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就业形态的背景下,主动学习可界定为以需求为导向、依托“网络 + 实践”多元融合路径,通过目标设定、自主选择与反思调整实现知识整合、能力转化与素养内化的持续过程,其理论基础涵盖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经验学习理论及自我决定理论等;核心素养则是面向灵活化、多样化与动态化的就业环境,以数字素养为基础、跨界整合能力为核心竞争力、职业韧性为可持续发展保障的综合能力与品格体系,吸收OECD核心素养框架、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逻辑分析,梳理主动学习与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并结合新就业形态特征提出以上操作化定义,旨在揭示二者互动机制,为大学生适应并引领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context of new employment patterns, active learning can be defined as a demand-oriented continuous process. Supported by an integrated “digital + practice” pathway, it facilitates knowledge integration, competence transfer, and literacy internalization through goal-setting, self-directed choice, and reflective adjustment. Its theoretical basis encompasses social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Core competencies, meanwhile, constitute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abilities and dispositions tailored to a flexible, diverse, and dynamic employment environment. Grounded in digital literacy, they prioritize cross-domain integration capacity as the c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career resilience serving as the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draws on the OECD Key Competencies Framework, the Europea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and relevant domestic research.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synthesizes theoretical models of active learning and core competencies, proposing the aforemention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in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employment patterns. The aim is to elucidate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 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sights to support college students in adapting to and leading futur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 新就业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新就业形态是互联网新时代的产物,是技术新变化、产业新升级、就业新理念下的结合,也可定义为:以互联网平台、技术数字化或其他新型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新就业形态,包括个体经营性就业、互联网化就业、自由从业者、非正式工、云计算、远程工作等,例如主播、电竞选手、淘宝达人等新兴工作。
新就业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劳动关系的灵活化,新就业形态另一重要特征是工作内容的多样化[1]。就业形式灵活化体现为劳动时间、劳动地域和劳动形式更灵活;就业职业多样化体现为随着产业的交叉、融合,不断出现一批新的就业职业,且就业职业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内容运营 + 数据分析”“健康管理 + 新媒体传播”等新型复合型就业岗位日益成为主流;就业能力动态化体现为基于技术进步和市场变革,职业技能动态变化,“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然过去,动态学习成为就业者的主要选择。
2.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影响
新就业形态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逻辑,推动主动学习从“可选”变为“必需”,具体影响体现在动机与方式两方面。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学习,作为迈向未来教育的动力,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学习模式已然成为目前高等院校中常采用的学习模式[2]。
2.1. 主动学习动机:从“应试导向”到“需求导向”
在传统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都是为了考学拿学历、换取学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考试导向”,或者我们称之为“被动应试”。由于新就业形态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使就业类学科高校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倒逼”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转向,即从“为考试而学”转向“为解决问题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动机,是大学生为自己所缺乏的能力面对工作岗位的变化而想要解决的需求而主动产生的动机,也就是说,当大学生发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外部所能满足的时候,自主学习的需求会被极大激发,就像教育家吉利根(Gilligan)所说。
2.2. 主动学习方式:从“课堂主导”到“多元融合”
在新形态就业职业中,学生的学习路径和环境不再受学校拘束,表现出“网络 + 现实”“理论 + 实践”的双重融合性特征。首先,“网络学习”成为主要学习路径之一,大学生通过慕课学习、行会圈、专题讨论群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具有的“点状化学习 + 融合性系统总结”的特点,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新的编程框架,可以在线通过技术博客学习,但一个系统框架难以直接应用,再通过学生自身的产品开发实践来结合理论知识并将知识点融汇贯通;其次,“学习就在实践中”的色彩更为鲜明,实践性较强的新形态就业职业使大学生更多需要亲身体验,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与创业大赛的参与、平台岗位实习、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等具体实践中的经验获得基本一致,其学习方式中涉及的“设计–开发–发布–发现问题–重新设计”的产品开发思路,与杜威(Dewey)提出的“经验学习理论”中“学习就是再建构经验”的思路异曲同工。
3.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所具备的,解决真实复杂问题,开展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综合性必备品格和能力。由于新就业形态有着自身特点,因此它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一定超乎于以往。
3.1. 数字素养成为基础能力
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要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3]。数字技术是新就业形态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要利用数字素养来为以后就业敲响警钟。这里的数字素养不仅是指对日常办公软件、专业软件等技术设施的应用,还有数据意识、数据信息、数字伦理。有些大岗位比如数据分析师需要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商业上的热点问题;有些小业务如云办公则需要通过使用高效率的云端软件完成办公任务,如果缺乏上面说的这种能力,在这种岗位上就是不具备该技能点,也就无法让自己的职业发展得到促进。欧盟《数字素养框架》明确把“合作数字化”“数据管理”作为基本要素,说明了两者在新就业形态下的重要性。
