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X流”这一语言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频繁出现,不仅活跃于传统书面语体中,更在网络语言、媒体话语、流行文化等语境中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娱乐、教育、消费、社会分层等话题中,诸如“顶流明星”“三流大学”“主流价值”“下流言论”“边流歌手”等表达大量涌现,构建出了一种鲜明的社会评价系统和身份话语体系。这类表达在词汇层面上虽形式简单,但在语义层面却承载着丰富的等级、归属、趋势等抽象概念,形成了高频使用的语义构式,对这类语言结构形成的词语进行分析,诚如颜刚认为的词法构式以词语的整体概括抽象作为词法研究的起点,将词语当作词法的基本单位。词语的分析方法体现了词汇间的组合与聚合关系,在这种分析方法之下,人脑中储存的不是一个个语素,而是以形义匹配的词语为单位进行储存,更加注重词语的整体特征。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词语这一整体来看才能更好地理解[1],从而体现出现代汉语构式语法演变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以“顶流”为例,其原意并不属于传统固定搭配,但如今在社交媒体和大众传媒中已经成为标识最高热度或影响力明星的专属用语。如:
1 “他是当下娱乐圈最炙手可热的顶流,一举一动都引发粉丝热议。”
在这个词中,“流”的意义已经从最初的“流动”义转化成了表示“关注/流量趋势”的隐喻载体,“顶”的意义则指代等级之最,这两个语素的结合构成了一个社会文化语境中高度凝练的评价性表达。无独有偶,“三流大学”“末流设计”“支流文化”中的“流”也不再是承载物理语义,而是表示了一种社会等级的低位现象或者主流之外的边缘地带。这类表达在语料中屡见不鲜,足以看出其具有较强的构式化倾向与生产力。
根据语料库的初步检索,“X流”类表达在媒体报道与网络评论中的使用频率近年显著上升。例如:
2 “这所学校虽然排名不高,但并非真正的三流大学。”
3 “在当下的审美体系中,主流价值越来越受到挑战。”
4 “下流言论不应被包容在言论自由的范畴之内。”
5 “他从一个十八线小演员逆袭成为顶流明星,堪称励志。”
上述的这些表达不仅使得“X流”这一构式构成了现代汉语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能够呈现出词汇构式化、语义隐喻化与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的多重维度。所以我们从语言学视角出发,对“X流”构式的语义特征、构式结构及其演化机制进行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现代汉语构式系统的认识,也有助于揭示语言如何参与社会分层与价值建构的过程。
2. “流”的词源与语义演变
“流”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高频使用的多义词,它的意义体系复杂、演化路径清晰,在现代构式“X流”中表现出高度的语义抽象性和隐喻性。为了揭示“X流”构式的语义基础与演变机制,我们就需要从“流”字的历史演变与词义迁移入手,梳理其在古汉语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是如何逐步完成从物理运动意义向社会等级、文化潮流等抽象概念的隐喻映射。
2.1. “流”的词源与古义演变
“流”字最早可以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个字的字形由“水”与表示方向或分布的符号组成,所以从形体上就具有了“水之流动”的意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指出:“流,水行也”。《说文解字》原文为:“流,水行疾也。从水,㐬声”。由此可以看出,“流”的最初义项指的是水的快速运动,即“水流”。在《诗经》《尚书》《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流”主要用作动词或名词,意义上大多表示液体的流动。例如在《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涕泗滂沱,莫之能止,忧心如酲,涕泗其流”,这里的“流”就为“液体流动”之意。《尚书·禹贡》中也有“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表示江河水流的流向。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文献可见,在古汉语中,“流”最核心的意义是液体连续不断地移动,其语义核心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动态性、方向性和持续性,这也为后来的引申义提供了语义基础。
