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出血量 ≥ 500 ml或剖宫产出血量 ≥ 1000 ml,临床定义为产后出血(PPH)。作为威胁产妇生命健康的严重分娩期并发症,产后出血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居产妇死亡原因首位[1]。相关统计显示,国内部分区域孕产妇因产后出血导致的死亡率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由此产生的家庭及社会负担不容忽视[2]。伴随围产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针对产后出血的认知逐步得到完善,预防护理措施在降低发病率及改善产妇预后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包含产前、产时及产后全阶段的系统化预防护理,经高危因素识别与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风险,保证产妇安全。为此,梳理该领域研究进展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 产后出血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2.1. 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为产后出血的首要致病因素,在产后出血病例中占比可达70%~80%。其病理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及巨大儿等妊娠状态造成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从而削弱收缩能力;产程延长引发的产妇体力耗竭,或精神紧张、恐惧等心理因素,均可能对子宫收缩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等产科并发症,以及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器质性病变,均会对子宫正常收缩功能产生影响。有研究显示,多胎妊娠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群体,其中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出血病例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3]。
2.2. 胎盘因素
在产后出血病例中,胎盘因素的致病占比约为20%,主要包含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及胎盘胎膜残留等类型。多次刮宫、剖宫产史、前置胎盘及子宫手术史等临床情况,均可造成子宫内膜损伤,从而提高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发生风险。胎盘娩出后若未进行细致检查,残留的胎盘或胎膜组织可阻碍子宫收缩,诱发产后出血。相关研究指出,具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在再次分娩时,胎盘植入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此类病史者,且此类出血通常病情严重,临床处理存在较高难度[4]。
2.3. 软产道裂伤
分娩进程中,由于胎儿体积过大、胎位异常、急产状态以及助产操作不规范等情况,可造成会阴、阴道、宫颈乃至子宫下段裂伤,从而引起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导致的出血一般在胎儿娩出后即刻发生,临床表现为鲜红色血液流出,如果未能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的处理,能够造成大量失血。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阴道分娩中急产产妇因软产道裂伤引发出血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产程完成分娩的产妇群体[5]。
2.4. 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或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长时间滞留等产科并发症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均会造成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引起产后出血。此类出血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血液凝固障碍,止血难度大,病情往往较为凶险。临床数据显示,在羊水栓塞相关的产后出血病例中,凝血功能紊乱为导致出血难以控制的关键病理因素之一[6]。
3. 产前预防护理措施
3.1. 风险评估与筛查
产前采取全面产后出血风险评估对于产后出血预防有着关键的作用。评估过程需结合产妇分病史采集,包括既往分娩史、剖宫产史、流产史及出血性疾病史等,并联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及超声等辅助检查手段,以准确识别高危产妇群体。有研究已开发产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纳入年龄、孕周、产次、多胎妊娠状态、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等多项影响因素,经临床验证显示出较高的风险预测效能,为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7]。对于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多胎妊娠等明确的高危妊娠状态,应及时将产妇转诊至具备完善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以保障分娩过程的安全性。
3.2. 孕期保健指导
孕期保健工作的强化需以定期产前检查为基础,指导孕妇摄入富含铁、蛋白质的营养膳食,以提高贫血状态的纠正及机体储备能力。孕期运动干预需要遵循适度原则,经合理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防止过度劳累及剧烈活动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产妇,应在孕期开展积极治疗,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产后出血发生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可显著减少因血压控制不良引发的子宫胎盘灌注不足问题,从而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8]。此外,孕期健康教育的实施极为重要,经向孕妇及其家属普及产后出血相关医学知识,可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重视程度,增强其自我监测意识及治疗配合度。
3.3. 心理护理干预
孕期心理状态对分娩进程及产后恢复存在明显影响,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能够促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抑制子宫收缩功能,进而增加产后出血发生风险。应采取主动沟通对孕妇心理状态予以评估,且施行针对性心理支持与疏导。在心理干预实践中可采取多元化干预方式,如一对一访谈、集体健康授课、科普视频宣教等,向孕妇详细讲解分娩流程、可能出现的生理不适及应对策略,以减轻其对分娩的恐惧心理。此外,组建孕期心理支持小组,以同伴经验分享与交流互动的方式,帮助孕妇缓解心理压力。相关研究表明,对存在焦虑情绪的孕妇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分娩后产后出血发生率,效果优于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9]。
4. 分娩期预防护理措施
4.1. 产程监测与管理
