性和群体生活,所以不同民族以及其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共性,而个性则来自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4]。在英汉动物习语中,存在一些动物的意象和意义都相同的现象,这就反映了民族文化存在共性,但是更多的动物习语则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点。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跨文化角度来看,“牛”“马”习语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因此,只有正确理解“牛”“马”习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入译入语语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翻译。

2.1. 动物形象相同,文化内涵相同

虽然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大家所依赖的生存环境,比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所以纵使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依然可以发现有重叠部分。大脑是我们每一个人,不论中国人还是英语国家的人,都具有的思维器官,用来感知我们周遭的种种环境和客体,并进行深度思考与二次加工。由于这种相同的身体构造以及相似的生存经历,所以中英两种文化之间也会存在着相同或者相似的联想。通过英语语言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思维并非处于一个完全对立的层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同理可得,英汉“牛”“马”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联想意义在某些时候存在着完全等值的对应关系,能够做到一一对应,也就是动物形象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

例如,不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中,“牛”习语(英文中的“bull”)都有着“牛皮(大话)”、“胡说八道”的比喻意义。汉语中,我们在形容一个人说大话的时候可能会说:“他张口就说自己三天能学会弹钢琴还能上台表演,这不是吹牛皮,谁信啊”;英语中,人们也会用到类似的表达“We all see through all that bull”来说明对方在胡诌。此外,汉语中我们常说的“牛脾气”在英文中也有相同的表达“bullish”或“bull-headed”,这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都通过“牛”联想到了倔强的脾气。同时,中文中的“牛眼睛”对应英文中的“ox eye”或“ox-eyed”,这也是两者都通过牛的眼睛联想到了人类的大鼓眼或者大眼泡子。另外,中文中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应英文中的“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这也体现了两种文化中“牛”都具有勇敢的文化内涵[5]

除了“牛”习语之外,英汉的“马”习语中也存在一些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例如英语中的“be on the high horse”可以对应到我国古代名著中那些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高级官员和官宦子弟,也就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意思。此外,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汉语中的“黑马”也是英语习语“dark horse”翻译过来的。该习语来源于英国首相本杰明·狄斯雷里的名作《年轻的公爵》,发表于1831年,指的就是在各个领域(比如经济,体育、政治)异军突起爆出冷门或者实力强大的竞争者[6]

2.2. 动物形象不同,文化内涵相同

动物形象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指的就是英汉两种文化对不同的动物赋予了相同的文化内涵。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动物之间虽然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更为显而易见的,所以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两种不同的动物产生了相同或者相似的联想和投射。此外,不同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和文学作品可能也会给不同的动物形象投射出相同的隐含喻意。通过对“牛”“马”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汉语中的“牛”和英文中的“马”存在着联想替换的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牛是人们耕种的重要劳作力量,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以来,牛始终陪伴中国人左右,成为我们重要的朋友和伙伴。而马则是达官显贵或者富绅豪士才能拥有,所以和马相比,显然牛对于中国人来说要更为熟悉。反观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截然不同,他们不事农桑,而以打猎为主要谋生手段。马儿高大,善于奔跑,一日千里,马背宽阔,便于携带猎物。马的这些特点给古代西方人狩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马反倒是他们更为熟悉的动物。由于中国的“牛”和西方的“马”存在着相似的地方,所以就出现了两种文化中“牛”和“马”相互替换的现象。

例如,我们日常惯用的“吹牛”在英文中对应的是“talk horse”,都是表示说大话的意思;中国人说“像老黄牛一样工作”,西方人说“work like a horse”,即形容一个人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工作认真;国人说“强壮如牛”,西方人说“as strong as a horse”,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体强壮;以及中国人最熟悉的“孺子牛”对应西方的“a willing horse”,形容一个人甘愿为大众服务。

2.3. 动物形象相同,文化内涵不同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习俗以及地理环境,所以不同民族在进行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时候,对动物的联想意义会有所侧重,进而就导致了动物形象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也就是说,英汉两种文化对同一种动物为喻体的习语却赋予了大相径庭的文化内涵,是两种语言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例如,在汉语中,中国老百姓说的“牛屎巴”通常是用来形容平庸无用的东西,大家常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来比喻容貌出众的女子与外表、品行、或家境一般的男子相结合;四川方言中有这么一句话“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牛屎巴”,意思是过高估价自己同时贬低他人。但在英语文化中相对应的俚语“bullshit”却是“无意义的谈话,假话”的含义[3]

关于以“马”为喻体的习语,中文中有歇后语“马屎皮面光,里边一包糠”,用于讽刺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在空虚或者缺乏真才实学的人或事物。但在西方文化中相同的俚语“horse apple (马粪团)”指的却是“废话”,与汉语截然不同。中文中的“铁马”其真正含义就是“披覆铁甲的战马”,常与“金戈”组合为成语“金戈铁马”,喻指战争场景或戎马生涯。南宋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铁马冰河入梦来”即取此意象。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对应的“iron horse (铁马)”却比喻三轮车、坦克等承担运力的机械[3]。再比如,汉语谚语“死马当活马医”中的“死马”比喻那些看似已经毫无希望、无法挽救、失去生机的人、事物或者局面。但在西方文化中对应的俚语“dead horse (死马)”意思是“过时的问题”,“flog a dead horse”的意思是“鞭打已经死去的马,催促它快些走,也就是白费力气徒劳无功”[3]

