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职普融通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融合与合作,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的教育选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业表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因此,职普融通要求打破教育类型壁垒,构建“基础共享 + 专业互选”的课程体系,而现有数学教学受限于单一知识传授层面,在适配职普学生认知差异、贯通能力发展双向通道方面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问题链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问题驱动为核心、强调思维进阶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具有逻辑关联性和职业适配性的问题序列,能够同时满足职普学生“做中学”的实践需求与普通教育学生“思中悟”的认知特点[1]。立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普融通的要求,以人教B版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为典型案例,探索问题链教学法在职普融通背景下的实施策略,旨在构建“问题导向、职普衔接、素养共生”的三维教学模式,为破解中职数学教学低效化、职普课程割裂化等现实难题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范式。
2. 问题链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在职普融通数学教学中的现实基础
2.1. 问题链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链教学法是一种以结构性问题序列为核心、以思维进阶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该方法通过具有逻辑关联性和层次递进性的问题群设计,学生得以在教师引导下,从具体现象到抽象概念、从单一技能到综合应用逐步深化认知,最终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的统一[2]。相较于传统教学,侧重孤立知识的灌输,问题链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驱动,推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这一模式的核心特征,尤其契合职普融通背景下数学教学基础性与职业性融合的双重需求。具体而言,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是教师转化教学内容的依据,若干核心问题由此生成,且问题设计需严格满足以下三大特征:
(1) 情境真实化:现实生活或职业场景是其根植之地(如将函数单调性与产品销量预测等职业场景关联,增强知识应用的具象性);
(2) 逻辑链条化:形成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序列(如“函数单调性”教学中,设计“图像观察、定义理解、证明推导、应用建模”);
(3) 能力分层化:实现认知目标分层,兼顾职普学生不同认知水平,实现“基础达标 + 能力拔高”的分层教学目标。
2.2. 问题链教学法在职普融通数学教学中的现实基础
在职普融通政策背景下,问题链教学法的应用,其现实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重维度:
1. 政策导向要求打破教育类型壁垒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需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需依托适配的教学模式落地。问题链教学法凭借问题设计的递进性与职业性优势(如函数单调性教学中同时包含纯数学证明题与物流成本分析应用题),中职教育“实用导向”与普通高中“抽象思维培养”两类课程目标,为职普学生提供适配其学习需求的差异化路径,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教学载体。
2. 职普生认知结构的适配需求迫切
在职普融通背景下,数学教学需突破传统壁垒,构建适配职普生认知结构的创新模式。多元性与差异性是职普生认知结构的显著特征,兼具职业实践与理论学习需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与系统性有双重诉求。而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认知支架,可通过问题链教学法所设计的逻辑递进问题序列有效搭建。其“问题导向–阶梯递进–反思建构”的机制,既能契合职普生“做中学”的实践倾向,又能弥补其理论体系构建的不足。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适配认知结构的问题链设计需兼顾三类需求:一是基于岗位任务的情境化问题激活实践认知;二是串联知识节点的变式问题;三是促进反思内化的元认知问题,用以深化认知层次。当前职普融通改革对教学适配性提出迫切要求,推动着问题链教学动态适配模型的构建进程,为职普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有效路径。
3.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职普融通需求
当前职普数学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重技能轻理论”,导致学生难以应对需要抽象推理的职普衔接课程;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学生虽能模仿解题步骤,但缺乏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问题链教学法通过将知识融进问题解决过程中(如通过设计“如何证明函数单调性、如何选择作差变量、如何处理参数影响”的递进问题),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同时发展逻辑思维与应用能力,精准契合职普融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3. 基于问题链教学法的职普融通教学效果分析
3.1. 精准对接认知差异,激发双向学习动力
职普融通背景下,数学学科因其抽象性与系统性常导致职普生认知脱节,相较于中职生依赖具象化表征,普高生倾向于抽象逻辑推导。对于职普学生来说,职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是简单的“聪明与否”或“水平高低”,而是源于长期不同教育环境塑造的系统性思维偏好与能力倾向,那么问题链教学法通过设计“双轨并行”的问题序列,有效破解上述矛盾[3]。
以《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为例,针对职普融通学生设置“物流成本
的最小值区间”等职业场景问题,通过图像分析、定义应用、建模实践的递进设计,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单调性概念;同步为其设计“比较
与
单调性差异的数学本质”等抽象推导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维。学生能从这种个性化问题链中获得成就感——这正是学习动力被持续激发的关键所在。
3.2. 构建职普协作机制,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
问题链教学法强制要求职普学生组建混编学习小组,通过“问题分解、任务分工、成果整合”的协作流程,在此类小组中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学生间的能力互补。例如在“智能温控系统设计”项目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函数单调性数学建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数据采集与调试,最终共同完成能耗最优控制方案。这种模式不仅发展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也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函数、实际应用、职业需求”的转化路径,复合型技术技能的培育,正依托这一过程逐步落地。
3.3. 重组碎片化知识,构建结构化认知网络
