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度反义复合词的语法化和功能性同义
Grammaticalization and Functional Synonymy of Measurement Antonym Compounds
摘要: 量度反义复合词是具有量度形容词性质的反义复合词,具有较高的语法化水平。本文借助概念整合理论及转喻、隐喻机制探讨量度反义复合词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同义化趋势。研究发现,量度反义复合词之间具有功能性同义的特征,可以被细分为“语素相近型”同义、“语用等价型”同义和“范畴并入型”同义三种类型,对应着从低到高的语法化水平。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同义性与词义延展能力密切相关,受到直观性、对称性、身体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高低”的词义延展性尤为显著。
Abstract: Measurement Antonym Compounds are antonymous compounds with the properties of gradable adjectives and exhibit a high 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 Drawing on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s well as metonymic and metaphorical mechanis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endency toward synonymization i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Measurement Antonym Compounds. The study finds that Measurement Antonym Compounds display features of Functional Synonymy, which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morpheme-proximal” synonymy, “pragmatically equivalent” synonymy, and “category-merging” synonymy, corresponding to grammaticalization levels from lower to higher. The Functional Synonymy of Measurement Antonym Compoun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emantic extension capacity and is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perceptibility, symmetry, and bodily experience, among which the semantic extensibility of “high-low”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文章引用:管方嫄, 曾静涵. 量度反义复合词的语法化和功能性同义[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442-45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82

1. 引言

量度反义复合词是反义复合词的一个子类,由成对的量度形容词组构成,兼具反义复合词和量度形容词的特征。本文以陆俭明提出的“A + (了) + 表示定量的数量词”量度形容词测定标准[1]为基准,并参考张金竹对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归纳[2],共检索出“大小”、“长短”、“高低”、“高矮”、“宽窄”、“厚薄”、“深浅”、“粗细”、“轻重”、“远近”、“快慢”、“早晚”、“贵贱”、“多少”、“松紧”、“高下”、“迟早”共十七组量度反义复合词。

量度反义复合词的概念最早由张金竹提出,她将其归属于“A + A类”反义复合词,并从语义与句法分布的角度对5组“量度”类反义形容词进行了细致分析。此后,胡为飞[3]提出在量度反义复合词词汇化过程中,双音化是其外在动因,概念整合是其内在机制。吴淑琼[4]讨论了“名词 + 量度反义形容词”这一主观游移量构式,指出“大小”的语义可以涵盖“长短”、“粗细”、“宽窄”等其他量度词的语义,但未对语义重叠的现象作出更深的阐释。吴淑琼、杨永霞[5]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量度反义复合词的语义理解机制,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参考。此外,“大小”、“高低”、“深浅”、“粗细”、“轻重”、“多少”等量度反义复合词也多次作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个例资料。

本文在梳理语料的基础上发现,量度反义复合词在实际语境中普遍存在同义关系。为此,文章从语法化与同义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揭示同义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

2. 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同义现象

同义词可以分为绝对同义词和部分同义词两种,Lyons [6]和Cruse [7]在文章中指出绝对同义词非常罕见,大部分同义词在实际使用中总存在某些差异,只能在部分语境中互相替换。一些本义并不等同的词语,可能会因为在特定交际场合下语用表达的需要,成为临时的同义词。这种由于语用需求而反复出现的语境义一方面会成为词语的固定义项,一方面也使得词与词之间形成稳定的同义关系。

例如量度反义复合词“大小”、“轻重”、“高低”、“高下”在本义上相去甚远,但由于组成语素存在着对立与等级的关系,同时又易于与社会等级进行映射、隐喻,所以在语用中发展出“尊卑贵贱”的词义,与“贵贱”构成同义关系:

1) 大小:

① 家里宴客,杯盘碗碟也有大小之分,贵重的给老客人用,普通的给小孩子用。(杨绛《我们仨》)

② 咱们家里向来主仆有大小,岂能乱来!(曹禺《雷雨》)

2) 轻重:

① 世上的事,谁也说不清轻重贵贱,今天是宝,明天就是草了。(张贤亮《绿化树》)

② 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3) 高低:

