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编写与实践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mpil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Textbooks
摘要: 近几年,“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被持续推进,与之配套的教材与实践是个值得探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模式下的教材编写与实践应用,以ESP理论为支撑,详细阐述教材编写的原则与实践应用策略,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旨在推动“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的优化发展,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与效果,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program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omoted, and the support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ractice are key points worthy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ompil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under the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teaching model. Supported by the ESP theory, it elaborates on 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optimiz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CFL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it.
文章引用:谭承丽. “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编写与实践应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209-121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56

1. 引言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守正创新、增进国际理解、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1] (p. 131)。在2019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副总理孙春兰强调国际中文教育要集中精力于语言主业,努力适应本土经济建设的需求[2] (p. 89),大力且积极地推进“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的深入开展与全面实施。基于此背景,“中文 + 职业技能”模式运应而生。本文以“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编写与实践应用为核心研究对象,首先,基于ESP理论分析教材原则,系统梳理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与文化性原则,结合具体教材案例解析各原则的落地路径;其次,从教学实践案例设计与合作学习法应用两个维度,探索教材高效应用的策略;继而,选取典型教材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以检验并深化前述原则与策略的适用性;最后,针对当前教材建设与实践中的短板,提出内容更新化、配套个性化、评估明确化的改进建议,以其为优化“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质量、规范教学实践流程提供参考,进而推动职业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国际产业协作。

2. 理论基础:ESP理论

ESP理论强调语言教学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服务于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领域学习者的真实需求。需求分析、真实语料和语域分析为其核心所在。

需求分析要求教材编写者必须深入调查目标学习者在职业场景中的具体交际任务和语言技能短板,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其次,真实语料要求教材所使用的语言材料、情境和任务必须源自真实的职业活动,从而保证学习者所学即所用。最后,语域分析关注特定职业领域内语言的使用规律,包括词汇、句式和语篇结构,这直接指导教材如何系统地将职业知识与语言技能进行融合。

本文所探讨的“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编写的四大原则——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与文化性,可视为ESP核心理念在中文教学语境下的具体化与拓展。下文将基于此理论框架,深入剖析教材编写原则与实践策略。

3. “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编写原则

本文主要围绕考虑“中文 + 职业技能”应遵循的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文化性原则展开讨论,基于此,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发展需求。

3.1. 实用性原则

由于“中文 + 职业技能”这一模式具有独特性,其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课程的设置应紧密围绕实际应用场景与职业需求展开,要立足于职业中文和职业技能的双重需求上,二者同步进行,保证其实用性,ESP理论所强调的真实性在此体现为对职场需求的采纳。

内容选取要采用职业场景的真实需求,教材编写团队深入调查各行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等,收集典型工作场景与交流对话将其融入其中;且要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清晰简洁、通俗易懂,避免复杂的生僻词汇和句式,采用常用词汇与简单语法结构,同时要对专业术语,给出清晰解释和示例,还有在实践活动设计部分,要突出可操作性,教材活动可设置角色扮演、项目实践等环节。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 + 机电一体化》为例,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易懂,采用日常用语结合专业词汇讲解,清晰传达关键信息,注重安排设备操作演示、故障排查等任务的实践教学活动,还关注机电一体化典型工作场景,如设备操作、维护等,融入相关中文术语与知识,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中文。

教材编排应考虑学习者便捷使用,设置学习目标、重点提示、总结回顾等板块,配备在线学习资源,如音频、视频、练习题,方便自主学习,增强实用性。

3.2. 针对性原则

在编写“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时,教学内容要贴合目标职业场景与任务需求,不同职业领域的工作场景和任务具有独特性,因此要遵循这一教材编写原则。

以《中文 + 数控加工》教材为例,该教材基于数控加工的实际工作场景,从加工车间环境切入,再引出机床操作等一些具体情景,让学习者能够熟悉与之相关的工作环境,再到一些具体的工作操作全流程,各环节中融入中文应用,如在机床操作区学习操作面板中文指令含义,帮助学习者熟悉不同场景下的中文沟通与指令执行。在任务需求层面,针对数控加工各项任务精准设计内容。在图纸解读任务中,学习者学习零件尺寸、公差等中文标注含义或在质量检测环节中,能用中文记录、分析检测结果,满足学生能够从初级到高级各阶段任务需求,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这种紧密结合目标职业场景与任务需求的编写方式,学习者能够直接将所学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极大地提高了内容的针对性,这与ESP理论的需求分析相对应。