传统数学教学常陷入“知识点孤立”的困境,问题链教学法通过“概念建构、方法习得、应用迁移”的三阶设计,将零散知识转化为逻辑体系。针对职普生认知特点,问题链采用“三阶递进”模式[4]:第一阶以职业场景中的具体问题激活零散经验;第二阶通过变式问题引导发现知识共性;第三阶设置跨模块综合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复杂任务中自主关联函数、几何、概率等知识板块。这种设计使中职生突破“操作即终点”的认知局限,普高生摆脱“理论空转”的学习困境。
以函数单调性为例,问题链教学法在电商专业教学中可进行如下设计见表1:
Table 1. Problem chain design
表1. 问题链设计
|
问题/任务 |
认知层级(布鲁姆分类) |
建构主义核心原则 |
数据感知 |
提供店铺周销量数据表,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哪些时段销量持续上升/下降?” |
理解、分析(学生解读数据,识别其变化) |
将与职业相关的情境结合,让知识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中产生。 |
规律探究 |
呈现不同品类商品销售曲线,设置变式问题:“为何有的商品涨价后销量仍增长?” |
分析、评价(比较不同曲线的差异,对“单调性”与“价格弹性”的关系做出判断) |
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能体会到市场的复杂规律。 |
综合建模 |
综合任务:“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双十一销量走势,建立函数模型并验证。” |
应用、创造(综合运用单调性、概率等知识,构建新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
小组协作完成,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建构解决方案,让知识内化为数学建模能力。 |
3.4. 打破教育类型壁垒,实现职普课程融通
职普课程资源的共享,由问题链教学法所设计的“基础模块 + 职业模块”弹性问题序列推动实现。以《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为例见表2。
中职数学课程与普高数学课程的内容互选,在这种模式中得以实现,为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范本[5]。
4. 基于问题链教学法的职普融通教学实施要点
4.1. 差异化问题链设计:适配职普学生认知特征
职普融通背景下,问题链设计需遵循“基础共享 + 差异适配”原则,由此构建的三阶问题体系,成为适配职普学生认知特征的关键路径:
基础层问题链(共享):聚焦课标核心知识,设计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普适性问题。以《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为例,设置“通过图像判断
的单调区间,用定义证明
在R上的单调性”等基础任务,确保学生均掌握基本概念的本质。
Table 2. Problem chain design
表2. 问题链设计
|
问题/任务 |
认知层级(布鲁姆分类) |
建构主义核心原则 |
共享
问题链 |
通过图像判断单调区间→用定义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等基础任务 |
理解、应用(理解单调性的图形与符号定义,并能应用问题证明步骤) |
通过统一的、结构化的任务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基础,为后续分化学习提供支撑。 |
差异
问题链 |
动手能力强者:“建立实际问题的单调性模型”(如机床精度控制)
思维能力强者:“研究复杂函数的单调性规律”(如分段函数、复合函数) |
应用、分析(概念应用于非标准情境,或分解复杂函数) |
根据学生的不同优势,针对性提供挑战性任务,实现个性化建构。 |
融合
问题链 |
职普协作的跨模块问题(如“分析新能源汽车电池充放电曲线的单调性特征并设计优化方案”) |
分析、评价、创造(分析曲线特征,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综合专业知识创造优化策略) |
职普学生通过协作、对话与知识共享,共同建构出综合性解决方案。 |
过渡层问题链(差异):依据职普学生认知差异设计分支问题。既要侧重“职业场景建模”,(如“某电商日销售额Q与运营成本C满足
,求成本最低的日销量区间”);又要侧重“抽象规律探究”,(如“比较
与
单调性差异的数学本质”),确保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均能找到适配的学习路径。
拓展层问题链(融合):设计需要学生协作的跨模块问题。例如“分析新能源汽车电池充放电曲线的单调性特征,并为其设计充电策略优化方案和推导容量衰减数学模型”。职普融通“同课异构”的目标,正是通过这样的设计真正落地。
4.2. 跨模块问题链构建:打通职普课程资源壁垒
职普课程资源壁垒的打通,依托问题链教学法“三链融合”机制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知识链衔接:将人教B版教材中内容与中职课本内容整合,设计“从函数图像到职业场景”的递进问题。例如通过“机床振动数据采集到建立振动幅度与转速的单调性模型”,并同步完成基础理论任务,实现知识的跨类型衔接[6]。
能力链对接:在问题链中嵌入职普通用能力指标。以“智能温控系统设计”项目为例,学生既要在数据采集、系统调试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又要在函数单调性数学建模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最终形成完整的系统整合能力,达成能力的跨维度对接。
资源链共享:职普问题链资源库的建立是重要支撑,典型教学案例(如不同专业场景下的单调性应用案例等)被系统收录,为职普教师共享教学资源、优化问题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4.3. 动态评价机制:保障问题链教学实施效果
建立“三维五度”动态评价体系,确保问题链教学法有效落地:
过程性评价(占40%):通过智能诊断系统跟踪学生问题解决轨迹,记录“概念理解、方法习得、应用迁移”三个维度的进步数据。以《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为例,学生“作差法使用正确率”“建模题完整度”等指标的变化曲线,由系统自动生成,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差异化评价(占30%):针对职普学生设计分层评价指标。侧重“职业场景问题解决能力”(如“能否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单调性模型”),又要侧重“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证明复杂函数的单调性规律”),小组评价额外增加“协作效能”指标(如“问题分解合”、“理性”、“成果整合度”),全面衡量协作学习效果。
发展性评价(占30%):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关键事件,如“独立完成建模题”、“提出创新性解法”等里程碑,结合职普融通能力矩阵(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职业应用等8项能力)进行纵向对比,直观呈现学生的能力成长轨迹,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方向。
5. 结语
本文虽然构建了职普融通背景下问题链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并初步验证了其有效性,但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该教学法在现实推广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问题链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精通数学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应专业知识等,才能设计出真实的职业情境问题。当前大多数数学教师缺乏相关企业实践,导致问题链设计仅停留表面。其次,课堂上时间有限,问题链中讨论、实践等环节耗时多,教师为赶进度可能会使问题链教学仅留于表面形式。其评价体系实施复杂,操作繁琐,并且需要借助一些信息化工具,而一些学校条件有限。虽然,问题链教学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为职普融通数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可参考的教学方式。未来,可以通过增加教师培训、优化课程安排、简化评价体系等方式让教学法更好落地,最终实现其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