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新闻作品引领报业数字化转型与重生——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篇文字消息为例
Naviga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through Quality Journalism—A Case Study of Two First-Prize Winning Text News Reports from the China News Award
摘要: 当下的新闻写作面临着范式的危急,互联网上失序、失范的碎片化新闻正冲击着新闻业的合法边界。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篇文字消息体现了“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精神。解构其文本,对于启迪新闻人在数字信息丛林中恪守报人精神有重要意义,同时两篇优中选优的作品存在的瑕疵也提醒知识生产者追求工匠精神要精益求精,新闻评奖要严格把关。
Abstract: Contemporary news writing is facing a paradigm crisis, as fragmented and disordered news content on the internet continues to challenge the legitimate boundaries of journalism. The two first-prize-winning text news articles from the 29th China News Awards exemplify the spirit of the “Four Competences” (physical engagement, perceptive vis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writing prowess). Deconstructing their texts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inspiring journalists to uphold the ethos of the profession amid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jungle. Meanwhile, the flaws present in these two meticulously selected outstanding works also serve as a reminder that knowledge producers must pursue craftsmanship with relentless excellence, and journalism awards must exercise stringent scrutiny.
文章引用:武子琳. 以优质新闻作品引领报业数字化转型与重生——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篇文字消息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11): 1958-196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11277

1. 引言

当下的新闻写作面临着范式危急,网络新媒体上失序、失范的碎片化消息正冲击着新闻业的合法边界。美籍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者伊莱休•卡茨对新媒体表达了失望和悲观,他认为在刚开始的时候,新媒体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但今天来看,它发挥作用的方式并未实现人们期望的“文明”(civilized)程度。“简单来说,新媒体没有更好地整合人群,而是让人群回归到了聚集之前的混乱状态。”[1]无独有偶,当今美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迈克尔•舒德森也对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表达了不安:“新闻正在变成一套更加随意、私人化、尖酸刻薄、粗陋、毫无品味、无事生非、耸人听闻的话语……”[1]他坚信,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仍然要通过新闻文化传承的那些最“古老”的采集与制作方式生产出来[1]

解码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字消息《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2]和《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 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3],有益于新闻工作者在数字时代珍惜传统新闻业所积累的最“古老”的采制方式。同时,通过解构这两篇获奖作品提醒知识生产者追求工匠精神要精益求精,新闻评奖要严格把关。

2. 两篇一等奖消息的优点

新闻创优是媒体彰显核心竞争力的招牌,是媒体编辑部集体智慧的结晶。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篇文字消息契合“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精神,有着以下突出的优点。

2.1. 紧扣时代,主题重大

新闻主题是报道的灵魂,也是新闻价值的体现。“一篇新闻精品,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把握时代脉搏,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新闻精品,其灵魂是作品中所展现的时代精神,作品只有有了‘魂’,才具有永久的魅力。”[4]《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和《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从主题上都体现出了媒体对重大主题的精准把握。前者讴歌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后者对全国省级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改革的实践样本。“文不在长,有魂则行。对消息来说,‘魂’就是思想。”[5]新闻主题决定新闻写作,记者采集的芜杂事实信息必须在确立了主题之后进行筛选提炼,根据主题的需要去粗存精,同样,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也与主题有关,主题重大的新闻传播效果好影响力大。消息体裁以快速、高效传播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见长,其主题重大、新闻价值重要是参评中国新闻奖并获奖的必备条件。

