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黄帝内经·素问》翻译鉴赏——以李照国、刘希茹译本为例
An Apprec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Huangdi Neijing-Suw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Exemplified by the Translations of Zhaoguo Li and Xiru Liu
摘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对我国中医学发展具有很大的贡献。《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隐喻性语言,这些语言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认知方式,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认知隐喻理论的视角,以李照国、刘希茹《黄帝内经·素问》译本为例进行分析鉴赏。
Abstract: Huangdi Neijing is one of the four major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rising Suwen and Lingshu. It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uangdi Neijing is rich in metaphorical language,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unique cognitive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but also carrie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appreciates the translations of Huangdi Neijing-Suwen by Zhaoguo Li and Xiru Liu.
文章引用:杨桂莉.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黄帝内经·素问》翻译鉴赏——以李照国、刘希茹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550-5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95

1. 引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很大的贡献。

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李照国、刘希茹《素问》译本进行分析鉴赏。认知隐喻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的一个独特概念,它揭示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作用。中医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和先民对自然与身体的直观观察之上。其核心概念(如阴阳、五行、气、经络、脏腑、风寒暑湿燥火等)都是高度抽象的。古人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方式,正是通过将其映射到具体的、已知的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对于中医古籍翻译而言,其适用性不仅在于提供翻译技巧,更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窥见中医语言背后那套深邃而活跃的认知体系。中医的理论构建深深植根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身体的体验与观察,其核心概念大多是无形且抽象的,比如“气”、“阴阳”、“经络”、“风”、“湿”等。古人理解这些概念的方式,并非通过现代科学的定义,而是借助于隐喻性的思维——他们将熟悉的、具体的领域(如自然现象、战争、官制、旅途)系统地映射到这些陌生的、抽象的领域之上。

这意味着,中医的语言从本质上讲是一张由隐喻编织而成的网络。当我们翻译《黄帝内经》或《伤寒论》这样的典籍时,我们处理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这种隐喻性的认知结构。概念隐喻理论提醒我们,一个成功的翻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字面的对应,而必须试图传达其底层的隐喻映射关系。

其中,《黄帝内经》一书也富含着中国人的人生哲理,其语言古雅深奥,风格隽秀,使用了丰富的修辞表达手段,使得文章对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阐释变得更加形象生动[1]

本文旨在基于认知隐喻理论,对比源文本与译本的隐喻映射机制,以认知隐喻理论分析译者在翻译时的手法与效果,并为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

2. 认知隐喻理论框架

2.1. 文献综述

认知隐喻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理查兹率先提出了相互作用主义理论,后来布莱克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表面修饰,而是深深地蕴含在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之中,并主张将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从句子的层面甚至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隐喻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跨学科的研究人员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将注意力转向隐喻。

此后,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深入研究和探究隐喻理论的热潮,各种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其中,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影响最大,该理论极大地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使之进入了一切和人的思维意识相关的广泛领域。它使人们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被称作“隐喻概念体系”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以及行为的基础。这一系列学术进展不仅丰富了隐喻研究,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认知和语言机制的认识边界。

概念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是概念要素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3]。在人类的日常交流和思维中经常发生,例如人们常把“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把“青壮年时期”称为“风华正茂”,把“老年”称为“风烛残年”。在以上例子中,源域是“人生”、“青壮年时期”、“老年”,目标域则是“一段旅程”、“风华正茂”、“风烛残年”。

概念隐喻利用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概念语义,源域的概念要素经过认知加工映射到目标域,形成隐喻概念,并通过词汇语法手段表达出来[4]。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概念隐喻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2.2. 概念隐喻的分类及运作机制

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认知性质和缺乏对翻译实质的正确认识[5]。在翻译时运用隐喻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翻译。认知隐喻理论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要素,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立足于认知隐喻理论能真正开阔思维。避免按照表面的含义解读语言,而是从文化背景、国家历史、传统丰富等多个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原文中的隐喻,以此为基础从目标语言中寻找最能表达记忆的方式[6]。概念隐喻可以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本体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即两种概念相叠加,以具体喻抽象,借助已知事物与现象去认知更深层或新的事物与现象。它通常是将某个具体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较为模糊或抽象的概念域上,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方位隐喻是借助空间方位例如上下左右来形成的隐喻概念,也称为空间隐喻,它是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空间感知体验。生活中,人们也常使用,例如表示政治势力的“左翼”和“右翼”,表示地位的“上位者”和“下位者”。

