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工作及其人才培养本土化是新时代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文章从文化视角切入,以体用观为理论指导,分析了“体”与“用”的核心意涵,借助“体用框架”解构了西方社会工作,建构了本土化社会工作体系,明确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本土化人才培养目标,并从课程、案例、实践、学位论文四个方面探索了本土化育人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及其人才培养本土化提供支持。
Abstract: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its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key proposition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the new era.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func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re meanings of “substance” and “function”. Using the “substance-function framework”, it deconstructs Western social work, constructs a localized social work system, and clarifies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localized tal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understanding substance to achieve function, integrating substance and function”.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localized educational pathways through four aspects: curriculum, case studies, practice, and degree theses, aiming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its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1. 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浪潮下进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恢复重建以来,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治理与群众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的背景下,诸多领域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然而,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与本土文化土壤、制度环境、实践场域的“三重脱嵌”问题[1],导致其培育出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难以回应社会矛盾,服务效能无法适配公众需求[2]。因此,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本土化,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育人路径已成为打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满足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关键命题。
人才培养体系本土化的核心在于构建适应中国文化、制度及国情,服务国家战略的特色化培养模式。具体到社会工作学科而言,其本土化育人体系的建构需要以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知识为理论基础,以课程育人、案例育人、实践育人、学位论文育人为实现路径。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囿于中西方的制度差异视角,集中从专业技术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践过程和策略选择[3],缺少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解构社会工作的“本来面目”,以及建构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肖像”,以至于社会工作及其人才培养本土化进程面临根本性障碍。
本土化命题的文化视角研究可追溯到近代的“中西之争”。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论”成为诸多士人学者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的指导理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等讨论显示出中国传统体用思想的价值和作用[4]。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观的集中表达和核心意涵,既体现了对传统体用思想的继承,更彰显出对传统及近代体用说的超越,实现了在理论层面的认识论与实践层面的方法论的统一[5]。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以体用观为指导,在“体用框架”下探讨社会工作及其人才培养本土化命题,尝试解答: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应是怎样的?其应具备怎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成该目标,如何进行育人路径的设计?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所在。
2. “体用框架”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及其育人逻辑
2.1. “体用框架”下的社会工作解构及其本土化建构
“体”与“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一般说来,所谓“体”指的是根本性的、相对稳定的存在,表现为根本原则、基本理念、本质规律或文化价值观等,而“用”是从本体中派生出的外在现象,具有从生性、可变性、多样性,表现为实践行动、行动环境、行动方式与工具等[6]。程颐在《易传序》提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其中,至微的“理”就是“体”,是最高价值本体、最本质的道理源头,至著的“象”则是“用”,是从“体”中生发出的万般事物和各种现象。
在“体–用”的逻辑框架下,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在“体”的层面囊括了所处环境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比如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观念,以及“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在“用”的层面涵盖了从“体”中生发出的专业实践,包括相关专业理论、方法与技术,以及实践的具体环境和场域,特别是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体系,比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等三大服务方法,社会行政、社会倡导等专业技术,以及充满活力的市民社会网络。
由此观之,在“体用框架”下应从以下两方面建构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体系:一方面,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体”应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儒家“仁爱”的传统伦理观念等。另一方面,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用”应置身于中国社会环境,包括党政主导的社会服务网络、差序格局式的社会关系等,在该场域中开展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改造、调适与创新。
2.2. “体用框架”下社会工作本土化育人逻辑
“体用框架”既是认识事物的分析范畴,也是改造事物的指导方法。王夫之强调:“天下无无用之体,无无体之用”,事物的发展变化需要在协调与统一“体”与“用”中实现。两者之间的核心关系在于以“体”为本,以“用”为先,以“体”摄“用”,以“用”显“体”,从而实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目标,并最终推动事物取得良好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上述“体–用”逻辑,将其融入到课程、案例、实践、学位论文等四个育人的必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使培养出的社会工作人才以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体”为开展服务的根本知识和基础价值,以其“用”为开展服务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达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境界(见图1)。
