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文旅深度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呈现出深度耦合的趋势。德阳市九顶山山歌作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羌汉民族长期交融的文化基因,是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田野调查法,系统梳理九顶山山歌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剖析其在文旅融合进程中的传承现状与现实挑战。研究发现,当前九顶山山歌面临传承人才断层、现代娱乐冲击及文旅融合浅层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传承方式创新、文化内涵挖掘与旅游产品开发三个维度,提出数字化传承体系构建、校园传承生态培育、沉浸式文化体验打造及主题旅游产品开发等策略,旨在为九顶山山歌的活态传承提供实践路径,同时为同类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共赢。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ecoming a national strategy,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re showing a trend of deep coupling. Jiudingshan folk songs in Deyang City, as a provinci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ichuan Province, carry the cultural genes of the long-term integration of the Qiang and Han ethnic groups and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Jiudingshan folk songs, and analyzes its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Jiudingshan folk songs currently face problems such as a talent gap in inheritance, the impact of modern entertainment, and the superficial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novative inheritance methods,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s.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constructing a digital inheritance system, cultivating a campus-based inheritance ecosystem, creating immersive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developing themed tourism products. The aim is to provide practical pathways for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Jiudingshan folk songs, and to offer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imila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achieving a win-win situation for both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 引言
近年来,文旅融合已从概念层面逐步落地为国家文化发展与旅游产业升级的核心战略。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标志着我国文旅产业进入“诗与远方”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属性,正成为破解旅游产业同质化困境、提升旅游体验品质的关键要素。《“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1],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德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是羌汉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九顶山山歌作为四川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源于九顶山周边区域的生产生活实践,历经数百年演变,融合了羌族的音乐基因与汉族的语言特色,不仅是当地民众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更是记录羌汉民族迁徙、交融历史的“活态史诗”。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九顶山山歌面临着传承人群老龄化、传播方式滞后与旅游产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实现九顶山山歌的创新性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2. 德阳市九顶山山歌概述
2.1. 历史渊源
九顶山山歌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原始劳动歌谣,其形成与发展与九顶山周边区域的地理环境、民族迁徙及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九顶山位于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龙门山脉的核心区域,古称“氐羌太子城”,历史上曾是羌族聚居的重要区域。据《绵竹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随着汉族人口的迁入,羌汉民族开始在九顶山周边区域长期杂居。汉族民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羌族民众则保留了传统的游牧文化与音乐艺术,二者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融合,为九顶山山歌的形成奠定了民族文化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九顶山山歌逐渐从单纯的劳动号子,演变为涵盖生产、生活、情感、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歌谣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九顶山山歌得到了初步的保护与传承。20世纪50年代,当地文化工作者开始对九顶山山歌进行搜集与整理;20世纪90年代,以孟开金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开始系统地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九顶山山歌,至今已整理出500余首,涵盖劝酒歌、打猎歌、采药歌、刺绣歌、打夯歌等多个类型。2017年,九顶山山歌被列入四川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其保护与传承进入了新的阶段。
2.2 艺术特色
2.2.1. 地域特色鲜明