① 在那个年月,大家都一样,没什么高低。(贾平凹《废都》)

② 高低的人们都得啃着过日子。(茅盾《子夜》)

4) 高下:

① 这些年,他最怕别人问出身高下。(杨本芬《秋园》)

② 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5) 贵贱:

① 身份的贵贱,从来都不是人生的全部。(易中天《品人录》)

② 所以现在我们不管一个人出身的贵贱,财产的有无,只要他的态度是温和,做人很正直,我们都把他当做Gentleman。(梁遇春《谈“流浪汉”》)

又如“长短”和“高低”都属于语法化程度较高的量度反义复合词,分别引申出“或长或短”和“或高或低”两个副词词义,这种选言条件的词义又发展出全称性词义“无论如何”,当“无论如何”的无条件性指向同样的结局、命运时,“长短”、“高低”就带有了“到底”、“终究”的命定色彩:

1) 长短:

① 人活一世,长短还不都一样?(王安忆《长恨歌》)

② 他这点心思,长短是被人看出来了。(路遥《平凡的世界》)

2) 高低:

① 这本书找了好几天,高低找到了。

② 你再躲,这事高低得见个分晓。

通过对《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BCC语料库等的查找,我们发现十七个量度反义复合词围绕着不同的词义范畴存在九个同义义场,同义义场分布如下表1所示。

通过对量度反义复合词同义义场的统计和语料梳理,我们发现,这种同义关系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是由于词语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相同的表达功能而形成的。

Table 1. Synonymic fields of measurement antonym compounds

1. 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同义义场

量度反义复合词

尊卑 贵贱

利害得失

无论 如何

情况

到底, 终究

好坏, 优劣得失

分寸

多少

大小

早晚

高低

大小

+

+

+

长短

+

+

+

高低

+

+

+

+

+

+

+

+

高矮

+

+

宽窄

+

高下

+

+

+

+

厚薄

+

+

深浅

+

+

粗细

远近

轻重

+

+

+

多少

+

+

+

快慢

迟早

+

早晚

+

贵贱

+

+

松紧

这种同义关系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多义性突出:每一个量度反义复合词在不同语境中使用时,往往能够表现出多个义项,一个量度反义复合词常同时归属多个同义义场。例如“大小”在表示尊卑贵贱之义时,和“贵贱”同义;在表示“情况”时,与“长短”同义。

(二) 语境依赖强:脱离了语境,某些量度反义复合词之间就不构成同义关系。如“长短”和“高低”、“高下”、“厚薄”、“多少”在表示优劣好坏的比较时可以互换:

1) 高下:

① 技艺的高下,不在于嘴上说,而在于真刀真枪的较量。(鲁迅《伪自由书·文艺与技术》)

② 谁执教鞭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能看出高下。(杨绛《干校六记》)

2) 高低:

① 亿万歌手大唱跃进歌,与李白、杜甫比高低。(郭小山《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

② 咱们拿文学作品较较高低,倒也无妨。(巴金《秋》)

3) 厚薄:

① 这家店的待客厚薄,与掌柜的性格分不开。(老舍《茶馆》)

② 亲戚间情分的厚薄,渐渐都有了数。(张爱玲《小团圆》)

4) 多少:

① 工作总有个多少,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得一样好,但总要努力向好的一面去做。(《人民日报》语录)

② 气节这东西,是有多少之分的。(朱自清《论气节》)

5) 长短:

① 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长短!(郭沫若《女神女神之再生》)

② 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比个长短。(周作人《雨天的书》)

但如果在其他的语境中,例如要表示等级地位时,我们只能说“等级高低”却不能说“等级长短”、“等级厚薄”或“等级多少”。

(三) 构成语素互为极性反义:“长”和“短”、“大”和“小”、“粗”和“细”等量度形容词都互为极性反义关系。这类反义复合词在词汇化过程中,常通过局部代整体来指代上位范畴概念,如“长度”、“面积”、“宽度”等。相同的转喻机制,使得量度反义复合词之间能够更顺畅地理解和相互映射。

(四) 搭配和用法差异明显:同义义场中的成员在搭配对象、使用语境和语体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高低”、“高矮”、“贵贱”等词表示“无论如何”的词义通常只在方言中,语料较少,而“多少”更具普遍性:

1) 高矮:

① 她父母高矮说不知道。经再三晓以利害,才同意派笑莉的六娘领刘童二人去重庆找人。(《江苏工人报》1991.11.24)

② 找她帮忙,高矮得想个办法出来。(《生活报》2023.6.10)

2) 高低:

① 玉宝见刘叔叔没有衣服换,高低不穿。(高玉宝《高玉宝》第七章)

② 这活儿高低得有人干,不然可怎么了得。(周立波《暴风骤雨》)

3) 贵贱:

① 他一口气跑了二十来里,歇了脚,就爬到小河边,咕咕喝了一肚子水,坐下来,贵贱也走不动了。(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

② 贵贱也要把账算明白了。(柳青《创业史》)

4) 多少:

① 这钱你多少拿点儿回去,不能全给我。(贾平凹《带灯》)

② 你们多少喝上一碗吧。(莫言《红高粱家族》)

3. 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中的同义等级

在了解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同义特征后,我们继续来讨论功能性同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同义的三个等级。

3.1. 量度反义复合词语法化

从广义上看,语法化包括短语的词汇化和词语的虚化两个部分[8]。在语法化过程中,转喻和隐喻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量度反义复合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大小”为例,“大”和“小”分别是面积或形体的两极,当“大”和“小”被并置构词时,认知主体会启动概念整合机制,将“大”的部分特征和“小”的部分特征分层投射、融合到整合空间里,表示面积或体形这一上位概念。在大小的词义引申过程中,物体体积的大小又可以与年龄的长幼形成映射关系,所以大小又可隐喻长幼。

张谊生提出汉语反素词虚化包括四个步骤:1) 具体义素的脱落和使用领域的扩大;2) 分界消失、词义融合、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等;3) 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使用频率和虚化程度;4) 主观情态的强化和篇章语境的诱发[9]。量度反义复合词属于“A + A”结构的反义复合词,语法化程度较高,语素顺序固定,并且普遍具备量度义义项,经历了由形容词向名词的转类过程。然而,不同量度反义复合词在词汇化水平上仍存在差异。例如,“松紧”、“远近”等词的语义较为具体,量度义的使用频率较高;“深浅”、“轻重”等词的语义更具抽象性,衍生出如“分寸”、“利害得失”等难以直接从语素推知的新义项。此外,“高低”、“多少”、“大小”的语法化程度更显著,发展出“无论如何”、“终究”等副词性用法。

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同义现象与其较高的语法化水平密切相关。词义的引申和虚化,实质上是认知域映射和概念整合的过程。那些能够较容易向其他认知域延伸的词,更容易产生丰富的引申义;词的义项越丰富,就越容易形成语义重叠。正是由于量度反义复合词具有较高的语法化水平,使其在量度反义复合词系统内部形成了发达的同义网络。

3.2. 量度反义复合词的三种同义类型

李宇明将量范畴看成由若干个次范畴构成的系统,并把量的次范畴分为六种:物量、空间量、时间量、动作量、级次量和语势[10]。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将十七个量度反义复合词分为不同的认知域和类属空间(见表2)。

Table 2. Cognitive domains and taxonomic spaces of measurement antonym compounds

2. 量度反义复合词认知域及类属空间

量度反义复合词

基本量范畴

类属空间

大小

空间量

三维尺度空间

长短

空间量

一维尺度空间

高低

空间量

垂直尺度空间

高矮

空间量

垂直尺度空间

高下

空间量

垂直尺度空间

宽窄

空间量

水平尺度空间

厚薄

空间量

纵深尺度空间

深浅

空间量

纵深尺度空间

粗细

空间量

横截面尺度空间

远近

空间量

距离尺度空间

轻重

物量

重量尺度空间

多少

物量

数量尺度空间

巨细

物量

规模尺度空间

快慢

时间量

速度尺度空间

迟早

时间量

时序尺度空间

早晚

时间量

时序尺度空间

贵贱

级次量

价值尺度空间

松紧

复合量

张力尺度空间

语义的重叠发生在量度反义复合词语法化的历程中。观察同义义场表可以发现,除了“松紧”、“远近”、“粗细”、“快慢”外,量度反义复合词系统内部都存在同义关系。而这些同义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语素相近型”同义、“语用等价型”同义和“范畴并入型”同义。