3.3. 系统性原则

教材编写的系统性要实现四个有机统一,即语言知识传授与语言技能训练有机统一、综合课教材与专项技能课教材的有机统一、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单元复习及自测试题有机统一以及入门教材、初级教材、中级教材、高级教材有机统一,这可以关联到ESP理论的系统化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教材质量的提高,而且还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全面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新思路“中文 + 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的定位是职场生存的中文教材、是立体技能型的语言教材,以其中的“新丝路中文 + 职业技能系列教材之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这一套教材中,其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并且每个单元都围绕特定的旅游场景,如酒店入住、景点讲解等,先讲解相关词汇、语法等知识,在介绍相关词汇后,安排角色扮演,模拟与客人的对话,训练口语表达;同时,综合课教材构建旅游管理中文知识体系,涵盖旅游的全流程,而专项技能课教材则针对导游讲解、旅游营销等技能深入训练,二者相互补充,还要进行适当的延展与巩固;而对于不同的级别的学习者,初级可学行程安排,中级可学处理突发状况,高级可学旅游项目合作洽谈,有一个逐步进阶的编排。

3.4. 文化性原则

教材编写应注意文化性原则的应用,在教材里融入中国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内容,比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具有团圆、和谐等文化内涵,以及商务场合的礼仪规范,能让学习者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特色,这将会拓展学习者视野,提升其文化素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学习者学习“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从而避免冲突,顺利进行交际;在商务汉语教材中,对中国商务文化的价值观和沟通风格进行讲解,使学习者了解到文化因素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应对文化差异,职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

“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的文化性原则,是语言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和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 “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的实践应用策略

“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的实践应用应考虑到多种因素,实践应用策略应科学合理,使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提高学习者的中文与职业技能。

4.1. 教学实践案例

在“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精心设置职业场景案例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学生能从案例中感受到实际情境中学习内容。

根据不同水平设置相应的实践案例,并巧妙设置丰富的职业场景案例极为重要。比如在新手入门场景中,对于刚接触该职业技能的学习者可设置简单且基础的案例,主要体现基本的职业操作和常用的中文沟通表达。以《中文 + 职业技能教程》(工业篇)教材为例,可以设计新手汽修工接待客户并描述车辆故障的场景,涉及询问车辆基本情况、故障表现等常规对话以及填写维修工单等用中文记录的内容;在进阶提升场景中,随着学习者技能的提升,案例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可以设计更复杂,涉及到多人协作及其解决突发问题的内容,以中泰合作的《电子商务运营实务》教材为例,可以编写协调仓库和物流解决发货问题等场景,提高学习者在复杂情况下应对不同问题时运用中文进行解决的能力;在高级专业场景中,针对已经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追求更高专业水平的学习者,内容的设计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深度沟通和决策的案例。以《中文 + 工程造价》教材为例,编写参与大型项目招标会、与各方专业人士就造价预算进行深入商讨的场景,要体现运用中文如何进行谈判,阐述自己的观点等,针对不同阶段技能的学习者,设计不同的案例,由易到难,呈现阶梯式学习模式,符合“i + 1”理论,能有效提高学习者掌握中文在相应职业中的运用,提升其职业综合能力。

4.2.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在“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的实践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合作学习定义应该是以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以区别于个人的独立学习[3] (p. 87)。能够使学习者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小组成员以4~6人为一组,结合“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人物,比如模拟职场中的商务谈判场景,要求小组成员制定谈判方案,并运用中文进行流利的表达,体现其职业技能,然后根据任务需求,为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和具体职责;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开展工作,并且教师要鼓励他们充分交流讨论。例如,在写谈判稿时,负责收集资料的同学要分析相关的行业信息数据,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运用恰当的中文词句来准确表述,在遇到分歧时,通过民主协商的方法共同解决,还能促进思维的碰撞;各小组完成任务后,依次进行商务谈判场景的现场演示的成果展示,并且组织其他小组以及教师进行评价,可以从准确的运用中文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默契的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如果能在实际场景中进行小组模拟作业,打破教室授课的传统,推进“学校 + 企业”教学空间的构建,提高国际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学习的实效[4] (p. 13)。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融合中文知识与职业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5. 案例分析:以《电子商务运营实务》教材为例

