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其消解
Obstacles to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and Their Resolution
摘要: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但也引发诸多接受障碍。新媒体信息繁杂、良莠不齐,冲击大学生价值判断;部分教育内容与新媒体传播特点脱节,难以引发学生兴趣;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不足,影响对思政信息的有效接收。消解这些障碍,需强化新媒体平台监管,净化信息环境;对接大学生接受需求,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构建媒介素养培育体系,提升大学生信息甄别与运用能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实效性。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the diversity and opennes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cause many acceptance obstacles. The information on new media is complex and of mixed quality, which impacts college students’ value judgment; some educational contents are disconnect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dissemination, making it difficult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college students’ own media literacy is insufficient, affecting their effective recep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To dissolve these obstacl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new media platforms, purify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onnect with the acceptance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e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forms; build a media literacy cultivation system, and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apply inform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贾聪颖.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其消解 [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029-10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32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价值多元化局面的呈现,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面临诸多障碍。新媒体信息海量且良莠不齐,虚假、低俗内容干扰大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产生困惑与偏差,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追求。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让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缺乏责任感,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健康。因此,要寻求消解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不良影响的对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有序进行。

2.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态势。新媒体以其信息海量、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边界。

2.1. 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多变的概念,会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1]对于思想活跃、乐于拥抱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新媒体更是他们学习、生活、社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主要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过程必然要遵循教育规律,并紧密契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单向度的、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2]因此,关注并研究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把握教育主动权、回应现实挑战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认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深刻影响,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脱离实际、不落后于时代,真正在新的传播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从而提升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2.2. 契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的劳动活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全面发展,其中个性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它包括人的需要、能力和个人独特性的全面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等重要使命。通过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发现,活跃群体偏好短视频、社交媒体等轻松形式,对互动性、视觉化思政内容接受度高;而沉默群体则更多依赖传统渠道,对单向理论灌输易产生疏离感。媒介使用习惯差异导致接受效果两极分化,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偏好,优化思政内容的表现形式与传播策略。通过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生动鲜活的内容贴近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偏好,满足他们在知识拓展、情感交流、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在思想认知、道德修养、实践能力等多维度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2.3. 提升教育主体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主体可以通过在线讨论、问答社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教育主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通过利用新媒体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如文字、图片、音视频及互动式应用等,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学生还可根据个人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且新媒体的便捷性让学生可随时随地接受思政教育,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总之,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广泛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能够显著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新媒体环境也带来了信息不可控性等挑战。因此,高校和教育者需要善用新媒体工具,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接受主体对内容的接受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4]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面临多重障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是大学生接收海量信息的主要阵地,但新媒体中不良信息泛滥,如虚假新闻、极端言论等,易误导大学生价值观,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同时,部分教育者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教育方式传统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不足,缺乏对信息的批判性分析能力,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环境欠佳

“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媒体掌握舆论主导权的关键所在。”[5]新媒体平台信息更新迅速、内容海量,大学生容易陷入信息过载,难以集中注意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出现不良接受现象。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娱乐化内容可能削弱学生对系统化理论学习的耐心。不可忽视的是网络空间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极端言论和不良价值观,极有可能干扰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知。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传播极端民族主义观点,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

3.2. 教育供给与大学生接受需要的矛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思政课教师,“如今的新媒体技术造就大学生拥有完全不同的学习和沟通模式,导致一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脱节现象,日常学习交流中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感,也就是‘代沟’。”[6]在新媒体环境下,部分教师对新媒体平台的操作不熟悉,难以利用这些工具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导致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教师对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缺乏及时回应,不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数据了解学生需求,导致学生认为思政教育“脱离现实”。同时,教育者未能重视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教师还不能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对话者”,难以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关系。“当前,思政教育活动的教师与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如不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了解,必然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7]

3.3. 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不足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物质丰富、信息科技发展迅捷、多重价值观并存的时代之中,他们更加的务实,更加的注重物质利益。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人们对传播的传统认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8]学生群体虽身处信息浪潮之中,但自身媒介素养不足的问题却日益凸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新媒体平台的海量信息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在信息辨别能力方面,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许多学生面对各类信息时,难以凭借自身知识储备和逻辑判断去甄别真伪,容易轻信并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沦为谣言的“二传手”。在信息选择能力方面,由于新媒体信息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特征,学生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关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积极性不高。此外,部分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言随意,缺乏对网络礼仪和道德规范的认知,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语言,甚至在网络上进行人身攻击,破坏网络环境。因此,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4.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消解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面临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冲击等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通过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同时,教育者还应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转变教育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正确使用新媒体技术,关注大学生的接受需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取得“双赢”。此外,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可以正确做出价值选择十分重要,因此,提升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4.1.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不是消极、被动地而是有目的、有选择地接受传导者所传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9]由于接受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不同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容时会产生不同的反馈,所以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和价值观取向尤为重要。

为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虚假信息。同时,高校通过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帮助大学生破除“信息茧房”的限制,从而接收到更多积极正向的内容。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应有意识的去选择信息,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集体活动、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等,通过行为参与将自我情感与社会连接起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10]此外,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4.2. 对接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是关键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受体的主观需要与内在价值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受体的接受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是受体愿意接受的内因。”[11]因此,教育者要关注大学生的接受需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差异,教育者难以及时关注到接受主体的需要。基于信息茧房理论,教育者若固守传统单向灌输,其内容易被算法过滤,难以触达习惯新媒体的大学生。而学生则被动或主动地蜷缩于个性化的娱乐化信息茧房中,对体系化的思政内容形成天然隔阂,导致传播通道阻塞。消解障碍的关键在于教育者需主动“破茧”,融入学生媒介生态,以算法逻辑重构话语体系,实现双向引导。在实际教学当中,“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作为接受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12]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和能力,学会正确使用新媒体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求,摒弃空洞说教,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审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调动接受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内在动力,把课堂“讲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

4.3. 新媒体平台监管是保障

要净化网络环境,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整合学校网站、校园论坛、贴吧等自媒体平台资源,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过滤不良、虚假信息,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国家也需要承担起媒体监管的责任,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法律法规在社会管理中的权威作用。加强对媒体的行政监管,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缺乏有力的平台监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被稀释,其育人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碎片化、娱乐至上、多元价值观冲击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障碍,这些障碍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制约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在加强新媒体平台监管、提升教育者及接受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消解对策。这些对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增强双方媒介素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然而,消解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机制,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提升媒介素养,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 高祥. 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22.
[2] 易红梅.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教育方式的新需求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23): 67-69.
[3] 左静雅. 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高考, 2018(17): 9.
[4] 周静.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探析[J]. 职大学报, 2018(6): 100-102.
[5] 李培铭.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6.
[6] 李雅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 40(5): 149-154.
[7] 齐星, 张卫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优化[J]. 黑河学刊, 2018(4): 132-134.
[8] 任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理: 大理大学, 2022.
[9] 张耀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10] 王锐琴, 狄正烈.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及对策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7): 31-32.
[11] 黄传球. 基于接受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 25(1): 4-7.
[12] 孙琪, 祝中侠. 基于接受者主体视角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路径分析[J]. 池州学院学报, 2018, 32(4): 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