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视觉感知系统对城市人群态势的持续感知对于智慧城市的安全治理、公共服务与交通组织十分重要。地铁站厅、商圈步行街、校园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场景部署大量的视频摄像头用于人流密度监测、客流引导与异常拥挤预警[1]。然而,在城市级摄像头部署的条件下,人群计数任务存在两个难点:(1) 摄像头安装位置与姿态差异显著,导致图像存在透视畸变与跨场景尺度变化;(2) 人群拥挤时严重遮挡与邻近目标粘连使局部纹理模糊、边界不清[2] [3]。因此,如何在已有标注条件下,构建对尺度与视角敏感的点监督计数模型,对单帧图像内的人群进行计数并估计空间位置,要求模型在跨摄像头、跨区域的条件下保持稳定,对于智慧城市中人群计数的落地十分关键[4]。
城市摄像头高度与俯仰角不同,导致远近区域的头部表观尺寸差异大、同一图中尺度出现长尾分布问题,直接加大了点监督方法中重复检测和稀疏区漏检问题,同时,纯粹的点监督学习方法缺乏人群区域的先验,难以在复杂场景中抑制非人头纹理的干扰[5]。现有人群计数研究主要分为密度图回归、点监督两种方式,以计数任务为主,部分研究引入多任务学习以增强模型的场景泛化能力[6] [7]。以MCNN为代表的密度图回归方式,通过在点标注处渲染高斯核,学习连续密度分布并积分得到计数,具有良好的拥挤鲁棒性,但在精确定位与去重方面依赖后处理与阈值,且对跨尺度的自适应仍受限[8]。点监督方法直接预测人的离散位置,通过一对一匹配与偏移回归结合的方式提升定位精度,减少后处理依赖[9] [10]。然而,在强透视与多尺度条件下,固定感受野或单尺度表示容易产生邻近冲突与尺度失配[11]。因此,部分工作引入透视图或尺度注意缓解视角差异问题,部分研究利用弱分割先验为计数提供区域约束[12]。
为解决尺度和场景差异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模块的多任务学习人群计数框架,引入一体化多尺度特征金字塔模块进行多尺度特征提取,并通过尺度融合机制,缓解透视导致的尺度差异,在学习目标方面,通过多尺度高斯扩散与自适应阈值,将稀疏点标注转化为符合头部空间分布规律的前景区域,构造分割任务标签图,将计数与人群前景分割任务作为多任务联合优化的学习目标,在不额外增加标注成本的前提下增强监督信号,使网络学习稳定的人群区域先验。
2. 多任务学习人群计数数据集
本文在三个人群计数基准上验证方法对城市场景的适用性。ShanghaiTech数据集包含两部分共计1198张图像,A和B分别采集于高密度的互联网场景与贴近日常街景的中低密度监控画面,能同时检验强透视下的精定位与城市道路和商圈中背景干扰抑制能力;UCF-QNRF以大规模人群和超高分辨率图像为主,覆盖从近景到远景的剧烈尺度变化,可模拟城市大型活动,如广场集会、演唱会、体育赛事中跨视角的人群计数能力测试,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为1201和334 [13]。
在点监督框架下引入人群区域前景先验,依据已有的人头点标注自动构造与图像相同尺寸的二值分割任务标签,用于训练时作为分割任务分支的辅助监督,将稀疏点与人群连通区域进行融合。首先,采用多尺度高斯扩散方式,将点标注从点扩展为头部的邻域[14]。对每个标注点,为兼顾近景大头与远景小头的感受范围,分别以小、中、大多个核渲染二维高斯响应,对各尺度相应做逐像素最大融合,得到连续响应图S。为适应不同摄像头的曝光、画质与场景密度,采用自适应阈值而非全局常数,可基于非零响应的分位数或采用类Otsu的类间方差准则自动确定阈值,在生成过程中,应保持标签与原图相同尺寸,分割标签图如图1所示。为提升跨摄像头鲁棒性,保持生成核的一致性,使区域先验与计数主干共享相同的尺度,同时应保证对强度响应做归一化处理,防止某一尺度遮盖其他尺度,兼顾稀疏区与拥挤区的响应均衡。通过上述流程,由点标注自动获得人群前景标签。在联合训练中,该标签为计数主干提供与场景结构一致的区域先验,抑制复杂背景干扰,同时可增强多尺度特征提取,有助于在不同安装高度与视角条件下形成可迁移的尺度不变性。
Figure 1. Foreground segmentation label map
图1. 前景分割标签图