九顶山山歌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曲调的地域性,二是语言表达的地域性。在音乐曲调上,九顶山山歌以羌族传统音乐为根基,融入了汉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羌族传统音乐多采用五声音阶,曲调高亢、悠扬,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汉族民间音乐则注重节奏的变化,曲调朴实、亲切,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二者的融合,使九顶山山歌既具有羌族音乐的豪放,又具有汉族音乐的细腻。在语言表达上,九顶山山歌采用德阳市周边区域的方言演唱,夹杂着羌族语言的词汇与语法习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例如,在歌词中常使用“夏西嘿”“哟嗬”等语气词,这些语气词源于羌族语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此外,九顶山山歌没有统一的曲谱与节奏,村民根据自身的情感与演唱习惯自编自唱,形成了“十里不同村不同音”的特点,进一步凸显了其地域特色。
2.2.2. 内容丰富多样
九顶山山歌的内容涵盖了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记录九顶山周边区域社会生活的“活态档案”[3]。从内容主题来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劳动类山歌:这类山歌是九顶山山歌的核心类型,源于民众的生产劳动实践,主要包括打猎歌、采药歌、打夯歌、采茶歌等。歌词内容多描绘劳动场景,表达劳动情感,同时具有协调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例如,《打猎歌》中“扛起猎枪进山林,瞄准猎物不放松,打到野猪回家去,全家老少笑盈盈”,生动地描绘了猎人打猎的场景,展现了民众的劳动智慧与生活期望。2) 情感类山歌:这类山歌主要用于表达民众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歌词内容真挚、朴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例如,《情歌对唱》中“男:隔山隔水隔不住心,想你想你真想你;女:隔山隔水能相见,爱你爱你真爱你”,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3) 民俗类山歌:这类山歌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劝酒歌、婚嫁歌、丧葬歌等。例如,在羌族的婚嫁仪式中,新娘出嫁时会演唱《哭嫁歌》,歌词内容多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与不舍,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在节日庆典中,民众会演唱《劝酒歌》,“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下这杯情谊深”,营造出热闹、欢乐的氛围。
2.2.3. 演唱形式多元
九顶山山歌的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演唱场景、参与人数等因素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独唱:由一人单独演唱,多用于表达个人情感或讲述故事,常见于劳动间隙或闲暇时光。独唱形式要求演唱者具有较强的嗓音条件与情感表达能力,能够通过歌声吸引听众。2) 对唱:由两人或多人交替演唱,多为男女对唱,主要用于表达爱情或进行情感交流。对唱形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演唱者通过歌词的问答与呼应,展现情感的碰撞与交流。例如,在《情歌对唱》中,男女双方通过歌词的对答,逐渐加深情感,最终达成情感共鸣。3) 合唱:由多人共同演唱,多用于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集体场合。合唱形式气势恢宏,能够营造出热烈、庄重的氛围。在合唱过程中,常伴有众人帮腔,帮腔部分多为固定的语气词或短句,能够增强演唱的节奏感与感染力。4) 歌舞结合:在部分演唱场景中,九顶山山歌会与舞蹈相结合,形成“歌伴舞”的形式。舞蹈动作多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如采茶舞、打夯舞等,动作简单、朴实,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例如,在演唱《采茶歌》时,演唱者会手持采茶篮,模仿采茶的动作,边唱边舞,生动地展现采茶的场景。此外,九顶山山歌的演唱还常伴有乐器伴奏,主要乐器为木鼓。木鼓以一根1尺2寸长的通木树掏空制成,配以两根1尺长的梆子,敲击时发出清脆、浑厚的声响,与山歌的旋律相和,能够增强演唱的节奏感与地域特色。
3. 文旅融合背景下德阳市九顶山山歌传承现状与挑战
3.1. 传承现状
3.1.1. 传承人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传承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载体,九顶山山歌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目前,九顶山山歌已形成了以省级传承人为核心、市级传承人为支撑、民间爱好者为基础的传承队伍体系。孟开金作为九顶山山歌的省级传承人,是传承队伍的核心人物。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孟开金便致力于九顶山山歌的搜集、整理与传承工作。他走遍九顶山周边的村落,走访民间艺人,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山歌曲谱与歌词,至今已整理出500余首,为九顶山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初,在清平镇政府的支持下,孟开金牵头成立了九顶山羌汉文化山歌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成立初期,会员仅有十余人,主要来自原清平羌汉山歌队;经过多年发展,协会会员已扩展至上百人,涵盖了当地村民、教师、学生等多个群体。协会定期组织山歌培训、展演活动,为九顶山山歌的传承提供了平台。除孟开金外,张杨惠等市级传承人也在九顶山山歌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杨惠擅长演唱情感类山歌,其演唱风格细腻、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她积极参与山歌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展演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山歌爱好者,为九顶山山歌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3.1.2. 歌曲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与文旅融合的发展,九顶山山歌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从当地民间歌谣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国内赛事与活动中,九顶山山歌多次获奖,提升了其知名度。2012年,九顶山羌汉文化山歌协会在四川民歌大赛中获得优秀传承奖;2013年12月,协会编创的山歌《欢唱十八届三中全会》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让全国观众了解到九顶山山歌的魅力;此外,协会还曾代表绵竹羌汉山歌应邀参加江苏海门山歌节、陕西西安原生民歌节等活动,与其他地区的山歌艺术进行交流,扩大了九顶山山歌的影响力。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九顶山山歌逐渐成为德阳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2025年中秋月圆夜,九顶山山歌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的舞台,作为晚会的开篇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次演出不仅提升了九顶山山歌的全国知名度,也为德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此外,在德阳市举办的文化旅游节、非遗展演等活动中,九顶山山歌也成为常客,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成为游客了解德阳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3.2. 面临挑战
