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外宣纪录片翻译研究——以《四季中国——小满》为例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External Publicity Document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Seasons of China: Xiaoman”
DOI: 10.12677/ml.2025.13111198, PDF, HTML, XML,   
作者: 罗 洁: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关键词: 多模态视角纪录片字幕翻译话语分析Multimodal Perspective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Discourse Analysis
摘要: 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与表达四个层面,对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小满》的翻译展开研究。分析表明,其翻译并非单一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多模态协同的意义重构过程:在文化层面,译文有效传递了“小满”节气的农耕智慧与中庸哲学;在语境层面,翻译策略服务于塑造当代中国形象的外宣目的;在内容与表达层面,译文字斟句酌,并与画面、声音等模态节奏同步、意义互补,共同构建出富有感染力的中国叙事。该案例为如何通过多模态协同优化外宣翻译、助力文化有效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xternal publicity documentary “Seasons of China: Xiaoman” from four dimensions: culture, context, content, and expression.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its translation is not merely linguistic transfer, but rather a process of meaning reconstruction through multimodal synergy. On the cultural level, the translation effectively conveys the agricultural wisdom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Golden Mean embodied in the “Xiaoman” solar term. On the contextual level,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erve the overarching purpose of shaping the ima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On the content and expression levels, the translated narration is carefully calibrated to synchronize with and complement visual and auditory modes, thereby co-constructing a compelling narrative of China. This case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optimizing exter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and enhancing effectiv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multimodal collaboration.
文章引用:罗洁.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外宣纪录片翻译研究——以《四季中国——小满》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573-57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98

1. 《四季中国——小满》简介

《四季中国——小满》是新华社精心打造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纪录片之一,以国际化视角展现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本集聚焦夏季的重要节气“小满”,通过外国主持人的亲身体验,带领观众深入中国乡村,感受这一时节的农耕智慧与民俗风情。

影片生动记录了江苏太湖沿岸蚕农祭拜蚕神、祈愿丰收的传统仪式,展现古老的丝绸文化与自然时序的紧密联系;走进江西山区,跟随农人采摘苦菜,探寻“春风吹,苦菜长,荒年救饥肠”的民间饮食智慧。同时,镜头捕捉麦田渐黄、江河渐满的自然景象,诠释“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的节气哲学。

影片以唯美的画面和细腻的叙事,呈现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活态度,传递“满招损,谦受益”的东方智慧,让世界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概括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来进行交际的现象。荷兰语言学家Forceville曾提出了多模态理论:将“模态”看作一种利用具体感知过程来阐释意义的符号系统,并将模态划分为九种类型——图像、口头符号、书面符号、声音、音乐、手势、气味、味道和接触等[1]

多模态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语言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与认知科学、传播学、符号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逐渐发展起来。

1992年,詹姆斯·R·马丁(J.R. Martin)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其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由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介层面五个层面构成。

张德禄分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多模态话语研究,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包含了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2]。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四个层面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四个层面是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同一多模态语篇框架进行描述的相互关联。

2.2. 多模态语篇的话语构建结构

文化层面:文化语境,文化层面指的是话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包括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语境层面:情景语境,语境层面指的是话语所处的具体语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影响着话语的意义和理解的因素。

内容层面:内容层面包括话语形式和话语意义。内容层面指的是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它是话语分析的核心内容。

表达层面:媒体形式,主要指的是话语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

2.3. 多模态语篇的话语构建结构的关系

文化层面是多模态语篇构建的基础,它决定了其他三个层面以及整个多模态话语能否顺利展开。宏观层面的文化语境表现为具体的情景语境,而情景语境的三个方面决定了内容层面的三种话语意义;话语意义又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模态形式体现出来的,而所有模态最后都要落实到语言和非语言的媒体系统[3]

3. 从多模态话语的四个层面分析纪录片《四季中国——小满》

3.1.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四个层面的关键,它使多模式交际成为可能。而这个层次决定了传播策略、传播传统和传播形式。如果没有这个层次,情景语境就没有说服力。

比如“小满”翻译成lesser fullness or Xiaoman,是因为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随着温度和降水的增加,稻谷逐渐成熟,但籽粒尚未饱满,距离收割还为时尚早,因此英文译文用“lesser fullness”来解释这一现象,便于读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小满节气中,雨水开始增多,强降雨也会大面积增多。同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足的水分,农民们邻里邻间抢着踏水车翻水,于是在灌水的时候有祭车神这一传统习俗,将贡品鱼肉或者一些东西洒到水里。“车神”有两种译法——Waterwheel God or cart deities,前者译法指出这里的“车”是“水车”,将完整概念增补出来,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之后就能更好译出;后者译法相对于前者比较直接,只是在字面意思上直译,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对读者造成一些阅读障碍。

