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技术持续革新的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从宏观层面来看,计算机辅助翻译涵盖了所有借助计算机程序协助完成翻译工作的技术与工具,其中人工智能辅助翻译(以下简称AI辅助翻译)也是其组成部分。更准确地说,AI辅助翻译专指那些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海量语料训练、具有文本自动生成能力的新型翻译辅助系统,代表着当前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这类技术特有的“生成属性”和“黑箱特性”给传统翻译工具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能大幅提升翻译作业速度,另一方面却存在文化适应性不足、难以应对多元文化语境等局限。面对这种变革,人类译者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价值,重塑自身角色和主体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架构
在翻译学领域,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探讨经历了显著转型。Venuti在1995年率先指出因文化权力失衡造成的“译者隐身”现象[1],随后学界逐渐转向强调译者的创造性主体地位。过往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类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译者与原作者、目标读者以及赞助人之间的权力关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这一传统研究范式被彻底重构,技术要素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关键变量,促使学界重新审视技术中介下译者职能的实质性转变。早期研究集中于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如何通过记忆库与术语库提升翻译效率与一致性,视技术为被动、服从的“工具”,如王华树等阐述了以SDL Trados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现代翻译项目中的重要作用[2];随着机器翻译,尤其是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的崛起,学术焦点逐渐从“取代论”焦虑转向“协作论”实践,译后编辑开始成为重要议题,吉小宇等探讨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硕士学生译后编辑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3];邓佳雨等分析了人机结合的译后编辑策略[4];吕茂丽等结合科技文本翻译实践,探讨了其译后编辑问题和方法[5]。然而,当前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效能导向”的框架内,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性”特质引发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AI的角色从被动执行指令的工具,逐步演变为具备部分自主决策能力的“协作主体”。这一转变对译者主体性和跨文化传递产生了深远却未被充分探讨的影响。
与此同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也早已明确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超越了单纯的语言转换范畴,Bassnett的文化转向理论及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模型,为解释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提供了坚实框架。然而,这一丰富的理论资源却鲜少被系统地应用于评估和反思AI技术的文化输出表现。当前翻译技术研究往往忽略了文化维度,而跨文化研究也未能将AI纳入核心研究视野。当AI通过其“黑箱”算法自主生成文本时,它如何精准处理高语境文化概念、文化专有项及修辞手法等,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AI的决策过程是否暗含文化偏见也值得我们深思。在此背景下,译者的角色与主体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AI的生成性和“黑箱”特性带来了翻译效率的提升,也暴露了其在跨文化意识上的不足。本文旨在超越传统的AI“工具论”,从译者主体性与跨文化理论的双重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深入探讨人机协作模式下译者主体性的重构与升华,以期更全面地理解AI时代翻译的本质与内涵。
3. AI辅助翻译的“文化黑箱”:跨文化处理的局限
“黑箱”理念可追溯至控制论的重要奠基人诺伯特·维纳,指因技术上的复杂性或认知上的局限性,我们难以直接洞察某些系统的内在工作原理。研究者只能依赖观察这些系统的输入(例如输入的信号或数据)与输出(如产生的反应或取得的效果)来推测其运行规律。这一概念不仅深植于控制论与计算机等领域,还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多个层面,包括二次元文化、电商平台的运行机制以及抽奖活动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用实例。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AI工具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得力助手。但即便是这些高度智能化的工具,也隐藏着我们所不能窥见的算法“黑箱”。以AI翻译为例,当我们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文本翻译时,所能看到的仅仅是AI最终呈现给我们的译文。至于AI在文本处理过程中的具体运行方式,尤其是面对跨文化文本时,其解析与转换的决策逻辑,对我们而言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以富含文化背景的词为例,如“阴阳”、“气”等,AI在翻译这些词汇时,会依据何种数据与文化逻辑来选择最合适的译法,对我们而言宛如一个未知的“黑箱”。这种跨文化的文本处理,不仅要求精准的语言转换,更需要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这是译者所必备的一种高级认知技能,它融合了共情能力、批判性思维与丰富的背景知识,而这些往往是AI自动化流程所难以复制的。鉴此,为更深入地探讨AI翻译的准确性与局限性,下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概念、文化专有项及修辞三个方面,选取具体的文本内容,利用ChatGPT、DeepSeek等工具进行翻译,并对译文进行细致的分析。
3.1. 高低语境文化概念
高低语境文化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指根据语境与语言在交际中的不同作用划分的文化类型,其目的是分析文化的多样性[6]。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多蕴含于情境或个体思维,传递方式较为含蓄隐晦,且重视人际联系与时间弹性,非言语信号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之下,低语境文化倾向于使用直接明了的言语表达信息,强调逻辑清晰与语言精确性,沟通侧重语言本身。在高语境文化交流中,听众需依赖情境推断言下之意,承担较大解读任务;而在低语境环境中,发言者需确保信息表述无误且完整,以减少误解。高低语境文化在信息处理与沟通风格上展现出明显差异。
例:“这位老板很江湖”
ChatGPT译文:“This boss is quite a worldly-wise person.”
