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西域著作及其译本的全球传播
The Worldwide Dissemination of Aurel Stein’s Work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摘要: 上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四次踏上西域这片土地进行考古活动,并将其考察经历详实记录于著作之中。本文从馆藏量、专业书评及读者评论三个维度,对斯坦因西域著作及译本的全球传播脉络展开研究,发现:1) 其馆藏以欧亚为中心广泛分布,再版及时,多语种译本,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 从有限的专业书评和读者评价反馈总体积极,认可其记录西域历史的真实价值。然而,翻译质量是其传播的核心瓶颈。本研究通过此个案,旨在深化对近代西域考察文献知识传播路径的理解。
Abstrac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British archaeologist Aurel Stein conducted four archaeological expedi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meticulously documenting his investigations in a series of work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Stein’s work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library collection holdings, scholarly book reviews, and reader feedback.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1) His works, widely collected with a focus on Eurasia, have been reprinted promptly and translated into multiple languages, attracting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high regard. 2) Limited available scholarly and reader reviews are generally positive, recognizing the authentic value of his records of Western Regions history. However, translation quality emerges as a critical bottleneck hindering further dissemination.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pathways concerning modern Western Regions exploration literature.
文章引用:苏美琪. 斯坦因西域著作及其译本的全球传播[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397-40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78

1. 引言

上世纪,英国著名考古学家马克·奥雷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怀揣着对东方文明的深切痴迷与解开历史谜题的执着,先后四次踏上西域这片神秘的热土,展开探索与开创性研究,将所有考察发现及成果撰写成书,不仅为世界揭开了西域尘封历史的重要篇章,更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向西方学界乃至全球揭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失落文明的辉煌图景。本文对斯坦因西域著作及译本全球范围内的馆藏、专业书评、读者评论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及分析,进一步研究其作品的传播工作,以期为西域相关研究作出努力。

2. 斯坦因学术遗产的跨国研究与反思

为确立本研究的起点与坐标,系统梳理斯坦因著作及译本在国际学界的接受、阐释与研究历程至关重要1

2.1. 国外研究:从探险纪事到批判性知识史

显然,国外研究基于英文原著,聚焦于两方面。一方面,研究多集中于探险中获得的文本释读及考证。例如,英国学者霍恩勒(Hoernle)对斯坦因所获梵文写本进行了持续整理[1]。另一方面,将斯坦因及其活动整理成传记。美国学者珍妮特·米尔斯基(Jeannette Mirsky)的《考古探险家奥莱尔·斯坦因爵士传》(Sir Aurel Stein: Archaeological Explorer)是了解斯坦因一生行迹的基础著作[2]

在后殖民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影响下,国外研究开始批判性审视斯坦因考古活动,将其著作置于大英帝国殖民扩张的视角下[3]。例如,英国作家彼得·霍普柯克(Peter Hopkirk)的《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将斯坦因等探险家描述为既勇敢又带有掠夺性的复杂人物,推动了公众对这段历史的批判性认识[4]。此外,随着数字人文的兴起,对斯坦因史料的研究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以英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国际敦煌项目”(IDP),将斯坦因收集的写本、绢画、照片等材料进行高精度数字化,数据库向全球免费开放。

2.2. 国内研究:从情感批判到理性重构

而国内学界对斯坦因及其活动的研究完全基于译本,历经了情感批判到理性对待。

早期国内学界对斯坦因的研究呈现出价值利用与情感批判并存态势。王国维、罗振玉等学者敏锐识别其中价值,对出土的敦煌汉简等材料展开研究,其代表作《流沙坠简》奠定了国内斯坦因出土文献研究的基石[5]。此后,如何双全《敦煌汉简释文补正》等研究,对斯坦因所获文献作了进一步考释与补充[6]。然而,这一时期学界对其文物获取行为普遍抱有强烈的民族义愤,如陈寅恪给出了“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之叹。

进入21世纪,得益于国际合作推进,斯坦因所获文献得以系统性“回归”。《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等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更完整、高质量的一手材料,将斯坦因的测绘数据等视为整体史料体系进行综合考察,体现出更开阔的研究视野[7]

2.3. 小结

国内外研究均基于斯坦因著作及译本的传播。这些著作构成了学界理解其考古活动、获取原始信息的基础依据。然而,却有一个普遍被忽视的前提:学者所能触及的版本、语种与馆藏可及性,限定了其研究视野与结论的边界。