如图2所示的散点图以每幅图的人数为横轴,以归一化局部尺度为纵轴,整体皮尔逊系数为−0.417,统计结果呈现负相关关系,随着人数增加,个体之间的相对间距变小,曲线由左至右呈现先陡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说明当人群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局部可允许的最小间距接近场景极限。左侧数据在纵向上离散性更大,反映了在稀疏或小规模人群下,尺度对局部尺度占主导作用。而中高人数范围内,尺度方差显著收敛,分布聚集在较低的归一化距离内。在ShanghaiTech Part A部分高人数区间出现长尾离群点,体现了强透视与跨场景多尺度带来的不均匀性,Part B则更集中于低至中等人数区间。
3. 轻量化多任务联合学习人群计数框架
3.1. 人群计数网络框架
轻量化的多任务联合学习人群计数框架以图像
为输入,采用VGG主干提取多层语义特征P{C3, C4, C5},并通过一体化的多尺度特征金字塔模块获取统一尺度下的增强表达特征F,对分层特征P进行信息强化后为计数和分割辅助任务提供输入。计数任务沿用点监督方式P2PNet的整体架构,在特征图上划分规则锚点几何A = {ai}上Ni为1,网络同时预测每个锚点的二分类概率pi与坐标偏移Δi,并将偏移解码为最终的点预测坐标。为了引入人群区域先验并提升多尺度鲁棒性,额外加入基于PSPNet的金字塔池化分割头,产生前景概率图M。整体框架实现端到端优化,共享主干特征实现监督计数和前景分割的多任务协同,计数分支受益于分割先验抑制背景刚绕,分割分支利用计数头的点级监督提升定位精度,整体结构图如图3所示。
Figure 2. Crowd-scale statistics in ShanghaiTech dataset
图2. ShanghaiTech数据集人群尺度统计
Figure 3. Diagram of the multi-task crowd counting
图3. 多任务人群计数框架图
3.2. 一体化多尺度特征金字塔模块
为了在单一分辨率特征图上获得兼顾远景、近景人头区域,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与可重参数化的通道–上下文模块融合,构成一体化多尺度特征金字塔模块。设主干输出特征为{C3, C4, C5},空间步长为{8, 16, 32},通道数为{256, 512, 512}。首先,使用1 × 1卷积实现各输入特征图的通道对齐到256,便于进行跨层融合,在此基础上,构造自上而下的金字塔路径,从最高层C5出发,经上采样并与低层级进行逐像素相加融合,随后经过3 × 3卷积做局部区域细化,得到中低层特征。考虑到不同层级特征对当前尺度的贡献不同,引入一种可学习加权融合策略提升跨层语义对齐效果,如式(1):
(1)
其中,ε为数值稳定项,α和β为可自适应权重,通过对其施加非负约束和归一化处理,在不同数据分布下自适应分配各层权重,避免由传统金字塔结构简单相加造成的语义冲突。选取低层特征C3作为最终的预测分辨率输入,在高分辨率特征图上获得密集且精细的空间响应。
为进一步扩大感受野,在每个层级融合节点后叠加一个通道–上下文模块(Channel-Context Module, CCM),如图4所示,该模块由可重参数化的并行分支构成,通过3 × 3深度可分离膨胀卷积提供大感受野,以1 × 1点卷积增强对特征图的通道混合能力,同时连接2个带残差连接的3 × 3卷积块提取语义。受MCNN多尺度结构设计启发,将三分支并联设计,模型推断时将其重参数转化为单一卷积核加快计算效率。同时,在每个CCM模块后,引入SE注意力机制进行全局特征的细化。通过注意力机制使网络在密集背景与多尺度目标同时存在的场景下,关注人头区域上下文。
Figure 4. Diagram of the CCM
图4. CCM模块结构图
3.3. 多任务联合学习框架
在点监督的人群计数方法下,将任务转化为集合预测,模型在固定锚点集合上同时输出人和背景的二分类概率与预测点集。设计一种以图像分割和点监督融合的多任务人群计数框架,在共享的预测特征图P3上,引入分割子网络预测人头区域的前景概率图M,通过由高斯扩散方式生成的掩膜构建分割目标T,随后,利用掩膜与点一致性约束与计数损失将分割信息反馈到点监督分支中,形成互补优化。
