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X一下”
A Study of the Expression “X Yixia”
DOI: 10.12677/ml.2025.13111177, PDF, HTML, XML,   
作者: 张青青: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关键词: “V一下”“N一下”形成机制语用价值“V Yixia” “N Yixia” Formation Mechanism Pragmatic Value
摘要: “X一下”主要包括“V一下”、“N一下”两种结构。本文分析了“V一下”结构中动词的制约因素及其语法意义。重点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不符合语法规范的“N一下”结构,总结了“N一下”结构的分类,并从名词功能的游移性、构式语法的压制理论等方面就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N一下”结构独特的语用价值。
Abstract: The expression “X Yixia” mainly comprises two types of constructions: “V Yixia” and “N Yixia”. This study first examines the constraints on verbs in the “V Yixia” construction and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then given to the “N Yixia” construction, which deviates from standard grammatical norms in Modern Chinese. Different types of “N Yixia” constructions are classified,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fluidity of noun functions and the suppression theory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Finall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istinctive pragmatic values of the “N Yixia”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张青青. 说“X一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389-39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77

1. 引言

1.1. 关于“V一下”研究

“V一下”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如“研究一下”、“参考一下”,所以关于“V一下”的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原茂、沙野(1984)把“V一下”格式分为两类,“V一下1”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后可加“两下、三下、四下…”。“V一下2”则表示短时、尝试等意义,与“V一下1”意义不同[1]。因为“V一下1”只是单纯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其概念并不复杂。所以,本文涉及的“V一下”默认全部都是“V一下2”,研究的也正是“V一下2”的语法意义等其他相关概念。

有关“V一下”格式中的动词研究,刘月华(1984)认为,心理动词、状态动词、能愿动词以及一些非动作动词后都不能加“一下”。同时,她认为“V”后的“下”表示短暂的动作,一些持续性的动词也不可以后加“一下”[2]。李允玉(2001)比较了“VV”、“V一下”、“V一会”,并对哪些动词可以进入这些格式进行了分类[3]。马庆株(2002)提出了汉语动词有[+自主]、[−自主]一对语义范畴。自主动词指那些有意识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是由动作发出者主观决定的,动作发出者可以自由支配[4]。非自主动词指动作行为是无意识的,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可以自由支配。马庆株认为,“一下”可以出现在自主动词后,用以表示“时量”,但是非自主动词后不能加“一下”。甘智林(2004)则修正了马庆株的观点,他认为说话者可以在主观上控制动作的量,所以一些非自主动词因为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动作性而进入到“V一下”这一格式中[5]。朱丽萍(2007)对“V一下”格式中的动词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她认为,“V一下”格式中的动词主要是持续性自主动作动词,而持续性非自主动作动词进入该格式的频率较低。部分非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心理动词、离合词也可以进入“V一下”格式中,而存现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等均不可以进入“V一下”中[6]。高频(2008)认为,当“V一下”作谓语时,所有的非自主动作动词和内部结构为动宾结构的一价的自主动作动词不可以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7]。当“V一下”作非谓语成分时,因为在非谓语的条件下,“V一下”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可以代为执行动作发生的过程,所以制约动词进入该格式的因素已经不是该动词是否是自主动词。

关于“V一下”语法意义的研究,传统上认为“V一下”表示少量、短时等语法意义。而甘智林(2004)认为,“V一下2”不仅可以表示动作的短暂、少时,还可以强化动词的动作性,因此“V一下2”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控制动词的量”。他还认为,“V一下2”所表示的动作的量是“动作的郑重程度的高低以及语气的强烈和缓”两方面的量[5]。该观点与胡孝斌(1997)的观点相反,胡孝斌(1997)认为,“VV”可以表示多量,而“V一下”不可以表示多量[8]

