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下专业教研室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机制研究
Study on the Role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s under the “Four-Dimensional Linkag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摘要: 专业教研室是高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角色定位和作用机制直接决定协同育人的落地成效。本文通过界定“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内涵,系统分析专业教研室在联动过程中的“纽带枢纽”“资源整合者”“过程管理者”“质量监控主体”四重角色,并从需求对接、资源共建、教学实施、评价反馈四个维度构建其作用机制,为高校专业教研室深化协同育人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is a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Its role orientation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directly determin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y defining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four-dimensional linkag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our role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s in the linkage process—namely, “link and hub”, “resource integrator”, “process manager”, and “quality supervision entity”. Furthermore, it constructs their operational mechanism from four dimensions: demand connection,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s in universities to deepe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文章引用:梁红英. “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下专业教研室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机制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971-97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24

1. 引言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 6号)明确提出,基层教学组织(如教研室、课程组)是落实教学改革的核心单元,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其建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纳入审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从评估导向层面强化其重要性。在职业教育领域,《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亦着重强调,需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构建产教协同的育人生态。

然而,从当前高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现状来看,仍存在亟待破解的共性问题,校企对接多停留在“签约合作”“参观交流”等表层形式,缺乏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共建、师资共培、项目共研等深度协同;师生互动以教师“课堂讲授”“任务布置”的单向输出为主,学生的实践需求、发展诉求未能充分融入教学设计,主体作用未有效发挥;育人过程分散于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企业实习等独立环节,各环节间缺乏目标一致的系统整合与衔接,呈现“校企对接表面化”“师生互动单向化”“育人过程碎片化”的典型特征。

专业教研室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载体,既是衔接高校教学资源(如师资、课程、科研)与企业实践资源(如岗位标准、技术项目、实训基地)的“桥梁”,也是统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纽带”。在此背景下,厘清专业教研室在“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中的具体角色定位,构建科学高效的作用发挥机制,成为突破当前协同育人瓶颈、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育人研究多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展开,形成了一系列核心观点与实践框架,与“四维联动”模式存在紧密关联。刘延东在2017年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对接的核心路径”为代表,强调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匹配[1];赵彦军(2022)基于产教融合视角,提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强调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双向互派师资等方式,构建“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培养体系[2];梁晓晓(2024)从数字经济视角提出,产教融合需以数字思维塑造融合环境,通过校地合作构建载体,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开辟新赛道[3];孟庆海(2019)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剖析校企“双主体”合作的动因与定位[4]。林安琪(2025)等学者建立了“教–学–践–研”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从教学、学习、实践和科研四个维度实现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理论与技术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5];王丽佳(2024)等构建“五联五共五对接”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建立“政校行企”产教联合体,汇聚政、校、行、企协同优势资源,拓展校企合作平台,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6];何玉静(2025)等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实现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7]。刘研(2024)研究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和功能,从建设原则、建设理念、建设内容和建设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基层教学组织高效建设的对策建议[8];葛楠(2021)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虽然属性和地位得到巩固和深化,但仍然存在着规章制度、经费保障、平台建设、常态化监测、考核评估机制不同程度地缺失等问题。面对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式微的基本现状,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创新[9]

现有文献多聚焦“校企”“政校行企”等主体,较少关注基层教学组织的统筹作用,而关于教研室的研究多关注“教学管理”职能,较少涉及“多主体协同”职能。“四维联动”模式以专业教研室为枢纽,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维协同模式,拓展了专业教研室的角色边界,将其从“教学管理者”升级为“资源整合者”“纽带枢纽”,同时强调其在协同育人的“双向联动”中的重要角色,形成闭环协同。填补了基层教学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缺位”的研究空白,丰富了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内涵。

