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困境、应对策略及未来趋势
The Dilemma, Coping Strategies and Future Trend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ilver-Haired Economy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DOI: 10.12677/ecl.2025.1411356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世杰: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银发经济数字经济应对策略未来趋势Silver-Haired Economy Digital Economy Coping Strategy Future Trend
摘要: 在当前电商迅速发展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下,促进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然而,这一融合进程也陷入了诸多的困境。基础设施与人才短板,部分乡村地区网络覆盖与物流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数字人才;同时,产业转型难度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数字化改造缓慢,农产品上行面临标准化与品牌化挑战;加之“数字鸿沟”依然显著,主体农民数字素养不足,难以充分参与并受益于数字经济。因此,为实现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高质量发展,需构建完整的可持续融合发展之路。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wav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and the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silver-haired economy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 key measur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However, this integration process has also fallen into many difficulties. Infrastructure and talent shortages, network coverage and logistics system in some rural areas are not yet perfect, and there is a lack of composite digital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s difficul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is slow,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branding; in addition, the “digital divide” is still significant, and the main agricultural People’s digital literacy is insufficient,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and benefit from the digital economy.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ilver-haired economy and digital economy and accelera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complete sustainabl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
文章引用:李世杰. 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困境、应对策略及未来趋势[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1): 1284-128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1356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数字经济与银发经济、乡村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关键路径。当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城乡数字鸿沟依然突出,乡村地区在技术接入与数字红利共享方面仍面临诸多限制,发展潜力尚未充分释放[1]。目前,融合进程正由流通环节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电商”逐步延伸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乡村治理等全链条多领域。在此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系统剖析深层困境、探索破解路径并研判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数字鸿沟理论、老龄科技与平台生态系统理论[2]。数字鸿沟理论从“接入鸿沟”演进至“技能–效用鸿沟”,为分析老年与乡村群体数字障碍提供依据;老龄科技研究聚焦技术适老性,对理解银发经济供给不足具有启示;平台生态系统理论则从协作机制角度阐释数字经济中的价值共创逻辑,有助于解析乡村电商等融合形态。本文在整合上述理论基础上,构建“需求–生态–能力”三维分析框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产品服务供给、完善平台生态与提升数字素养,推动数字技术与银发经济、乡村经济的系统融合,为理解与实践深度融合提供新视角。

1.2. 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数字经济的研究较为丰富。现有研究普遍充分肯定数字经济对重构乡村产业体系、激发内生动力的革命性意义,并大量致力于总结各类实践模式,如“淘宝村”现象、直播带货、智慧农业等,侧重于描述其成功路径与短期经济效益。学者们已意识到融合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相关分析多为分散式探讨。或聚焦于“数字鸿沟”概念,强调基础设施与技能短板;或从单一产业视角,分析农产品电商的物流与品牌困境。缺乏一个将技术、产业、人才、治理等因素串联起来的系统性困境分析框架。提出的对策建议常陷入“政府主导”或“市场驱动”的二元叙事,未能充分阐释政府、平台、乡村社区及农民等多方主体如何有效协同,形成可持续的“共建”机制。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在现象描述与局部问题识别上成果丰硕,但在对困境进行系统整合、对多元主体协同路径进行深入剖析,以及对中长期演进趋势进行前瞻判断方面,仍有待深化。本研究旨在就此进行探索[3]

2. 发展现状与特征

2.1. 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乡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正从初步探索期迈向深度拓展期,呈现出基础改善、模式多元且应用深化的总体特征。数字基础设施覆盖面持续扩大带动着农村宽带网络和4G/5G基站建设快速推进,为融合奠定了物理基础。同时,快递物流下乡进村工程有效降低了流通成本,初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4]。同时,融合模式从单一电商向多元业态演进。早期以“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为主的电商模式已趋于成熟。当前,融合正加速向生产端和体验端延伸:在生产领域,智慧农业技术开始局部应用;在服务领域,“互联网 + 乡村旅游”、在线民宿预订、乡村直播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已初步形成由返乡青年、新乡贤等“新农人”为先锋,电商平台与科技企业提供赋能,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的协同发展格局。各类主体共同推动数据、技术、资本等要素向乡村加速汇聚。