关于“V一下”语用意义的研究,卢福波、吴莹(2005)认为“V一下”延长了谓语动词长度,在限定小量的同时,具有了舒缓语气的作用[9]。单宝顺、肖玲(2009)认为,使用“一下”有表示语气和缓和礼貌的作用[10]。蒋湘平(2012)认为,在很多情况下,“V一下2”并不表示动作的时量、动量减少,而只是出于礼貌,以达到维护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目的[11]

1.2. 关于“N一下”研究

学界对于“N一下”的研究相对“V一下”来说,便少了很多。张伯江(1994)用名词功能的游移理论解释了“N一下”结构产生的原因[12]。邵敬敏、马婧(2009)对“X”的语义类别、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也对构成“X一下”的语义动因进行了研究,并且归纳了“X一下”的语用价值[13]。沈家煊(2010)通过“名词动用”与“动词名用”的不对称现象也对“N一下”结构的名词动用进行了解释[14]。周艳、单超(2011)从词语的内部构成、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两方面论述了“N一下”机构的生成机制[15]。施春宏(2012)用构式压制的理论阐述了名词进入“N一下”结构中的原则[16]

目前来看,学界对“V一下”的研究比较深入、具体,而对于“N一下”的研究则需要更加深入,本文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研究“N一下”结构产生的原因,进而分析“N一下”结构所具有的独特的语用、语法意义,以使“N一下”的研究更加丰富。

本文结合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分析现代汉语中的“X一下”现象,介绍构成“V一下”结构的动词的制约因素以及“V一下”的语法意义。着重分析现代汉语中的“N一下”这一语言现象,对其中的“N”进行归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N一下”所具有的独特的语用意义,以对现代汉语中的“N一下”现象进行解释,深化语言使用者对该结构的认识。

2. “V一下”

2.1. 构成“V一下”结构的动词的制约因素

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的例句进行分析,发现了的确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结合分析,对可以进入“V一下”结构的动词进行了归类。

1) 单音节动词一般可以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而单音节非自主动词不可以进入到该格式中。

2) 表示抽象意义的双音节动词中,非持续性动词不可以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比如“*毕业一下”、“*实现一下”等。

3) 表贬义的动词通常不能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如“*嫉妒一下”,但是在某些表示调侃等类似的语境中一些表贬义的动词是可以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的,只不过表示一些调侃的意义。

4) 持续性动词中,表示非短时的意义的词不能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如“*吃一下”。而其他的持续性动词可以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如“商量一下”、“研究一下”。

5) 非持续性动词中,表示反复进行的动作的动词可以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如“摇晃一下”、“敲一下”。

6) 有些表示已然意义的动词不能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表示未然意义的动词可以进入到“V一下”格式中。如:

你的演讲很成功。(已然)

你最好先演讲一下试试。(未然)

2.2. “V一下”的语法意义

学界目前对于“V一下”语法意义的研究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结论是“V一下”具有时量短、动量小的意义。

1、时量短

时量短即动作的持续时间短,但这种所谓的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物理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

小王迟疑一下,便又跟着他走了。

此处如果只用“迟疑”,则带给人的感觉是要比“迟疑一下”持续的时间要长,但是无法计算两者的持续时间相差多少,因为这里的时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动量小

动量小是指动作次数少,或者动作力度、动作难度的大小,语气的强烈和缓以及进行某个动作的迫切程度的大小。如:

假期准备在家看一下书,跳一下舞。

“看一下书”在这里一方面可以表示“消遣”,另一方面表示说话人想掌握新知识,但是使用了“V一下”格式,就把目的淡化了,显得比较轻松随意。所以所谓的动量小,不一定是动作行为本身动作的量的减少,而只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上的意识,把动作表现得更加轻松、随意。但是通过语料的观察,动量与时量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二者在使用中往往会结合在一起。如:

他听了这话不但没有恼火,反倒笑了一下。

例句中的“笑了一下”,既可以表示动量小,不是大笑只是轻微地笑了一下,又可以表示时量短,即笑的动作持续时间并不长。所以,针对以上分析,“V一下”的动量小、时量短这两个语法意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3、弱化动作