3. 著作及译本介绍

斯坦因的贡献远不止于考古本身,他更对在西域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最终凝结为七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以下将对这7本著作及其译本进行简要介绍(见表1)。

Table 1. Introduction to Aurel Stein’s work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1. 斯坦因西域著作及译本介绍

原著

出版年份

内容简介

译本信息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8]

1903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是斯坦因第二次探险(1906~1908)的详细记录。该书重点描述了他对尼雅遗址、楼兰古城、米兰佛寺、莫高窟(特别是震惊世界的藏经洞)等关键遗迹的考察、发掘与发现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佉卢文、粟特文、吐蕃文等多种文字古代写本、木简(如大量汉代简牍)、精美壁画、丝绸织物及其他艺术品。

译本目前有3国语言2

1) 汉译本:《沙埋和阗废墟记》,有1994版和2014版。译者均为殷晴、张欣怡。

2) 维吾尔语译本:Qumġa kömülgän Xotän xarabiliri,2001年出版。译者为马赫穆特·阿卜杜瓦力(Maxmut Abduwäli)。

3) 日语译本:有两版,出版年份及译者均有不同。《砂に埋もれたホータンの廃墟》于1999出版,译者为山口静一和五代徹;而《コータンの廃墟》于2002年出版,译者为松田寿男。

4) 匈牙利语译本:Homokba temetett városok,出版两次。第一版(1908)由久洛·哈拉什(GyulaHalasz)与绍博尔奇·费尔佛尔迪(Szabolcs Felfoldi)合作翻译,第二版(2007)由哈拉什·尤尔(Halasz Gyula)翻译。

Ancient Khotan [9]

1907

Ancient Khotan是斯坦因于1907年出版的两卷本考察报告,详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丹丹乌里克、尼雅等遗址发掘过程,提供了汉唐时期于阗王国的佛教艺术、多语言文书(梵文、佉卢文、汉文)及丝路贸易证据。

目前仅有汉译本——《古代和田》,包含2009年(首版)及2023年(修订版)这两个版本。译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

Ruins of Desert Cathay [10]

1912

Ruins of Desert Cathay是斯坦因第二次探险(1906~1908)的详细记录。该书叙述了斯坦因在中国沙漠地区的探险经历,记录了他从王圆箓道士处廉价骗购了大量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古代文书的情况。

目前仅有汉译本——《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且仅有一个版本(2009版),译者为巫新华。

Serindia [11]

1921

Serindia是斯坦因1900~1901年第一次探险的详尽成果汇编,聚焦于斯坦因在塔里木盆地边缘以及敦煌地区的考古活动,尤其详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从道士王圆箓处获得大量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写本、绢画等珍贵文物的过程。

仅有汉语译本——《西域考古图记》,共有1998年版和2013年版两版,译者均为中国学者向达。

The Thousand Buddhas [12]

1921

The Thousand Buddhas这部奠基性著作首次系统性地刊布、研究与图录了敦煌的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公元5至11世纪的佛教绢画、纸本画、刺绣等。

同样目前仅有汉译本——《千佛》,且仅有2019年版本,译者为郑涛。

Innermost Asia [13]

1928

Innermost Asia是斯坦因第三次探险(1913~1916年)对中国的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以及伊朗东部广袤区域的系统性考察记录,重点涵盖 了地理测绘、考古发掘和民族学 调查。

目前仅有汉译本——《亚洲腹地考古图记》,其于2004年首次出版,由巫新华独立翻译而成,再版于2022发布,由巫新华、艾力江、秦立彦、龚国强共同翻译而成。

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 [14]

1933

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是斯坦因第三次探险(1913~1916)的通俗性纪实著作,详述了他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遗址的深入考察,并深入梳理了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通脉络。

译本目前有两国语言版本:

1) 汉语译本为《沿着古代西域的道路》,首版于1971年出版,此后,于1987、2010、2013、2021等年份再次发行,译者均为向达。

2) 日语译本:有两版——《中央亞細亞の古跡》(译者不详)和《中央アジア踏查記》(译者为沢崎順之助)。

4. 斯坦因西域著作及译本的传播分析:基于馆藏、专业书评与读者反馈

如上所述,本研究对斯坦因著作及译本的馆藏、专业书评及读者评论等数据进行了穷尽式搜索,力求构建完整的数据图景。以下将展开详细介绍与分析。

4.1. 著作及译本的全球馆藏

图书馆馆藏数据作为文化传播的隐性指标,为考察图书的海外接受与影响力提供了独特的实证视角,从空间覆盖与机构认可等多个层面揭示了文本的跨文化渗透力[15]