2. “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2.1. “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 资源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需通过与外部主体互动获取关键资源以维持生存。“四维联动”模式中,学校依赖企业的实践资源、教师依赖教研室的能力培训、学生依赖校企的实践机会,而专业教研室通过统筹资源交换,降低各主体的资源依赖风险,专业教研室作为“资源整合者”在于打破校企、师生、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资源壁垒,通过系统性统筹实现多维资源的高效匹配与深度转化,为“四维联动”模式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2. 社会网络理论。该理论强调“节点”与“连接”在网络中的作用,核心节点承担资源流转与信息协调功能。专业教研室作为“四维联动”网络的核心节点,连接学校(政策节点)、企业(实践节点)、教师(执行节点)、学生(需求节点),通过优化“节点连接强度”,提升协同效率,支撑其“纽带枢纽”角色。它既能够将学校的育人政策精准传递至企业实践环节与教师执行层面,又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成长需求与企业的实践资源缺口,推动四维主体从“分散互动”转向“同向发力”,形成动态适配、闭环响应的协同育人网络。

3. 绩效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目标导向与过程评价的结合。专业教研室将教师协同育人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既对接学校政策节点的协同目标,又绑定企业实践节点的参与要求,还呼应学生需求节点的成长诉求,同时激活教师执行节点的能动性,让四维联动各环节有考核牵引、方向统一,强化整体协同效能,为“过程管理者”角色提供理论支撑。

2.2. “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的模型构建

1. 专业教研室是协同育人的核心枢纽

教研室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单元,其设置模式因院校定位、学科特点存在差异,既可以围绕专业、学科构建,也可依据单门课程或课程组构建,但无论何种形式,均承担着连接教学顶层设计与一线实践的关键纽带角色,是保障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培养的基层组织。专业教研室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承担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践指导的核心职能,是协同育人的“核心枢纽”。

2. 多主体与专业教研室的双向联动

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联动校内(院系、跨专业教研室)、校外(企业、行业协会)、教师与学生多主体,覆盖“培养方案–教学实施–实践–评价”全环节的协同体系,形成双向联动闭环,该模式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1) 专业教研室与学校维度的双向联动

在与学校的互动中,专业教研室向学校申请协同育人相关需求与汇报成效。结合育人实践提交跨专业资源支持申请、实践场地使用需求及专项经费需求;定期反馈协同育人成效数据;积极申报校级及以上协同育人项目,如校企合作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实验实训中心共建项目等,推动育人资源升级。

学校向专业教研室提供支撑与保障。出台协同育人专项政策;根据教研室需求调配校内资源,协调跨专业师资参与联合教学、统筹教学设备共享、开放场地使用权限;对教研室牵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教学计划进行审核,确保方案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提出优化建议,提升方案科学性。

(2) 专业教研室与企业维度的双向联动

专业教研室与企业的联动聚焦资源互补与需求对接。主要包括教研室向企业推荐适配的实习生与毕业生;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协助解决生产中的小型技术难题、为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定期向企业反馈学生实践情况,为企业后续带教提供参考。

企业则向教研室提供实践资源与育人支持。提供岗位能力标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并开放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与设备;深度参与教学设计,与教研室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制定实践环节考核标准;派遣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走进校园参与课堂授课、进入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操作。

(3) 专业教研室与教师维度的双向联动

专业教研室与教师的互动围绕教学任务落实与能力提升展开。教研室根据协同育人目标,向教师分配具体协同任务、参与跨专业教研室的联合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能力提升支持,组织企业实践培训、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培训,助力教师更新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将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从课程开发质量、学生实践指导效果、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情况等维度进行评价,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协同工作。

教师则向教研室反馈教学问题与参与方案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向教研室反馈问题,为教研室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分享自身开发的教学资源,丰富教研室的教学资源库;主动参与教研室组织的育人方案设计工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协同教学流程,提升方案的可操作性。

(4) 专业教研室与学生维度的双向联动

专业教研室与学生的联动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提供实践支持与能力培养。教研室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支持,主动对接企业资源,为学生推荐适配的企业实习岗位;组织学科竞赛与企业项目竞赛、安排企业参观活动,拓宽学生实践渠道;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成长指导,结合学生实习表现与职业规划,提供职业发展建议。

学生则向教研室反馈学习需求与实践成果。提出对课程内容、实践形式的建议,帮助教研室优化教学安排;按时提交实践成果,包括实习报告、项目作品,并反馈企业对自身的评价意见,为教研室评估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及时向教研室反映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便于教研室快速协调解决,保障育人过程顺畅。

Figure 1. The “Four-Dimensional Linkag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s as the hub