2.2. 特征

从发展特征视角审视,当前,乡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正展现出系统性深化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融合层次从“单向赋能”迈向“生态重构”。数字技术已从初期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的流通环节赋能,全面渗透至乡村产业生态[5]。在生产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催生智慧农业,实现精准种养;在营销与价值延伸端,直播电商、内容平台将产品与文化、旅游结合,重塑乡村产业价值链,催生多元新业态。其二,驱动主体从“个体探索”转向“多元共治”。融合的驱动力已超越早期“新农人”的单点突破,形成了由返乡创客、电商平台、地方政府与本地农户等构成的协同网络。平台提供流量与技术赋能,政府营造政策环境与建设基础设施,多方合力共同推动要素下乡与产业升级。其三,核心要素从“资源依赖”过渡至“数据驱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农业生产、乡村资源、市场消费等数据被加速采集与分析,并应用于优化生产决策、构建产品溯源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及实现乡村“智治”,标志着乡村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

3. 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多重困境

3.1. 需求侧困境:数字鸿沟从“接入”迈向“能力与意愿”

首先,多数数字产品和服务基于年轻用户的认知模式和操作习惯设计,对老年人而言存在巨大的学习成本。复杂的界面、繁琐的验证、快速迭代的功能都构成了使用障碍[6]。再次,源于对网络安全的普遍担忧(如害怕被骗、隐私泄露),以及对传统线下方式路径依赖的心理惯性。数字世界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其排斥感。最后,市场主流产品普遍缺乏“适老化”的深度改造,字体小、广告多、功能冗余等问题,使得即使愿意尝试的老年用户也体验不佳,难以持续使用。

3.2. 供给侧困境: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企业普遍认为老年市场“利润率低、用户教育成本高”,因此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向回报更快的年轻市场,导致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优质数字产品和服务严重稀缺。加之现有供给多集中在“基础生活”(如网购、打车)和“娱乐消遣”(如短视频),而在健康管理、精神陪伴、社会再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银发需求上,有效供给几乎空白[7]。然而,商业模式的不成熟,让如何针对老年人设计既盈利又普惠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简单的“流量变现”模式可能不适用,而付费订阅等模式又可能因老年人支付意愿低而难以推行。同时,社会对老龄化的认知仍停留在“负担”层面,而非“机遇”。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商业策略的短视——将老年人简单视为需要被“照顾”的客体,而非具有消费能力、社会价值和成长需求的“用户”。因此,商业创新往往局限于弥补数字鸿沟或提供基本看护,而非去激发和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深层意愿。这种认知上的“年龄壁垒”比技术壁垒更难突破,它系统性地抑制了针对中高净值老年群体、具备高付费意愿的创新供给的产生,使得市场供给始终在低水平层面徘徊。

3.3. 制度保障困境:标准缺失与监管滞后

其一是适老化标准体系不健全,对于何为“合格的”适老化数字产品,缺乏强制性的、统一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导致市场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其二,数字权益保障机制缺位,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隐私泄露、数字成瘾等风险日益突出,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在应对这些新问题时显得滞后和乏力,无法为老年人安全融入数字经济提供坚实的制度后盾[8]

4. 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应对策略及趋势

4.1. 以精准创新激活有效市场

首先,推行“需求侧参与式设计”,鼓励企业建立“老年用户实验室”,邀请老年人直接参与产品的研发与测试流程,从源头确保产品的易用性和实用性,实现从“为老年人设计”到“与老年人共同设计”的转变;其次,鼓励“梯度创新”商业模式,支持企业开发从基础免费版到高级付费服务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收入、不同数字能力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9]。同时,探索“产品 + 服务”订阅制、家庭账户共享等可持续商业模式;最后,形成“银发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政府可通过产业园区、专项基金等政策,培育一批专注于智慧康养、老年娱乐、在线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4.2. 以数字反哺提升主体能力

