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课例分析——以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6 Unit 2为例
An Analysi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Lesson Case Based on the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y-Based Approach—A Case Study of Module 6 Unit 2 in English (Grade 8, Volume 1)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Version
摘要: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推行,以“学思结合、用创为本”为核心理念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已成为推动英语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框架。该理念强调在理解性输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应用与开放迁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然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普遍面临内容处理碎片化、教学活动模式化以及思维参与浅层化等问题,亟待探索以素养为导向、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进路径。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一节获评“全国优秀示范课例”的初中英语阅读课作为分析对象,重点从英语学习活动观所划分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三个层级,系统审视其教学架构与实施逻辑。研究发现,该课例通过贯穿始终的主题意义探究和具有内在关联的递进式活动链,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阅读教学容易出现的知识割裂与思维表层化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该课例的设计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化感知与生态责任意识方面展现出积极潜力,为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中的落实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案例。同时,本研究亦针对该课例在活动层次衔接的流畅性与迁移创新任务的认知挑战度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反思提供借鉴。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the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y-based Approach, centered on “integrating learning with thinking and applying creating as the foundation”, has become a pivotal framework for instructional reform. This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namely, language competence, cultural awareness, think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ability—through structured engagement in comprehension, application, and transfer tasks. However, prevalent issues in current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such as fragmented content delivery, formulaic teaching patterns, and superficial cognitive engagement, highlight the need for exploring effective, competency-oriented teaching pathways. Accordingly, this study examines a nationally recognized exemplary junior high English reading lesson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three core level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y-based Approach: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applying and practicing, and transferring and creating.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lesson effectively addresses issues of fragmentation and shallow thinking by adopting a thematic approach and structured activity sequences. The design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to foster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fering a replicable model for implementing core competencies in reading instruction. Furthermore, the study proposes refinements regarding the cohesion between instructional phases and the cognitive depth of transfer tasks, providing insights for enhancing practical reading teaching methodologies.
文章引用:汪瑶.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课例分析——以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6 Unit 2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161-116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49

1.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全面实施,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新课标将核心素养具体阐释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综合体现,旨在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标主张践行以“学思结合、用创为本”为指导原则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该教学框架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与问题驱动下,通过参与以主题意义探究为主线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语言实践活动,实现从知识建构到能力转化、再到素养提升的发展过程[1]。在这一背景下,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设计和实施方式面临着深刻变革的需求。然而,在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组织仍常呈现零散状态,教学方法趋于固化,且对文本的挖掘多停留在表层[2]。部分教师受固有教学观念影响,倾向于将教学重点置于词汇,语法等语言点的讲解与阅读技巧的机械训练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语篇的核心主题的深入阐释。另一方面,也有教师将阅读等同于阅读理解习题的讲解与订正过程,这一做法割裂了文本内容、语言形式与思维训练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使学生文本分析能力与思维层次的提升受到限制[2]

本研究选取的课例来自2019年12月8日~11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十三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活动。该课由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张彬老师执教,授课内容为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6 Unit 2的阅读文本,主题为“Animals in danger”,属于“人与自然”范畴,授课时长为35分钟。此课例因其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极佳的课堂效果,获评“全国优秀示范课例”,受到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作为初中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成果的典型代表在全国推广。本课例的示范意义在于它完整呈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地路径,通过主题意义探究为主线,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有效解决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思维培养不足、迁移应用薄弱等痛点问题。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此课例,探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式。

2. 课例描述

2.1. 课例背景

本研究课例的授课对象为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八年级学生。该群体英语学科基础整体扎实,多数学生已具备事实性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该课例的教学内容选自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2,具体篇目为“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该语篇隶属于“人与自然”主题模块,体裁为说明文,核心主题聚焦濒危动物保护;文中通过对话与说明两种文体,分别围绕熊猫的现存状况、濒危因素及保护措施三个维度来展开阐述。该语篇兼具显著的现实意义与突出的教育价值,高度契合“人与自然”主题语境的教学要求。本课程课时设定为35分钟,教学定位明确为阅读课。教学设计以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为框架,将语言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及文化意识塑造作为核心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

2.2.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架构围绕主题意义展开,核心依托“熊猫濒危的根源性成因”与“人类保护行为的实施路径”两条问题线索,构建教学设计逻辑脉络。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理论,教学活动以“感知与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阶段渐进式序列组织:从文本信息初级理解入手,逐步过渡到应用实践层面,最终实现迁移创新层面的高阶输出。教学流程完整呈现“获取文本表层信息–深入解析文本内涵–达成超越文本的创造性表达”这一认知链条。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根据段落首句或关键词判断段落主题;