4.1.1. 著作全球馆藏图景:基于数量统计、再版情况及馆藏分布地

作为全球图书馆资源整合的里程碑式平台,“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主导开发的“全球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WorldCat)通过聚合全球数万家机构的编目数据,构建起跨国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基于WorldCat的馆藏数据,笔者从馆藏数量、再版情况及地理分布三个维度对斯坦因著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

1) 总体馆藏数量丰富

北京外国语大学何明星教授指出:“图书馆馆藏量是检验出版机构知识生产能力、知名度等要素最好的标尺”[16]。如表2所示,这7本著作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收藏量共计1992册。其中,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全球收藏量最多,其馆藏量高达627册,覆盖全球16个国家的图书馆,而收藏国家最多的是Ruins of Desert Cathay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数据有力印证了这些著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和深远影响。

Table 2. Global library holdings of the original works

2. 著作全球馆藏数量情况

著作名称

馆藏量

收藏国家数量

国家分布(图书馆数量)

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

627

16

美国(518) 加拿大(29) 英国(22) 澳大利亚(13) 中国(11) 德国(9) 日本(7) 土耳其(3) 新西兰(3) 以色列(3) 黎巴嫩(2) 意大利(1) 马来西亚(1) 吉尔吉斯(1) 新加坡(1) 保加利亚(1)

Ruins of Desert Cathay

502

18

美国(371) 英国(36) 加拿大(22) 澳大利亚(20) 中国(10) 荷兰(9) 意大利(9) 新西兰(8) 南非(5) 德国(4) 日本(4) 马来西亚(2) 土耳其(2) 瑞典(1) 印度(1) 吉尔吉斯(1) 新加坡(1) 西班牙(1)

Ancient Khotan

263

13

美国(198) 日本(14) 澳大利亚(12) 英国(11) 加拿大(10) 中国(9) 法国(2) 意大利(2) 吉尔吉斯(1) 新加坡(1) 新西兰(1) 瑞典(1) 德国(1)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261

18

美国(152) 英国(29) 澳大利亚(17) 阿拉伯(13) 中国(8) 法国(7) 荷兰(7) 德国(6) 加拿大(4) 南非(4) 日本(3)加拿大(2) 意大利(2) 埃及(1) 博茨瓦纳(1) 西班牙(1) 马来西亚(1) 印度(1)

Serindia

166

12

美国(113) 英国(13) 日本(11) 加拿大(9) 中国(7) 澳大利亚(6) 法国(2) 印度(2) 德国(1) 马来西亚(1) 瑞士(1) 荷兰(1)

The Thousand Buddhas

99

8

美国(69) 加拿大(8) 日本(8) 英国(6) 法国(3) 澳大利亚(2) 中国(2) 黎巴嫩(1)

Innermost Asia

74

12

美国(30) 日本(14) 澳大利亚(9) 中国(6) 加拿大(5) 新西兰(3) 马来西亚(2) 埃及(1) 吉尔吉斯(1) 英国(1) 土耳其(1) 南非(1)

2) 再版数量呈阶段性增加

自问世以来,这7本著作获得了不同历史时期全球范围内多家权威出版社的再版支持。截至目前,这7本著作共有27个版本(见表3),表明这些著作保持着持久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再版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间隔较长。

Table 3. Global publications of the original works

3. 著作全球出版情况

著作名称

出版社(出版年份)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London: T. Fisher Unwin (1903)、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 (1904)、New Dehl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2000)、Lahore: Sang-e-Meel Publications (2009)、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London: Forgotten Books (2019)

Ancient Khota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07)、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1975)、New Delhi: Cosmo (1981)、Bangkok SDI Publications (2001)

Ruins of Desert Cathay

London: Macmillan (1912)、London: Macmillan (1968)、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68)、Delhi: B. R. Pub. Corp. (1985)、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8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Serindia

London: Clarendon Press (1921)、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0)

The Thousand Buddhas

London: B. Quaritch, Ltd. (1921)、Kyoto: Rinsen Book Co. (1978)

Innermost Asi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28)、New Delhi: Cosmo (1981)、New Delhi: Cosmo (1988)

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33)、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4)、New York: AMS Pres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Jodhpur: Scientific Publishers (1984)