1. 专业教研室为枢纽的“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

以专业教研室为枢纽的“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并非简单串联各方,而是通过专业教研室的统筹协调,让学校政策、企业资源、教师能力、学生需求形成闭环。这一模式既能让协同育人从“宏观规划”落地为“微观实践”,又能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2.3. “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适用性差异与策略

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的“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本质是通过专业教研室的枢纽功能,整合学校政策资源、企业实践资源、教师教学资源与学生成长需求,构建协同育人闭环。该模式的适用性与策略需结合院校定位、学科特性进行动态调整。

1. 不同类型院校的适用性差异与策略

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决定了“四维联动”模式在研究型院校与应用型院校中的适用重点不同[10],需针对性调整实施策略,两类院校在“四维联动”模式的适用性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差异化实施策略,见表1

研究型院校与应用型院校因核心需求差异,在“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的适用性重点与实施策略上呈现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化布局,精准适配了两类院校的育人定位,为“四维联动”模式在不同办学场景下的高效落地提供了针对性路径,有助于提升协同育人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2. 不同学科门类的适用性差异与策略

“四维联动”模式在工科与文科中的实践重点存在显著差异,工科和文科在适用性差异与差异化实施战略的对比分析见表2

工科与文科专业的“四维联动”需立足核心需求差异,工科以“技术硬载体”实现“技术–教学–人才”的共生,文科以“服务软生态”实现“需求–案例–能力”的转化。唯有针对性锚定适用性重点、落地差异化实施策略,才能让“四维联动”真正适配学科特性,从“形式联动”升级为“价值共创”的育人生态[11]

Table 1. Applicability differenc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Four-Dimensional Linkag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between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1. 研究型院校与应用型院校“四维联动”模式适用性差异与策略

院校类型

核心需求差异

适用性重点

差异化实施策略

研究型院校

侧重“科研–教学–实践”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科研项目协同”为核心,联动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学校科研院系

1. 组建“跨学科教研室”,联合不同专业教师对接企业研发项目;2. 将企业研发需求转化为学生科研课题,实现“科研实践一体化”;3. 学校为教研室提供科研经费配套,支持校企联合攻关。

应用型院校

侧重“岗位能力匹配”,培养技能型人才

以“实践教学协同”为核心,联动企业生产部门、学校实训中心

1. 教研室与企业共同制定“岗位能力导向”的培养方案,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课程;2. 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由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训;3. 学校简化资源调配流程,优先保障教研室的实践场地与设备需求。

Table 2. Applicability differenc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Four-Dimensional Linkag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between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liberal arts disciplines

2. 工科与文科“四维联动”模式适用性差异与策略

学科门类

核心需求差异

适用性重点

差异化实施策略

工科

侧重“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推动技术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以“技术共生型联动”为核心,围绕“技术攻关–产线实训–人才适配”构建闭环。

1. 搭建“技术共生”实体平台,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流程直接嵌入教学环节。

2. 打造“双师型”实战师资队伍,形成“校内理论导师 + 企业技术导师”的双师授课模式。

3. 推动学生“技术攻关式”成长,依托校企联合技术项目,强化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

文科

侧重“社会服务与人文实践能力”,培养软性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以“服务场景型联动”为核心,围绕“服务需求–案例教学–能力输出”形成生态

1. 搭建“服务协同”虚实平台,解决文科实践“场景碎片化”难题。

2. 强化“案例型”教学能力建设,推行教师“服务场景浸入计划”,共同开发“情境化”教学案例,提升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针对性。

3. 推动学生“服务实战式”成长,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实战任务,提升学生服务策划与执行的实战能力。

3. “四维联动”中专业教研室的角色定位

在“校–企–师–生”四维联动中,专业教研室并非单一的“教学组织者”,而是通过多重角色的叠加,推动四者从“分散参与”走向“协同联动”[12]