2) 能通过阅读理解熊猫处境,并用自身语言表达;

3) 能在语境中理解symbol,produce,develop,nature parks等词汇的概念、意义及用法;并能运用动词不定式表达人们保护动物的具体行为与目的;

4) 能借助一则新闻中的数字变化对比,判断熊猫处境的变化;

5) 能介绍熊猫的基本情况及政府保护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举措,并倡导人们参与动物保护。

本课的教学过程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级,依次开展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包含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环节。在感知与注意环节,学生借助教师对熊猫玩偶的展示,对这一珍稀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围绕熊猫盼盼,晶晶及冰墩墩等吉祥物展开热烈讨论,使得“symbol”这一词汇的具体含义在真实语境中得以显现;在获取与梳理环节,教师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实施。首先进行的是整体性阅读任务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段落与小标题的对应匹配。随后转入细节性阅读活动,聚焦核心问题“熊猫濒危状态形成的原因何在”展开探究。通过信息提取与整合,学生逐步构建起语义网络图示。

进入实践应用阶段后,二次文本研读活动随即展开。“人类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哪些”成为新的探究重点。保护行为与其预期效果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在此环节得到强化。基于前期获取的文本信息,配合教师提供的视觉化素材与板书支架,学生们开始尝试对数据进行系统性描述与阐释。

在迁移创新层面的教学实施中,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批判评价与想象创造两个关键组成部分。批判评价阶段,教师提供有关熊猫种群数量动态的新闻报道,指导学生将其与已学文本内容进行对照研读,进而形成独立的判断与评价。而在想象创造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本课所掌握的关键词汇、语法结构、阅读方法及篇章组织特征,随后安排以熊猫保护为主题的海报设计任务,同时给予必要的书面表达指导,以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创造性输出。

3. 课例分析

3.1. 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理论框架,对该教学案例展开深入评析。该理念倡导在主题引领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融合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等多维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依托多样的语篇材料,在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发展其语言知识与技能,加深对文化意涵的领悟,促进多元思维的形成,进行价值判断,并有效运用学习策略[3]。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促进了语言能力与技能的协同推进,更实现了文化认知的逐步深化、思维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学习策略的不断优化。正因如此,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开展教学案例分析,既契合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导向,又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该研究路径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与推广意义。

3.2. 优点评析

1) 在教学设计的内容组织方面,本课例将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语言技能的培养整合于具体主题与情境之中,体现了“以主题为依托、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并提升语言技能”的教学原则[4]。举例而言,在课堂的感知与注意阶段,教师援引熊猫担任多项国际赛事吉祥物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领会“symbol”一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在信息获取与梳理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删除文本中的“only”一词,使其在具体上下文中揣摩作者的立场与情感倾向;在知识内化与运用阶段,通过组织学生探讨第二个核心问题,指导其观察并比较动词不定式“to do”与“in order to”在表达目的时的语用功能,进而运用该结构叙述人类保护大熊猫的相关举措。整个教学设计反映出语法教学的多维整合特征:注重语言形式与其表意功能的统一,将语法结构融入语篇的整体进行理解,并使语言输出与具体情境紧密关联。

2) 在学习方式层面,运用了学习活动观的设计理念,打破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使原本碎片化的课堂内容朝着整合与关联发展的课程内容方向转变,彰显了对语言深度学习的追求[5]。同时,将主题意义探究贯穿始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本课最突出的亮点在于教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意义为统领,将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有机融合。与传统阅读课不同,教师没有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和语言点的讲解上,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理解中的感知与注意环节,教师巧妙运用实物与图片,紧扣主题营造出生动情境。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事物,借此缓解课堂紧张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唤醒其背景知识储备。随后,教师顺势引入熊猫作为各类国际赛事吉祥物这一话题,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熊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在当前教学流程的设计中,学生不仅能够拓展其全球认知视域,更可在真实语境中增强对“symbol”这一抽象词汇的理解深度,从而达成在文化情境中内化语言知识的目标。在学习理解阶段的获取与梳理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构建语义网络图的过程中,综合关注主题内涵、文本结构、阅读策略、语言形式、思维层次以及价值取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鼓励他们在表达见解时融入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此将文化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培育有机融入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3) 从教学成效的角度分析,本课例清晰体现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整个教学过程严格遵循预设教学目标推进,确保每个教学环节均与具体学习目标紧密对应。教师通过持续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与任务表现,及时把握其学习进展,并据此提供个性化辅导。这种强调教、学、评协同推进的教学模式,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创造了发展空间。以迁移创新阶段的海报设计任务为例,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读文本内容、领会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和观点表达。该任务设计既注重输入与输出内容的逻辑关联,又能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在实践层面真正落实了教、学、评的有机整合。