有一些持续性动词后加“一下”,其动作性则明显减弱,语感上带有轻松、委婉的意味。如:

(1) 你平时留意一下孩子们的动作行为,你会觉得他们很有趣。

(2) 你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

在句子中,使用“V一下”具有减弱了“留意”的动作性,同时使例句(2)的语气显得更加委婉。

4、尝试义

关于“V一下”结构的尝试义,学界目前存在争议。胡孝斌(1997)认为“V一下”带有尝试义,即尝试着做某动作。如:

请你试尝一下。

杨洁(2011)认为,例句中所蕴含的尝试义并不是“V一下”结构带来的,而是句中的“试”带来的尝试义[17]。本文认为,“V一下”结构的尝试义,还带有模糊性,还不稳定,在句中有的句子即使不存在“试”,也会有尝试义的存在,如上例中“请你尝一下”,仍旧存在着尝试义在其中。而对于“请你读一下”、“请你试读一下”,前者句中没有“试”,则明显变成了祈使义或者命令义,尝试义在句中也体现不出来了。所以本文认为,“V一下”结构的“尝试义”还在发展中,其尝试义并没有动量小或时量短那样典型。

3. “N一下”

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很多“N一下”的句子,并且也表现出了语法上的一些特殊用法。如: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百度”原为名词,用在该句中,便增添了“名词动用”的意思。鉴于这种语言现象,本文对现代汉语中的“N一下”进行了分类,并且分析了产生“N一下”的原因,并在最后归纳了“N一下”的语用价值。

3.1. “N一下”的分类

现代汉语的“N一下”中,“N”主要分如下几类:

1、特定工具类

1) 搜索工具类

近年来,网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很多网络搜索工具查询资料,如百度、谷歌等。这一类的名词都可以进入到“N一下”格式中。如上文中举的例子,“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但是,哪些搜索工具名词进入到“N一下”格式中我们感觉最为合适,我认为取决于这个搜索工具名词我们是否常用。如:

关于这个地区的详细信息,你谷歌一下就知道了。

这两个“N一下”格式中的名词,都是搜索工具名词,原则上都可以进入“N一下”格式中,但是却觉得后面的例句更合适,这是因为与“谷歌”相比,“百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常用。

2) 通讯工具类

人们日常联络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电话、QQ、微信、邮件等。这类名词也可以进入到“N一下”格式中。如:

你如果有新的要求,微信一下就可以。

这类名词的“N一下”格式可以用“用NV一下”替代。如“微信一下”–“用微信联系一下”。

2、典型名词

这类名词是所属范畴内的典型成员,意义已经固化,只要提到这类名词,无论在何种语境下,人们便会对这些名词有一个经典印象。它们是个性鲜明的名词,在人们的思维中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形象。如鲁迅笔下的阿Q,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固化到人们的印象中了,还有“淑女”、“猪八戒”等名词,都属于该类,人们头脑中对其有一个固化的鲜明的印象。如:

(1) 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妨阿Q一下,心里想着这次不行还有下次。

(2) 她平时大大咧咧习惯了,突然之间,文静一下,淑女一下给人的感觉也很不错。

这类名词的“V一下”格式可以用“像N一样(V)”来替代,如“阿Q一下”–“像阿Q一样”。

3、动态名词

动态名词是邵敬敏的概念,他认为,动态名词在描述事物、事情时,涉及到时间或者动作的持续性,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这类词在形式上可以被动量词修饰,同样,也可以进入“N一下”格式中。如:

这是个小毛病,手术一下就可以了。

这类名词还有“会议”、“电影”、“夜宵”等,与“桌子”等静态名词相比,具有很强的动态性。所以为进入到“N一下”格式中表示动作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这类名词进入到“N一下”格式中,可以用“V一下N”来替代。如:“会议一下”–“举行一下会议”。