3.1. 专业教研室是连接校企需求的纽带枢纽

高校的“育人需求”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是协同育人的起点,但二者常存在认知偏差。高校侧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企业侧重岗位技能的实用性;高校追求长期育人成效,企业追求短期用人效益。专业教研室作为最贴近产业与教学的基层组织,承担着“需求翻译”与“双向对接”的枢纽角色。比如,通过组建“产业调研小组”,定期走访行业龙头企业、召开企业座谈会、分析毕业生就业数据,将企业的“岗位能力标准”转化为高校的“课程教学目标”;争取企业对“长效合作”的支持,共建实训基地、参与培养方案修订等;同时将教师的“实践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实习就业需求”反馈给企业,形成“企业需求–教学调整–学生发展”的对接闭环。

3.2. 专业教研室是育人资源的统筹整合者

“四维联动”的核心障碍之一是资源分散。高校拥有师资、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但缺乏产业真实场景;企业拥有设备、技术、项目等实践资源,但缺乏教学转化能力;教师拥有教学经验,但缺乏产业实践经历;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性,但缺乏实践平台。专业教研室通过“资源重组”与“共建共享”,将分散资源转化为协同育人的合力。比如,统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特长,协调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向协同教学开放;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企业导师库”,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兴趣特长,匹配企业导师与实践项目;同时为教师提供企业挂职锻炼、技术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产业素养。

3.3. 专业教研室是协同育人的过程管理者

“四维联动”涉及多主体、多环节,若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易出现“责任推诿”“执行脱节”等问题,比如,企业导师缺席授课、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等。专业教研室作为“过程管理者”,需通过制度设计与流程优化,保障协同育人的有序推进。比如,设计“校企双导师”教学模式,理论课由学校教师授课,实践课由企业导师指导;协调校企双方的教学时间与内容衔接,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定期与企业导师、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3.4. 专业教研室是基层育人质量监控主体

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质量监控需覆盖“教学–实践–就业”全流程。专业教研室作为基层质量监控主体,能够更精准地捕捉育人过程中的问题,形成“评价–反馈–优化”的闭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比如,打破传统“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引入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形成“三维评价”(知识、技能、素养);定期组织“协同育人质量座谈会”,收集教师对协同教学的建议,调研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专业教研室根据质量监测结果调整育人方案,比如在课程中增加“项目式课程”“数智化课程”模块;针对学生反馈“实习内容与专业无关”等问题,优化企业实习岗位筛选标准。

4. “四维联动”中专业教研室的作用机制

角色定位需通过具体的作用机制落地,专业教研室通过“需求对接–资源共建–教学实施–评价反馈”四大机制,将“校–企–师–生”四者的协同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形成环环相扣的育人链条[13]

4.1. 精准匹配“四维”诉求的需求对接机制

需求对接是协同育人的核心起点,专业教研室通过“调研分析–资源转化”,实现高校育人目标、企业用人需求、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

1. 面向企业维度。采用“企业实地走访 + 毕业生跟踪调研”的方式,收集岗位能力、合作资源诉求,针对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短板”,调整课程知识点或者增设课程模块;针对学生“实践需求”,增设或优化实践课程;结合企业“招聘周期”,调整课程开设时间,以便学生就业提前准备。

2. 面向教师维度。聚焦“教学支撑”,依托“教研室会议 + 教师座谈会 + 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协同教学中对企业资源、培训支持的需求。联合企业收集“岗位实战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案例库,协调企业、学校资源共建实训实验室,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制定校企互配方案,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邀请企业导师为教师开展“项目化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 面向学生维度。按年级分层,通过“职业规划访谈 + 年级大会 + 学生座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实践平台、就业方向的诉求。联合企业开展“定制化服务”,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 + 岗前培训”;针对特殊学生“差异化需求”,提供“一对一帮扶”的个性化支持。

4. 面向高校维度。需以“规则具象化”协同形式,通过与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的对接,将学校育人定位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规范。对接教务处,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各个模块的分值及开设特色课程、项目制课程,确保课程体系与“校–企–师–生”协同目标一致。对接招生就业处时,聚焦“招生–就业”闭环,招生宣传中,将协同育人成果转化为宣传亮点,增强报考吸引力;就业指导环节,联合企业定制服务,让高校育人定位通过“培养–就业”全链条落地。

4.2. 整合“四维”资源形成资源共建机制

资源共建是协同育人的物质基础,专业教研室通过“校企共建 + 师生参与”的模式,打破资源壁垒,实现“1 + 1 > 2”的资源效应。

1. 共建教学资源库。校企联合开发“活页式教材”“案例库”,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资源共享。