2.2. “流”的引申义发展:从自然运动到社会等级
在早期,“流”常用于形容人口的流动,表示迁徙、流放的含义。例如,《汉书·刑法志》:“犯大逆不道者,流三千里”。这里“流”已经从单纯的“水流”义转为表示人被流放的“迁徙”动作,即“流刑”。这一义项到目前为止仍在使用,如“发配边疆”“充军流放”等。“流”在后面进一步引申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之义。《荀子·劝学》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的“小流”已经隐含了“众多微小来源汇聚而成趋势”的概念,上述的种种语例体现了“流”从“物理聚合”向“趋势归流”的语义转化。
在后续进一步的语义演变中,“流”由“流放”义进一步演变出“等级、类别”之义。如《后汉书·儒林传》中有:“其学有三流,一曰今文经,二曰古文经,三曰杂家”。这时候“流”明确用来指代学派或思想流派,并且已经不再具备物理意义,而成为抽象分类单位。这种“以流归类”的方式,也是现代“X流”构式中“流”义的源头之一。
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中,类似“文人清流”“世家上流”“下流之辈”等表达频频出现,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流”的等级性愈发明显。我们也就可以推知“流”已经完成了从物理义到社会抽象义的重要语义转化。
2.3. “流”在构词中的语义化特征
“流”作为构词成分,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极强的语义化与范畴化倾向。在与其他语素结合后,形成用来反映社会分层、趋势流行、信息传播等语义的复合词。在这些复合词中,“流”的意义几乎不再表达具体的“流动”动作,而是在语义上固化为了“类”“趋势”“等级”或“趋势归属”这种指代单元,表现出了典型的语义转移和词汇构式化现象。一些现代新词如“顶流”“毒流”“非主流”等,均表现出“流”作为中心语,其语义已极度抽象化和评价化。施春宏、蔡淑美就构式的多义现象表示构式出现多义现象是基于用法理论模型的逻辑必然。构式是语言使用的交际单位,人们一般利用已经形成的构式产出更多用例。如果现实交际场景与构式形成时的场景有所不同,构式便会通过准入创新型构例的方式,带来语义类型的扩展[2]。这些新的构词体现出了“流”作为构式中心的高度生产性和可扩展性,是现代汉语构式演化的重要表现。
“流”字自古以来即承载“水之流动”这一核心义项,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流”字的意象逐步向抽象化方向拓展,逐步完成了从物理运动到社会分类与趋势表达的多级语义隐喻映射的过程。在经过构词语境中的语义抽象与范畴固化后,“流”逐渐发展为具有社会等级、文化潮流、传播趋势等复杂含义的构式语义核心单位。也就是在这一语义演变的基础上,“X流”构式才能够大量生成、广泛使用,成为现代汉语语义构式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3. “X流”类词语的类型分布与语义分类
“X流”构式的构成形式为“X + 流”,但是在日常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通常会用在更上一级的语言结构中,如“X流 + 名词”。该构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使用可以看出,“X流”已经从一种自由组合的状态逐步进入到了构式化,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形义映射关系。基于“X流”中的“X”具有一定的语义类型聚合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X”大致归纳为:方位类、等级类、程度类、价值类。
1) 方位类:“上流”“下流”“主流”“支流”
这种方位类的“X”一般来源于空间隐喻,通过这种隐喻来构建出社会等级制度或者一种相应的权利结构,从而达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现实的解读的效果。
就“上流”一词而言,其原意是指水流的方向与位置。例如:
6 “前往潍水上流,守住壅口,若见楚兵渡河,即令军士拔起沙囊放下水来,不可有误。”
在我们现如今汉语语境中,“上流”一词被赋予了新的语义,用以指代权贵与富人群体。举例来说:
7 《儒林外史》中记载:“他那上流人家的派头,真是与众不同。”
在此语境下,“上流”已不再单纯表示空间层面的高位,而是成为了社会阶层的一种象征。
“下流”这一词同样经历了从物理方位到道德评价的隐喻演变。
8 《红楼梦》中便有“你这样下流话也说得出口!”
