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探析
Analysi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Service Trade
摘要: 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服务贸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服务贸易不仅具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还具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体育服务出口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渠道建设滞后、市场集中度高、国际竞争力弱、新质支撑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市场多元化、品牌建设、政策机制、人才培养、金融支持及技术赋能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我国体育服务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应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融资环境,提升数字化水平,推动体育服务贸易向高端化、融合化、国际化迈进,为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trade in services, China’s sports service trade has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Sports service trade not only holds significant economic value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nhancing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ports service exports, and points out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ffective supply, backward channel construction, high market concentration, weak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adequate new-quality support.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service exports, from aspects including market diversification, brand building, policy mechanisms, talent cultivation, financial support,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an institutional system aligned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composite talents, optimize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digital capabilit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sports service trade to move toward high-end, integrated,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us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文章引用:董蕙闻, 刘涛, 张瑞宁. 我国体育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探析[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1): 1438-144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13581

1. 引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当前,中国作为承接世界体育用品生产订单的基地,已发展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用品制造大国。据有关数据统计,本世纪初我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体育用品贸易国家[2]。从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发布的数据来看,近五年来,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呈现出规模快速扩张、结构逐步优化的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2020年整体进出口额仅为182.5亿元,其中体育旅游占比最高,约46%,显示当时的服务贸易主要以消费型出境旅游为主;而职业体育竞赛表演、赛事赞助和版权交易等高价值服务的出口仍十分有限。随后几年(2021~2022年)整体规模基本持平,进出口总额约为190亿元,逆差仍维持在170亿元左右。进入2023年后,受政策扶持和国际赛事合作的推动,进出口总额骤升至528.9亿元,尽管进口仍居主导,但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逆差虽仍为正但已从506亿元收窄至约286亿元。2024年进一步加速,进出口总额突破690亿元,出口额激增至208.7亿元,逆差进一步压缩至约286亿元,显示我国体育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显著提升。结构上,体育旅游仍是主导因素,2023~2024年占比82%,但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赛事赞助、版权交易和职业竞技表演等高附加值服务的快速提升,表明贸易结构正向更高价值的方向转变。主要贸易伙伴仍以美国、新加坡、日本等传统市场为主,未来可通过深化体育旅游合作、联合举办国际赛事以及推广体育版权等手段,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降低逆差,并提升我国在全球体育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地位。然而,在强大的市场规模背后仍隐藏着一些隐性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探讨中国体育用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内外挑战,并提出突破路径,为促进中国体育用品贸易高质量发展[3]

Table 1. Scale of China’s Sports Service Trade Imports and Exports from 2020 to 2024

1. 2020~2024年中国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单位:亿元

年份

进口

出口

2020

175.6

7

2021

180.8

9.5

2022

180.8

9.5

2023

517.2

11.7

2024

494.7

208.7

注:数据来源:体育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2. 体育服务贸易的概念认知

2.1. 赋能产业振兴,实现体育经济繁荣

体育服务出口能够带动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场馆运营、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例如,一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需要赛事组织方的专业服务,还会吸引众多体育用品供应商提供器材、服装等产品,同时也会促进当地酒店、餐饮、旅游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链,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体育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口增长有助于优化国家的贸易结构,减少对传统货物贸易的依赖,增加服务贸易在经济中的比重。随着体育服务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推动体育经济的持续繁荣。通过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服务出口,我国体育企业有机会与国际先进企业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运营模式和技术手段,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体育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品牌影响力,为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整合科技应用,提升体育服务质量

在体育服务出口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体育企业将更加注重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加大对体育科技研发的投入。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智能体育设备、运动监测系统、虚拟体育训练软件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体育服务体验,同时也提升了体育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科技的整合促使体育服务不断创新和升级。比如,线上体育培训课程的兴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能够便捷地接受专业的体育指导;体育赛事的直播技术不断进步,通过多机位拍摄、实时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直播等方式,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赛感受,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服务的内涵和形式,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高端化的体育服务需求。借助科技手段,体育服务企业能够实现对赛事组织、场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精细化运营。例如,通过建立体育赛事的智能票务系统,实现在线购票、渠道拓展、产品展示、设备租赁、商贸咨询、产权交易等专业服务,推动国内体育企业和体育产品走出去,为实施国家体育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多作贡献。

2.3. 加强贸易流通,扩大体育对外交往

“一带一路”倡议为体育服务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体育资源、体育文化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我国体育服务企业可以通过与这些国家开展合作,将优质的体育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例如,我国的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优势体育项目,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推广和培训,吸引更多的国际学员参与,同时也为我国体育服务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体育服务出口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服务贸易往来中,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欣赏彼此的体育文化特色,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例如,我国的春节体育庙会等活动,将体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参与,展示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体育服务出口的拓展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支持,同时也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和交流提供了平台。我国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展体育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可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体育科研、体育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共享体育资源,提升各国体育服务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2.4. 带动文化传播,整饬体育国际形象

