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割裂到贯通:MPA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MPA Graduate Student Case Teaching Model
DOI: 10.12677/ces.2025.131189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磊:重庆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关键词: MPA教育案例教学案例开发案例大赛贯通式模式MPA Education Case Teaching Case Development Case Competition Through-Type Model
摘要: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深刻变革和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升级,MPA案例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教学模式创新已成为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文章针对当前MPA案例教学普遍存在的案例开发与教学实践脱节、案例大赛与课程教学分离等问题,提出构建“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大赛”三位一体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界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内MAP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系统阐述了该模式的构建逻辑、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为MPA培养单位提供可借鉴的创新方案。
Abstract: With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public management practice in China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 needs of the connot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MPA case teaching,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ts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build a three-in-one case teaching model of “case development-case teaching-case competition” in response to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cas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urrent MPA case teaching. By analyzing the national policy orientation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academic circles, and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many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on the construction logic,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is model, providing MPA training units with innovative solution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文章引用:张磊. 从割裂到贯通:MPA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465-47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91

1. 引言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须突出实践导向与能力培养。案例教学作为实现该目标的核心手段,通过模拟真实公共管理情境,使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MPA案例教学模式存在案例开发与教学应用脱节、教学实践与大赛参与分离等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其应有成效的发挥。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明确提出要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动案例教学深度融入培养全过程。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MPA教指委”)近年来也将案例建设作为提升MPA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案例库建设、举办全国案例大赛等举措,推动案例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探索“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大赛”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对于提高MPA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 MPA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政策要求

2.1. 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可追溯至20世纪早期哈佛大学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实践。经过数十年发展,国外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案例开发标准、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估机制。相比之下,我国MPA案例教学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在本土案例开发与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学者对MPA案例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案例教学方法本身的探讨,如案例教学法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发展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辩论式案例教学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2];二是体系化的改进策略,如主张案例教学的建设需要全国MPA教指委、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MPA培养单位和教师个人共同努力来推进[3];三是基于公共管理专业鲜明的实践导向这一基本判断,提出要加快构建“三维度六要素”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4]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内研究已积累一定成果,但多数研究仍局限于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具体应用等议题,缺乏系统论视角下对案例开发、案例教学与案例大赛等环节的整体性反思。而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问题[5],其改革推进及成效往往会受到不同区域、不同高校等因素影响,只有从案例教学的全流程、全视域出发深挖其症结,才能找寻到MPA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可行之路。

2.2. MPA案例教学的政策要求

近年来,国家层面加大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支持。全国MPA教指委明确提出,MPA教学应采取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形式,适应案例教学的课程应尽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等具体要求。这些规定为MPA案例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此外,教指委还通过组织案例教学研讨会、师资培训等活动,促进各培养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例如,2025年3月在济南举办的“全国MPA案例编写与教学研讨会”上,教指委秘书长严金明教授指出,“案例建设和应用已成为解决MPA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切实推动了广大MPA师生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实践和研究”。这些政策导向为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发展方向。

3. 当前MPA案例教学模式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案例开发与教学应用脱节

总体来看,国内MPA培养单位在案例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案例开发与教学应用脱节。一方面,教师开发的案例往往过于学术化,缺乏对公共管理实践复杂性的真实反映,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另一方面,案例开发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导致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案例开发与教学应用的脱节还表现在开发主体单一上。目前,MPA案例的开发主要依赖高校教师的自主开发或师生团队合作完成,缺乏与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的深度合作,导致案例的实践价值和时效性不足。同时,案例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公共管理实践的快速变化,案例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3.2. 案例教学实施效果不佳

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教学理念转换不到位,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灌输式教学,对案例教学的互动本质把握不足,教学中往往缺乏对中国公共管理特殊情境的深入分析。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方法单一固化,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部分教师在使用案例时,仅限于简单的课堂讨论,未能充分利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方法,课堂设计精细化、体系化程度较低。

3.3. 案例大赛与培养过程分离

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作为展示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应与日常教学形成良性互动。然而,部分高校在备赛过程中仍存在将案例大赛视为阶段性任务或孤立活动等问题,这导致竞赛与常规培养过程的脱节。具体表现为:案例大赛的备战往往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未能形成整体带动效应;大赛结束后,参赛案例和经验未能有效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赛教分离”的现象。

