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类在面临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下,不断在实践中形成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自然界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性成果,而这种理性成果又通过一定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反映出来,即形成了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样态,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认识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特点得出的符合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是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和战略目标的文化基因[1]。生态文化基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基因,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又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养分,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下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承路径,推动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一步迈向美丽中国。
2.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的来源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文化基因,又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基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生态文化基因进行理解,有利于深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进而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化基因的意义认识与传承发扬奠定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基因
第一,人是无法脱离自然而存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2]马克思认为自然界能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资料,人也需要从自然界中提取生活材料以供生存,打猎农耕等最开始维持人们生存的手段是无法离开自然界的。第二,人与自然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3]当费尔巴哈用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自然界,而忽略了人的感性活动,没有看到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则批判费尔巴哈笔下的抽象的自然界,讨论抽象的自然界是缺乏价值的,指出现实的自然界是与人双向互动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无法脱离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也离不开人类发展,二者相互依存。正是由于自然的先在性和自然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条件,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身的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运用这种能力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促使了人化自然的形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也蕴含着唯物史观的性质。在每年秋季的时候,西伯利亚白鹤飞往鄱阳湖越冬,全球白鹤迁徙路线唯独保留了东线一座鄱阳湖沿途的小块湿地。这种“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存续完全依赖人类持续的农业活动,若人类弃耕,湿地环境将消失,候鸟生存链也会断裂。在恩格斯看来,“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4]在工业革命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通过对自然的无限获取以满足其本身的利益需求,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矛盾。由此可见,恩格斯强调的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应该在把握自然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止境地破坏或者掠夺自然,只会导致自然界的报复并迫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因素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例如中国古代风水学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其核心在于“天人合一”,选址、布局和朝向都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例如《周易》中的“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就是对自然地势的尊重,又如始建于北魏后期的山西悬空寺,巧妙地运用了山岩之间的凹凸处建造,既不破坏山体原本样貌,又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中国传统艺术中也表达了自然之美,例如中国古代书法中草书的动态与自然的流动(如云、水)相呼应,体现了对于自然力的模仿,又如古代绘画表现了自然的宁静壮美或生机和谐,像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都体现了丰富的自然意境,而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更是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王维的“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等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统饮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如传统饮食注重“顺应四时”根据季节变化选择食材,春季多清淡、秋季多温补,在《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便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以自然为依托的祥瑞或禁忌,如南京玄武湖,名字便是源于神兽玄武,玄武为龟蛇合体,龟象征长寿稳定,蛇灵动且充满活力,二者融合成祥瑞象征;又如许多少数民族传统禁忌也与生物的保护息息相关,如壮族聚居地内禁止砍伐“神山”及“神树”,藏族禁止捕杀部分飞鸟、奇蹄动物和水中动物等等。从建筑到饮食、从艺术到习俗,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文化基因,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应不断地去挖掘、整理和传承,为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源瑰宝。
3.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需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生态文化基因传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生态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5]。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文化基因作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无价之宝,对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发挥着推动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生态文化基因提倡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人民群众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清洁优美的生态资源和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提倡绿色发展促进人民致富增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增益致富。例如浙江省安吉县夏阳村抓住城市居民对“诗和远方”的追求,以露营产业为破局点,发展乡村旅游,还引入了咖啡馆、餐厅、茶馆等多种业态,发展“露营 + 户外运动”“露营 + 文创”的多元经济模式,真正以生态文化的连接点,推动生态与产业的绿色发展。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提倡资源共享与技术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生态资源的分配不公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理念强调生态资源分配的代内公平和代际正义,通过绿色技术的普及和生态合作的共享,让生态红利跨越地域和发展阶段惠及更多群体。中国将竹藤产业的品种与技术在非洲获得推广,竹藤产业在非洲大地上“拔节生长”,竹子成为非洲民众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子”,通过绿色技术输出,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提倡通过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道路。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发挥着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绿色发展的方向。其中,“节俭”“节能”理念与低碳经济高度契合,“循环利用”理念推动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隆基绿能作为中国领先的太阳能科技公司,致力于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在面对气候变化挑战下,隆基从生产到输出,全面兑现脱碳承诺,打造“零碳工厂”,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发展同样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只有通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都离不开该地区的良好生态,而楼兰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消失也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恶劣对文明的致命性伤害,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是一种精神文化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以投身于共同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惜物”理念,如《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现代社会的环保意识一脉相承,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帮助人们树立起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政治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理解为个人的社会责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明晰了生态价值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和生态伦理观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了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让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培育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与环保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深入人心。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具有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和平的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维护世界和平,走一条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和平发展的道路。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是地球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球上的其他国家便会遭受连锁的反应,在全球化浪潮下,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同时不可绕过对于全球生态治理的问题,各个国家都需有合作共赢的态度面对环境的治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推动全球生态治理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改变了许多世界上污染最严重地方”的理念[7]。中国反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始终坚持尊重自然,为全球生态提供了绿色发展的新道路。第二,积极承担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责任。提出“双碳”目标,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根据其发展能力不同承担的历史责任也不同,抵制部分西方对于气候治理责任的淡化与漠视。提倡“国家自主贡献”的机制,让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制定减排目标,为全球气候合作提供了新的样本。第三,提倡绿色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践行绿色道路。中国在实践中坚持践行“地球生命共同体”和“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倡议。通过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启动“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附加政治条件的资金技术支持[8]。中国与巴西合作建设了多个“绿色农业示范区”,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农业污染;中国还与阿根廷合作建设了多个生态保护项目,助力阿根廷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道路,逐步实现电力自给自足;中国推动建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破解发达国家垄断全球性环境基金的问题。这都体现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始终维护生态环境治理,在全球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承担维护世界生态治理和平的大国责任。