2.4. 文化内涵空缺

文化内涵空缺指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不同的事物无法赋予文化内涵。其实就是,由于种种差异,同一种动物在一种语言中有着特定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相似或者相对应的比喻义。同样,具体到英汉两种文化中的“牛”“马”习语,也存在着无法填补的文化内涵空缺,容易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和失误[7]。从另一层面来讲,这也正是每个民族语言文化独特性和个性的一种体现,是不可避免的,却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汉语成语“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情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该成语出自庄子的一篇文章,所以具有相关文化背景的国人一看便知何意,但西方读者未必能联想到其中的深意,这是汉语文化所特有的。

再例如,在19世纪的美国俚语中“buy a white horse”,意思是“浪费金钱,乱花钱”,类似于把钱扔进水里,因为白马在当时并不常用,更多是象征性的,而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中国人只能把它理解为“买一匹白色的马”。汉语中,受到象棋文化的影响,出现了“马前卒”和“马后炮”这类成语,两者均源自中国象棋术语。“马前卒”原指象棋开局时冲在最前面的“卒”(兵),引申为跑在最前面、替人开路的小角色;“马后炮”原指将(帅)已经“将死”之后才下的炮,引申为事后才说、事后才做,已经来不及的“高明”主意。而英美人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并不能理解该词的联想意义。此外,英语中的“Trojan horse”,汉语读者也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Trojan horse”源自古希腊的“特洛伊木马传说”:希腊联军在久攻特洛伊城不下时,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祭品,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夜里藏在木马里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伊[8]。该俚语比喻表面无害实则包藏祸心的人、计划或事物。英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牛”“马”习语,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3. 英汉“牛”“马”习语的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牵涉到语言方面的问题,同时又要注意文化内涵方面的问题[9]。根据奈达(Nida)的等效翻译原则,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的过程,理解就是通过源语言的字面义理解其引申义,继而用对应的形式在译入语中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信息传递上的一个动态对等。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就“牛”“马”的习语翻译而言,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没处理好,会直接影响源语国家和目的语国家人们对它的理解,更会影响译文质量[10]。根据该原则,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处理这类“牛”“马”习语时,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3.1. 直译法

在英汉动物习语中,有一小部分不仅动物形象相同,其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也相同或基本相似。这也体现在“牛”“马”习语中,“牛”“马”之间有部分文化意义可以完全对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

比如汉语谚语“小时偷鸡,长大偷牛”直译为“He that steals an egg will steal an ox”,这并非机械死译,而是用英语现成谚语“偷蛋终偷牛”来对应中文的“小错不改,终成大错”,既保留了动物形象,又符合英语习惯。

再比如,中文中的“人要练,马要骑”译为“The best horse needs breaking,the aptest child needs teaching”,通过“最好的马也得训,最灵孩子也得教”把原句的核心意思简明扼要地传达到了英语语境中。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计其数,比如“人有失手,马有失蹄”(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errs)、“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牛头不对马嘴”(Horse’s jaws do not match cows heads)等[3]

直译法在英汉“牛”“马”习语的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直译,我们可以保留源语言中的动物形象和文化风格,同时丰富目标语言的表达,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2. 替换法

替换法在翻译英汉“牛”“马”习语时主要适用于目标语言中存在具有相似或相同文化内涵但动物形象不同的习语的情况。虽然译文可能会丢失部分民族文化特征,但这种翻译方法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11]。通过替换法,译者可以将源语言中的习语替换为目标语言中更贴近其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习语,从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表达效果。

例如,汉语中的谚语“牛不喝水强按头”运用替换法翻译为“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river but can not make him drink”,用英语同义谚语替换:牛替换成horse,保留了“强迫无效”的核心,英语读者一听即懂。

再例如,中文中的“害群之马”被翻译为“The black sheep”或“The rotten apple”,用目的语的现成意象(black sheep, rotten apple)置换源语言的意象,在保持“个体危害整体”这一核心要义不变的前提下,完成符号层面的去异化处理,从而达成等效的语用功能。

此外,还有很多“牛”“马”习语也运用了替换的翻译方法:“牛饮”(drink like a fish/horse);“The gray mare”(牝鸡司晨);“犟得像头牛”(as stubborn as a mule);“Illness comes on horse but leaves on crutches”(病来排山倒,病去如抽丝);“初生牛犊不怕虎”(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3]

替换法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有效弥补中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上是有差异的,直接翻译某些“牛”“马”习语可能会使目标语言读者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通过替换为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习语,译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原习语的意义和情感色彩,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顺畅沟通。替换后的习语能够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原习语的意境和情感。