产程进展的严密监测对产后出血预防起到关键的作用,需及时识别且干预产程异常状况,比如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等。临床实践中,借助胎心监护、宫缩监测等技术手段,可实时评估胎儿宫内状态及子宫收缩情况。针对宫缩乏力情况,需及时采取宫缩加强措施,如人工破膜、静脉滴注缩宫素等,同时严格遵循用药指征并控制剂量,以规避因宫缩过强引发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合理把控分娩时间至关重要,避免因产程过度延长导致产妇体力耗竭,进而影响子宫收缩功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产程中对宫缩乏力的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9]。此外,需密切关注产妇生命体征变化,尽早识别头晕、面色苍白、脉搏细数等早期休克症状,为后续救治措施的迅速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4.2. 助产技术与操作规范
分娩过程中,需通过正确指导产妇用力方法,避免因用力不当引发软产道裂伤。会阴切开术的实施应严格掌握指征,杜绝非必要操作以减少医源性损伤。对于需借助产钳、胎头吸引器等工具助产的产妇,操作时须遵循规范流程,保持动作轻柔,以降低软产道及胎儿损伤风险。相关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助产技术的临床效果发现,规范化操作可显著降低软产道裂伤发生率,进而减少因裂伤导致的产后出血[10]。胎儿娩出后,胎盘处理环节需避免暴力牵拉,应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性,一旦发现残留组织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以保障子宫收缩功能的正常恢复。
4.3. 积极处理第三产程
胎儿娩出后,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促进子宫收缩有效减少出血量。缩宫素一般于胎儿前肩娩出后即刻通过静脉或肌肉途径给药,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则建议在胎盘娩出后行子宫肌层注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规范应用此类宫缩剂可显著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11]。胎盘娩出后需即刻实施子宫按摩,通过手法刺激增强子宫收缩,操作时需持续按摩至子宫质地变硬、出血量减少。具体方法为一手固定宫底部,拇指置于前壁,其余四指贴合后壁,以均匀节律进行按摩;另一手轻柔牵拉脐带辅助胎盘娩出,整个过程需保持动作规范、力度适中,确保子宫收缩功能的有效恢复。
5. 产后监测与护理干预
5.1. 生命体征监测
产后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尤其是产后2小时内,这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时段。每隔15~30分钟测量一次生命体征,如发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有研究指出,通过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能够早期发现产后出血导致的休克前期表现,为及时救治争取时间[12] 。同时,观察产妇面色、精神状态、皮肤温度及尿量等,综合判断产妇的循环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5.2. 子宫收缩及出血量监测
产后定时触摸子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评估子宫收缩强度、质地及宫底高度。若子宫收缩乏力,宫底升高,轮廓不清,应加强子宫按摩,并遵医嘱进一步使用宫缩剂。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常用方法有称重法、容积法、面积法等。称重法为将分娩后所用敷料、卫生巾等称重,减去分娩前相应物品重量,按血液比重1.05 g = 1 ml换算出血量;容积法是用专用容器收集阴道流出的血液,测量其体积;面积法是根据血染纱布或卫生巾的面积估算出血量。有研究表明,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监测出血量,可提高出血量测量的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产后出血[13]。
5.3.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产后出血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失血性休克、感染、席汉综合征等,需积极预防和护理。对于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产妇,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根据失血情况,合理输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血液制品,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同时,给予吸氧、保暖等支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预防感染方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会阴部护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会阴垫。指导产妇做好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14]。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产褥感染。对于可能发生席汉综合征的产妇,密切观察其产后乳汁分泌、月经恢复等内分泌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协助治疗。
5.4. 饮食与活动指导
产后鼓励产妇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和乳汁分泌。给予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对于贫血产妇,可适当增加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入,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铁剂。产后根据产妇身体状况,指导其逐渐增加活动量,早期可在床上进行翻身、肢体活动等,随后逐渐下床活动。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恶露淤积,预防血栓形成,但应避免过度劳累。有研究显示,合理的饮食与活动指导可提高产妇身体抵抗力,促进产后康复,减少产后出血相关并发症[15]。
6. 小结
产后出血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健康,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其发生率、改善产妇预后至关重要。产前通过风险评估、孕期保健及心理护理,可识别高危因素,增强产妇机体储备,缓解心理压力;分娩期通过产程监测与管理、规范助产操作及积极处理第三产程,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异常,减少软产道损伤,促进子宫收缩;产后通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出血量,积极预防并发症,给予合理饮食与活动指导,可早期发现出血迹象,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产妇康复。但仍存在风险评估模型缺乏生物标志物和中国人群特异性、干预措施效果无统一标准、基层护理同质化不足及远期并发症早期干预匮乏等局限。基于此,未来应开展五项研究,开发融合胎盘生长因子等生物标志物与传统因素的中国人群PPH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开展不同心理干预模式的多中心RCT明确效果;探索移动健康技术联合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效果;验证高危产妇分层护理方案的有效性;开展席汉综合征早期预警与干预研究。研究需注重多学科协作,强化循证证据并关注基层需求,推动成果转化以实现PPH预防精准化、规范化和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