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高等院校理工科、经管类及医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核心基础课。其中,概率论部分作为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石,不仅为后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内容提供逻辑支撑,更在风险评估、医学诊断、质量控制等实际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全概率公式[1] [2]作为概率论中的“因果推断工具”,通过将复杂事件分解为互斥的“原因事件”组合,实现了对“结果事件”概率的高效计算,是学生从“单一概率计算”向“多因素概率分析”过渡的关键知识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全概率公式[3]的教学多以“定理陈述–公式推导–例题讲解”为主,学生虽能机械记忆公式形式,但难以理解公式背后的“分解思想”,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因无法准确划分“原因事件组”而陷入困境。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既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生成逻辑的探索,也制约了其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知识主动探索、验证与归纳,在体验知识生成过程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本文以全概率公式的教学为例,结合医学、金融等跨学科案例,设计阶梯式探究任务,帮助学生逐步突破“事件分解”、“条件识别”、“公式应用”三个核心难点,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转变,为概率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1.1. 理论基础
1) 探究式学习理论
探究式学习理论由杜威提出,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本教学设计通过“医学筛查案例”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疑问(如何计算阳性概率)–自主探索(结合加法/乘法公式尝试推导)–归纳总结(从2个划分事件推广到n个)–验证应用(反例辨析与跨学科案例)”的完整探究流程,完全契合该理论“过程重于结果”的核心主张。
2) 认知冲突理论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时,会产生认知失衡,进而激发探索新方法的动机。本设计在“问题情境创设”环节,通过“医学筛查阳性概率计算”任务,让学生意识到“仅用加法、乘法公式无法解决多原因导致同一结果的概率问题”,形成认知冲突;随后通过“旧知回顾–阶梯探究”逐步化解冲突,符合该理论“冲突–化解–认知升级”的学习规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全概率公式教学的研究多聚焦于“应用场景拓展”与“传统教学改进”,如符方健(2011)提出全概率公式的应用技巧,但未涉及教学模式创新;王永娟等(2023)将BOPPPS模型引入概率论教学,但未针对全概率公式设计差异化方案;现有研究型教学设计多缺乏实证数据支撑,且对“公式推导逻辑”的挖掘不足。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更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学生主体性”,如Smith (2020)将全概率公式与医学诊断结合设计案例,但未形成系统的探究流程;Jones (2022)强调概率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但未涉及具体的评估工具。
3) 本研究的学术贡献
相较于现有研究,本设计的创新点在于:一是以双理论为支撑,构建“冲突–探究–验证–迁移”的闭环教学流程;二是补充准实验实证研究,用数据验证教学效果;三是设计差异化教学与多元评估体系,兼顾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四是挖掘数学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
2.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知识
2.1. 引入真实案例,引发认知冲突
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向学生发布案例任务。
案例1 某医院针对某种罕见疾病开展筛查,已知该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05 (即“患病”的概率),未患病者在筛查中被误判为“阳性”的概率为0.02 (假阳性率),患病者在筛查中被正确判定为“阳性”的概率为0.98 (真阳性率)。现有一名受检者的筛查结果为阳性,若需进一步计算“该受检者实际患病”的概率,需先解决一个前提问题:人群中任意一人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概率是多少?
多数学生在初步思考中会意识到,“筛查阳性”这一结果可能由两种互斥原因导致:一是受检者实际患病(原因1),二是受检者未患病但出现假阳性(原因2)。此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何计算由多个互斥原因共同导致某一结果的概率?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加法公式”与“乘法公式”,但在具体应用时会发现,直接计算“阳性概率”需同时考虑“原因概率”与“原因导致结果的概率”,现有知识无法直接解决,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索新方法的需求。
2.2. 回顾旧知,搭建知识桥梁
在课堂上,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两个核心前置知识点,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
1) 互斥事件与加法公式[4]
若事件
两两互斥,且
(
为样本空间),则对任意事件
,有
。
2) 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5]
对任意两个事件
与
(
),有
,即“
与
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
发生条件下
发生的概率”与“
发生概率”的乘积。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筛查案例中,“患病(记为
)”与“未患病(记为
)”是否满足“两两互斥且覆盖全部样本空间”?学生通过分析可得
,且
(任意受检者要么患病,要么未患病),即
构成样本空间的一个“划分”。此时进一步追问:若将“筛查阳性”记为事件
,能否利用加法公式与乘法公式表示
?