3.2.1. 传承人才匮乏,面临断层危机
传承人才匮乏是九顶山山歌传承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人群老龄化严重[4]。目前,九顶山山歌的核心传承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传承人数较少。以九顶山羌汉文化山歌协会为例,协会会员中5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70%,30岁以下的仅占10%左右。年轻人群体大多外出务工或在城市生活,对九顶山山歌的了解较少,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随着老年传承人的逐渐老去,若年轻传承人无法及时补充,九顶山山歌将面临断层危机。二是专业传承人才稀缺。九顶山山歌的传承目前主要依赖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缺乏专业的音乐创作、理论研究与教学人才。一方面,现有传承人大多缺乏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难以对九顶山山歌进行创新改编,导致山歌的内容与形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学人才,无法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难以对年轻传承人群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影响了传承的质量与效率。
3.2.2. 现代娱乐冲击,受众群体萎缩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对九顶山山歌的传承与传播造成了较大冲击,导致其受众群体逐渐萎缩。从受众群体来看,九顶山山歌的主要受众为中老年人,年轻受众较少。年轻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接触的是流行音乐、短视频、网络游戏等现代娱乐形式,对传统山歌的兴趣较低。他们认为九顶山山歌的内容与形式过于陈旧,与现代生活脱节,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此外,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年轻人群体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学习九顶山山歌,进一步导致了受众群体的萎缩。从传播方式来看,九顶山山歌的传播目前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如现场展演、口传心授等,缺乏对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虽然部分传承人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山歌作品,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运营与推广,作品的播放量与关注度较低,难以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相比之下,现代娱乐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快速、广泛地传播,吸引大量受众,进一步挤压了九顶山山歌的生存空间。
3.2.3. 文旅融合不足,价值转化有限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九顶山山歌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仍处于浅层阶段,融合深度不足,导致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充分转化。一是展示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体验。目前,九顶山山歌在旅游场景中的展示形式主要为现场展演,如在景区门口、游客中心举办简短的山歌表演。这种展示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与游客的互动体验,难以让游客深入了解山歌的文化内涵。游客大多只是被动观看,参与度较低,无法形成深刻的旅游体验,影响了九顶山山歌的传播效果。二是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经济价值难以实现。目前,以九顶山山歌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较少,仅有少量的山歌CD、歌词手册等简单产品,缺乏具有创意与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主题旅游线路等。一方面,文创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未能深入挖掘九顶山山歌的文化元素,产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较低,难以吸引游客购买;另一方面,主题旅游线路开发不足,未能将九顶山山歌与九顶山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无法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导致九顶山山歌的经济价值难以实现,无法为传承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三是缺乏政策支持与市场运作。虽然德阳市政府对九顶山山歌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政策支持仍显不足,如缺乏专门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资金扶持政策等。此外,九顶山山歌的文旅融合项目缺乏专业的市场运作团队,难以进行市场化推广与运营,导致项目的影响力与经济效益较低,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文旅融合背景下德阳市九顶山山歌传承策略
4.1. 创新传承方式,扩大传承人群