3.2. “N一下”的形成机制

1、名词功能的游移性

张伯江(1994)认为,汉语中的部分名词,它的体词性身份不稳定,在功能上具有游移性[12]。对于名词功能的游移性,张伯江提出了“生命度”、“典型性”、“无指性”三个概念。生命度,原本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名词进行的分类。后来运用到语言学领域中,Comrie (1989)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度的等级序列[18]

说者/听者 > 第三人称代词 > 指人专有名词 > 指人普通名词 > 其他有生名词 > 无生名词。

生命度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要易于生命度高的名词,即生命度低的名词的游移性更强,也更容易进入“N一下”结构中表动态含义;典型性,即名词内部的典型成员,其功能比较稳定,非典型成员在功能上会出现一定的松动,所以容易产生游移现象,典型成员则不容易发生游移现象;无指性,即无指名词容易发生功能上的游移。有指成分,指当一个名词的指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说话者不仅关注这个名词的内涵,还关注这个词的外延,此时这个名词为有指成分。无指成分主要指说话人仅关注该词的内涵而不关注外延,这时该词为无指成分。因为无指性成分更容易发生功能上的游移,所以无指性成分更容易进入“N一下”结构中表示某种动态含义。

所以如果把功能游移的概念扩张到“名词 > 非谓形容词 > 形容词 > 不及物动词 > 及物动词”这个系列中,认为系列中的任何一点都可能活用到其他点上,则可以假设:左边的单位活用为右边的单位是符合功能的游移性的,对于该假设张伯江在文章中举例得到了证实,所以这种假设是成立的。因此,也证实了名词向谓词转化的趋向。

2、人们认知规律的影响

从认知这个领域来看,某种工具是用来完成某种动作行为的,所以工具和动作所代表的两个认知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人们在考虑应以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某种动作,往往会直接选择以工具代替动作。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兼类词“锄”、“犁”等就是用用具来指代动作而形成的兼类词。用工具来指代依靠工具来完成的动作,为“N一下”结构表示动态意义提供了可能性。

3、句法格式的影响

“V一下”格式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格式,动词经常与“一下”结合,久而久之“V一下”结构便成为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具有动态意义的结构。因此,当“N”进入到“X一下”格式中,受这种结构的影响自然也就带上了某种动态意义。所以当“百度”、“微信”这类名词与“一下”构成一个结构时,“N一下”结构便激发了用工具来替代依靠工具完成的动作这一用法。所以由于句法格式的制约,“N一下”与“用NV一下”便联系了起来。

4、会话中“质量原则”的影响

在语用中,有一条比较重要的会话原则是“质量原则”。所谓“质”,即在言语交际中,要求我们所表达的信息必须是可信的、真实的、不能产生歧义的。所谓“量”,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所传达的信息在真实的基础上不冗余,信息尽量简明。所以“N一下”与“用NV一下”相比,在语义上两者相同,满足了质的要求,同时使用“N一下”也更加简洁,满足了量的要求,所以“N一下”的广泛使用是灵活运用“质量原则”的结果。

5、词义的双重性

在语言使用中,经常会有一些典型名词,如“阿Q”、“小白脸”等,在人们的头脑中对特定的典型名词都有特定的概念。而对于一个词来说,它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有表层的理性意义,也有更深层次的色彩意义,或联想意义。理性意义即直接描述事物本质的意义,是静态的。而联想意义则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的、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动态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如“雷锋”这个词,理性意义即“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而联想意义即“一种助人为乐精神的代名词”。所谓“雷锋一下”就是发扬一下助人为乐的精神。所以当典型名词进入到“N一下”格式中,往往激发出典型名词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该结构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6、构式语法的压制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意义的生成是通过词汇义和语法构式义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构式义与词汇义两者一致时,语义合格。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通过压制,生成合格的句子,或者生成不合格的句子。