本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这种隐喻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让人更加容易理解。

2.3. 中医理论中的隐喻系统

中医理论是一种关于解释的理论,解释的理论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7]。中医理论体系并非建立在现代科学解剖和化学的基础上,而是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对自然、生命的直观观察。其核心建构方式,正是一套庞大、精密且自洽的概念隐喻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古人将抽象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映射到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活动上,从而使之变得可理解、可描述、可推理。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将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系统地映射到人体,形成“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例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阴阳五行”学说。该学说将与自然界“木”相类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归属于肝,将与“火”相类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归属于心,以此类推而形成了人体的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等五大生理病理系统[8]

在自然隐喻的框架下,中医进一步用更具体的社会活动隐喻来描述身体内部看不见的功能活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脏腑官职”说。此层面隐喻将抽象无形的生理功能(如“神明”、“气机”)实体化、角色化,使得医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沟通身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职责分工和相互作用,基于对身体状态(国家状况)的诊断,治疗过程自然被隐喻为一场恢复国家秩序的战斗或治理工程。

3. 《素问》隐喻翻译的案例分析

3.1. 自然现象类隐喻的翻译

例1: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脏气法时论篇》)

译文:

The Wuxing is composed of Jin (Metal), Mu (Wood), Shui (Water), Huo (Fire) and Tu (Earth), the dominating and declining changes of which are helpful for making prognosis, judging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reatment, understanding the Qi of Five Zang-Organs, ascertaining the time when a disease becomes alleviated or worsened, and foretelling the date of impending death.

五行是中国人创造的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世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相生相克。中医中,五行概念则与五脏的功能相对。本句意思是可以通过金木水火土的兴旺变化测知疾病的发生、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生死的时期。原句将抽象的、模糊的五行具体化,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木水火土表示。译文运用了音译法 + 释译法,让外国读者也能理解五行的含义,同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例2: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生气通天论》)

译文:

Yangqi [in the human body] is just like the sun in the sky. Abnormal flow of it shortens people’s life without any obvious signs.

原句将人体的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如果体内阳气这种状态失衡,对寿命就会有影响。译文采取直译法,将原句的太阳进行了保留,因为外国读者也知道太阳的重要性,因此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也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

3.2. 身体功能类隐喻的翻译

例3: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宣明五气篇》)

译文: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ve kinds of pulse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seasons]: The liver pulse appears Xuan (taut or wiry); the heart pulse appears Gou (strong or hook-like); the spleen pulse appears Dai (slow irregular and intermittent); the lung pulse appears Mao (mild); and the kidney pulse appears Shi (deep or sinking). These are the pulses of the Five Zang-Organs.

本句话使用了结构隐喻的方法,是中医对人体五脏正常脉象的描述,意思是肝脏的脉象像钩弦一样有张力和弹性,心脉像带钩一样有力但去势很快,脾脉较为和缓,肺脉像秋毛较为轻浮游散,肾脉像沉石深沉而有力。原句将抽象的不易描述的脉象(即目标域)分别喻为“弦”、“钩”、“代”、“毛”、“石”(即源域)。李、刘的译文使用了音译 + 释义法,这种译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但是音译法也让该隐喻结构不成立,对于没有相应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带说,“Xuan”等音译词属于外来词汇,并不能体会到原文的表达。

例4: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宝命全形论篇》)

译文:

Man is born on the earth and is endowed with life by the heavens. [Ow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ianqi and Diqi, man comes to existence. [For those who can] abide by [the changes of] the four seasons,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re their parents. [Those who] are aware of [the developing rules of] all the things are the sons of the heavens.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人能够顺应四季的变化,是天地之气相合的产物,而那些懂得万物的生长之理的人,才能被称为天子。本句使用结构隐喻将“天地”比作“父母”,将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子女关系映射到了天地与人的关系中,因此引出了“天子”的概念。在李、刘的译文中,将“悬命于天”译为“is endowed with life by the heavens”,而后文又将“天地合气”译为“the integration of the Tianqi and Diqi”,考虑到译文的一致以及后文隐喻的成立,笔者认为可将其改译为“the integration of the qi of heaven and the qi of earth”。同理,译文“the sons of the heavens”也可以改译为“the sons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例5:

圣人南面而立,前日广明,后日太冲。(《阴阳离合论》)

译文:

When the sages stand facing the south, the front is called Guangming, the back is called Tai-chong.

