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学生骨干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与学生工作的实效性。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多集中于公办院校,且培养模式多以理论授课、短期培训、例会等形式为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其生源结构、办学机制与学生特点具有其独特性。一方面,民办高校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相较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在传统思政教育和学生工作体系上可能存在资源不足、积淀较浅等问题。因此,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色、高效且可持续的学生骨干培养路径,成为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骨干培养主要载体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大多数研究仅将活动视为学生骨干锻炼的“自然场域”,缺乏顶层设计与机制性构建。如何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将各类文化活动转化为学生骨干的“实战练兵场”,实现“活动开展”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完成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是本研究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
2. 研究思路:构建“四位一体”的融合培养模式
本研究立足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研究思路,构建一个闭环的、可持续的学生骨干培养模式:
1) 价值引领,明确培养目标:青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2],所有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其育人导向,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基础[3]。无论是弘扬爱国主义的主题晚会,还是促进身心健康的解忧系列活动与健康跑,或是营造书香氛围的读书会,其核心目标之一都是培养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这是整个培养机制的“灵魂”。
2) 平台搭建,创设实践情境:校团委为学生骨干搭建实践场所与平台[4],系统化地整合与升级现有校园文化活动,将其设计成层次分明、功能各异的实践平台。以我校为例,现有校园活动可分为三大类:
(1) 大型项目平台: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歌谣汇(十大歌手)等,侧重于培养学生骨干的宏观策划、资源整合、压力应对和团队领导能力。
(2) 常态活动平台:解忧系列活动、金秋市集、寝室文化节等,侧重于培养学生骨干的沟通协调、创新思维和项目执行能力。
(3) 朋辈教育平台:“1 + 8”学生导师制,是培养学生骨干责任感、同理心与影响力的关键平台,使其在指导新生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升华。
3) 过程指导,引入赋能机制:改变“放任自流”或“简单指令”的管理方式,引入“赋能式”指导。由团委老师与学生骨干组成指导团队,在活动的关键节点(如策划案审定、彩排现场、演出及活动调度)进行“教练式”辅导,授之以渔,而非包办代替。同时,建立定期的复盘机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4) 成效评估,实现闭环反馈:建立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评估体系。不仅评估活动的现场效果,更通过过程观察、复盘与个人述职,评估学生骨干在组织领导、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维度的成长与变化。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个人,并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实践–评估–激励–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丰富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领导力教育的理论内涵。它将“体验式学习”“情境学习”等理论具体应用于民办高校的学生骨干培养场景,探索了一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实践性育人范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案例。
对于学校而言,有效破解了民办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难题,打造了一支能力强、作风正、肯奉献的学生骨干队伍,从而提升了整体学生工作的效能与校园文化的品位。同时,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成为展现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成果的亮丽名片。
对于学生而言,为学生骨干提供了真实、多元、富有挑战性的实践场景,使其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创新思维等核心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极大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形成的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能够为全国同类民办院校乃至部分公办院校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骨干培养方案,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3. 实践效果:以学生导演组为例的机制运行
以本校最具代表性的文艺晚会学生导演组模式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培养机制的运行实效。
在晚会筹备之初,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执行团队,其下分设导演组、设计组、舞美组、道具组、后勤组等职能小组。整个过程完全模拟一个真实的文化项目管理流程:
前期策划阶段,导演组核心成员需要完成主题构思、篇章设计、节目遴选与流程规划,并撰写详尽的策划案。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战略思维和创意能力。
团队组建与协调阶段,导演组需要招募各组成员,并进行合理分工。这要求他们具备识人用人的眼光和强大的沟通动员能力。在后续工作中,跨组别的协调成为常态,如何解决资源冲突、时间冲突,是对其组织协调能力的极限考验。
执行与彩排阶段,导演组需要对上报节目围绕主题、节目导向、节目质量及舞台效果等方面进行审核,同时制定周密而详细的执行台本,舞美组需要学习并参与专业的灯光设计与特效设计,设计组需要独立完成海报、邀请函、舞台背景的视觉设计,道具后勤组需要统筹舞台设备数量以及落实物资精准到位。
联排过程中,导演组需要掌控全场,发现问题、即时调整,这培养了其临场指挥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复盘总结阶段,晚会结束后,全体成员需进行系统性复盘,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这份沉淀下来的“组织记忆”,又将成为下一届学生导演组的宝贵财富。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周期的历练,一个学生导演组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台专业媒体平台的大型晚会。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晚会的成功,更是从“被动参与者”到“主动创造者”的深刻蜕变。
4. 育人成效:从“能力”到“精神”的全面升华
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骨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实现了从技能到素养的全面升华。学生骨干不再是只会传达通知的“传声筒”,而是成长为能策划、会执行、懂管理、善沟通的“多面手”。他们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具备基本的设计审美、懂得项目管理流程,这些硬实力使其在未来的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领导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方面,积极发挥朋辈引领的作用,朋辈榜样示范引领作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5],通过“1 + 8”学生导师的选拔与锻炼,学生导师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引导、如何以身作则,其影响力和责任感得到空前提升。在服务同学过程中,他们深刻理解了“分工、协作、补位”的意义,团队凝聚力与归属感远超普通学生群体。
在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引导与培养方面,在筹备“520表白祖国健康跑”、一次次学导活动中,学生骨干们投入了大量课余时间,不计报酬、甘于奉献。这种基于情感认同的付出,远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集体主义精神。解忧站台、心理讲座等活动,也培养了他们服务同学、关爱他人的仁爱之心。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骨干的自信心与抗压能力显著增强,从面对突发状况的手足无措,到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危机;从在公众面前发言紧张,到能够从容地指挥一场大型活动。每一次挑战的成功应对,都是对自信心的一次巨大提振,也锤炼了他们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5. 结论
校园文化活动是民办高校育人体系中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沃土。通过构建“价值引领–平台搭建–过程指导–成效评估”四位一体的融合培养模式,有效地将文化活动的“热闹”转化为育人成效的“门道”,从而全面提升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
然而,本研究及相关实践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骨干培养中的梯队建设方面。由于学生群体的流动性强,每一届学生骨干完成任期后更替频繁,部分学生在换届后容易出现经验断层,教师作为稳定力量,虽能提供持续指导,但面对不同届别学生特点与能力的差异,仍需不断调整培养策略,难以形成可完全复制的标准化路径。
展望未来,本校将在现有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管理与品牌化建设在骨干培养中的应用。通过推动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构建分层分类的梯队建设机制,强化“传帮带”文化,促进经验有序传承,提升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与连续性。通过机制优化,使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