进入“X一下”格式中,最常见的是动词,所以这便赋予了“X一下”格式一种动态义,即构式义。所以在构式语法的压制理论下,句子意义生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构式义,这种构式义将会制约何种词汇进入到该格式中。当名词进入到“X一下”格式中,如果名词语义与构式义一致,那么名词可以进入该格式,构成一个合格的句子。如果语义发生了冲突,则通过构式压制理论,对进入“X一下”的名词产生使其“动态化”的压制作用,如果压制成功,则构成一个合法的结构,如果压制不成功,则构成的结构非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名词可以进入“N一下”结构中,而有些结构却不能。如一些动态名词“会议”、“电影”其本身就具有某种动态含义,进入结构中与构式义相同,所以这类动态名词可以进入到“N一下”格式中。而有的名词如“百度”、“微信”本身词义与构式义不同,通过构式的压制作用使其产生了某种动态作用,成为一个合法的结构。而有的名词如“桌子”、“白菜”其含义与构式义不同,通过构式的压制作用又无法激发它的动态义,所以这类名词便无法进入到“N一下”格式中。

3.3. “N一下”的语用价值

在语言使用中,任何一种新兴语言结构的产生、泛化,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独特的语言生成机制,遵循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还在于结构本身所拥有的独特的语用价值。“N一下”结构从产生到泛化,一方面是因为符合语言与认知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结构本身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1、时尚新颖

“N一下”格式从产生到泛化,体现了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求新、追求时尚的语言使用心理。名词进入“X一下”格式中,激发出了名词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使语言使用更加有效丰富,并且更加新颖,表达出来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所以这也是“N一下”结构经常出现在广告词中的原因之一。

2、表意精炼

上文已经说过,“N一下”结构的产生是满足“质量原则”的结果。使用“N一下”结构表意,表意更加明确,同时也更加精炼,符合人们语言使用中的心理特点。

3、轻松随意

“N一下”结构的出现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轻松性,打破了传统语法的刻板。人们在交流中,总是希望用一种轻松的、诙谐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的谈话氛围,用个性化的说法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以使交流更高效,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N一下”格式恰恰就具有这种营造轻松随意的谈话氛围的特点,使人们在交际中更加轻松自在,不至于尴尬拘谨。

值得注意的是,“N一下”结构虽然具有以上语用价值,同时它的出现又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依旧要合理地遣词造句,以使语言能够健康发展。

4. 结语

本文主要列举了关于“X一下”的研究现状。对构成“V一下”的动词的制约因素以及“V一下”的语法意义作了简要的介绍。着重探讨了“N一下”的形成机制及其独特的语用价值,深化对“X一下”结构的认识,为其他类似结构的形成及语用价值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相原茂, 沙野. 数量补语“一下” [J]. 汉语学习, 1984(4): 20-31.
[2] 刘月华. 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此较[J]. 汉语学习, 1984(1): 1-8.
[3] 李允玉. “VV” “V一下” “V一会儿”格式与动词的选用[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3): 85-90.
[4] 马庆株.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5] 甘智林. “V + 一下2”格式的语法意义[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 98-100.
[6] 朱丽萍. “V一下”格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7] 高频. 论“一下” [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8] 胡孝斌.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J]. 汉语学习, 1997(2): 18-21.
[9] 卢福波, 吴莹. 请求句中“V”、“V一下”与“VV”的语用差异[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4): 40-45.
[10] 单宝顺, 肖玲. “一下”与礼貌原则[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2): 52-55+72.
[11] 蒋湘平. 对“V一下2”格式的语用考察[J]. 汉语学习, 2012(4): 67-75.
[12] 张伯江.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 中国语文, 1994(5): 339-346.
[13] 邵敬敏, 马婧. 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J]. 修辞学习, 2009(2): 81-87.
[14] 沈家煊. 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J]. 当代修辞学, 2010(1): 1-12.
[15] 周艳, 单超. 从“百度一下”谈“N一下”结构生成机制[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12): 200+227.
[16] 施春宏. 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J]. 当代修辞学, 2012(1): 1-17.
[17] 杨洁. 浅析“V一下”的语法意义[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2): 148-150.
[18] Comrie, B. (1989)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Syntax and Morph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