可见其语义已明显带有贬义,主要用来批判低俗、无耻的言语或行为。
“主流”与“支流”则构成了另一组空间隐喻的对偶。我们常说“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诸如“文艺要抓住时代的主流,它要和社会的任务打成一片”。这类表达通常情况下在意识形态框架里会默认存在一个“正统”或“中心”的位置,“支流文化”“支流思想”则常被视为边缘、小众、次要的意思。
这种特殊空间隐喻化处理方法,深刻地展现了“X流”结构在深层上所拥有的分类作用。这使得“X流”结构不仅仅是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基础的划分和归类,它还能够对这些现象在特定文化背景中所处的位置和影响力进行一定的评估和分析。
2) 等级类:“一流”“二流”“三流”“末流”
这种典型的“X”类型是基于数序与等级评价来表达的,这类表达以数字或顺位表示事物的层级位置,从而广泛用于领域的质量评判。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一流大学”“一流企业”属于常见的褒义性质的表述。比如:
9 “考上一流大学,进一流大企业,成专门人材,永不落后。”;
而“三流演员”“末流设计师”则明显带有贬义倾向,隐含着对专业能力欠佳、地位边缘化的否定性评判。例如:
10 “但在读者眼中,那不过是一些自命不凡的三流演员”
11 “教学工作是末流,是讲师助教的事情,大教授教书,有失身份。”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会借助这一特定的构式来进行社会排序的操作,用这种方式来明确地表达出个人或特定群体的身份归属感,亦或是来表明他们在某一议题或情境中所持有的评价立场和态度。这种构式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清晰地界定社会角色和地位,还能有效地传达出说话者对于某一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的看法和评价。
3) 程度类:“顶流”“边流”“底流”“中流”
这类以程度为基础的“X流”构式,“X”通常表示热度、关注度、传播力等信息流动的强弱程度。
“顶流”一词中“顶”字所承载的是“最上层位置”的物理意义。该词本质上是通过垂直空间的“顶端”意象,完成对某个行业地位尤其是娱乐圈行业的具象化编码。当我们说“他从十八线小演员一跃成为顶流”时,“顶”字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悄然转化为了一种表示“最高热度”或者说“最广泛关注”的抽象的评判标准。这种从空间高度到影响力强度的隐喻迁移,精准捕捉了以关注度论高低的生态逻辑。
“边流”和“底流”也延续了空间隐喻的认知路径,只是将映射方向转向了空间的边缘与低处。“边流组合”中的“边”字,其自身表达了“边缘、非中心”的空间属性,对应到语境中便自然衍生出“处于流行边缘、缺乏大众关注度”的意义;而“底流”的表述更直接借用垂直维度的“低处”意象,暗示其在热度层级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
“中流”的“中”字表达“中间位置”的空间属性,这种空间上的中间状态,映射到语境中便会衍生出“中等热度”“适度关注度”的抽象内涵。例如:
12 “文学家要生在中流社会的家庭——就是不贫不富的家庭。”
13 “不过那些个地方专吃下流社会,中流社会,偶然也许吃上,上流社会,决吃不上。”
谈及“中流”,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中流砥柱”这一成语表达与单独的“中流”并非一脉相承,“中流砥柱”的“中流”虽同“顶流”一样沿用了空间隐喻的认知路径,但它更强调的是空间位置的关键价值与支撑作用,而非简单的层级定位。剖析“中流砥柱”这一成语中的“中流”表示的是水流最湍急、最核心的中央区域,是决定水流方向、承载主要冲击力的关键地带。这样的含义被隐喻性地迁移到抽象语境中时,“中流”便升华为“事物发展的核心环节”“矛盾冲突的关键阶段”。在具体语境中,“中流砥柱”常用来形容在关键领域或艰难处境中起核心支撑作用的人或事物。
4) 价值类:“清流”“邪流”“正流”
这一类的“X”的词语在运用过程中,会表达一种特定的伦理化倾向。这种倾向深刻地渗透到其使用的语境和表达的情感态度中。这类词语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承载着一定的伦理判断和价值取向。
“正流”常用于“正统”或“健康”价值观念的表达,如“主旋律作品始终属于正流文化”。
“邪流”通常情况下多用于攻击网络低俗内容或异端思想,如“某些自媒体输出的观念属于彻头彻尾的邪流”。这种表达在文化批评、政策话语中频繁出现,具有明显的贬义修辞功能。
“清流”则具有特别的文化审美意涵,多用于表扬清廉、高洁、有风骨的个人或群体,诸如“政坛清流”“文艺清流”之类的表达,凸显出文化价值观的正面标榜作用。
4. “X流N”构式的语法分析
“X流N”构式可以看出是由“X流”作前置定语、N作中心名词的偏正短语组成。“X流”在这一结构中通常整体充当定语,表达对中心名词进行等级、趋势、价值或群体属性的限定。“X流N”构式基本形式为:[X流] (定语) + [N] (中心名词)。在这个构式中,“X”一般为名词、数词、方位词、形容词或动词性成分;“N”可为人物、群体、事物、事件等名词性成分。
在“X流N”构式结构中,“X流”整体语义已相对固化,通常表现为一个评定性或归类性的形容单位,承担限定与评价的双重功能。与普通形容词不同,“X流”不仅回答“是什么样的”,还暗含了“属于哪个阶层/趋势/价值”的判断。还有一些情况下,某些“X流N”构式可直接省略名词,仅以“X流”出现,例如:
14 “他已经是顶流了。”(省略“明星/艺人”等)
15 “这些仅仅是三流。”(省略“作品/选手”等)
16 “我们不欢迎下流。”(省略“言论/行为”等)