4.1.1. 构建数字化传承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趋势。构建九顶山山歌数字化传承体系,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传承人群,提升传承效率。一是建立九顶山山歌数字化资源库。联合德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四川音乐学院等机构,对九顶山山歌的音频、视频、歌词、曲谱等资料进行系统搜集与整理,建立标准化的数字化资源库。资源库应涵盖山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人群、展演活动等内容,实现对九顶山山歌的全面记录与保护。同时,资源库应具备检索、查询、下载等功能,方便传承人群、研究学者与游客查阅使用。二是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培养传承人及年轻爱好者的新媒体运营能力,鼓励他们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发布九顶山山歌的表演视频、传承故事、文化解读等内容。通过优化视频内容与形式,如加入字幕、背景音乐、特效等,提升视频的观赏性与趣味性;通过开展话题挑战、直播互动等活动,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扩大九顶山山歌的传播范围。例如,发起“九顶山山歌挑战赛”,邀请用户模仿演唱九顶山山歌,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三是开发线上教学课程。邀请专业的音乐教师与传承人合作,开发系统的九顶山山歌线上教学课程。课程应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课程主要介绍山歌的基础知识、简单的演唱技巧;中级课程主要讲解山歌的旋律结构、歌词创作;高级课程主要培养学员的表演能力与创新能力。课程可通过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平台进行发布,采用视频教学、在线答疑、作业批改等形式,为全国各地的山歌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扩大传承人群。
4.1.2. 培育校园传承生态
校园是培养年轻传承人群的重要阵地,通过将九顶山山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可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解决传承断层问题。一是将九顶山山歌纳入校本课程。与德阳市的中小学、职业院校合作,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九顶山山歌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例如,在小学阶段,教材可以山歌的故事、简单的歌词学唱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中学阶段,教材可增加山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等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在职业院校的旅游、音乐等专业,可开设九顶山山歌专项课程,培养专业的传承与服务人才。二是开展校园山歌活动。在学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山歌活动,如校园山歌比赛、山歌社团、山歌文化节等,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例如,每年举办一次“校园山歌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优秀选手给予奖励;成立山歌社团,由传承人或音乐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开展培训与排练活动,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举办山歌文化节,通过山歌展演、文化展览、专家讲座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山歌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对九顶山山歌的认知与认同。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九顶山羌汉文化山歌协会、德阳市旅游企业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到山歌协会参与山歌整理与展演活动,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安排旅游专业的学生到九顶山景区参与山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九顶山山歌的文化内涵,增强传承意识。
4.2.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展示方式
4.2.1. 举办多元化文化展览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可全面展示九顶山山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历程,提升其文化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关注九顶山山歌。一是举办线下主题展览。在德阳市博物馆、九顶山非遗体验中心等场所,举办九顶山山歌主题展览。展览可分为“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发展”“文旅融合”四个展区。“历史渊源”展区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展示九顶山山歌的起源与演变;“艺术特色”展区通过音频、视频、互动装置等形式,展示山歌的曲调、歌词、演唱形式;“传承发展”展区展示传承人的事迹、传承活动的照片与视频;“文旅融合”展区展示九顶山山歌与旅游产业结合的成果,如文创产品、旅游线路等。同时,在展览中设置互动区域,如让游客通过触摸屏自主选择山歌曲目进行欣赏,或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山歌传唱的古老场景中,增强展览的趣味性与参与性。二是开展巡回展览。为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可将九顶山山歌主题展览在德阳市各区县、四川省内其他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回展览。在巡回展览过程中,可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展览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与当地观众的互动与共鸣。例如,在羌族聚居区举办展览时,可增加九顶山山歌与羌族音乐的对比展示,吸引当地观众的关注。三是举办线上虚拟展览。利用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九顶山山歌线上虚拟展览。线上展览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全球观众都能通过互联网参观展览。观众可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自由浏览展览内容,与展览中的互动装置进行交互,如点击山歌曲目进行播放、参与山歌知识问答等。同时,线上展览可设置留言区,让观众留下自己的感受与建议,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4.2.2. 打造沉浸式演出项目
沉浸式演出是近年来文旅融合领域的热门形式,通过打造九顶山山歌沉浸式演出项目,可让游客深入体验山歌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体验品质。一是选址与场景打造。选择九顶山景区内的自然场景或羌式建筑集群作为演出场地,如山林间、溪流边、羌寨广场等,利用自然环境与建筑特色,营造出与九顶山山歌文化相契合的演出氛围。例如,在九顶山雪野川羌汉聚落度假区,以羌式建筑为背景,利用灯光、音效等技术,打造出“山林秘境”的演出场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羌汉村落中。二是剧情与内容设计。围绕九顶山山歌的历史渊源、生产生活场景与民俗文化,设计沉浸式演出的剧情与内容。演出可分为“起源·劳动”“交融·情感”“传承·未来”三个篇章。“起源・劳动”篇章通过打猎歌、采药歌等山歌的演唱,结合舞蹈动作,再现古代羌汉民众的生产劳动场景;“交融·情感”篇章通过情歌对唱、婚嫁歌等山歌的演唱,展现羌汉民族的情感交流与文化融合;“传承·未来”篇章通过年轻传承人演唱创新改编的山歌曲目,展现九顶山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与游客进行互动,如邀请游客一起跳山歌舞蹈、学唱山歌片段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三是技术与艺术融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音效、投影、VR等,提升演出的艺术效果与沉浸感。例如,在演出过程中,通过投影技术在山体、建筑上投射出九顶山的自然风光、历史画面等,与山歌的演唱相呼应;利用音效技术,营造出山林间的鸟鸣、溪流声等自然音效,增强演出的真实感;在部分场景中,为游客提供VR设备,让游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古代羌汉民众的生产生活场景,进一步提升沉浸感。