分割子网络以特征图C3为输入,通过多分支空洞卷积获取多尺度上下文,并以GroupNorm提升小批量训练稳定性,空洞率分别设置为1,2,3,在不改变分辨率的前提下,获得最大感受野与细粒度特征响应。
考虑人群图像中存在的人头前景稀疏问题,对BCE损失进行类别加权,引入Dice与边界一致项对分割任务进行共同优化:
(2)
(3)
(4)
其中,
表示内积,
表示空间梯度,可用Sobel算子进行计算,
表示L1范数,ε为数值稳定项。
综合以上损失,融合分割和点监督任务,构造联合损失,如式(5):
(5)
其中,LP2P表示P2PNet点监督框架损失,λseg、λdice和λedge为各项权重参数。
多任务联合框架用无标注成本且可解释的软掩膜填补像素级监督的缺位,并通过对齐把分割先验回注到点匹配与定位中,从而在不改变P2P框架的前提下[5],提高遮挡重叠场景的召回与假阳性抑制。与直接把分割当作辅助特征不同,分割提供形状与连通性,点监督提供实例的稀疏锚定,两者相互校正,最终在单一分辨率上实现稳定、细粒度的人群点级预测。
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实验设置
实验在NVIDIA RTX 3070显卡上进行,深度学习环境为PyTorch,对于ShanghaiTech数据集采用原图进行输入,UCF-QNRF数据集中部分超大分辨率图像则缩减为原图尺寸的一半进行输入。训练中采用Adam优化器,学习率为1 × 10−4,批训练大小为8,最大训练轮次为800。对于多任务框架的权重参数设置,训练时先将λseg与点监督损失固定为相同数值,再微调其内部各项权重,保证训练的稳定。
4.2. 评价指标
以人群计数任务中经典指标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和均方根误差(Mean Square Error)对所提方法进行评估,分别用于评价一张图上预测总人数与真实总人数的偏差。
(10)
(11)
式中,N表示测试集中测试图像的数量,Ci和
分别表示网络预测的人群总数和真实人群密度图中的人群总数。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模型结果对比
实验在ShanghaiTech A、B和UCF-QNRF数据集上进行,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MCNN在三个数据集上误差最高,CSRNet得益于空洞卷积提升感受野的优势,MAE和MSE明显下降,后续引入分布建模与更强监督的BL、CAN、DM-Count,性能逐步提升,MAE显著降低,在ShanghaiTech数据集上分别达到62.8、62.3和59.7。在此基础上,本文所提算法在ShanghaiTech Part A上MAE为57.8,相较DM-Count的59.7降低了3.18%,相较CSRNet降低15.25%。这说明在强透视和高密度的城市场景下,多尺度和分割辅助能有效抑制背景干扰。
对所提算法在ShanghaiTech数据集A和B上进行测试,可视化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行A数据集上的绝对误差分别为21、53、20,第二行的B数据集绝对误差分别为1、0、9。数据集A中,多为核心商圈或集会场景,呈现出高人群密度和强透视特点,近景头部尺寸大,远景人头像素占比极小。强遮挡与纹理混杂导致前景、背景边界模糊。相对地,数据集B中多为广场、步道等公共场所,人群稀疏且少有遮挡,预测值与标注高度一致。从多尺度角度看,对数据集A测试的图像中,尺度跨度显著,固定感受野的点回归方法往往会在远景低分响应而被阈值抑制。数据集B测试的图像中,由于整体尺度分布窄、头部间距相对稳定,网络的特征尺度与目标尺度更易匹配。
Table 1. Comparison of crowd counting algorithm results on different datasets
表1. 不同数据集上人群计数算法结果对比
算法 |
SHTech Part A |
SHTech Part B |
UCF-QNRF |
MAE |
MSE |
MAE |
MSE |
MAE |
MSE |
MCNN [8] |
110.2 |
173.2 |
26.4 |
41.3 |
- |
- |
CSRNet [15] |
68.2 |