“语素相近型”同义是指由于构词语素相同相近而产生的同义,例如“高低”、“高下”与“高矮”;“语用等价型”同义是指不同量度反义复合词在实际语言使用中承担相同或非常接近的使用功能。比如“高低”在“工资高低”中具备“多少”的功能。当使用频率较高后,“多少”就成为了“高低”的固定义项。“范畴并入型”同义指不同词的词义经过抽象、引申,超越了原有的语素意义,进入同一认知范畴或抽象范畴,实现更高阶段的同义。例如“高低”、“长短”都有“终究、到底”之义,这类同义与前两类相比词汇化程度更高,语义更具有抽象性。

需要注意的是,“语用等价型”同义和“范畴并入型”同义的区别在于,“语用等价型”同义通常为A词的引申义与B词的本义在语用环境中的同义,即A词的语义扩展“入侵”了B词所专属的语义范畴。例如“高低”、“宽窄”、“厚薄”原本属于空间量范畴,但在特定语境中可以表示数量范畴,与“多少”在“数量多少”的意义上实现了映射与重合。

“范畴并入”型同义是指多个量度反义复合词经过不断的语义抽象和范畴拓展后,共同进入一个更高层级、更为抽象的意义范围。例如,本义不同的“高低”、“高下”、“深浅”、“轻重”,在词义演变过程中,都可以用来表达“分寸”这一抽象意义,超越了最初的具体量度范畴。

这三种同义的类型分别对应着从低到高的语法化阶段。在由反义词组固化成词的过程中,“语素相近型”同义出现,且这种同义多发生在相同的类属空间中。随着认知域的整合与延伸,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应用范围扩展,一个词可能同时可以表示多个认知域的范畴。这种词义的扩展会导致词与词之间意义的重叠和交叉,于是会出现“语用等价”型同义和“范畴并入型”同义。随着同义现象更加普遍,量度反义复合词系统内部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以下是同义发展三个阶段的示意图(见图1),细实线连接“语素相近型”同义,细虚线连接“语用等价型同义”,粗实线连接“范畴并入型”同义,箭头指向词义映射的方向。

Figure 1. Pathway diagram of synonymization in measurement antonym compounds

1. 量度反义复合词同义化路径图

随着词义在不同认知域之间频繁映射与整合,量度反义复合词迅速积累起丰富的引申义,并在多义性中形成密集的语义重叠区。语义网络的不断扩展和交织,加强了系统内部各类复合词之间的联系,使整个量度反义复合词系统逐步构建起庞大而发达的同义关联网络。

4. 认知因素对词义延展性的影响

词义延展性的好坏对同义网络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而词义延展性又受到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由同义义场表(表1)可知,“高低”的词义泛化的能力最强,其余空间量和物量范畴的词也具有较好的词义延展能力,而时间量度复合词的使用频率虽高,却没有在词义的引申中与其他认知域的复合词产生同义关系。

4.1. 认知影响因素

空间、物量度反义复合词优秀的词义延展性有赖于它们在认知上的直观性。空间位置的高低、物体体积的大小、以及数量的多少和物品的轻重,都可以依赖感官直接感知,且大与小、多与少的极性反义关系可通过物理对比快速建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Lakoff与Johnson [11]和Talmy [12]通过研究指出,空间范畴是人类最早发展的认知域。最新神经成像与跨文化语言学研究持续印证了空间和物理量范畴的“高度可迁移性”:空间和物量范畴通过共同神经机制处理,易于相互迁移和借用[13],且在各语言文化中被广泛借用于结构更抽象的时间、情感、社会关系等认知域[14] [15]。这一事实表明,空间和物理范畴因其在脑机制、语言广泛性及认知原型性等方面的特征,成为人类向其他认知域延伸、建构隐喻的最主要源域。