原句的意思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他/她前面的地方是广明,后面的地方则是太冲。本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阴阳理论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岐伯运用了一系列对比的事物来形容阴阳,此处的广明与太冲也与阴阳相关联。在李、刘的译文中,采取了直译法,将方位词前后译为“front”和“back”。通过直译,外国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原文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亦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例6: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阴阳离合论》)

译文:

The external pertains to Yang while the internal to Yin. Therefore, [the internal channels in] the middle (interior) are Yin [Channels]. Below Chongmai (Thoroughfare Vessel) runs Taiyin [Channel] which starts from Yinbai, known as Yin within Yin.

这句话说明人体外部的部位为阳,内部的部位为阴,后文的“中”则指出了即使是人体内部更深处也有阴阳之分,在人体内部某种力量汇聚涌动的地方就是太阴。该句的第一层方位隐喻为人体体内体外,第二层为人体内的内部,译文通过“external”、“internal”、“within”三个词表明方位关系,直接了当,并通过调整语序让译文更符合英语习惯,较为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3.3. 治疗类隐喻的翻译

例7: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汤液醪醴论》)

译文:

Diseases are Ben (root) an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octors are Biao (branch). [If] Biao (branch) and Ben (root) do not agree with each other,Xieqi (Evil-Qi) cannot be eliminated. That is why [diseases cannot be cured].

本句将“病”喻为“本”,将“医生(的治疗手段)”喻为“标”。本句与例1类似的地方是译者在翻译时都采取了音译法,并在括号内容里对译文解释说明,不同的是在本句中译者选用了带有结构隐喻的译法,分别把“本”和“标”译为“root”和“branch”,而不是“cause”和“outcome”,学者王茁熹、李晶指出,隐喻翻译不仅涉及源语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机制,也关系到由源语到目的语跨域映射的翻译过程[9]。该译文把中文的比喻也反映到了译文中,更加符合概念隐喻的观点,也更能传播中国文化。

例8: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评热病论篇》)

译文:

The accumulation of Xie (Evil) means the deficiency of Qi. If Yin is deficient, Yang must accumulate, and therefore leading to shortness of breath,frequent fever and sweating.

译者首先用音译“Xie”将其作为一个正式术语保留下来,确保了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性。随后在括号中用“Evil”进行对应阐释。“Evil”一词强烈地保留了原文的“战争/道德”隐喻色彩,将病邪视为一种“邪恶的入侵者”。这种处理既避免了单独使用“Evil”可能带来的过度宗教联想,又通过“Xie”确立了其中医术语的学术地位。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中医核心文化,也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世界观,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播。

4. 结语

本文从认知隐喻理论,尤其是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对《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且对李照国与刘希茹两位学者的译本进行了翻译鉴赏。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带有隐喻现象的句子时,大多采用直译法、音译 + 释义法,或者音译 + 括号内容解释,不仅精准地传达了原文的医学知识与哲学思想,更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地处理了原文中的隐喻表达。此外,李、刘译文还会使用“[]”进行增译,让原文的内容更加完整可读,这也体现了二人对《黄帝内经》的理解深刻,并不拘泥于原文内容。

隐喻是人类将其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10],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中医典籍中,隐喻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见解。对于人类共有的体验来说,可以通过直译法传达原文内容,而对于中国人独有的体验,译者应当考虑归化译法或释义法,以免增加目标读者的阅读障碍,妨碍中医文化的传播。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中医典籍翻译还会面临更多挑战。本文从认知隐喻视角出发,鉴赏李、刘译文,旨在为中医典籍翻译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医国际化道路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焱, 任静, 张丽. 《黄帝内经》脏腑认知隐喻翻译研究(之一) [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7): 45-49+59.
[2] 王蓉, 张丽. 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113-117.
[3]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林正军. 概念隐喻的体认基础[J]. 外语教学, 2024, 45(2): 12-18.
[5] 肖坤学.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 外语学刊, 2005(5): 103-107.
[6] 文雅兰. 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思考[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4(5): 221-224.
[7] 贾春华. 一种以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理论——以“六淫”中的风为例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 13(1): 47-51.
[8] 谷浩荣, 贾春华, 谢菁.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医藏象学说考察[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5): 2092-2095.
[9] 王茁熹, 李晶. 认知隐喻视角下《伤寒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18(3): 619-623.
[10]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