3) 馆藏所在地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向外扩张

进一步,笔者对馆藏的全球分布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原著馆藏地共计26个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5个国家。但其影响力也未局限于传统学术高地——中亚大学(Central Asia University)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巴黎索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Sorbonne University Abu Dhabi)图书馆、保加利亚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in Bulgaria)图书馆、南非国家图书馆开普敦分馆(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outh Africa in Cape Town)等机构馆藏量有限,却也证明这些著作已渗入丝绸之路沿线及全球各个国家的学术脉络。

Figure 1. Global library holdings distribu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s

1. 著作的全球馆藏地域分布情况

4) 小结

由上可知,基于总体数量、再版情况及全球分布等三个维度来看,斯坦因著作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每一次的再版、每一条新增馆藏记录、每一份跨国借阅请求足以证明斯坦因著作的重要价值。

4.1.2. 译本全球馆藏图景:基于数量统计、译本语言及馆藏分布地

译本馆藏研究亦是考察著作全球传播效度的重要维度。因此,笔者同样基于WorldCat对译本的全球馆藏情况进行了穷尽式搜索。

1) 全球馆藏覆盖率较低

图2所示,这7本著作的译本的全球收藏量共计350册。截至2025年4月20日,Ruins of Desert Cathay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的全球馆藏数量最多,均为43本,共有10个国家的图书馆收藏了这两部著作。但显然,译本收藏量远低于原著,凸显出推广译本或提升其吸引力的必要性。

2) 译本聚焦中日匈三国语言

自问世以来,这7本著作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译介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如图3所示,这7本著作的绝大多数译作语言为中文,占92%。其中,Ancient KhotanRuins of Desert CathaySerindiaInnermost AsiaThe Thousand Buddhas仅有汉译本。而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有日语版本,题目翻译各有不同:《中央亞細亞の古跡》(1941)及《中央アジア踏查記》(1966);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不仅有日语版,还有匈牙利语及维吾尔语版,分别为:Homokba temetett városok: régészeti és földrajzi utazás Indiából Kelet-Turkesztánba (1907, 2008)和Qumġa kömülgän Xotän xarabiliri (2001)。译本语言虽有一定多样性,然置于全球语境下,其语种丰富度仍属有限。

Figure 2. Global library holdings statistics of the translations

2. 译本全球馆藏统计情况

Figure 3. Language composition of the published translations

3. 译本出版语言构成

3) 馆藏分布呈中美主导态势

基于WorldCat,笔者对译本的全球分布进行检索统计。如图4所示,这些译本藏于美国、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9国的图书馆,遍布于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但主要集中于美中两国,译本馆藏也分布不均。

4) 小结

令人欣慰的是,国际社会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展开斯坦因著作译介活动,足以证明其价值。但也不乏令人深思,译介活动停滞不前,呈现明显失衡:从语言维度看,现有译本仅涉及中(包括维吾尔语在内)、日、匈3国语言,而阿拉伯语等丝路沿线关键语种仍属空白;从地理维度看,译本馆藏局限于个别国家。

4.2. 著作及译本的全球专业书评

何明星教授还指出:“研究一部著作的世界影响传播,需要从传播范围、专业书评、读者评价与反馈等三个维度进行考量”[17]。斯坦因著作及译本的全球传播及影响力的评估也需要纳入权威书评这一

Figure 4. Global library holdings distribution of regions

4. 全球馆藏地域分布情况

因素。基于“具有跨文化话语权重”、“持续运营超过30年”、“拥有独立书评委员会”三大标准,笔者对全球权威媒体机构进行了筛选,决定基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3、《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4、《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5、《澎湃新闻》6等平台展开搜索7

4.2.1. 数据虽微,价值显然

同样,本研究依托选定平台对著作及其译本的权威书评展开检索,但三大平台的搜索结果均显示“无”。进而笔者于《澎湃新闻》展开搜寻,共有10条数据8,但非对原著及译本的直接评价,也非专题内容,而是有关于著作所包含内容对研究西域地区的历史、文化等方面所起到的辅助作用。以下是书评节选:

例1:“《古代和阗考》的文字和图版是我们今天研究西域文物的必备书之一。虽然问世八十年,但其学术价值仍不可替代。如和阗汉文文书,一般都被混在敦煌写本编目中,且断残严重,我们只有依靠《古代和阗考》文字、图版及沙畹的考释录文,才能将它们一一辨识并恢复原状。”