2.2. 突出时效,事实鲜活

新闻贵在新鲜。“因为新闻是消费产品,所以新闻工作者说‘迅即性’是‘新闻的本质’。如果动作慢,硬新闻就会过时,因为要当天播出或次日见报。”[6]《纽约时报》前副主编罗伯特·赖斯特说,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是最没有生命的事物[7]。消息被称为“易碎品”指的正是其注重传播的时新性。“快”是消息传播的属性,尤其在当下手机媒体传播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新闻专业化生产的时效性更为紧迫和重要。浙江日报和福建日报的新闻都突出了时效性,体现出以报道国计民生这类硬新闻(消息)文体的优势。国内媒体的消息写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顽症:导语以“近日”作为叙事的起点。这与新闻本质属性“新鲜”相背离。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争抢“第一落点”成为新闻赢得市场注意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从搜索引擎优化角度看,融合新闻采制对时新性的要求显然远远高于传统新闻。”[8]网络新媒体对新闻时新性的要求变成了24小时全天候定期更新,记者需要时时紧盯动态事件的进展和变化,始终处于进行时态,“它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刻。它让人想起了查理·卓别林在装配线上的样子,也像迪恩•斯塔克曼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的撰文所设想的那样:像轮子上永不停歇的仓鼠。”[9]

2.3. 信源准确,客观平衡

交代消息来源是消息写作的职业规范。准确而清晰的消息来源让读者其总体可信度,以及记者与信息的利益关系,对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作出评估[10]。记者提供准确、清晰、多元的消息来源可以让媒介把关人和受众追根溯源核查新闻真实性,符合新闻职业理念所要求的客观平衡,对于记者而言这也是一种职业道德自律的标记。新闻来源多元也彰显记者践行脚底板下出新闻、到现场捉“活鱼”的新闻职业精神。福建日报的消息共提供了5个新闻来源,浙江日报的消息提供了7个新闻来源。正是由于这两篇消息遵循了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规律,使得这两篇消息延续了报业时代的优良传统,以优质的文本再现了报人情怀。

2.4. 使用引语,再现场景

直接引语拉近新闻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是消息写作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在文字消息写作中用活引语能够增强消息的表现力,活跃文风,有益于凸显新闻价值。同时,引语能唤起受众的联想,重构现场,再现画面,让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难忘的阅读体验。此外,好的引语具有潜在的信息含量,能够体现说话人的性别、职业、年龄、身份、心理、情感、修养、思想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带给受众丰富而细微的审美体验。浙江日报的消息使用了三句直接引语且分布均衡,分别出现在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福建日报的消息也使用了三句直接引语且分布均衡,分别出现在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引语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元素,尤其是直接引语的选用,需要把最鲜活、最具特色、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语言嵌进文本当中。引语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突出人物性格、增进现场感以及加强信源权威性的作用。”[11]“它是绝大多数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新闻记者进行客观真实报道的有效手段。而新闻报道直接引语中人物恰当且巧妙的自称语既获得了匠心独运的交际效果,也使新闻报道产生了独特魅力。”[12]新华社记者刘其中曾对美联社和路透杜一日的发稿做过一次调查发现:美联社使用直接引语的比例占当天稿件实质内容的60%。路透社占68% [13]。可见,使用直接引语的比例决定着新闻文本的品质。

2.5. 段落细分,篇幅简短

消息以“新、实、短、活”凸显新闻文化的特质,注重信息传播的高效率和快节奏。它是新闻媒体日常应用量最大、对社会公众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体裁,它是媒体彰显信息传播功能、服务公众的重要符号,也是媒体人培养新闻素养的基本功。如何从消息作品的段落安排上呈现信息传播的可读性,增强传播效果需要写作者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高钢建议,一个段落讲述一个新闻要素;一个段落开辟一个新的叙述角度;消息每个段落的长度大致相等[14]。《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共10个段落,平均每个段落95.5字;《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共7个段落,平均每个段落137字。小段落叙事显得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受众阅读体验佳,易读性好。这两篇作品没有采用近年来流行的由多个小标题建构“通讯化”的写作模式,而是恪守专业规范,主题集中、结构紧凑,为转变时下篇幅冗长的新闻文风树立了典范。