小满时分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由此引申出关于“蚕”的翻译,蚕神这里译为Silkworm Goddness;蚕宝宝译为baby silkworms,都专指桑蚕。蚕又要吐丝,吐丝译成make or produce silk,结茧子译成make their cocoons,都是蚕在不同生长状态的行为,结合知识背景提取中心思想进行翻译,更便于读者理解。

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习惯、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对字幕翻译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信息缺失,译者可以采用归化策略进行翻译。在这个层面上,字幕翻译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克服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障碍。

3.2. 语境层面

张德禄指出,在特定的语境中,交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语气、话语类型等。在具体的语境中 ,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4]。“语境”就像一个舞台,而说话人和听话人就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说话人是谁、他们在什么情况下说话,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因此要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译文,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纪录片的话语模式主要是视频主持人的口语为主,它既存在非自主的预先脚本朗读,也存在交流采访的即时话语,这也要求译者根据不同语境,转换语言表达[5]

例1:当地人至今还完整保留着侍奉蚕神的习俗。

译文:It’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locals worship the creature that makes it all possible: the silkworm.

语境层面是理解话语意义的核心,它通常包含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这句译文并非字对字的直译,而是一种经过深度文化转换和语境重构的意译。该句描述一个客观的文化事实——“当地人保留侍奉蚕神的习俗”。重点在于“保留”和“侍奉”这一行为本身,语气是陈述性的、中性的。而译文不仅传达了“崇拜”这一行为,更增加了一个解释性的层次——“that makes it all possible”。这直接将“蚕”与当地可能著名的“丝绸产业”联系了起来。译者预判了目标读者,尤其是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对于他们来说,“侍奉蚕神”可能是一个陌生且难以理解的概念。译文通过补充“makes it all possible”这一关键背景信息,重构了语场。它将一个孤立的民俗现象,置于一个更宏大、更易理解的经济活动背景之下。

并且同样是书面语,但模仿了纪录片旁白或深度旅游报道的语体风格,使用“It’s not surprising that...”这样的口头评论式句式,使文字充满了声音感,更像是一种有声的解说。

例2:非常娇嫩

译文:The worms are so easily disturbed.

本例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翻译范例,其成功之处完全体现在对目标语境的精准重构上。原文“非常娇嫩”是一个静态的、描述性的形容词短语。它描绘的是蚕的一种内在属性,类似于“脆弱”、“精致”、“易受损”。这个描述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脱离了具体情境,读者需要自行想象“娇嫩”在具体场景中意味着什么。译文完成了一个关键的转换:将静态属性动态化,将内在品质转化为外在行为表现。译者深知,对于目标读者而言,抽象的品质形容词“娇嫩”在信息传递上效率不高。而将其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行为后果“easily disturbed”,则瞬间激活了读者的认知图式。读者能立刻理解到:这种生物需要安静、稳定的环境,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这很可能是在介绍养蚕注意事项的语境中,因此译文完美地融入了“养蚕活动”这个更大的语场中,使其更具实用性和画面感。

多模态翻译在针对文化和情景语境的翻译话语生成上有较大空间,但译者也因此有较多转换任务[6]。译者需要充分了解纪录片的语境信息,包括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以确保英文字幕能够准确传达这些信息。同时,也要考虑目标受众的语境背景,保证字幕的翻译和表达符合他们的认知和审美习惯。

3.3. 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意义层面包括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以及话语的语用功能和社会文化意义;形式层面则关注的是话语的形式特征,包括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的组合方式,以及这些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内容层面关注的是文本所传递的具体信息和意义。译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完整性。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细节,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例3:一边的工人负责根据图样排列经线。另一边工人需要用各色纬线穿梭交织出精准的纹样。

译文:The workers at one end are responsible for arranging the vertical pattern. Those at the other end need to pick from a variety of threads and shuttle them according to the horizontal pattern.