体育服务出口能够将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体育文化价值观传递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服务过程中,这些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其中的人们,促进各国人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武术文化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通过武术表演、武术培训等形式的出口,以体育人文交流促进“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4]。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国家文化影响力。体育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和文化的最佳方式。通过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并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工程》,向世界阐释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文明交流互鉴。例如,武术、太极拳、围棋、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在国际上的推广,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增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青年间的了解和友谊。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竞赛和活动,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我国在国际体育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例如,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的体育发展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体育发展的良好形象,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体育服务贸易出口的问题审视

3.1. 有效供给不足,分配不均

出口规模偏小、逆差显著。2020 年体育服务贸易总额仅182.5 亿元,出口7.0 亿元,逆差175.6 亿元;2023 年进出口总额升至528.9 亿元,但进口占比97.79 % (517.2 亿元),出口仅2.21 % (11.67 亿元),逆差仍高达506 亿元。2024 年虽实现出口208.72 亿元的跨越式增长,逆差降至约286 亿元,但仍处于“进口远大于出口”的格局。结构单一、附加值偏低。2023 年体育旅游占贸易总额的82 %以上,其他四类(赛事组织、场馆服务、体育培训、数字体育)合计仅约18 %。互联网体育虽全部为出口,但规模仅2.6 亿元,且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体育服务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旅游消费为主,缺乏高价值的赛事版权、培训咨询、数字平台等产品。资源与能力分布不均。产业链核心资源(大型场馆、专业人才)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在场馆数量、设施面积、资金来源等指标上显著落后,导致区域间服务供给能力差距大[5] [6]。该不均衡限制了沿线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开拓潜力。

3.2. 贸易渠道受限,外输效率滞缓

数字化平台缺失。目前我国体育服务贸易仍依赖传统线下渠道,统一的跨境数字交易平台尚未形成,互联网体育服务的出口规模仅2.6 亿元,且同比下降3.87 %。相较于全球服务贸易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我国在平台建设、线上推广、跨境支付等方面的配套能力明显不足。地缘政治与文化壁垒。随着国际形势变化,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市场准入限制,导致体育赛事版权、数字内容等高技术服务的出口受阻[7]。此外,语言与文化差异导致我国体育文化产品在目标市场的接受度低,传播路径单一,缺乏针对性内容策划,进一步削弱了“走出去”的深度与广度。行业融合度低。体育服务与教育、旅游、科技、文化等行业的协同创新不足,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服务未能充分借助已有的教育出口、文化旅游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和品牌联动。这种融合缺失限制了服务形态的多样化,也削弱了在全球服务贸易体系中的竞争力。

3.3. 市场集中度高,国际竞争力弱

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现阶段我国体育服务出口主要面向欧美及少数亚洲发达国家,沿线“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渗透率低,导致出口易受单一市场政策、经济波动的冲击,抗风险能力不足。品牌与IP缺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IP、明星品牌和数字平台,市场主体多为中小企业,龙头企业的国际化运营与品牌塑造能力不足,导致出口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和溢价能力有限。技术创新与产品同质化。在虚拟现实体育体验、智能健身、体育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虽在增长,但整体技术转化率低,出口产品仍以传统赛事组织、场馆租赁为主,缺乏差异化、创新性的高附加值服务。

3.4. 制度支撑不足、人才短板与融资瓶颈

政策与国际规则对接不畅。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认证等方面的制度壁垒仍然突出,审批流程复杂、监管碎片化导致体育服务出口的合规成本高。复合型人才匮乏。体育服务贸易需要兼具体育专业、国际贸易、数字技术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融资渠道狭窄。由于体育服务业资产轻、创意重的特性,传统金融机构对其信贷支持力度有限,跨境投资、品牌输出、数字平台建设的资本来源主要依赖自有资金或有限的风险投资,融资成本高、规模小,制约了企业的国际化扩张。

4. 体育服务贸易出口的推进路径

4.1.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优化出口结构

扩大体育服务出口规模,扭转贸易逆差。应加大对体育服务贸易的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具有潜力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出口能力。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税收优惠、出口补贴等方式,增强体育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总额,缩小与进口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体育服务贸易的良性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附加值。推动体育服务从以赛事组织、场馆服务等传统低附加值服务为主,向体育培训、体育咨询、健康管理、数字体育内容等高附加值服务转型。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提升服务的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满足国际市场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增强出口质量与竞争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推动优质体育资源向中西部延伸,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鼓励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展体育产业协作,通过共建体育产业园区、共享人才资源、联合举办赛事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我国体育服务出口的整体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拓展新兴业态。推动体育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在线体育培训、虚拟赛事体验、智能健身服务等新兴业态,提升服务的可贸易性和国际传播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数字体育服务平台,提升我国体育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能力和用户粘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容出口新优势。