2.6. 行文规范,事实清晰

消息写作要清晰、准确地呈现新闻“六要素”(消息通常使用除“何因”之外的其他五要素),要字字有落实,句句有出处。消息写作篇幅短、信息量要足,记者对于建构的文本需要字斟句酌、删繁就简,浓缩事实精华。“外行人也许会认为,仅仅报道事实,没有琐碎的细枝末节,这可能很容易,也很平淡。但实际上,消息的写作技巧很难掌握。”[15]因为“优秀的写作——直接而清晰、平实而直白——是报道的重要成分。优秀的写作没有陈词滥调和多余的废话。它不会刻意地追求某种效果。它并不是吸引读者来注意自己,而是让读者注意它所讲述的故事。”[10]一篇消息的质量评价标准取决于这些关键词:准确、清晰、完整、客观、公正、平衡、集中、简洁、通俗、溯源、逻辑顺、节奏快、角度巧、信息实、用第三人称、易读[16]。两篇消息的文本在这些方面做得规范、专业。“经典的硬新闻报道的菜操作需要有效地传递有用的信息,甚于在情感上为读者构筑一个共享的世界。以新闻式写作为目的,记者如同一台机器,准确地传达相关信息。按照另一种目的,记者像一个图书馆或摄影艺术家,他们将世界联系起来,甚于传输数据。”

3. 两篇一等奖消息的不足

新闻作为“历史的草稿”,行动者在时新性的限制下只能匆忙记录历史风云,截稿的压力迫使新闻生产者制造“急就章”,这是硬新闻生产的特性。对于重大题材,成熟的新闻生产者会下意识地对其新闻价值与预期传功效果作出精准的判断。出于对媒介品牌与影响力的考量,对于有创优价值的选题,编辑部会选派精兵强将合力投入生产,调集经验丰富的把关人共同会诊,力求又快又好地制造文化精品。但硬新闻生产毕竟时间紧任务重,高强度快节奏总会留下遗憾,所谓百密一疏。因此,对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优质新闻客观地品头论足有助于行动者苦练内功,铸就工匠精神。在肯定上述两篇获得一等奖的文字新闻的同时,也应理性地考察其存在的瑕疵,本心在于与精品生产者达成建构新闻文化的共谋。笔者认为,两篇获奖消息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存在着瑕疵。

3.1. 标题制作

《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改用双行标题更能清晰、准确地概括新闻主题;《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 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也可以完善、优化该信息的传播效果,其副题的术语“放管服”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你必须与不是这个职业或特殊利益群体的成员使用行话的话,那么,记住你使用这个术语时要对它进行解释。在没有向外行解释的情况下,行话就会成为一种外语。”[17]消息标题制作是仅次于消息导语写作的第二个难点,在传统媒体时代,文字消息的标题制作通常由编辑推敲定夺,严格控制在21个字的长度内,这与纸媒版面容量有限直接关联。而进入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超容量使得文字报道不再受限于版面尺寸,而且由于新闻标题与新闻内容从纸媒时代的伴随关系变成了网络传播时代的隔离关系,即标题与内容分隔在两个物理空间,加之受众的阅读趣味发生了变化,标题制作追求吸引受众眼球、提高新闻点击提升阅读流量为宗旨,于是乎,新闻标题制造悬念、悬疑、新奇等增强传播效果成为编辑部专注的重要议程,吸引眼球成为首要因素。当下,30多字的长标题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标题中夹杂英文单词、汉语拼音的现象,这种追求趣味性、奇异性的新闻文化导致年轻的新闻编辑对标题制作的能力出现了退化。在这种新闻文化影响下,即便中国新闻奖的参评作品也难以避免“出轨”。正是由于类似的种种问题,中国新闻记者协会近年来推动新闻界施行“四力”建设,但从这两篇获得一等奖的消息标题来看,记者和编辑的业务功力有待加强,“四力”文化需常抓不懈。