首先,实施“全域数字素养提升计划”:联动社区、老年大学、公益组织与家庭成员,开展常态化、场景化的数字技能培训(如医院挂号、手机缴费),而非单纯的设备操作教学;其次,推广“代际数字反哺”激励机制: 鼓励年轻一代对家庭长辈进行“一对一”的数字辅导,并可探索将此类行为纳入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或给予一定激励,形成长效的家庭支持机制;最后,树立“银发网红”等积极榜样,媒体应宣传积极拥抱数字生活的老年榜样,改变社会对老年人数字能力的刻板印象,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和使用动机。

4.3. 以包容性监管铸牢安全底线

首先,强化“数字权益”专项立法与执法: 出台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消费权益保护法,严厉打击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诱导性扣费等行为,并设立便捷的“一键维权”通道;其次,探索“沙盒监管”鼓励创新,对创新的银发数字产品和服务设立监管沙盒,在可控范围内允许其先行先试,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最后,将数字服务纳入公共采购与支付体系:将经过验证的、有效的数字健康管理、远程监护等服务纳入医保、长护险的支付范围,既降低老年人使用成本,也为市场提供稳定预期。

4.4. 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

早期的融合集中于用数字技术补偿老年人衰退的生理机能(如语音输入替代打字)。未来将转向为其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数字平台将成为老年人实现二次社会连接、知识输出、甚至灵活再就业的舞台[10]。例如,经验丰富的退休专家通过知识付费平台授课,手艺人在视频网站传承技艺,这不仅能缓解老年人的社会孤独感,更将其转化为数字经济中具有创造力的新节点。

市场将告别零散的“适老化产品”开发,转向构建“产品 + 服务 + 数据”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企业竞争的不再是单一设备,而是整合了智能硬件、健康管理、紧急呼叫、生活服务和社交娱乐的全景式数字养老生态系统。平台型企业与专业康养服务机构的跨界合作将成为主流,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高品质生活支持。

政府的角色将从倡导“数字包容”、弥合鸿沟,升级为系统性推动“普惠性智能化”。这包括:制定强制性适老化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将有效的数字康养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或医保支付范围;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进行面向普惠群体的科技创新,确保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公平地惠及所有年龄段的公民。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路径[11]。当前,二者融合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数字鸿沟显著、市场供给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挑战。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多元主体参与的银发数字经济生态。

5.2. 展望

未来,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将呈现三大趋势:其一,智能化与普惠化并进,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老年健康监测、生活服务等领域,同时通过降低使用门槛与成本,推动服务普惠化;其二,生态化与个性化共存,企业将从单一产品供给转向构建“产品–服务–场景”一体化的数字养老生态,并基于数据驱动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12];其三,社会化与制度化协同:政府、企业、社区与家庭将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保障老年人数字权益,实现融合发展与社会公平的良性互动;最终,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革新,更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实现“数字包容”愿景的关键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小伟. 银发数字鸿沟的结构分析与正义突围[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5): 69-76.
[2] 朴辰晟. 数字经济背景下银发经济的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J]. 中国集体经济, 2025(24): 21-24.
[3] 孙扬顺子, 宋俊秀. 加快数字经济与银发经济融合发展[N]. 中国工业报, 2025-07-28(015).
[4] 李瑞璐. 养老变享老数字适老开启“银发友好”新时代[N]. 人民邮电, 2025-06-18(001).
[5] 胡兴娥. 数字适老化赋能银发经济新业态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探析[N]. 河北经济日报, 2025-05-29(010).
[6] 梁栋. 电商平台“仅退款”条款的法律规制分析[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5): 12-14.
[7] 王莉. 数字技术适老化促进银发经济发展[J]. 中国电信业, 2025(5): 14-17.
[8] 龚鑫. 银发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智能解决方案[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5(9): 73-75.
[9] 梁栋. 电商平台“仅退款”条款的法律规制分析[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5): 12-14.
[10] 冯存珠. 数字经济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 中国产经, 2025(5): 167-169.
[11] 穆怀中.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同[J]. 求索, 2025(1): 133-140, 206.
[12] 杜鹏, 王飞.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银发经济发展[J]. 北京社会科学, 2025(1): 1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