DeepSeek译文:“This boss is very street-smart and well-connected.”
“江湖”一词在中国文化当中有其深厚的背景,本义是指广阔的江河、湖泊,后又衍生出“天下”的意思,也泛指古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此处原文将“老板”和“江湖”结合,暗示了一种在复杂社会规则中游刃有余、并能掌控局面的权威感。ChatGPT选择了一种高度归化的策略,它用一个英文中现有的、表示“精通世故人情、见多识广”的形容词“worldly-wise”概括“江湖”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该译法确实清晰明了,能突出“江湖”所蕴含的“精通人情世故、见识广”,易于目标读者理解;但它丢失了“江湖”一词所特有的中国式社会底层智慧、人情练达、甚至略带草莽气息的独特文化意象。DeepSeek翻译策略的核心在于对原文进行细致的解构与恰当的释义,以精准传达文化内涵。在处理“江湖”这一复杂概念时,它尤为巧妙地捕捉到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源自底层社会的敏锐洞察力(street-smart),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源于实践、贴近生活的智慧;二是广泛且深厚的人际关系网络(well-connected),这体现了在复杂社会结构中建立起的广泛联系。然而“江湖”所蕴含的这些特质,在直接对应为英文的“street-smart”时,虽有相似之处,却也可能引发误解。因为“street-smart”往往与美国的都市底层文化或帮派生存哲学紧密相连,这种联想可能给“老板”这一角色带来不必要的负面色彩,如背景复杂或手段强硬,而中文原句中的“江湖老板”却可能是中性或正面的描述。为了精准传达这一复杂含义,译者需要细致分析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是赞美其卓越的处事能力,还是暗含对其复杂背景的影射,再在目标语中找到文化功能对等的表达,既要传达核心意义,又要贴近原文的语体和情感。在此情境下,可以考虑将其译成“This boss is a savvy operator who knows how the world works.”其中“savvy operator”不仅涵盖了精明能干(savvy)的一面,还隐含了其行动力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operator),这与“江湖”蕴含的广泛社交能力和处世智慧不谋而合。后半句“knows how the world works”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智慧的实质,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使该老板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
3.2. 文化专有项
译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当权者在意识形态或文化上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即为文化专有项,由西班牙学者艾克西拉提出[7]。这些专有项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专有名词(如历史人物或地名)和常见的表达形式(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而翻译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保留法和替代法两种。
例:“这个地方风水很好”
ChatGPT译文:“The feng shui of this place is excellent.”
DeepSeek译文:“The layout and energy flow of this place are excellent.”
风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被认为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技艺,也被称为青乌术。它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观察分析后形成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是古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建筑布局思想。风水也被称为地相或古代的堪舆术。在早期,风水主要涉及宫殿、住宅、村落和墓地的选址方法和原则,它也被看作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合适地点的玄学。在处理“风水”一词的翻译时,ChatGPT采取了直接音译的策略,将其译作“feng shui”。“风水”已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一部分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确实能够理解,但对大多数不熟悉中华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feng shui”往往只是一个陌生的音译词,难以传达其真正内涵,从而失去了翻译应有的交际功能。相比之下,DeepSeek采用了意译策略,将“风水”表达为“layout and energy flow”。这种处理方式跳出了字面形式的束缚,深入挖掘“风水”概念的本质,巧妙提炼出“空间布局(layout)”和“能量流动(energy flow)”两个核心要素,这样即使读者从未听过“风水”,也能通过“布局、能量流动”大概领会到这是一种关于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设计哲学,因而更容易被西方受众所接纳。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风水”不局限于这两层含义,它实际上是一个集道家思想、《易经》理论、祖先信仰、美学观念以及民间传统于一体的庞大文化体系。简单的意译提高了可理解性,也削弱了“风水”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底蕴和哲学意境。基于对这两种翻译策略的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文化保真度与读者接受度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因此,可以考虑将其译为“The feng shui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harmonizing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this place is excellent.”。此处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既保留了中国特色词汇的原貌,又辅以简要说明帮助目标读者把握其基本含义,让他们明白风水不是简单指某地的“风”和“水”,而是代表一种哲学概念。
3.3. 修辞
在处理文化专有内容时,人工智能主要遭遇认知层面上的挑战,当涉及修辞手法时,它会面临着更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阻碍。中文的修辞手法,特别是那些根植于文化结构的比喻、双关和习语,其精髓并不仅仅局限于表层语义,更多的是源自语言形态与文化意象之间的互动所迸发的艺术张力和情感共振。
例:“他的加入让整个团队如虎添翼。”
ChatGPT译文:“His addition to the team is like adding wings to a tiger.”
DeepSeek译文:“His joining the team has made a strong team even more powerful.”