3.2. 导语写作

“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18]众所周知,新闻导语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通常采用经典的倒金字塔结构,其导语常用一个简单句,最多两个简单句,用几十个字直奔主题,直截了当,如何时 + 何地 + 发生了何事(结果如何)。研究发现,这两篇获得一等奖的消息导语都比较长,其中,福建日报的消息使用了直接引语开头,这种导语属于间接导语(也叫特稿导语、软新闻导语),它的特点是用“直接引语铺陈 + 告知事实(结果)”,即虚写 + 实写,优点是生动有趣、可读性好,缺点是不像一两句话建构的直接导语(也叫概括式导语、硬新闻导语)那样快速、高效地传播信息。福建日报获奖消息的导语的第二句话就长达57个字。浙江日报获奖的消息导语有141字。自从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崛起之后,人人成为传播者变成了新的媒介生态,新闻写作的传统范式受到冲击,“去专业化”成为新媒体生态下的常态,流量搅动着信息传播的大环境。媒体失去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的垄断权力,对数字时代信息生产的失序失范失去了话语霸权,面对自媒体的走红不免心态浮躁,亦步亦趋去追随所谓“网红”,试图解开流量密码,结果是邯郸学步。对比社交媒体崛起前的新闻文本不难发现,如今媒体的导语写作长风流行,动辄逾百字不足为奇,在这种“去专业化”风潮面前,即便参加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已经是优中选优了,但消息文本中导语偏长的问题仍旧在每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普遍存在。考查国内消息写作导语冗长的现象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写作规则,“美联社曾经过研究推出了一个新闻可读性公式,规定导语不能超过35个词。《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认为,导语的长度中文以5行(110字)为限。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建议,这种动态新闻的导语最好不超过50个字。”[19]笔者认为,国内媒体对消息导语写作没有制定像美联社那样的严格限定是导致导语短不下来的根本原因。面对导语的文风问题,媒体严格自律,强化记者的笔力建设,培育优质的新闻文化道阻且长。

3.3. 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宜呈现低语境文化,即“讯息是直接的、特定的和详细的”[17],也就是通俗、简洁、准确、具体,字句平实易读,有明确清晰的信息。两篇获得一等奖的文字消息在新闻语言应用上都有不足之处:福建日报获奖消息第四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体现了记者的主观意见;浙江日报的消息第四段第一句空洞无物,它在第三自然段出现了一个76字令人费解的长句。福建日报的消息在倒数第三自然段出现了笔误,该句中的“我们”应为“他们”。仔细推敲,这两篇获奖消息均存在一些表述程式化、套路化的冗言,体现了宣传思维,如果精心推敲,各自删减百余字,它们可以变得更为简短凝练,其文本质量更佳。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报道实行三审制,层层把关,新闻作品中语言出现上述失误是罕见的。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编辑室”文化出现了把关人失守的现象。尹韵公通过参评中国新闻奖发现,一些经过层层评选而获奖作品的文本实际上存在瑕疵,“事实上,那些获奖作品,即便是份量最重、数量最少的一、二等奖,有的也还是有小瑕小疵,只不过不经仔细审视,是看不出这类小毛病来的。”[20]曾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的唐绪军在研读67件拟获奖作品时发现,存在各种差错的就有31件,占比46.3%。他对中国新闻奖评奖议程中的种种不规范问题感到吃惊,他感叹“评选标准重事件轻文本”[21]。可见在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报业文化中严格的审核把关的传统没有得到赓续和继承。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谈及文章修改时曰:“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这句话可以作为媒体人追求新闻话语品质的座右铭。重塑报人精神,重建编辑室文化,严把报道的语言关迫在眉睫。