“经”在汉语中本义为“纵丝”,指织物中固定不动的纵向纱线(即织布时绷紧的骨架)。“纬”本义为“横丝”,指横向穿梭编织的纱线(动态穿插的部分)。这一分类源自古代织机的结构:经线固定在织机上,纬线通过梭子左右穿梭,形成“纵经横纬”的固定概念。原文中的“经线”和“纬线”是纺织学中的核心物质实体名词,指代具体的、物理的纱线。然而,直译为“warp threads”和“weft threads”或“vertical threads”和“horizontal threads”对于不熟悉纺织技术的目标读者来说,可能仍然是抽象和难以区分的。译者的策略非常巧妙:放弃了翻译“线”这个实体本身,转而翻译其最终呈现的“功能”和“效果”——即“图案”。对于普通读者,“pattern”是一个远比“warp”更常见、更易理解的概念。这个转换降低了认知负荷,无需读者先去理解“经线”是什么,再理解它的作用。两句话通过“vertical pattern”和“horizontal pattern”形成了强大的语义和结构上的连贯,完美再现了纺织过程中经纬线协同工作的关系。

总之,这个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意义重构过程。它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文化背景,选择了一种最高效、最生动的方式来传递原文的核心信息,是多模态交际理念的出色实践。

3.4. 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关注的是意义通过各种具体的模态符号(如声音、字体、布局、词汇语法选择等)来实现的方式。它位于内容层面之下,是意义得以具象化的物质基础。对于纯文本翻译而言,我们主要分析其词汇语法和音韵节奏如何构建意义。

表达层面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译者须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流畅自然。由于字幕的显示时间有限,译者须尽可能用简短的语言传达丰富的信息。译者在对源语字幕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限制下字幕字体大小、布局、位置等关键因素,进行多模态融合翻译[7]

例4:只有如此昂贵华丽的织锦才值得敬献给蚕神娘娘感谢她数千年来为养蚕人家带来的财富。

译文:Only the most expensive and gorgeous brocade deserves to be dedicated to the silkworm goddness to thank her for the wealth her worms have brought this year and through the ages.

词汇选择上译文通过选择特定词汇,在表达层面构建了与原文“昂贵华丽”相匹配的语义场。“deserve”一词至关重要。它表达了一种匹配性和应得性,暗示如此极品的织锦与蚕神娘娘的恩泽是相配的。这在表达层面建立了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而不仅仅是描述一个行为。“dedicated”比更常见的“offered”或“given”更具庄重感和仪式感,它的词义中包含了“神圣、专注、奉献”的意味。

语法结构上,译文的语法结构经过精心设计,以再现原文的逻辑和正式语体。“to thank her for the wealth her worms have brought this year and through the ages”这个不定式短语作为目的状语,清晰地指明了“敬献”的原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行为和目的”逻辑链。嵌套的定语从句,这个从句的处理极其精练,它没有拆分成两个短句,而是通过所有格“her”和定语从句将其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强调了财富与蚕神娘娘之间直接、不容置疑的因果关系。这种紧凑的语法结构在表达层面体现了思维的连贯性和语言的正式性。

信息重心上,将“Only”置于句首,使用了倒装强调结构,立刻确立了句子的焦点和语气——排他性和唯一性。在表达层面先声夺人,告诉读者:没有其他东西,唯有最华美的织锦才配得上。这强烈地再现了原文中“只有……才……”所表达的绝对性。

音韵节奏方面,尽管是书面翻译,但好的译文读起来也应有节奏。这句译文在音韵上也有考量:“expensive, gorgeous, brocade”这些单词中包含了多个音节词,读起来节奏舒缓,本身就带有一种“昂贵”的沉甸甸的感觉。又如“this year and through the ages”中,“year”和“ages”形成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仪式语言特有的韵律感。

4. 结语

《四季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核心思想是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的新内涵,展示中国的新力量。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对新华社纪录片《四季中国——小满》的字幕翻译进行了分析。充分表明了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凝聚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通过大量实例详细分析了《四季中国——小满》的字幕翻译,本文认为,整节纪录片的字幕翻译,让外国观众与“小满”这一节气之间的多模态交际非常成功,很好地传达了纪录片中的各种多模态话语意义,让观众能够很好地理解,达到文化外宣的目的。

字幕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融合各个模态,以译文读者的文化为导向,以情景语境为基础,结合内容和表达层面的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给出了恰当的翻译,深入探讨了多种模态相互作用对字幕翻译产生的效应。充分利用区域形象及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模态的有机结合,可以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和逻辑性,能够大大增加受众的共鸣,强化语篇的对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昊. 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08-23(6).
[2]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3] 刘明玉.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花木兰》字幕翻译[J]. 宜春学院学报, 2021, 43(4): 84-88.
[4] 张德禄. 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J]. 现代外语, 2018, 41(6): 5-17.
[5] 温荣芬, 赖定来. 中华文化纪录片与网站的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以《四季中国》24节气和China Daily 24节气为例[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5, 32(4): 19-26.
[6] 辛红娟, 陈可欣.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外宣纪录片翻译研究——以《四季中国》为例[J]. 对外传播, 2002(2): 54-56.
[7] 王童谣, 陈芙.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疯狂动物城》为例[J]. 英语广场, 2024(35):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