在语境明确的情况下,省略部分由共知信息补足。这种省略现象表明,“X流”在心理词库中已形成高度整体化的认知单元。胡旭辉在其生成构式理论中提到“词”的获取意义也需要依赖句法结构,如需要依赖局部性区域,比如语段[3]。因此,我们接下来需要研究“X流N”构式在句法结构功能上的意义与表现。
在句法功能上,“X流N”构式具有相当灵活的分布特征,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同位语和定语等多种成分。这一多功能性不仅体现了该构式的高度名词化属性,也反映出其在现代汉语中较高的结构固化程度。
作主语时,“X流N”整体是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出现的,其能够直接支配谓语动词,并且可以独立承担句子的主语功能。例如:
17 “顶流艺人的大量代言引发了市场关注。”
18 “一流大学在科研排名上稳居前列。”
19 “主流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
在具体的语境中“X流N”不仅是形式上的主语,也是语义焦点,往往携带较强的评价色彩。
作宾语时,“X流N”依然保持整体的名词短语形态。这时候名词短语的句法角色主要是由中心名词来承担,而“X流”作为前置成分,对中心名词就有限定与评价的作用。例如:
20 “观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部三流电影”。
21 “公司计划吸纳更多一流人才。”
22 “他被称为顶流明星。”
在同位结构或插入语中,“X流N”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性成分被嵌入到句中,与前一名词成分指代相同实体。这类用法常见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用以补充说明或突出身份属性。例如:
23 “我们邀请的嘉宾——一流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
24 “那位先生,上流社会出身,举止斯文。”
在这种结构中,“X流N”既保持了名词短语的形式完整性,又能灵活地嵌入到不同句法环境中,不破坏原有句子结构。
“X流N”构式在现代汉语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句法功能,其在主语、宾语、同位语及定语位置上的稳定性,显示了其作为整体性名词短语的构式化特征。但是仅从句法层面仍不足以完全揭示这一构式的语言价值,“X流”不仅是形式上的结构单位,更有着丰富的语义功能。
分类功能 |
通过在“流”前置不同的“X”,构式实现对名词所指对象的分层或归类。 |
“一流大学”“主流媒体”“上流社会” |
评价功能 |
构式常用以表达褒贬评价,并且这种评价在不同领域中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搭配。 |
“清流人物”“下流话语” |
指向功能 |
部分“X流N”具有特定社群或事件指向性,如果脱离特定使用环境,难以见其身影,该构式的指向功能依赖于具体社会语境。 |
“顶流明星”一词往往在粉丝文化或娱乐新闻中使用,隐含了特定时间段的流行榜单与大众关注焦点。 |
“X流N”构式的语义功能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分类功能、评价功能以及指向功能。
“X流N”构式在现代汉语中表现出明显的语法固化特征。“X流”作为定语整体限定中心名词,既能表达等级高低,又能指示社会阶层、流行趋势、价值取向等多种语义维度。
5. 构式的语用功能与社会语境
“X流”构式不仅在句法层面呈现出高度固定化的特征,还在语用与社会语境中展现了复杂而多层次的功能。其核心作用不仅在于传递客观的类别或等级信息,更在于构建说话者的立场、态度与价值评价。在不同的语体中,“X流”构式的使用频率、功能重心与修辞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5.1. 书面语体中的“X流”
在正式的书面语中,“X流”常被用于客观地标示等级、质量或地位,往往出现在学术论文、政策文件、官方报告等,带有较高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例如:
25 “我国一流大学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政府工作报告)
26 “该公司致力于建设一流的技术研发团队。”(企业年度报告)
27 “一流企业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学术论文)
在这种语境中,“X流”主要承担信息组织与等级标识的功能,帮助读者快速定位所涉及对象的社会地位或质量层级。
5.2. 口语语体中的“X流”
在日常口语中,“X流”构式更趋灵活,可用于褒扬、贬抑或调侃。它往往与语气、语境紧密结合,语义色彩更浓。例如:
28 “那家餐厅简直是一流的!”(褒义)
29 “这电影真是三流,浪费时间。”(贬义)
30 “他算是顶流了,走到哪儿都有人认出来。”(带有感叹色彩)
在这里,“X流”通过语调、表情和语境传递额外的情感信息,具有了更强的主观性与即兴性。
5.3. 媒体语体中的“X流”
在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及文化评论中,“X流”常被用作标签化的评价工具,以快速塑造公众对人物、事件或产品的印象。
31 “顶流明星代言新款手机,引发粉丝抢购热潮。”(娱乐新闻)
32 “该城市正努力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经济新闻)
33 “主流观点认为,此次改革将带来长远影响。”(时政评论)
媒体语体的“X流”常兼具信息传递与舆论引导功能,通过赋予对象“顶流”“主流”等标签,强化社会认知框架并塑造价值取向。