4. 结语

在传统媒体时代,纸媒新闻传播受制于时间和地理空间,其时效性不如广播电视,最快刊发报道也得延迟到新闻发生的第二天,等新闻纸到达读者手中最快已经是第二天上班时间,偏远地区收阅新闻会延误更长时间。而今,随着网络时代的技术赋能,所有媒体都实现了网上即时传播。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比之前互联网时代变化翻天覆地。根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透露的信息,《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在传播效果上努力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福建日报社记者兵分两路,一路通过新福建APP、微信公众号即时推送现场报道,网上点击量瞬间破万,众多网友纷纷转发。次日,纸媒刊发文字新闻和图片,又中国网、台海网、网易、搜狐、中新网等多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反响极大[2]。《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在报道的方式上沿用了通过纸媒体传播再上网的老套路,报道刊发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新浪网、搜狐网、今日头条、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等59个门户网站、微信公号及微博转载,有效点击量近百万[3]

由此可见,经过媒介融合10年(2014~2024)的建设,传统媒体普遍实现了向网络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力求在网络传播时代浴火重生。通过考查这两篇消息作品的文本,我们有喜有忧,喜的是它们继承了传统报业文化的底色,比如记者都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新闻现场去深入采访,比如恪守新闻规律,尊重新闻价值、新闻要素、新闻来源、新闻背景等具体的新闻规范等,这就为当下“去专业化”的新闻写作树立了榜样,为国内记者提升业务能力提供了范本,实现了中国新闻奖评奖的目的。忧的是,尽管这两篇消息作品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杀出重围站在了中国新闻奖消息文字作品一等奖的领奖台上,但细细考究,它们仍旧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王海燕、刘湘通过对2018和2012年我国十份报纸共1584篇抽样新闻进行对比性内容分析发现,数字化环境下我国纸媒新闻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去专业化”趋势,在六个新闻专业化的关键指标上出现了“病症”,“其中,报道简洁性、报道及时性、信源多样性三方面整体显著减弱,结构规范性、表达客观性、选题公共性三方面局部减弱。”他们认为,只有当“再专业化”积累到一定的共识程度才有可能形成新型的“专业化”[22]。这就提醒新闻界“四力”建设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可松劲,年轻一代的新闻人在纸媒数字化转型与重生中重任在肩。

笔者认为,在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滑的当下,尤其需要传媒人坚守新闻理想,保持初心,坚信新闻业的传统规范并没有被新技术淘汰,不要在技术崇拜中丧失前进的方向。传播学名家迈克尔·舒德森认为:新闻工作利用并依赖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不言而喻的,这种文化传统,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本能的(‘新闻敏感’)或是一种只有通过在该领域长期实践而获得的(新闻判断)。新闻就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脚手架上建造出来的。”[23]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接收者同时也是新闻生产者,“公民们通过电脑网络连接他们需要的任何信息来源。他们同时发布自己的信息和自己的评论;他们轻松地在新闻发布者和新闻接收者之间转换角色。”[23]传统的新闻编辑部专业化品控把关流程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当下被自我审核所取代,导致信息传播的溢出效应,同时也带来了专业化的新闻边界的失序。失去了平台和渠道优势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着转型与重生,专业媒体人面对新闻业的生存危机难免人心浮动,内容生产质量在新闻娱乐化潮流中失范的现象并非鲜见。如何继承报人精神,坚守新闻业的合法边界,以优质的内容取信于公众,中国新闻奖的获奖消息为新时代的传媒人搭建了一个“文化传统的脚手架”。它们存在的意义启示公众:“虽然我们拥有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平等的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技术,但是如果没有专业化的新闻机构,现代世界仍是难以描述的。”[23]“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媒体制造的新闻是文化的一种形式,那么我们就将更好地理解新闻媒体。”[23]在优质新闻被泡沫化信息淹没的当下,纸媒记者应不忘初心,坚守经年积累的新闻生产经验,承继报人精神,坚守社会责任,“坚定地捍卫其读者的知情权,并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来引导人们认清真相。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中,暂时把头探出来,关注一下更为广大的社会、政治乃至思想深层的重要议题。”[24]