4.2. 拓宽贸易渠道,提升外输效率

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线上服务能力。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举办线上展销会,开展“云推介”,加强与潜在贸易国家的交流联系[8]。支持发展在线体育培训、虚拟赛事体验、跨境体育内容服务等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载体平台,提升我国体育服务的全球传播力与市场渗透率。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增强国际适应能力。面对国际地缘政治带来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壁垒,应加强体育服务出口的合规能力建设,提升企业在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内容审查等方面的国际合规水平。同时,注重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体育服务内容在语言表达、文化内涵、价值传递等方面与目标市场相适应,增强国际用户的接受度与认同感。推动跨行业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出口路径。加强体育与教育、旅游、科技、文化等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借助教育服务、文化旅游等成熟领域的国际渠道与品牌资源,推动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服务“借船出海”。通过打造“体育+”融合型服务产品,拓展出口形式,提升附加值,增强我国体育服务在全球服务贸易体系中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市场渠道。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多边化的体育服务贸易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授权经营等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服务标准制定和规则对接,提升我国在国际体育服务贸易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4.3. 优化市场布局,增强国际竞争力

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降低出口风险。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推动体育服务出口从过度依赖欧美等传统市场向多元化方向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对接、信息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新兴市场的政策环境与消费偏好,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增强市场适应性与抗风险能力,构建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出口格局。打造国际品牌,提升全球影响力。加大对优质体育服务品牌和IP的培育力度,支持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体育明星、数字平台等核心资源。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合作、授权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运营与国际传播能力。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服务企业,增强我国体育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加大对体育服务在内容、技术、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支持力度,推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体育服务中的应用,发展智能健身、数字赛事、在线培训等新型业态。鼓励企业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体系,提升服务附加值和市场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宣传推广,提升市场认知度。建立系统化的国际营销与推广机制,利用国际体育组织、全球赛事平台、数字媒体等渠道,提升我国体育服务品牌的国际曝光度和影响力。加强与海外机构的合作,拓展多元化的“走出去”路径。同时,完善国际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服务贸易对话与标准制定,提升我国体育服务的国际话语权与认可度。

4.4. 强化新质支撑,培育发展优势

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快推动我国体育服务贸易相关政策与国际规则接轨,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服务认证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推动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打破“条块分割”与“信息孤岛”,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体育服务出口的便利化与国际化水平。健全人才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强体育服务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与产业协同育人,强化国际化、跨学科能力培养。鼓励高校开设体育经济与贸易、国际体育服务管理等相关专业方向。同时,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人才引进与在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沟通、数字技术应用与国际市场运营能力,将人才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优化融资环境,增强资本支持能力。加大对体育服务出口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体育服务“走出去”的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开展跨境投资、品牌输出和平台建设。同时,推动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市场化资本参与,提升轻资产型体育服务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与灵活性。加快技术赋能,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在体育服务出口中的应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与体育服务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建设数字体育内容平台、在线培训系统和智能赛事运营体系,提升产品体验与服务附加值。通过技术驱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化体育服务产品,形成高质量出口新动能。

5.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体育服务贸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球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体育服务贸易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9]。体育服务贸易不仅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赋能产业振兴、整合科技应用、加强贸易流通、带动文化传播,我国体育服务出口在推动经济发展、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应进一步发挥体育服务贸易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特优势,积极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推动体育服务“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互动,为建设体育强国和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J].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9(78): 3-6.
[2] 杨文刚, 杨明, 孙茜. 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与对外贸易强国的理论探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0, 54(6): 54-60.
[3] 杨世成, 陈颇, 刘从众. “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体育用品贸易高质量发展: 内涵、挑战与突破路径[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4(3): 56-66.
[4] 靳大力. 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内蕴逻辑、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J]. 体育学刊, 2024, 31(3): 1-6.
[5] 张丽琳, 杨倩.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 体育科学, 2021, 41(10): 60-75.
[6] 田广, 牟柳, 郭敏, 等. 省域大型体育场馆竞争力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运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6): 120-126.
[7] 胡建秋.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交流与合作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4(4): 1-5+18.
[8] 周蕙萱, 崔磊. 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体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路径[J]. 服务外包, 2023(1): 56-61.
[9] 王旭光. 服贸会专题展聚焦体育服务贸易新机遇[N]. 国际商报, 2024-09-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