3.3. 不足反思与改进方案

基于对原课例的深入剖析,本部分将从三个核心维度进行反思,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1) 教学目标:从能力描述转向素养导向,增强可操作性

原课例的教学目标设定于2019年,其表述侧重于语言知识与技能(如“判断”“理解”“运用”),虽清晰具体,但在目标维度上未能充分体现2022版新课标所强调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同时,部分目标行为动词(如“能理解”)的可观测性与可评价性较弱,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估。建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构,使用更具综合性、可观测、可评价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

2) 活动衔接:从环节拼接到逻辑递进,优化过渡设计

在活动层次衔接上,部分环节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具体而言,在完成对“熊猫濒危原因”的梳理(学习理解类活动)后,直接转向“人类保护措施”的探究(应用实践类活动),中间缺乏一个能够自然连接“问题”与“对策”的思维桥梁。这种跳跃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从“认知问题”到“思考解决方案”的自然思维转换节奏。建议教师在总结完熊猫濒危原因后,不直接说“Now let’s look at the protection measures”,而是设计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链进行引导:承上(回顾):“We’ve known that pandas are endangered mainly because of habitat loss and low reproduction. So, what should be done? What can we humans do to solve these problems?”,启下(预测与聚焦):“Let’s read the next part and find out what solution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Pleas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how these measures address the causes we’ve just discussed.”。此过渡通过问题将“原因”与“措施”逻辑关联,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进入下一环节的阅读,使活动转换具有内在逻辑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在总结“濒危原因”后,展示一个简单的T型图或问题解决方案框架图。例如教师在左侧列明梳理出的“Causes”,随后教师引导:“Every problem has its solutions. Let’s act as ‘panda protectors’ and search for the 'Solutions’ from the text to fill in the right column of our chart. Try to match each solution to its target problem.”。利用图形组织器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维框架,将新活动(找措施)嵌入到未完成的图表任务中,使过渡自然流畅,并强化了对文本内在逻辑(问题–对策)的理解。

3) 迁移创新:从复制输出到批判建构,提升思维深度

课例中“制作熊猫海报”的迁移任务,本质上是对课文信息的重组和视觉化呈现,属于对已知知识的简单应用与模仿创造,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挑战不足。任务缺乏开放性,未能引导学生超越文本,从更多元的角度或更批判的视角审视熊猫保护这一复杂议题。建议教师在保留海报设计作为输出形式之一的基础上,深化其内涵,或设计更具挑战性的补充任务。如海报主题不再仅是“Protect Pandas”,而是升级为“A Critical Review of Panda Conservation: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熊猫保护策略论坛”,模拟一个国际动物保护论坛,学生分组代表不同利益相关方,就“如何平衡熊猫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或“哪种保护策略(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更有效”等开放性议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这些任务极具开放性和批判性,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并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协商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迁移创新活动的认知层次和思维深度。

3.4. 教学效果验证

基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观察,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其学习投入程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任务,对主要知识内容的掌握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

4. 启示与建议

4.1. 启示

1) 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本课例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启示教师应摒弃传统碎片化,模式化教学。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主题,以主题意义为轴心串联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培育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6]。正如本课围绕熊猫保护主题,设计环环相扣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度思考生态保护议题。

2)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教师要熟练掌握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准确把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活动的特征与关联,将理论融入教学实践。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课程开发与资源整合能力,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灵活运用不同语篇素材,如新闻报道、图表数据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4.2. 改进方向

首先,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融合理念。同时,建议运用可观测、可执行、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会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教师应精细打磨活动过渡环节,运用过渡语、问题链等手段实现自然衔接,助力学生平稳过渡不同学习阶段。最后,对于迁移创新活动设计,可以融入更多复杂、多元任务,以此强化学生知识迁移与创新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契合英语课程育人宗旨。

5. 结论

本课例以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6 Unit 2的阅读教学为载体,生动诠释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实践路径。通过主题意义引领、三类活动递进的设计,有效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碎片化、浅层化困境,为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其成功经验证实:以主题探究为主线、以深度理解为基石,以迁移创新为导向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同步发展,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同时,课例中反映出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活动层次的链接等方面的问题也警示我们,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情分析能力,任务分层设计能力和多维评价能力,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张秋会, 王蔷, 蒋京丽. 在英语教学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 2019(1): 1-6.
[3] 肖珊珊.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 2024(6): 45-50.
[4] 张彬, 刘敬雯.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实践——以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2为例[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0, 43(6): 59-65.
[5] 王蔷, 等.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 2021(3): 1-7.
[6] 应科杰. 核心素养下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及其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9, 42(9):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