无须讳言,对中国新闻奖参评的作品也需要严格评奖标准,以精品引领新闻业“重新专业化”。众所周知,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它象征着中国新闻界的业务最好水准,一年一度经过层层选拔而获奖的作品是激励新闻人追求工匠精神的榜样。连续四年担任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工作的钱莲生曾直言:“直到今天,中国新闻奖仍然处于有‘高原’、无‘高峰’的状态,‘还未达到与其地位相称的那种示范性、权威性,还没有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山峰般高耸的形象’。”[25]通过对上述当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字消息的文本解构,我们会得出结论: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仍旧需要完善评奖的机制,建立严苛的评奖标准,如此才能引导中国新闻界恪守新闻传播的专业化文化,守正创新,以优质的新闻作品推进报业数字化转型与重生,寻求适合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确保媒体在新闻业的合法地位,凝聚人心,建构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 常江, 徐帅. 伊莱休∙卡茨: 新媒体加速了政治的日常化——媒介使用、政治参与和传播研究的进路[J]. 新闻界, 2018(9): 4-9.
[2] 刘益清, 吴洪, 刘深魁. 23年圆梦, 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N]. 福建日报, 2018-08-06(1).
[3] 翁浩浩, 何双伶. 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N]. 浙江日报, 2018-12-01(3).
[4] 杨明. 时代精神新闻精品的灵魂[J]. 青年记者, 1998(4): 27.
[5] 王哲. 对写好消息的理性思考[J]. 新闻爱好者, 2010(8): 110.
[6] (美)盖伊∙塔奇曼. 做新闻[M]. 麻争旗, 刘笑盈, 徐扬,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111-113.
[7] 刘保全. 充分发挥新闻时效的特有威力[J]. 新闻界, 2003(3): 23-24.
[8] 刘冰. 融媒时代新闻价值新思考[J]. 编辑之友, 2015(1): 60-63.
[9] (美)迈克尔∙舒德森. 新闻社会学[M]. 第2版. 徐桂权,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182, 223.
[10] (美)梅尔文∙门彻. 新闻报道与写作[M]. 第9版. 展江主,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70-71.
[11] 李在磊. 新闻报道中的引语应用技巧[J]. 新闻与写作, 2021(3): 105-108.
[12] 常相忆. 新闻报道直接引语中自称语变异使用机制[J]. 青年记者, 2020(35): 63-64.
[13] 程道才. 西方消息的写作特色[J]. 当代传播, 2003(2): 39-41.
[14] 高钢. 新闻报道中的遣词造句与段落构建[J]. 新闻与写作, 2019(2): 107-108.
[15] (美)纳维德∙萨利赫(Noveed Saleh). 新闻写作的艺术[M]. 陶娟,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209.
[16] 武斌. 消息写作原理[M].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0: 97-98.
[17] (美)鲁道夫-F-韦尔德伯尔, 等. 传播学[M]. 周黎明,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160.
[18] 李天际.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J]. 新闻与写作, 2009(2): 86-87.
[19] 武斌. 新闻导语写作案例教程[M]. 广州: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4: 24.
[20] 尹韵公. 中国新闻奖青睐什么样的报道[J]. 军事记者, 2007(2): 9-11.
[21] 唐绪军. 中国新闻奖也走转改——改革中国新闻奖评选机制建言[J]. 新闻战线, 2013(11): 33-36.
[22] 王海燕, 刘湘. 数字化环境下的新闻“去专业化”研究——基于2018与2012年我国报纸新闻的比较内容分析[J]. 新闻大学, 2020(7): 79-93, 124.
[23] (美)迈克尔∙舒德森. 新闻的力量[M]. 刘艺娉, 译. 华夏出版社, 2011: 23, 62, 170, 185.
[24] 常江. 原子化未来: 技术变迁对报纸编辑室文化的重塑[J]. 编辑之友, 2018(10): 62-68.
[25] 钱莲生. 中国新闻奖评选若干问题的理性释诉——兼论中国新闻奖改革的方位[J]. 新闻战线, 2017(11): 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