原文“如虎添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得到助力后的状态比作老虎添了一双翅膀,形象化地表达实力增强的含义,即强者得到有力帮助变得更强大。首先,ChatGPT将其直译为“like adding wings to a tiger”,选择完整保留“如”、“虎”、“添”、“翼”的意象和结构。对熟悉该成语文化背景的读者而言,此译法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智慧,但有些英语读者遇到“给老虎加上翅膀”这个意象可能会引发困惑让人不知所云,无法将其联想为一个表达“实力倍增”的通用褒奖。且该翻译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未能传达中文中的比喻意义。而DeepSeek选择舍弃原有意象,释义核心,直接解释其内在逻辑和结果,即“使团队变得更强”,这种译法直击核心且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但它也将一句凝练、形象、充满智慧的中国成语,变成了一个正确但极其平庸、毫无特色的陈述句,失去了该成语的文学性。译者在翻译时应当考虑保留该成语的核心语义,同时平衡其修辞效果,可以考虑将其译为:“His joining has given the wings to our tiger—making an already strong team truly formidable.”。这样既引入了文化特色,又确保了绝对的理解。这种“先异化后归化”的补偿策略,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跨文化沟通智慧。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高低语境文化概念、文化专有项、修辞)的实例,可以清晰地看到AI在翻译与跨文化相关的文本时,要么是僵化地复制形式使读者感到困惑,要么是无奈地放弃形式,使其失去原来的韵味。当AI面对充满文化深度的文本时,其处理机制显然存在固有局限,其决策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感共鸣、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审美判断。相比之下,人类译者所展现的对文化的敏锐感知、策略判断与创造性转换,正是AI不能替代的核心价值。
4. 译者角色重塑
AI翻译所具有的“文化黑箱”特性,意味着人类译者的角色必须实现从传统的“执行者”向AI翻译“质检员”与“决策者”的转变。其核心职责不再局限于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转换,而是上升到对翻译任务进行全流程管理以及提供价值赋能的高度。具体而言,这种转变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
4.1. 前期:预设文化转换路径
在文本转换前,译员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策略,通过精准的译前指令为人工智能明确跨文化转换方向。这要求译者超越简单的“翻译此句”,转而预设翻译的目的、受众与风格。以“请将下面中文诗歌译成英文,译文需面向西方大学生读者,保持意象独特性”这一指令为例,译者明确选择了异化翻译策略,这种预先设定的要求能够有效防止AI过度本土化,从而维护原作的文学价值。要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前瞻思维,将翻译过程从单纯的语言转码转变为有意识的文化传播规划。
4.2. 中期:文化判断与抉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核心职能主要是文化把关者。面对AI提供的多种可能译文或存在瑕疵的单一输出,译者的专业能力体现在“为何选择该译文”而非“如何翻译”。译者在此过程中需构建完善的译文评判体系,从文化契合性、情感表达、目标读者接受度以及功能等效性等层面,对AI的产出进行系统性评估。以“江湖”一词的翻译为例,译者需批判性地判断:worldly-wise是否过于泛化、street-smart是否带有不恰当的负面联想等,最终译者可能基于此判断,采用a savvy operator这一更包容、更权威的创造性表达,此过程集中体现了译者在人机协作中不可替代的高级判断力。
4.3. 后期:审美与情感赋能
在翻译的最后阶段,译者需扮演文化调适者的角色,AI的译文往往存在“精准却刻板”的问题,译者必须为机械化的译文增添人情味和本土化表达。例如,可以将AI直译的“The feng shui of this place is excellent.”,润色为“This place is perfectly situated, with a harmonious and invigorating flow of energy.”。译者不再纠缠于某个字词,而是着眼于译文整体效果,通过活化词汇、重构句式、调和语气,确保最终译文不仅在语义上正确,更在审美、情感和文化层面上与目标读者产生共鸣,实现从“译对”到“译好”的关键一跃。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的新模式并未削弱人类译者的主导地位,反而促使其从“体力劳动者”转型为“智慧决策者”,关键在于译者需掌握技术工具、实施文化评估以及发挥创新赋能。
5. 结论
本文揭示了人工智能在跨文化转换中的效能边界,AI能高效处理标准化内容并保持术语一致,但在涉及深层文化意蕴时,其“文化黑箱”机制暴露出根本局限,即无法真正理解高语境文化概念、难以准确把握文化专有项的精髓,更缺乏鉴赏修辞美学所需的感性认知与情感共鸣。这一局限恰恰突出了译者的核心价值。译者角色已从传统的语言转换者升华为具备跨文化批判性思维、文化判断力与伦理责任感的战略管理者,既要确保AI产出的质量,又要守护文化传播的伦理底线。为此,翻译专业教育应转向人文素养、技术应用与批判性思维的融合培养。具体应注重:培养AI批判思维,在跨文化传播、翻译理论等课程中引入对AI译文的系统性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审视其文化预设与“黑箱”背后的决策逻辑;强化人机交互策略训练,通过译前提示、多版本AI译文评估与抉择、译后创意赋能等模块化实训,培养学生驾驭AI的实操能力。展望未来,随着多模态与文化知识图谱等技术的发展,AI的文化认知与生成能力必将迭代。它可能更擅长处理图文结合的文化语境,或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库减少文化误读。技术越是进步,对译者高层次判断力、创造力与文化领导力的需求就越是凸显。未来的译者将是能够与智能工具深度对话、在复杂文化场域中决策的“文化调适者”与“意义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