4.3. 创新旅游产品,实现价值转化
4.3.1. 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
深入挖掘九顶山山歌的文化元素,开发多元化的文创产品,可实现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为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一是文创产品类型设计。根据游客的需求与市场趋势,设计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文化纪念类:如印有九顶山山歌歌词、代表性图案的笔记本、书签、明信片、T恤等,这类产品价格较低,具有较强的纪念意义,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品。音乐艺术类:如九顶山山歌CD、黑胶唱片、音乐盒等,将山歌的音频转化为实体产品,满足音乐爱好者的需求。其中,音乐盒可设计为羌式建筑造型,打开后播放九顶山山歌,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生活实用类:如印有山歌元素的茶具、餐具、抱枕、围巾等,将山歌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实用性。数字文创类:如九顶山山歌数字藏品、手机壁纸、表情包等,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藏品,吸引年轻游客的关注;设计具有山歌特色的手机壁纸与表情包,通过互联网平台免费传播,扩大九顶山山歌的影响力。二是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在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创新,深入挖掘九顶山山歌的文化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例如,将山歌的歌词转化为书法作品,印在文创产品上;将山歌的旋律转化为视觉图案,如将音符设计为羌式纹样的形状;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如潮流配色、简约风格等,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满足现代游客的审美需求。三是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包括线下与线上渠道。线下渠道主要包括九顶山景区内的文创商店、德阳市内的非遗专卖店、旅游商品超市等;线上渠道主要包括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同时,可在景区内设置文创产品体验区,让游客亲身体验文创产品的制作过程,如手工制作印有山歌元素的T恤、书签等,增强游客的购买意愿。
4.3.2. 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结合德阳市的旅游资源,打造以九顶山山歌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5],可将九顶山山歌与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一是线路设计原则。在旅游线路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文化性原则:突出九顶山山歌的文化内涵,将山歌的展演、体验、学习等活动融入线路中,让游客深入了解山歌文化。体验性原则: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学唱山歌、参与沉浸式演出、制作文创产品等,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融合性原则:将九顶山山歌与九顶山的自然风光、羌汉民俗文化、其他非遗项目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具体线路设计。根据上述原则,设计以下两条以九顶山山歌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九顶山山歌文化探秘一日游”:线路行程为“德阳市区–九顶山非遗体验中心–清平镇羌汉村落–九顶山景区”。上午,游客在九顶山非遗体验中心参观山歌文化展览,观看山歌展演,学习简单的山歌演唱技巧;中午,在清平镇羌汉村落品尝羌汉特色美食,如羌家腊肉、汉家豆腐等;下午,深入羌汉村落,与当地村民交流,体验原生态的山歌演唱,参与村民的生产劳动,如采茶、采药等,感受山歌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傍晚,前往九顶山景区,欣赏九顶山的自然风光,结束一天的行程。“九顶山山歌文化深度三日游”:第一天,游客抵达德阳市区,参观德阳市博物馆,了解德阳的历史文化与非遗资源,晚上观看九顶山山歌沉浸式演出;第二天,前往九顶山非遗体验中心,参与山歌系统培训,学习山歌的演唱技巧与歌词创作,下午前往清平镇羌汉村落,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体验羌汉民俗活动,如羌式刺绣、汉式剪纸等;第三天,全天在九顶山景区游玩,上午欣赏九顶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草甸、溪流瀑布等,下午参与景区内的山歌主题活动,如山歌对唱比赛、文创产品制作等,晚上参加景区内的篝火晚会,与村民一起演唱山歌,结束行程。三是线路推广与运营。通过多种渠道对精品旅游线路进行推广,如与旅行社合作,将线路纳入其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网站、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线路信息,吸引游客关注;举办线路推广活动,如旅游推介会、线路体验活动等,提升线路的知名度。同时,加强线路的运营管理,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如培训专业的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优化线路行程,确保行程的合理性与舒适性;建立游客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与建议,对线路进行优化调整。
5. 结语
九顶山山歌作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艺术特色,是羌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当前九顶山山歌的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效,传承人队伍建设初见成效,歌曲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仍面临传承人才匮乏、现代娱乐冲击、文旅融合不足等现实挑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可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三个维度,实现九顶山山歌的创新性传承。
基金项目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德阳市九顶山山歌创新传承(WHLY2025018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