5.4. 网络语体中的“X流”
在网络语境中,“X流”构式的使用通常情况下会呈现出创造性和娱乐化的特点。这是因为构式语法存在群体的相似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构式既是社会现象也是心理现象,具有“规约”和“固化”的特征:从社会角度而言,构式是在群体互动中习得的,构式的交际功能使其具有规约性;另一方面,构式存在于个人的心智中,在心理上得到固化才能应用到更多的语言实例中[4]。网民对“X”部分进行自由替换,进而创造出大量临时性、具有强烈网络色彩的新词,如“咸鱼流”“躺平流”“整活流”等。这类构式的意义常用来表现自嘲、调侃或群体认同:
34 “我属于摸鱼流,工作时间效率不高。”
35 “他可是整活流主播,每次直播都笑翻观众。”
36 “这种‘佛系流’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
在网络语体中,“X流”具有极强的社交功能和圈层识别功能,这种功能可以快速构建群体内部的身份标签与文化暗号。而且由于传播速度快,这些构式往往在短时间内流行并迅速过时。
5.5. 从权力与意识形态视角看“X流”构式的社会话语功能
在当代汉语的语用环境中,“X流”构式不仅是语言表达的结构形式,更是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意义生产的载体。尤其是在“主流/非主流”“正流/邪流”等对立表达中,构式已超越语义层面的分类功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建构的重要工具。这类表达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政策文件、舆论评论与教育宣传等公共话语中,其作用在于通过语言实现社会价值的划界与规范化。
“主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高度的正面价值取向,常与“正确”“先进”“代表性”“合法性”等语义特征相绑定。媒体与政策文本中频繁出现的表达如“主流价值观”“主流媒体”“主流文化”等,体现了官方与社会机构在意识形态上的引导意图。例如:
37 “主流媒体应当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人民日报》,2023年5月)
38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主流价值体系。”(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
在上述的例子中,“主流”构式不仅是一种描述性标签,更是一种规范性力量,通过界定“主流”来塑造社会成员应当认同的价值方向。这种话语策略将特定立场自然化为“普遍正确”,从而强化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话语权的合法性。
“非主流”“边流”“邪流”等表达常用于指称被排斥、被边缘化的文化形态或社会群体。例如:
39 “一些所谓的‘非主流’文化存在低俗化倾向。”(《光明日报》,2019年)
40 “网络上出现的‘邪流’思想值得警惕。”(中央网信办报告,2021年)
这些带有贬义色彩的“X流”表达通过话语策略实现了价值等级的再生产:在“主流/非主流”的二元对立中,“主流”代表权威与秩序,而“非主流”则被定位为偏离与风险。这种对立不仅反映了社会权力结构的语言化体现,也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构式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认知。
从话语运作机制来看,“主流”“非主流”“正流”“邪流”等表达还能够体现出语言在社会协商过程中的动态性。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开放的舆论环境中,个体或群体可能通过重新定义这些“流”的范畴,来对抗主流话语的霸权。例如,在网络社群中,“非主流”一词被年轻人重新赋予“个性”“自我风格”“反叛审美”的积极意义,这种“语义反转”正是语言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缩影。也就是说语言不只是权力的工具,也可能成为对权力的回应和抵抗的场所。
当我们从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X流”构式时,不仅可以揭示语言的社会操控潜能,同时也展示出汉语构式在意识形态传播与社会认同建构中的积极参与。
6. 结语
“X流”构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兼具历史积淀与当代创造力的语言现象,其内部的语义分类、构式演变机制以及在不同语体与社会语境中的广泛应用,反映了汉语词汇构成与语用功能的动态发展。通过词源追溯,我们可以看到“流”从古汉语物理意义出发,经由等级隐喻、潮流隐喻不断演变为社会评价和身份标签的重要构件;通过构式分析,我们揭示了“X流”在句法上的多种可能性及其与中心名词的紧密关系;通过语用研究,我们发现该构式在书面、口语、媒体、网络等语体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从客观分类到主观评价,从权威标记到圈层暗号,显示出极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这一构式在现代汉语的高频使用,不仅体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和社会认同机制的作用,也揭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传播媒介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