3.4. 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

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需要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但当前部分MPA培养单位在这一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开发案例、开展案例教学的工作量往往未被合理认定,严重影响了其积极性。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有较高要求,但许多MPA教师缺乏公共部门实际工作经验,难以深入指导学生分析案例。三是成果孵化导向不明。部分MPA培养单位在案例开发、案例课程建设、案例入库等工作上并未制定明确的成果孵化方案及工作机制,主要依托绩效工作进行认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强。

4. “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大赛”贯通式模式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张构建以“案例开发为基础、案例教学为核心、案例大赛为延伸”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系统化设计,打通三个环节的壁垒,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大程度发挥案例教学的综合效应。

4.1. 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设计

贯通式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案例开发、案例教学与案例大赛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机制。具体而言,案例开发应基于教学需求,围绕MPA核心课程和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则应充分利用开发的案例,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大赛作为案例教学的高级阶段,既是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一联动机制,学生通过案例开发课程的理论授课环节掌握基础知识,然后通过案例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开展案例调研和开发,最终将优秀案例提交参赛,参赛文本经过教学案例规范设计优化后又可以反哺案例教学,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闭环。

4.2. 案例开发环节的创新策略

在案例开发环节,贯通式模式强调本土化、实践性和教学适用性。首先,案例主题应紧扣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特别是当前治理现代化中的热点问题,如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时代性,也能激发MPA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正直接参与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其次,案例开发应坚持多主体参与原则。积极吸引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的管理者参与案例开发,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此外,案例开发还应注重形式多样性。除传统的文字案例外,应积极探索视频案例、微案例等新形式,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4.3. 案例教学环节的实施创新

在案例教学环节,贯通式模式推崇互动式、情景化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创新方式。一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即在课程中采用情景模拟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公共管理的复杂过程。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公共政策分析、应急管理等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场决策能力和心理素质。二是高效互动课堂组织,即通过提前分配具有时代性、冲突性和启发性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前熟稔于心,课堂上进行充分讨论。同时,随堂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及时提供反馈,促进学生不断改进。三是AI赋能案例教学,即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引导学生挖掘案例背后的规律,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创建案例情景,增强教学的沉浸感和互动性。

4.4. 案例大赛环节的深度融合

贯通式模式将案例大赛视为案例教学的自然延伸和成果展示,而非孤立活动。具体融合方式包括:第一,全员参与机制。打破仅限于优秀学生参赛的传统,倡导“全员参与,实战训练”的理念。要求所有MPA研究生参与案例开发和分析过程。第二,课程赛事一体化设计。将案例大赛的要求融入常规课程考核。例如,可以在案例开发课程的考核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案例正文及分析报告,作品排名作为案例大赛校内选拔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三,反馈提升机制。参赛案例和评审意见应作为教学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及时反馈有助于案例教学改进,通过案例大赛成果向教学反馈的渠道疏通,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4.5. 贯通式模式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贯通式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三个层面的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将案例开发、案例教学和案例大赛的参与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和学生学分认定体系。二是师资保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案例教学能力。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部门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并深度融入案例开发和教学指导工作中。三是平台保障:根据实际情况,搭建跨区域或跨院校的案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优质案例的利用效率。

5. 贯通式模式构建及实施中可能遭遇的挑战

尽管“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大赛”贯通式模式在理论设计和预期成效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其构建与落地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制度、资源、观念及技术等层面的现实挑战。

5.1. 制度壁垒与跨部门协同困境

传统MPA培养中,案例开发、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往往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如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案例开发的成果认定、研究生院或学院负责课程教学安排、学生工作部门或团委负责大赛组织。这种“各管一段”的格局极易造成资源分散和目标冲突。因此,设计一套能够有效协同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的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是推动模式构建并实质运转的关键。

5.2. 师资队伍能力与动力的双重短板

教师是贯通式模式实施的关键主体,其面临的挑战体现在能力与动力两个维度。能力维度上:贯通式模式对教师提出了远超传统教学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敏锐的实践洞察力,能够发现并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同时还要擅长课堂讲授,精通案例讨论的组织与引导。目前,多数MPA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公共管理实务经验的先天不足可能成为其开发教学案例的瓶颈。动力维度上:一个成熟的原创案例需要经历选题、实地调研、访谈、撰写、反复修改的漫长过程,但在现行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其学术价值和经济回报被严重低估,导致难以形成稳定的团队与可持续性投入。