本文选取教材《电子商务运营实务》,其为中泰合作编写的教材,其中以“网店运营与推广”单元作为分析对象,从内容选择、练习设计、文化导入等维度进行深度文本分析,并与《中文 + 机电一体化》《中文 + 旅游管理》等同类教材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编写理念的落实程度与可改进之处,深化对“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编写原则与实践策略的理解。

5.1. 内容选择

该单元以“网店开设–商品上架–促销策划–客户服务”这一电商工作流程展开,内容包含关键词优化、社交媒体推广等实操环节,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与《中文 + 机电一体化》不同的是设备操作差异,培养数字化营销与沟通能力是本教材的侧重点,符合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需求,较好地体现了针对性原则。

5.2. 练习设计

该单元设计了“模拟开设网店”“制定促销方案”等的练习,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合理应用了合作学习法。《中文 + 旅游管理》则安排了角色扮演的练习,相比下本教材在情景对话上的模板较为固定,语言输出的灵活性与真实性不足,贯彻实用性原则方面还有待提升,建议增加开放性任务以提升语言应变能力。

5.3. 文化导入

教材中涉及到“节日促销”的章节,其中有“双十一”消费节,但未深入解释其文化背景与消费心理,文化导入较为表层。而《中文 + 旅游管理》教材中有专门的模块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性原则得以体现。建议在本单元中增加中国电商文化、消费习惯等内容,增强跨文化理解。

5.4. 技能结合

教材在讲解“商品描述撰写”时,训练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并教授了电商文案写作技巧,体现了语言与职业技能的融合,符合系统性原则中语言与技能统一的要求。与《中文 + 工程造价》偏重专业术语输入不同,本教材更注重输出型技能的培养,符合“中文 + 职业技能”的双重目标。

6. 建议

本文主要从教材内容、教材相配套的资源以及评估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学习者提升中文水平与职业技能的需求,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6.1. 教材内容更新化

“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的编写者需与各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密切保持联系,定期收集行业讯息,及时掌握职业技能方面的新发展、新变化。“中文 + 职业教育”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5] (p. 55)。因此,教学内容与新产业、新发展密不可分,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在制定过程邀请企业专家和研究人员参与教材,使教材内容获取前沿信息并能恰当的融入其中,精准把握哪些内容需要更新以及如何更新,从而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成为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掌握职业技能并运用恰当中文进行表达的实用工具。

6.2. 教材配套个性化

不同学习者的背景和需求是教材编写所要考虑到的,因此教材配套应实现个性化。开发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实现智慧教学,可针对视觉型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动画演示,针对听觉型学习者制作音频讲解、在线广播剧等。并且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学习者定制配套内容,例如针对旅游行业学习者,设计导游词、景点介绍等实用内容。

此外,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学习路径个性化推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测试结果等数据,智能化生成相匹配的练习与测试,学生能在课堂下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6.3. 教学评估明确化

明确的教学评估是“中文 + 职业技能”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制定清晰的评估标准,职业中文教学以《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为依据,划分入门、初级、中级、高级、精通五个等级,其在概念界定上,职业中文教学既不同于教授职业技能中,初级、中级、高级设A、B两类[6] (p. 35)。中文能力可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按照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口语流利度等进行评估。

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考核、期末理论考试等方面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估,同时,还能引入第三方评估,比如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评估,确保评估结果更符合职业实际需求,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如此学习者能及时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7. 结语

本文围绕“中文 + 职业技能”教材编写与实践应用展开研究,其教材编写需遵循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和文化性原则,通过设置不同阶段的职业场景案例以及采用合作学习法,帮助学习者提升中文运用和职业综合能力,并通过具体教材案例的剖析,验证了这些原则与策略的应用价值与改进空间,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推动教学实践,并且,为促进其更好发展,提出了内容更新化、配套个性化以及评估明确化等建议。

未来,在ESP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与完善“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模式,优化教材编写与实践应用,培养出更多具有中文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推动职业中文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辉.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进路[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50(4): 131-137.
[2] 王甬, 孟源, 文琼, 等. 首届国际中文教育大会[C]//语言生活皮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20). 孔子学院总部, 2020: 101-104.
[3] 高筱卉, 赵炬明. 合作学习法的概念、原理、方法与建议[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5): 87-89.
[4] 何茜, 王爽. 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价值、表征与指向[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33): 8-14.
[5] 刘玉屏, 欧志刚. 智慧教育赋能“中文 + 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与框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6): 48-57.
[6] 王晓岚. “中文 + 职业技能”背景下职业中文教学研究[J]. 知识文库, 2024, 40(22): 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