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西地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地区文化资源,将这些宝贵的人文元素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对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建军精神”为核心,将区域文化中的思想要素融入《纳米科技概论》课程教学中,探索人文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路径与模式,阐述二者融合的意义与具体实施方法,旨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强化使命担当意识,助力培养支撑科技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研究也为交叉学科专业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The Jiangxi region possesses unique and abundant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egrating these valuable humanistic elements into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hold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pecialized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military founding spirit”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is study incorporates ideological elements from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instruc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to Nanotechnology” course. It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pathways and models for synergizing humanistic values with disciplinary coursework, while elucidating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such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purpose and commitment, and contribute to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 capable of suppor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Furthermore, this investigation provides transferable insight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reform in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1. 引言
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专业课程更侧重于理论或应用科学,课程讲授着重于理论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思政元素的融入相对较为欠缺,且融入难度较大。目前,理工科教师也致力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但存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设计不足、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较单一、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武装抗争与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起点,被称为“英雄城”,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思政教育资源,基于本地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其中,“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项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与精神文化遗产,其体现的奋斗精神、实践勇气与集体信念,已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宝贵精神资源。“八一”建军精神蕴含着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丰富内涵,跨越时代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为当前推动改革与创新、迎接挑战与突破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2] [3]。深度挖掘本地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传承优秀传统,弘扬奋进精神,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公共选修课《纳米科技概论》为例,探索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路径。
2. 课程介绍
《纳米科技概论》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介绍纳米尺度上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于这种特性开发新功能器件[4]。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科技的相关研究在全世界掀起了热潮。1991年,美国正式将纳米技术列入“国家22项关键技术”,2000年,正式发布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提出了美国政府发展纳米科技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战略部署,标志着美国进入全面推进纳米科技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也于2000年成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2003年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并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部署了纳米科技研究计划,2023年,《中国纳米科学2035发展战略》正式发布,纳米科技正成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健康医学、高端仪器、先进制造及国防工程等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引擎[5]。作为本校的一门公共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理解纳米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当前纳米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应用,能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意义有初步的思考,会分辨科学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纳米科技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解和判断,对个人进一步学术深造提供专业方向上的参考。
3. 基于建军精神的地区文化精神课程思政
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在江西这片土地上的一系列重要探索与实践,孕育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奋斗精神与创新文化。其中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价值理念,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着当今科技与教育领域的实践者。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肩负起国家科技体系建设的重任,他们勇于承担“两弹一星”的高难度国防现代化高科技任务,通过建立高端科学,发展高科技技术,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用实际行动献身新中国的建设,践行了“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新时代“八一”建军精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也预测了“纳米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还会是一次产业革命。”[6]。而近20余年,我国纳米科技在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从“无人区”到世界领先的“弯道超车”。纳米科技可能是中国在现代高科技前沿领域里面为数不多与世界同步发展的一个领域[7]。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科技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尖端科学的发展,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奉献,是在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建立起来的。
通过构建基于建军精神的本地思政教育资源与纳米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学习和演绎背后的相关科学家和爱国革命者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建军精神的内涵理解;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及纳米领域前沿科学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的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时代价值[8];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教学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竞赛结合等方式,改变以往被动学习为主的形式,调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什么是八一精神、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爱国精神等,以归属感、荣誉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顽强奋斗的决心(图1)。
Figure 1.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regional cultural spirit based on the army-building spirit
图1. 基于建军精神的地区文化精神课程思政体系
4. 地区文化思政要素与方式
4.1. 红色走读
在江西这片富有教育意义的土地上,处处蕴含着生动的教学场景,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南昌本地的文化资源[9],以实地打卡的方式,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访城市中的重要历史场所,如,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塔等,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体验,同学们得以切身感受其中蕴含的奋斗精神与奉献传统,并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所见所感。如,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八一起义纪念馆中陈列的贺龙元帅当年的入党登记表[10],学生们了解到这位著名将领的人生选择:他本已在既有体制中享有高位厚禄,但在国家面临困境、社会动荡之时,毅然选择了追随内心的信念,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终生坚守“为国为民”的初心。这种为理想而奋斗、为信念而坚持的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进程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是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是一位从事新元素合成的核化学专家,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13号元素Nh (鉨)正是他与其所在国外团队一起发现的,他因此而颇具盛名。2001年,赵宇亮回到了中国科学院,他说:“当时我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沿着原来的研究方向,带着以前的‘光环’,走原来的路,这样最容易。但在这一领域,国外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我们很难实现超越。”不愿在功劳簿上“躺平”的赵宇亮,毅然选择了一条科研新路,跨领域进入纳米世界后,他开拓了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的新方向,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希望用毫末技术改变宏观世界[11]。
4.2. 红色云游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历史文化展览的表现力、传播力与影响力,目前,很多展馆都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数字化展示与保护[12],通过指导学生观看云直播、云展示、短视频等,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新方式,为他们提供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更好地理解文化精神的内涵。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官方公众号的“数字展馆”,有“VR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临时展览”“旧址群数字化展览”“数字文物展示系统”多个展区。而利用慕课、云游实验室等网络信息平台,也可带领学生们以数字形式参观和体会纳米科技的前沿技术。
4.3. 情景演绎与各类竞赛
通过课程实践驱动,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纳米科技相关的思政元素,制作红色走读实物作品,参加“红色走读”“挑战杯”等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可以将课程内容与本地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如,利用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电子显微镜图片进行后期处理,赋予其文化内涵;通过研究纳米材料保护膜,对历史文物进行保护等等,例如纳米材料制备的五星红旗可以实现防水、防污等特点,且可以增强红旗的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将各种思政要素与知识点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到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
4.4. 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以此思路作为开展后续研究工作的框架,在《纳米科技概论》课程中实施地区文化精神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通过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等形式,深化理论连接。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一项当代中国重大科技项目(如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芯片),与“两弹一星”工程在国家动员体制、资源整合模式、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完成“从‘两弹一星’到‘中国芯’:大科学工程的组织与管理”专题项目,通过分析报告并进行小组展示,重点阐述历史经验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将历史从“故事”层面提升为可分析的案例。通过观看关于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纪录片片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引导讨论如“集体主义优先的‘两弹一星’模式”与“鼓励个人创新的硅谷模式”在当下中国是否矛盾等思辨性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红色精神与当代科技发展之间的深层联系,避免表面化的类比。再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学习成果分析等方法系统收集数据,量化评估思政育人对学生专业认同、使命意识与创新动机的影响,为“课程思政”实效提供实证依据。
5. 结语
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的联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的枯燥无味,真正做到让课程思政入头脑、入思想,充分利用地区文化,将其作为当代大学生们文化自觉的方向、文化自信的土壤,文化自强的底气。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白春礼院士提到,中国是纳米科研的强国,是当今世界主要纳米研究的主要贡献者,并遥遥领先。在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纳米科技相关知识,同时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奋斗精神与创新传统,将“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进取意识融入学习、科研与未来工作中,从而实现知识积累、价值引导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该教学实践也为教师提升教学素养、丰富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育人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深度剖析地方资源提炼精神内核,将其与理工科课程的专业素养、科学精神、创新动力等育人目标进行精准对接,对地方性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教育转换与学科适配,打通从“资源”到“育人”的路径,形成“分析资源–对接目标–设计内容–创设情境–科学评价”的流程,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本地化、精准化与高效化,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学研究课题(XJJG-2023-89-45)。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