5.3. 质量管控与知识产权的现实掣肘

从已有实践来看,各MPA培养单位的案例教学大多以高质量的原创案例为基础,“教师引导 + 学生主导”是通行做法,但这高度依赖学生团队的理论知识素养及实践经验。这一情况下,开发的案例不仅会存在理论深度、冲突设计、决策点挖掘等方面不足,还有可能缺乏知识点关照、教学目标回应等教学应用层面的问题。此外,合作开发案例,尤其是与政府部门合作时,知识产权归属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案例中涉及的真实数据、内部决策过程是否允许公开?高校、教师、学生乃至合作单位在案例成果中的权益如何界定?这些都会影响到案例开发以及后期案例的共享与使用。

5.4. 学生参与广度与深度的平衡难题

理论层面,贯通式模式以全员受益为目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对标对表等工作导向影响又容易陷入“精英化”陷阱。例如,案例大赛因其竞争性和展示度,天然地会吸引和聚焦于少数能力突出、表现欲强的学生。如何避免资源过度向“尖子生”倾斜,设计出能够激发大多数MPA学生,特别是基础一般、性格内向学生参与热情的活动方案与激励机制,是实现“贯通”普惠价值的关键。此外,大多培养单位的MPA研究生以在职人员为主体,这部分学生通常面临繁重的工作与家庭压力,工学矛盾问题突出,如何设计更具弹性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是对教学模式人性化设计的考验。

6. 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6.1. 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优化

将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系统融入MPA培养方案是创新改革落地的关键。具体而言,应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案例开发必修环节,如进一步增加案例开发、专业实践等课程的学分,且设定为MPA研究生的必修课程,确保所有学生深度参与案例开发过程中。同时,在核心课程大纲中明确案例教学的要求和比例。按照全国MPA教指委的要求,核心课程案例数不少于20个,并明确规定案例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适当比例。

6.2. 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保障。针对当前MPA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系统化师资培训。常态化地组织案例教学专题培训,邀请国内外案例教学专家进行示范教学。这类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包括案例开发方法、案例课堂组织技巧、案例大赛指导等内容。二是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打破单一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传统,组建由校内教师、校外实践导师和案例大赛指导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提升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三是要持续开展教学研讨与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研究,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成果。深入分析经典案例、现场实训汇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思路的创新。

6.3. 平台搭建与资源整合

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平台支持和资源保障。各MPA培养单位应积极搭建以下平台,为案例教学助推赋能。第一,校内案例开发与研究中心。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专门的案例开发与研究中心,负责案例采集、编写、评估和存储工作。该中心还可组织校内案例大赛、开展案例教学培训等活动,成为推动案例教学改革的枢纽机构。第二,校际案例共享平台。积极参与全国MPA教指委主导的案例库建设,同时与兄弟院校建立案例共享联盟。通过合作开发、资源共享等方式,丰富案例教学资源,提高开发效率。第三,校企政合作平台。与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案例、开展教学,通过政产学研联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和案例素材。

6.4. 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

建立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是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持续改进的保障。评估应包括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和模式运行效率三个维度。学生能力评估维度上: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可通过案例分析报告、模拟决策、项目设计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估维度上:建立案例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案例质量、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度等多个方面。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模式整体评估维度上:对贯通式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包括案例开发数量质量、案例教学覆盖率、案例大赛参与度与成绩等。通过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7. 结语

“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大赛”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MPA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系统解决方案。该模式通过打通三个环节的壁垒,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案例教学在培养MPA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综合效应。

在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要求的背景下,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它丰富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内涵,提供了系统化视角下的模式创新;从实践层面看,它为MPA培养单位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有助于提升MPA教育质量。

当然,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接受度、资源投入、制度环境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层次高校实施该模式的差异化路径等问题。随着更多MPA培养单位的参与和实践,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将不断完善,为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基金项目

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理念的贯通式MPA案例教学模式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22y017)。

参考文献

[1] 郭丛斌, 方晨晨, 祝军. 案例教学是否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9): 44-53.
[2] 韩兆柱, 翟文康. 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J]. 教学研究, 2015, 38(6): 47-51+77.
[3] 单菲菲. 新形势下推动MPA案例教学的挑战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 17-21.
[4] 柏花, 胡扬名. 公共管理研究生“三维度六要素”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现[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7): 75-78.
[5] 邓崧, 樊博, 马桑, 等. 创新公共管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2: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