——《和阗敦煌:斯坦因与伯希和的“较量”》9

例2:“由于这并非巨幅绣品首次被修复,先前修复时的针线脱落下来,有些已经成粉状了,非常柔软和易碎,极大地提高了刺绣跌落的风险。1908~1912年间,它曾被来自英国皇家刺绣学院的E. A. Winter修复过。她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去小心缝合一些毁损严重的部位。1912年,斯坦因在《中国沙漠中的遗址》(Ruins of Desert Cathay)一书中记载了修复经历记录。”

——“大英博物馆修复敦煌巨作之三:如何面对绣线脱落等问题”10

4.2.2. 小结

综上所述,相关书评较为匮乏,即便在产业链相对完善的西方国家和地区,搜索到的数据也极为有限,且书评并非对原著及译本的直接评价。但现有数据也印证了斯坦因这7本著作作为西域研究核心文献的持久价值。

4.3. 斯坦因著作及译本的读者评价情况

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评价”已成为连接文本、作者与更广泛读者群的关键节点。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强调,读者已从单向文本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共建者[18]。有鉴于此,笔者选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读者评论平台——“好读网”(Goodreads)11、“亚马逊”(Amazon)12、“豆瓣读书”13及对斯坦因著作相关的读者评论展开搜集14。本文从评分星级及评论的情感倾向等两方面探讨了斯坦因著作及译本的接受度。

4.3.1. 著作评价:平台评价数量受限,但均为正向评价

每本原著在三大平台的评论数量呈现显著差异:好读网和亚马逊积累了绝大部分,豆瓣读书平台上的数据则较少。

就评分星级而言,好读网和亚马逊平台均采用5分制,豆瓣读书平台采用10分制。如表4所示,好读网上有6名对斯坦因著作进行了评分,均为四星和五星评分,分别占67%和33%;在亚马逊上有13名对其进行了评分,其中四星、五星的评分分别占26%和31%。而在豆瓣读书上,笔者并未发现有任何评分。

Table 4. Distribution and proportion of readers’ star ratings on original works on Goodreads and Amazon

4. 好读网和亚马逊读者评分星级的分布和占比

平台

星级

好读网

亚马逊

五星

67%

31%

四星

33%

26%

三星

26%

二星

1%

一星

16%

就评论情感倾向而言(如图5所示),在好读网和亚马逊平台上分别搜得10条和18条评论,均呈正面评价:1) 认为斯坦因著作将尘封千年的西域古国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2) 赞叹斯坦因的不畏艰苦探险精神,具有教育意义。以下为各大平台评论节选翻译:

评论1:“从多个角度来看,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都是令人愉悦,我建议人们尝试阅读它。该书出版至今已有113年,但其长篇散文之美无可否认,其真正的探险精神也无可否认。”15

——澳大利亚读者对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的评价

而豆瓣上对原著的评论共7条,其中有效评价为5条,均呈中立态度——痛恨斯坦因对文物古迹造成伤害的同时,也认为他留下了宝贵的西域研究资料。以下为豆瓣评论案例节取:

评论2:“斯坦因对咱们来说是个罪人,但他发现并记录的这些东西,真是人类的瑰宝。于阗的遗迹,犍陀罗风格的佛教造像,尤其是那个太子七步生莲花的丝绸画像,真是惟妙惟肖。”

——对Ruins of Desert Cathay的评价

Figure 5. Emotional orientation of reader comments on Stein’s works on Goodreads, Amazon, and Douban

5. 斯坦因著作好读网、亚马逊和豆瓣读书读者评论的情感倾向

4.3.2. 译本评价:平台仅有汉译本评价,积极和中立评价居多

译本评论呈现出极化差异:仅有汉译本评论,全部集中于豆瓣读书。基于检索数据,笔者也将对评分星级及评论的情感倾向分布等方面进行介绍。

就评分星级,豆瓣读书平台采用10分制。与原著不同,汉译本只有综合评分。除《沙埋和阗废墟记》外,其他著作译本均有评分,也均获得7.0分以上评价。如表5所示,《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及《沿着古代西域的道路》评分均在8分以上,其中《古代和田》和《西域考古图记》以8.9分位列最高;而《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和《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评分分别为7.5和7.1。