2. 共建实践平台。在校内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由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支持,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在校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派教师参与指导,形成“校内实训 + 校外实习”的实践体系。

3. 共建师资队伍。组建“校企双导师团队”,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负责实践教学;学校教师担任“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教学;实施“教师产业能力提升计划”,教研室每年选派3~5名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邀请企业导师为教师开展技术培训。

4.3. 协同推进“四维连动”的教学实施机制

教学实施是协同育人的核心环节,专业教研室通过“优化课程体系 + 实践联动 + 师生互动”,推动四者深度参与教学过程。

1. 优化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密切跟踪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实时开发更新模块课程,比如,项目化课程、跨学科课程、社会服务课程等。同时开设岗位导向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求职技巧、行业信息认知等与就业相关的内容纳入通识课程中。按照“大一通识基础课 + 大二专业基础课 + 大三专业核心课 + 大四实践课”的递进式设置课程模块,并在单门课程中融入企业元素,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材、课件、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纳入教学资源中。

2. 实践教学联动。开展“项目式实践”,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由学校教师指导理论方法,企业导师指导实践操作,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实施“轮岗实习”,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多岗位轮岗”,教研室派教师定期走访,协调实习问题。

3. 师生互动深化。建立“导师制”,每位教师对接5~8名学生,定期开展“学业指导 + 职业规划”座谈;组织“师生实践沙龙”,邀请参与企业项目的师生分享经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学习。

4.4. 优化四维协同强化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是协同育人持续改进的保障,专业教研室通过“多元评价 + 定期反馈 + 动态优化”,形成闭环管理。

1. 实施多元评价。对学生,采用“知识考核(笔试) + 技能考核(企业实操) + 素养评价(企业与教师联合打分)”进行课程考核。对教师,从“教学效果(学生评价) + 协同能力(企业评价) + 资源建设(教研室评价)”三个维度进行考核。对企业,通过“合作积极性 + 资源投入(如是否提供实训设备) + 育人成效(如毕业生岗位表现)”进行评价,优先与优质企业深化合作。

2. 开展定期反馈。教研室与企业导师、学生分别定期召开“反馈、沟通会”,解决教学与实践中的即时问题。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机制与方案,比如增加实践课程课时,优化实训项目;联合企业更新教材与案例,引入行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

5. 结语

在“校–企–师–生”四维联动协同育人模式中,专业教研室并非简单的“执行者”,而是通过“纽带枢纽”“资源整合者”“过程管理者”“质量监控主体”四重角色,成为连接四者的核心载体;其通过“需求对接–资源共建–教学实施–评价反馈”四大机制,将协同育人从“多主体分散参与”转化为“闭环联动”,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核心问题。

基金项目

201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教研室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研究”(193060)。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701/t20170122_295559.html, 2017-01-06.
[2] 赵彦军. 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2(9): 159-161.
[3] 梁晓晓. 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生态的建构[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2(5): 37-42.
[4] 孟庆海. 创新“双主体”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研究[J]. 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 21(2): 61-63.
[5] 林安琪, 吴浩, 梅新, 李健, 刘兰法, 李岩, 刘冰洁. “教-学-践-研”四位一体地理信息科学协同育人探析[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25, 25(3): 74-80.
[6] 王丽佳, 牛英群, 赵丽娟. “五联五共五对接”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38(3): 1-6.
[7] 何玉静, 杨洁, 王春娟.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酒泉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27): 25-28.
[8] 刘妍, 施柯沁.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 高教学刊, 2024, 10(20): 93-97.
[9] 葛楠. 新时代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创新[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9): 84-86.
[10] 童桂, 殷埝生, 李毅搏. 基于企业视角的应用型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改革[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3): 160-162.
[11] 李文虎, 艾桃桃, 赵中国, 唐玲, 孛海娃.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5, 11(26): 149-152.
[12] 胡优玄, 陆媛斌. 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研究[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5, 30(2): 85-89.
[13] 王镇. 基于政校企协同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建构[J]. 机械职业教育, 2023(9):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