Figure 1. The logic of social work localized education under the “substance-function framework”
图1. “体用框架”下社会工作本土化育人逻辑
3. “体用框架”下社会工作本土化育人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发展社会工作、怎样发展社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国社会工作的根本原则、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重点任务等,凸显着体用统一的鲜明理论品格,为推进新时期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目标。
3.1. 培养“明体”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
“明体”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我国国情。一是坚决拥护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践行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本土价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价值,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服务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三是立足我国文化传统,强化文化自觉,善于挖掘汲取本土文化养分,批判性转化吸收西方社会工作理论。
3.2. 培养“达用”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
“达用”指的是在“明体”基础上,社会工作者须担负起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效能。一是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社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包括社会结构、工作环境复杂化,服务对象的类型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等。二是积极拓展实践场域,深度融入党政主导的社会服务体系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如民生建设、信访工作、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等领域。三是主动开展技术调适,在服务实践中学习、思考、整合本土特色实践智慧,包括党的群众工作、群团工作、社区工作实践等,借以改造西方社会工作方法以适应本土情境。
3.3. 培养“体用贯通”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
“体用贯通”意在强调“体”的价值在于指导“用”,并在“用”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体”,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需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一是不断强化“体”的指导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借力党政势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相连,创新“用”的具体形式,提升“用”的服务效能,实现“体”对“用”的深度赋能。二是不断探索“用”的反哺功能,从本土专业实践中提炼原创理论,持续优化、丰富与发展“体”,使“体”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由此实现体用一贯、互融互通。
4. “体用框架”下社会工作本土化育人路径
4.1. 课程育人路径
课程教学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基础,在育人体系中承担着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核心角色。在“体用框架”下,一方面,现今课程体系需要以“体”为锚点,构建中西对照认知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社会工作发展的哲学根基、文化基因、价值缘起、制度基础等内容,透析中西“体”的本源差异。与此同时,还应增加由“体”何以催生“用”的因果过程教学,实现对“技术中心主义”的祛魅。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还应格外关注“用”中的实践场域要素,特别是对中西组织体系的差异化对比,明晰不同模式下的权力主体、政策关系、资源动员逻辑等,进一步揭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4.2. 案例育人路径
案例教学是连接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和纽带,意在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深化专业认识,强化价值认同。一方面,应加强对本土化案例的开发和研究,聚焦时代热点、深入关键领域、分析典型问题,持续更新案例内容,保持案例的时代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应深度解析案例背后的“体用框架”,分析案例中的文化、制度等要素以“明体”,拆解案例服务中的技术难点以“达用”,与此同时,批判反思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适用性,并创新设计,提出本土化的优化方案,实现“体用贯通”。
4.3. 实践育人路径
实践教学是将专业能力转化为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育人体系的“实战平台”,具有技能训练与社会化、专业化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应开发更多本土化实践场域,与政府部门、社区乡村、社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平台等共建实践基地,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开展实习实训,引导学生感受日用而不觉的“体”。另一方面,应更加关注技术工具存在应用冲突的实践场域,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冲突焦点,解构西方社会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并嫁接本土化智慧,生成新的技法工具,推动“用”的本土化创新。
4.4. 学位论文育人路径
学位论文作为培养过程的“终期考核”,既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务问题的理解水平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专业创新的产出渠道。一方面,应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必须立足于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体”,在选题上回应社会热点,内容上剖析本土案例、总结本土经验、提炼本土理论,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行动研究与政策输出,提高论文成果的转化效能,还应完善论文评价体系,实施学术界与实务界“双导师”制,将论文所展现的“体”的深度、“用”的效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具体包括学术界导师对论文关涉到的本土化问题的分析广度与探究深度的评价,以及实务界导师对其在地化以及转化为政策执行的难易程度的评判,综合判断论文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5. 结语
2024年11月5日至6日,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本土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加紧迫。在此背景下,从深层次的文化视角,以体用观为理论指导,在“体用框架”下建构社会工作本土化育人体系,分析其育人逻辑,建立起“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从课程、案例、实践、学位论文等四个方面探索育人路径。这些理论探索和路径设计对于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借鉴意义,能够在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
(一般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体用范式”视野下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JG23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