Table 5. Readers’ ratings on Douban regarding translations of Stein’s works

5. 斯坦因著作译本豆瓣读书的读者评分

译本

豆瓣读书评分

《西域考古图记》

8.9

《古代和田》

8.9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

8.8

《沿着古代西域的道路》

8.1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

7.5

《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

7.1

《沙埋和阗废墟记》

就评论的情感倾向而言,共搜得185条读者评论,评论语言均为中文。其中,有效评论为182条,评论主要集中于译本《沿着古代西域的道路》。评论包含两个主要维度:内容本身与翻译质量。如图6所示,针对内容而言,正向评价共有25条,消极评价共有22条,中立评价共有70条;针对翻译质量,正向评价共有6条,消极评价共有23条,持中立态度的共有5条。以下为针对译本内容相关的读者评论案例:

评论3:“算起来我也是略读了一遍,对自己的故乡有了一定的了解,很感谢斯坦因先生和巫先生写下和翻译的这本考古日记,对我很有价值意义!”

——对《古代和田》内容的评价

评论4:“流水账,枯燥乏味,认真读过的只有关于敦煌的那两章,其余的均草草翻过。”

——对《沿着古代西域的道路》的评价

评论5:“斯坦因传神的描述加上不少当时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感受到那种探索的喜悦,那种寻得湮灭文明和古物,使其重见天日的成就感。……”

——对《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内容的评价

以下为针对译本翻译质量相关的读者评论案例

评论6:“翻译得真是好,用字真是雅。一口气读完很有意思。”

——对《沿着古代西域的道路》翻译质量的评价

评论7:“本书是根据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四年向达先生的译本,2013年再出的。向先生也是先贤,但囿于民国年间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仍在讨论之中,所以此书的翻译也就不甚理想,然而近八十年间再无新译代之,就太不像样了。”

——对《沿着古代西域的道路》翻译质量的评价

评论8:“向达的译文似乎一向被非议,没有对比原著,只觉得这种古意盎然的措辞非常适合对出土文物的物质特征进行描述。”

——对《沿着古代西域的道路》翻译质量的评价

Figure 6. Emotional orientation of reader comments on Douban regarding translations of Stein’s works

6. 斯坦因著作译本豆瓣读书读者评论的情感倾向

4.3.3. 小结

不考虑平台限制、评论数据匮乏等因素,从评分可以看出,读者对斯坦因著作及译本的评价较高。从情感角度来看,对原著的评价非常积极,主要赞赏其历史价值和探险精神;而针对译本的评论则呈现更复杂的图景,涉及内容和翻译质量两方面:1) 在内容上,正向略多于负向,但中立态度的评论占最大比例;2) 在翻译质量上,负面评价显著多于正面评价,读者对翻译水平的不满较为突出。

5. 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斯坦因著作及其译本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处于中等水平。首先,斯坦因著作及其译本的馆藏数量可观,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向外扩张,著作及译本在不同历史节点也都进行了再出版,且译本语言涉及中文、日语及匈牙利语等多种语言。其次,有限的数据也显示出全球范围内对著作及译本的反应也呈现积极态度,认为著作呈现出了西域地区的真实模样。由此看出,全球范围内的读者对斯坦因的作品持肯定态度,但翻译质量成为显著短板,传播工作明显受阻。基于以上数据,本文也期望借此研究,为近代西域考察文献的传播与接受史提供一个个案视角,并为相关译介与知识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NOTES

1受平台限制,目前未在现有搜索到除汉语、英语以外的研究文献。

2维吾尔语属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故将其归在中文这一类里,一并统计。

3《纽约时报》(英文:The New York Times)有时简称为“时报”(The Times)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高的影响力,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BD%E7%BA%A6%E6%97%B6%E6%8A%A5/1049617, 2025-05-06.

4《伦敦书评》的创刊背景是1979年英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选评之书涵盖甚广,历史、政治、艺术、文学、科普等都在其品评之列。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57489/, 2025-05-06.

5《巴黎评论》创刊于1953年,以其对创造性小说和诗歌的专注而闻名。这本季刊杂志分为艺术、文化、访谈和文学几个部分,其中“作家访谈”尤为受欢迎,被誉为杂志中最持久且最具特色的一部分。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389357196049019522&sourceFrom=search_a, 2025-05-06.

6澎湃新闻是中国领先权威新闻平台,涉及经贸、文艺、思想等多个板块,致力于深度报道和原创内容生产,创办《上海书评》《澎湃书单》等两个书评栏目,此外还开设“澎湃评论”“思想市场”等栏目汇聚学者、智库专家进行多维度的观点交锋。https://www.thepaper.cn/, 2025-05-06.