时间量概念虽然在语言使用中频率极高,但其词义延伸能力却不如空间量和物量。其局限性主要源于时间认知的抽象性和依赖性特征。“早晚”、“快慢”等时间量概念虽然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但它们所指涉的时间关系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只能通过事件的序列、变化的过程或外在的计时工具来间接把握。这种间接性使得时间量概念难以为其他抽象概念提供清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向其他认知域延伸时缺乏足够的认知支撑力。

需要补充的是,义素的反义关系在认知上越直观且越具对称性,其映射能力就越强。以空间量度为例,虽然“松紧”和“大小”都属于空间范畴,但“松紧”带有主观感受,而“大小”则具有更明确和客观的区分标准,因而“大小”的反义关系更清晰、有序。

4.2. “高低”的词义延展能力

在所有的量度反义复合词中,“高低”的同义系统是最发达的,我们在此试图作出解释。

从对称性来看,“高低”呈现出完美的认知平衡,“高”和“低”在认知分量上相等,都是纯粹的空间位置描述,不带有明显的主观评价色彩。相比之下,“高矮”中的“矮”常用于描述人的身高,这限制了它词义延伸的空间。而“高下”中的“下”虽然与“低”在空间意义上相近,但“下”与“上”更为对称,因此“高下”的对立性和清晰性不及“高低”。从语音上看,“高低”音节短促,读写便利,语感统一,符合语言经济原则,而“高矮”、“高下”等组合的语音不够和谐,对称性偏弱,不及“高低”的辨识度高,泛用性强。

若将“高低”与“长短”相比,长短虽然可以指称各个方向的长度,但是在认知上人们还是会第一反应将长短想象为水平方向的量度单位。从抽象认知域的发展情况看,人类对垂直方向的距离感知比水平方向要更为敏感和直观,垂直维度天然地与力量、控制、优势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水平维度的“长短”虽然也是基本的空间体验,但它与身体的权力感和控制感联系相对较弱,主要涉及距离和延伸的概念。这种身体经验基础的差异使得“高低”具有更强的隐喻生产力,能够更自然地映射到权力、地位、价值等抽象概念域中。可见词义延展能力还和词语与身体经验的接近程度有关。

5. 结语

本文聚焦于量度反义复合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出现的同义现象,指出这种同义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是一种依赖于语境的功能性同义。并可进一步将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同义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语素相近型”同义、“语用等价型”同义和“范畴并入型”同义,这三类同义现象分别对应由低到高的语法化等级。通过梳理同义义场可以看出,空间量和物量范畴的量度反义复合词最具词义延展性,其中“高低”一词表现尤为突出。词义的延展性受认知的直观性、对称性、与身体经验的相似性等因素的影响。语义的交叉和重叠,加强了系统内部复合词之间的联系,使整个量度反义复合词系统逐步构建起庞大而发达的关联网络。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语义地图理论的隐性否定副词形式和意义研究”(批准号:24CYY031)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 说量度形容词[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3): 46-59.
[2] 张金竹. 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式的语义和认知研究[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 64-97.
[3] 胡为飞. 汉语量度反义复合词的形成动因与机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3(2): 13-16.
[4] 吴淑琼. 基于语料库的“名词+量度反义形容词”构式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9(5): 136-142.
[5] 吴淑琼, 杨永霞.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过程研究——基于《红楼梦》中量度反义复合词的英译[J]. 外语研究, 2021, 38(3): 79-86.
[6] Lyons, J.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Cruse, D.A. (1986)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江蓝生. 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M]//近代汉语探源.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230-243.
[9]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4: 343.
[10] 李宇明. 汉语量范畴研究[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 Talmy, L. (1983)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 In: Pick, H.L. and Acredolo, L.P., Eds., Spatial Orient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lenum Press, 225-28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3] Chassy, S., Grodd, W. and Gruber, O. (2018) Brain Coactivation Patterns During Number and Space Processing: Evidence for a Common Magnitude System in Humans. Human Brain Mapping, 39, 2442-2452.
[14] Bender, A. and Beller, S. (2019) Spatial Frames of Reference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5, 882-908.
[15] Winter, B. (2019) Sensory Linguistics: Language, Perception and Metaph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