115.0 |
10.6 |
16.0 |
- |
- |
BL [16] |
62.8 |
101.8 |
7.7 |
12.7 |
88.7 |
154.8 |
CAN [17] |
62.3 |
100.0 |
7.8 |
12.2 |
107 |
183 |
DM-Count [18] |
59.7 |
96.7 |
7.4 |
11.8 |
85.6 |
148.3 |
Ours |
57.8 |
92.4 |
7.6 |
12.3 |
86.2 |
151.7 |
Figure 5. Crowd counting result of ShanghaiTech Part A and Part B dataset
图5. ShanghaiTech Part A和Part B的人群计数结果
在UCF-QNRF数据集上的可视化结果如图6所示。四幅图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3、14、10、14。从场景属性看,UCF-QNRF更贴近智慧城市中的复杂街景,既包含游行、集会等高密度强透视场景,也包含夜间街区与车行干道等光照与背景干扰强的场景,近景头部尺寸大,尺度变化较为显著。所提多任务多尺度算法在此类跨视角条件下依然保持稳定,一体化金字塔结构增强了对多尺度人头的感知,在强遮挡与密度不均区域仍能获得较好效果。
4.3.2. 参数选择对比
在三个数据集上测试了多任务权重的计数性能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增强分割分支并采用Dice和Edge约束能在三个数据集上同时降低MAE,且在强透视、密度不均匀的Part A和UCF上较为明显。具体来说,分割主损权重λseg由0.5增长到1.0时,MAE分别由58.9、8.1和94.1降至57.8、7.6和86.2。引入Dice监督后,MAE由62.1、8.6和96.9进一步降为57.8、7.6和86.2,说明在伪掩膜存在噪声的点监督场景下,Dice对前景连贯性较为重要;同时,边界一致性也有助于抑制背景结构干扰。
Figure 6. Crowd counting result of UCF-QNRF dataset
图6. UCF-QNRF数据集结果
Table 2. Comparison of weight parameters
表2. 权重参数对比
参数选择 |
SHTech_A |
SHTech_B |
UCF-QNRF |
MAE |
MSE |
MAE |
MSE |
MAE |
MSE |
λseg |
0.5 |
58.9 |
94.5 |
8.1 |
13.2 |
94.1 |
162.1 |
1.0 |
57.8 |
92.4 |
7.6 |
12.3 |
86.2 |
151.7 |
λdice |
0 |
62.1 |
99.1 |
8.5 |
13.7 |
96.9 |
164.4 |
1 |
57.8 |
92.4 |
7.6 |
12.3 |
86.2 |
151.7 |
λedge |
0.5 |
58.3 |
93.2 |
8.0 |
12.6 |
93.2 |
158.2 |
1.0 |
57.8 |
92.4 |
7.6 |
12.3 |
86.2 |
151.7 |
5. 结论
本文面向智慧城市监控视角提出多任务多尺度的人群计数框架,引入一体化金字塔模块提取图像中的多尺度人群图像,以多尺度高斯扩散与自适应阈值生成前景分割,实现分割任务辅助的人群计数。所提方法在ShanghaiTech A、B和UCF-QNRF上的MAE分别为57.8、7.6和86.2。相较代表性方法DM-Count,在Part A上MAE降低3.18%,在强透视、密度不均与复杂背景条件下保持稳定,体现出良好的鲁棒性与可部署性。未来工作将面向大规模跨域场景,引入透视先验增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探索轻量化实时部署方案。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金融对河北省高碳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研究”(HB24ERJ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