3.2. 跨界整合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新形态就业岗位专业性强,跨界整合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新型范式。作为多领域融合及多主体协同的价值共创模式[4],人才的跨学科能力被发挥到了极致,跨界综合运用成为关键性要素。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项目经理,其专业应兼具机械、计算机和市场营销三个方面。新形态就业需要大学生跳出专业限制,形成专业“特长 + 跨学科”的“T字型”知识结构。美国的斯图尔特在《知识资本》中论及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的本质就是对知识碎片的集成,新形态就业是现实体现。
3.3. 职业韧性成为可持续发展保障
新业态下的不确定性,要求大学生具备职业韧劲以应对职业挫折,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职业韧性指个体在面对职业压力、挫折与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心理素质与能力,具体涵盖适应性、韧性、自我调节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具备较强职业韧性的个体能够迅速适应新的职业环境与工作要求,在应对职业挑战时更为从容,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在职业生涯中持续成长与进步[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学会生存》提出的“终身学习”,在新业态下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职业韧劲是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
4. 主动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的互动机制
除了被动就势而上转变就业方式这一方法之外,新业态就业新形态还能提供一种主动学习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主动学习产生“建构通路”用于实现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释放“效率动能”,促进主动学习的开展。最终两者之间既互为因果又构成螺旋式的上升趋势,能够充分应对外来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
4.1. 主动学习:核心素养的“建构载体”
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个体通过主动学习实现“知识整合–能力转化–素养内化”的递进过程,新就业形态的不确定性更凸显其作用:
学习导向层面:针对未知职业的学习,是指通过学习进行融合,其中交叉融合型知识的获取。“靶向”即专注“元宇宙运维”等新职所对应的区块链、用户在虚拟空间的行为、3D模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就是这样的,对于自己的新职需求有所针对性地“自由散漫”,从而实现学习者的数字素养与交叉能力基础的养成。
能力转化层面:主动学习是基于真实场景的应用实践来学会具体的技能的方法,如参与电商专业的直播电商实习的学生自己分析电商数据,协调电商平台的供应链、处理业务突发情况等,在实践中把“市场营销理论”转化成了“流量运营能力”,把核心素养从概念上转变成了可以落地的真本事。
素养内化层面:运用反思性学习,可以把核心素养由“技能”推向“素养”。开发校园交易平台的学生因为遇到隐私保护危机,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主动去复盘修正平台漏洞、研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原来的“技术能力”转而培养成为“技术伦理素养”,储备了遭遇未来各式各样的未知挑战的韧力。
4.2. 核心素养:主动学习的效能引擎
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键能力与品格,主动学习则是其内在效能引擎,能驱动学习者从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意义主动建构者,使得学习效能有着显著提升。
主动学习通过激发内在动机,让学习者持续投入探究与实践,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催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当学习者主动设定目标、选择策略并反思调整时,知识获取的深度与广度就会拓展,同时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得到强化。在新形态就业背景下,这一特质显得尤为重要。以数字营销行业为例:面对算法更新、平台规则变化和消费者行为迁移,从业者必须主动追踪行业动态、学习新工具技能,才能保持竞争力。那些具备主动学习能力的数字营销人,往往能更快适应变化,甚至开创个人IP实现多元变现。
主动学习能强化素养的迁移与应用,让知识在真实情境探索中转化为应对复杂挑战的综合性素养,提升学习者适应力与竞争力。这种转化过程提升了学习者的适应力与竞争力,使学习者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优势。
将主动学习视为核心素养的效能引擎,意味着教育应超越传统传授模式,转向创设激发主体性的学习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学习者的潜能,实现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
4.3. 正向循环:从“适应”到“引领”的螺旋上升
二者可以形成“学习驱动素养提升,素养反哺学习深化”的闭环。从“适应”到“引领”的正向循环是个体能力与行业需求相互作用的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适应”阶段是一个基于外部变化产生内生需求的过程,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改变。
当“适应”产生的“技术 + 内容”的跨界能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循环”进入到“引领”阶段,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深耕,在某个领域的垂直深耕,为某个领域提供新型解读;新的范式会让整个行业领域出现新的分化或者颠覆。这样的循环就能够达成“从合乎行业标准到主导行业规则”,并最终使“适应行业”转为“引领行业”。新的学习产生又带动新一轮循环,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态势。
5. 总结与展望
新业态就业的到来意味着就业市场“能力导向”的时代已经来临,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为适应新业态的核心问题,既促进了学习目的从“分数”到“需求”的转变,学习从“单式”到“合式”的转变,对信息素养、跨界创新、职业弹性等核心素养提出了硬标准,主动学习、核心素养的双向互动是大学生迎接复杂就业市场挑战的内在保障。
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上实施“1 + X”融合课程体系:“1”为专业核心课程,“X”为跨界能力模块,如数字营销、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基础、跨文化沟通等,使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方向自由组合;同时开设“新业态职业微课程”(每门8~12学时),邀请行业专家或平台创业者授课,结合真实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建立“项目驱动 + 校企协同”的实践平台,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课程任务,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无缝衔接;引入职业韧性训练模块,通过模拟职场挑战、情绪管理工作坊等培养学生的适应力与恢复力。针对学生,可以提供“核心素养发展自助手册”,内容包括:资源推荐:列出慕课平台(如Coursera、中国大学MOOC)、行业社群(如36氪产业创新群)、实战训练营(如阿里云高校计划)等,按数字素养、跨界整合、职业韧性分类索引;技能评估:提供自评量表与行业能力模型对照,如数据分析师能力矩阵、新媒体运营技能图谱,让学生明确能力短板;实践路径:设计“三个月能力提升计划”,包括每周学习任务(如掌握Python基础、完成一次直播电商策划)、每月实践项目(如参与一次校企合作开发、完成一次小型创业模拟),并配套反思模板,促进知识内化与能力迁移。社会层面,建议政府与行业协会共建“新就业形态资源平台”,整合企业项目、导师资源与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从学习到就业的一站式服务;同时鼓励企业设立“新业态实习岗位”,提供灵活的远程实习与项目制合作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锤炼核心素养。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