3.3.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侧重于原文的中心思想的传达,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表达、结构和形式。在翻译“牛”“马”习语时,译者可能会遇到源语的动物形象既没办法在目标语中再现,也找不到对应的替代形象,此时就只能舍弃源语言中的喻体进行意译,追求功能对等。在英汉“牛”“马”习语的翻译实践中,意译法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

汉语中有俚语“做牛做马”,运用意译法翻译为“slave for somebody without complaints”,源语以“牛”“马”象征“任劳任怨、地位低下”的意象,目的语缺乏相同畜牧文化指涉,直接意译为英语通感概念“slave”,保留情感色彩,完成跨文化功能等效,是意译“得意忘形”的典型例子。

英语谚语“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翻译为汉语成语“本末倒置”,以“主次关系”代替“车马顺序”,将英语中的具体动物进行抽象化,实现概念对等。且“本末倒置”四字词语与源语都属于评价性警句,翻译后保持同等的语气与交际功能。

另外,运用意译法的“牛”“马”习语还有很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The bones of a great estate is worth the picking);“Every man has his hobby horse”(人各有好);“鲜花插在牛粪上”(Handsome women generally fall to the lot of ugly men);“Be on the high horse”(趾高气扬) [3]

意译法在英汉“牛”“马”习语的翻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意译,我们可以更灵活地传达原文的意义,靠近目标语读者,同时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3.4. 释义法

翻译英汉“牛”“马”习语时,译者也可以考虑释义的翻译方法,也就是直译加解释,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承载独有文化信息的习语,比如说文化负载词以及典籍的翻译。通过对源语进行解释,译者可以补充解释习语的文化背景,并科普相关的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习语。

例如,汉语中“钻牛角尖”用释义法翻译为“get into the tip of a bull’s horn, meaning take unnecessary pains to study an insignificant or insoluble problem”,直译部分具有形象趣味性,释义部分解决文化空缺,实现“可感可知”和“可懂可用”的双重接受效果。

再例如,英语习语“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将其翻译为“瓷器店里的牛,比喻行事鲁莽,动辄闯祸”。该习语在18世纪末就已在西方出现,在当时,中国的瓷器在欧洲极为珍贵,而“公牛(bull)”在西方文化中长期被视为体型庞大、动作粗野的动物,两者的冲突构成了强烈的画面感,直观传递“鲁莽行为导致破坏”的含义。如果不进行解释,没有相关背景的中国读者将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

释义法在传播文化知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释义法能够弥补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的不同之处,某些习语在目标语言中可能缺乏对等的文化背景支持。通过释义,译者可以向读者提供原文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帮助他们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习语的更深层次的含义。释义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习语的文化背景,还能够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习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而提高译文的整体质量。通过这种方式,译者能够向目标语言读者潜移默化地输出源语言的文化知识,增进他们对源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4. 结论

在英汉习语“牛”“马”形象的翻译与研究中,翻译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译者需要依据习语的语义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具体语境进行灵活选择[12]。每种翻译方法,比如说直译法、意译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译者需在深入考量语言情境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仔细挑选最适合的方法。除了这几种主要策略外,像增译、省译、插入法等其他翻译技巧,也应被译者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力求实现“等效翻译”,让读者能够真切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赋予习语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英汉习语中“牛”“马”形象展开深入的对比分析与探究,不难发现,中英两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进程中,积累了大量与“牛”“马”相关的风俗传统,催生出了语义丰富、意象独特的习语表达,进而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牛”“马”文化[13]。两国人民对“牛”“马”的认知和理解,与各自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以“牛”“马”为喻体的习语进行对比研究,深度挖掘其背后潜藏的文化喻义,不仅能够清晰揭示出英汉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还有助于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垒,寻找最为恰当的翻译方式,从而有力地推动中英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14]

参考文献

[1] 李英. 从动物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94-95+101.
[2] 王瑛. 英汉习语中动物词语的对比分析及翻译[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71-72+84.
[3] 杨元刚. 说牛道马: 英汉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与翻译[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24(4): 13-18.
[4] 钟震颖. 浅析英汉动物习语设喻的异同及其翻译[J]. 理论月刊, 2008(6): 128-130.
[5] 刘丰玲, 李延林. 英汉语中“牛”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 文史博览(理论), 2013(1): 28-29.
[6] 李延林, 万金香. 英汉文化中“马”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11): 115-116+126.
[7] 黄晓林. 语言对比的文化维度——以英汉习语为材料[J]. 外语学刊, 2009(6): 85-87.
[8] 林晶. 中西“牛、马”文化内涵差异探究及翻译策略[J]. 焦作大学学报, 2012(4): 48-50+58.
[9]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10] 金隈. 等效翻译初探[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11] 李悦. 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 707-710.
[12] 李想. 历时视角下“牛马”的语义演变及动因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39(2): 47-54.
[13] 史玲玉. 跨文化视野下牛和马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J]. 福建茶叶, 2020, 42(3): 385-386.
[14] 刘全花. 英汉动物类习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 社科纵横, 2017, 32(4): 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