4.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个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基因并进行整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承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一) 深度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基因,要深度挖掘和整理其中的生态文化基因,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首先,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们感受到生态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开展生态主题相关的展览、集体观影、亲子互动等活动,加强生态意识的宣传。注重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的生态文化体验。例如,通过VR技术还原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让公众直观感受生态破坏的后果;借助短视频发起“低碳生活挑战”,鼓励公众分享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的日常实践。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环保活动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更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当中,加强生态文化品牌的打造,积极地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当中。例如广东能源集团围绕“双碳”战略,将发展目光聚焦在能源主业上,采取降碳减污扩绿的措施积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增添绿色。其次,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传承机制。通过发挥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的多维作用,让学校教育、科普宣传和社区文化一起融入到生态文化教育当中,让生态文化价值观贯穿到教育、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生态文化保护基金,为生态文化传承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学校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应将生态文化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社区搭建生态文化实践平台,组织居民开展社区绿化养护、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作为桥梁唤起居民的生态意识。家庭作为生态文化传承的最小单位,需要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例如通过家庭环保公约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习惯。最后,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文化素养。加强不同学龄段对于生态文化的认知与教育,强化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注重对生态文化的基础性认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唤起儿童的生态意识,通过组织“自然研学”,让孩子走进山林、田野,感受自然之美;中学阶段注重对生态文化的进阶型认识,通过开展“生态辩论”“环保研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积极在实践中践行生态理念;大学阶段注重对生态文化的体系化认识和理论性研究,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概论”“生态伦理”等课程帮助学生理清生态文化传承背后的核心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文化传承人才。
(二) 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套体现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渗透的完整的价值体系,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内在核心与前进方向,指明着文化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中国式现代化下蕴含的生态文化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二者都体现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中倡导保护环境、崇尚自然和循环资源的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和谐”相呼应。文明不仅指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包含生态文明,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文明发展路径;和谐明确将“人与自然和谐”纳入社会整体和谐的范畴。当代中国推进的“双碳”战略,也是“文明”价值观在生态领域的落地,诠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与“友善”,在生态领域可以延伸为“敬业于生态保护”“友善于自然万物”的价值追求。比如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到“林海百万亩”的历程,靠着三代人“啃窝头、住马架、战风沙”的敬业精神,攻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难题;浙江“生态护林员”日复一日巡山护林,用友善之心对待草木鸟兽,守卫着生态安全。这些实践都证明生态文化基因的践行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理念”到“行为自觉”的转化。无论是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播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都应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到人民心中。因此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播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媒介的贡献,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承担着“放大器”的功能,只有推动蕴含生态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新闻报道等成为媒介竞相传播的内容时,文化才会繁荣起来,生态文明观念才会深入人心[5]。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理论,通过故事化的叙事展现生态文化与“文明”“和谐”价值观的结合;创作生态主题纪录片和微电影,用艺术感染力传递生态环保理念;在新媒体平台,发起“生态知识科普”“生态答题”等互动性活动,让公众在趣味性中理解生态文化基因。推广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落实,当“保护生物多样性”“践行低碳生活”成为大众的共识,“文明”“和谐”不再是抽象的价值观,而是转化为“节约一度电,少用一个塑料袋”的具体行动,让价值观更具温度与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化基因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在“文明”价值观的指引下,生态文化基因突破传统形态的局限,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将山林祭祀中的生态敬畏转化为“自然保护地”的制度建设;在和谐价值观的引领下,生态文化基因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河长制”“林长制”的推行,正是“和谐”理念与生态治理结合的创新实践。生态文化基因成为大众的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生态实践的价值准则,二者的相互促进最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 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指导下,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挖掘好优秀的生态文化基因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当中,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精神面貌,还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首先,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融入经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道路。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承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绿色的发展方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文化基因传承提供创新动力,生态文化基因传承与经济发展实现双向互动。在经济建设中更加注重生态性,更有利于经济的持久性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的生产力,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进一步牢固树立,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建设当中,才能提高经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融入政治建设,持续释放生态治理效能,增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性和自觉性。生态治理是一个结构性和系统性的难题,因此生态治理应发挥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将生态文化基因融入到政治建设当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生态文化基因是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时代命题,传承好生态文化基因有助于引导党员不断形成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生态文化基因作为熔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文化,从生态文化基因中汲取宝贵的养分,能够为我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不断增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性和自觉性。最后,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融入社会建设,以生态文化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在社会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推动公民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化基因的时代价值,从内心真正地认可生态文化价值观、在情感上与生态文化理念共鸣,在行动上真正践行绿色生活观和绿色消费观。南京高淳在量化生态产品价值和盘活生态资源产品上实现创新的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生态产品的价值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高度融合的发展新道路。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鲜活的文化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也在不断地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的传播与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我们依旧需要贯彻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助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