3. 阶梯式探究,建构公式逻辑
3.1. 从特殊到一般,推导公式雏形
在学生明确
为样本空间划分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尝试推导
:
1) 根据加法公式,因
互斥,故
与
也互斥,因此
\(P(A);
2) 根据乘法公式,分别将
与
转化为
与
;
3) 代入案例数据
,计算得:
此时引导学生思考:若样本空间划分事件增加到n个(如疾病有3种致病因素、产品有4个生产车间),公式是否仍成立?通过“2个划分→n个划分”的追问,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同时强调“每一步推导需验证逻辑严谨性”,如“为什么划分事件必须互斥且覆盖全部样本空间?”,渗透数学学科的“严谨求实”精神。
3.2. 拓展一般情形,完善定理条件
通过多媒体展示“样本空间的
重划分”,引导学生自主推广公式。
定义 设试验
的样本空间为
,事件
满足:①
,即两两互斥;②
(完全覆盖);③
(每个划分事件均有发生可能),则称
为样本空间
的一个“完备事件组”。
对任意事件
,根据加法公式与乘法公式,可得:
此式即为全概率公式[6] [7]。
为帮助学生明确公式的适用条件,设计“反例辨析”任务。
案例2 判断下列情形是否可使用全概率公式计算
(A表示“产品合格”):
1) 某工厂有3个车间,
“车间1生产”,
“车间2生产”,
“车间3生产”(满足完备事件组条件,可使用);
2) 某工厂有3个车间,
“车间1生产”,
“车间1未生产”(满足完备事件组条件,可使用);
3) 某工厂有3个车间,
“车间1生产”,
“车间2生产”(未覆盖“车间3生产”,不满足完全性,不可使用)。
通过辨析,学生理解“完备事件组是公式应用的前提”,同时体会“数学条件的严谨性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如遗漏划分事件会导致概率计算偏差,类比到实际决策中“全面考虑因素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学科育人价值。
3.3. 即时检测,巩固公式应用
为检验学生对公式的掌握程度,布置课堂练习。
案例3 某银行的信用卡客户分为“优质客户
”、“普通客户
”、“风险客户
”,三者占比分别为20%、60%、20%,且三类客户的信用卡违约概率分别为1%、5%、20%。求该银行任意一位信用卡客户发生违约的概率(A表示“违约”)。
学生通过自主计算,得出: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重点点评“完备事件组的识别”与“数据代入的准确性”,及时纠正常见错误(如混淆“客户占比”与“违约概率”的对应关系)。
4. 回归应用场景,深化知识迁移
4.1. 跨学科案例分析,拓展应用边界
全概率公式的价值[8]不仅在于理论推导,更在于其在多领域的实际应用。通过引入以下两个跨学科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公式的普适性。
案例4 某地区存在甲、乙两种流感病毒,感染甲病毒的概率为0.3,感染乙病毒的概率为0.2 (两种病毒无交叉感染),感染甲病毒后出现发热症状的概率为0.8,感染乙病毒后出现发热症状的概率为0.9,未感染病毒却出现发热症状的概率为0.05。求该地区任意一人出现发热症状的概率。
案例5 某投资平台有股票、基金、债券三种产品,投资者选择三种产品的概率分别为0.4、0.3、0.3,三种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概率分别为0.6、0.4、0.8。求该平台任意一位投资者的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概率。
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总结“全概率公式的应用步骤”:① 明确“结果事件”(如“发热”、“收益率超5%”);② 识别“原因事件组”(如“感染甲病毒”、“感染乙病毒”、“未感染病毒”),并验证其是否构成完备事件组;③ 收集“原因事件概率”与“原因导致结果的条件概率”;④ 代入公式计算。
4.2. 高阶探究任务,培养创新思维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设计“全概率公式的拓展应用”任务。
案例6 某电商平台根据用户的历史消费数据,将用户分为“高活跃
”、“中活跃
”、“低活跃
”三类,三类用户在促销活动中点击广告的概率分别为0.8、0.5、0.2。若已知某用户点击了广告,能否利用全概率公式反推该用户为“高活跃用户”的概率?
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全概率公式是从“原因”推“结果”,而该问题需要从“结果”推“原因”,是否存在与全概率公式互补的推导工具?教师此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条件概率公式”与“全概率公式”自主推导,为后续“贝叶斯公式”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
4.3. 思政元素融入,落实育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在医学筛查案例中,强调“流行病学调查”对精准判断疾病概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如实配合疾控工作”的社会责任;在金融案例中,通过计算“不同投资产品的违约概率”,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与“理性投资观念”;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反复验证,传递“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5. 教学反思与总结
全概率公式的研究型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定理–例题”的线性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情境–旧知激活–探究推导–应用拓展”的闭环流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公式的核心逻辑与应用方法。从教学效果来看,该设计具有以下优势。
1) 激发学习兴趣。真实案例的引入让抽象的概率公式变得具象,认知冲突的设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2) 深化知识理解。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记住了公式形式,更理解了“完备事件组”的本质与“分解思想”的价值,知识遗忘率明显降低。
3) 提升应用能力。跨学科案例与高阶探究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突破“单一场景应用”的局限,实现了从“会解题”到“会用知识”的转变。
同时,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可改进之处: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完备事件组的识别”环节仍存在困难,后续可通过“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事件间的逻辑关系;高阶探究任务的难度需进一步分层,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
总之,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概率论课程的教学中,需不断挖掘知识点背后的“研究逻辑”,设计阶梯式探究任务,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过程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其后续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