7由前可知,斯坦因著作还存在日语和匈牙利语译本,但目前尚未找到日语、匈牙利语相关的媒体平台。

8鉴于数据有限,且均为国内平台搜索数据,笔者并未对原著及译本分别展开叙述。

9“和阗敦煌:斯坦因与伯希和的‘较量’”文章,作者:姚鹏,来源:澎湃新闻·私家历史。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87136, 2025-05-06.

10大英博物馆修复敦煌巨作之三:如何面对绣线脱落等问题,作者:陆林汉和孟悦,来源:澎湃新闻·古代艺术。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5333, 2025-05-06.

11好读网(Goodreads)是一个全球最大的在线读书社区和图书推荐平台,成立于2006年,并于2013年被亚马逊收购。该平台拥有庞大的书籍数据库,涵盖各种类型的书籍,用户可以对读过的书籍撰写书评并打分,其他用户也可以进行点赞、评论,加入讨论、分享观点。https://www.baidu.com/s?ie=utf-8&f=8&rsv_bp=1&rsv_idx=2&tn=25017023_17_dg&wd=Goodreads&rsv_spt=1&oq=Goodreads%25E7%2599%25BE%25E5%25BA%25A6%25E7%2599%25BE%25E7%25A7%2591&rsv_pq=d11b5ac30002ec3d&rsv_t=8715Bceg4mOTUSDTc5YwsSgQi6%2BBuMhyeqro2vqJiJNdXmJxW9gIrxdqGdwQlL%2FOCTaTrAA&rqlang=cn&rsv_enter=1&rsv_dl=tb&rsv_btype=t&inputT=1105&rsv_sug3=150&rsv_sug1=82&rsv_sug7=100&rsv_sug2=0&rsv_sug4=1734, 2025-05-07.

12亚马逊(Amazon),是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的集电商、云计算、人工智能、线下实体书店等于一体的消费和科技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在线图书零售商,其市场份额(尤其在英语世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在美国占据超过一半的实体书和八成以上的电子书销售份额)。其庞大的用户基数、深度书评系统、个性化推荐算法以及从传统出版到自出版(KDP)的完整生态系统,使其不仅是图书销售的核心渠道,更深刻塑造了读者的发现习惯、出版行业的规则乃至整个图书市场的格局,是当今全球图书产业最具影响力的平台。https://www.hbs.edu/faculty/Pages/item.aspx?num=58963, 2025-05-07.

13豆瓣读书为豆瓣网的一个子栏目。豆瓣读书自2005年上线,已成为国内信息最全、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面且精细化的读书服务,同时不断探索新的产品模式。到2012年豆瓣读书每个月有超过800万的来访用户,过亿的访问次数。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1%86%E7%93%A3%E8%AF%BB%E4%B9%A6/4449311, 2025-05-07.

14经查询,日译本的主要搜索平台为“亚马逊日本站”,匈牙利语译本及维吾尔语译本暂未查询到对应平台。

15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is a delightful read on many levels, and I urge people to attempt its old word-work. It has been about 113 years since it was published, but the beauty of his long prose can never be denied, and its true adventure cannot be denied”.

参考文献

[1] 王冀青. 霍恩勒与中亚考古学[J]. 敦煌学辑刊, 2011(3): 134-157.
[2] Mirsky, J. (1977) Sir Aurel Stein: Archaeological Explor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Wang, J. (1998) Photographs in Sir Aurel Stein’s Papers. The British Library Journal, 3, 23-74.
[4] Hopkirk, P. (1984) 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5] 罗振玉, 王国维. 流沙坠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6] 何双全. 敦煌汉简释文补正[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
[7] 沙知.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8] Stein, A. (1903)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T. Fisher Unwin.
[9] Stein, A. (1907) Ancient Khotan. Clarendon Press.
[10] Stein, A. (1912) Ruins of Desert Cathay. Macmillan.
[11] Stein, A. (1921) Serindia. Clarendon Press.
[12] Stein, A. (1921) The Thousand Buddhas. B. Quaritch, Ltd.
[13] Stein, A. (1928) Innermost Asia. Clarendon Press.
[14] Stein, A. (1933) 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 Macmillan.
[15]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6] 何明星. 莫言作品的世界影响地图——基于全球图书馆收藏数据的视角[J]. 中国出版, 2012(21): 12-17.
[17] 何明星.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4.
[18] Jenkins, H. (2006)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