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月经病是指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及绝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妇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1];其病因病机多由因寒热湿邪侵袭、情志因素、饮食失宜、劳倦过度、房劳所伤等引起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二脉损伤。其中,“阴虚火旺”或“心肾不交”是贯穿多种月经病(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痛经、围绝经期失眠等)的重要证型。
黄连阿胶汤为治疗少阴病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证的代表方,以其具有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的功效。后世医家多用于治疗不寐[2]、郁证[3]、痢疾[4]等疾病,现代更是广泛应用于糖尿病[5]、冠心病[6]、免疫系统疾病[7]等疾病的治疗中,而其用于月经病的研究内容较少。因此本文以痛经、崩漏、围绝经期失眠为例,探讨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月经病的应用。
2. 心肾不交是月经病的核心病机
佀雪平主任医师认为近年来,现代女性因繁重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生活节奏、作息不规律如熬夜、饮食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情志因素等,常导致心神过耗、肾精暗亏,通过“心(脑)–肾–子宫”[8]这一生理轴深刻影响女性的月经生理,进而引发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痛经、闭经等一系列月经病。心(脑)居于上,主神明血脉,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血充盈、心神安宁,则气血调和,冲任通盛,故月经按时而至。肾居于下,主藏精,主生殖。《傅青主女科》[9]云:“经水出诸肾。”肾精是化生“天癸”的根本物质,是促进月经来潮和维持生殖功能的关键;同时肾为冲任之本,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肾气的盛衰直接决定了冲任二脉的通盛与否,进而影响子宫的藏泄功能。而心肾通过胞脉胞络与子宫相连,心肾相交,共同主导子宫蓄溢阴血以主持月经。
明代李中梓在《内经知要·卷上》[10]中指出:“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炎上者,欲其下降,润下者,欲其上升,谓之水火不交而成既济。火不制其上炎,水不禁其就下,谓之水火不交而成未济。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水火共藏,阴阳交体,此又不可不知者也。”心为火脏,肾为水脏,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以温相火,相火蒸腾肾水以化一身之元气;肾水上济于心以制君火,使君火不亢,避免肾阴受损,二者相交则水火既济,阴阳平衡。若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导致心火偏亢;或心火独炽,下汲肾水,导致肾阴亏虚,则阴阳失衡,形成“阴愈虚、火愈旺”的恶性循环,终致心肾不交引发月经病。
2.1. 痛经
痛经是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亦称“经行腹痛”。其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中医学理论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以肝郁气滞、寒凝血瘀、湿热蕴结、气血虚弱及肝肾亏虚为主,治疗上多从行气活血、散寒化瘀、清热除湿、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笔者于临床学习跟诊并随访发现,现代社会女性发为痛经的病机多为心肾不交,若素体阴虚,或房劳多产,或久病伤肾,耗伤肾水,致肾水亏虚。肾水亏虚导致肾精生成减少,精血同源,肾精不足则化生经血的物质基础匮乏,血海难以按时充盈,导致血海空虚,冲任二脉及胞宫、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肾水亏虚,无以上济心火,致心火偏亢,循胞脉下扰血海,灼伤营血,煎熬津液,使血液运行不畅甚则离经而成瘀,瘀血阻滞胞宫、胞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进一步而言,心火亢盛,心神不宁,情志失调,累及肝木,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最终导致胞宫及冲任二脉气血瘀滞,如此“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并见,发为痛经。
2.2. 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疾病。传统中医理论多从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方面来论述其病因[11]。夏桂成教授提出“心(脑)–肾–子宫轴”理论,认为心肾相交维护月经周期的阴阳动态平衡[12],崩漏病机以心肾不交为主体,同时可累及肝脾。但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发现,近年患者多因熬夜、情绪压力等缘由致心肾不交发为崩漏。或若肾水不济,心火亢盛,火扰心神,灼伤血脉,迫血妄行下注血海(胞宫),冲脉不能固摄,经血非时暴下,发为“崩”证。若肾阴亏虚,封藏无力,则冲任不固,血海失于约束,经血缓缓渗漏,淋漓不止,发为“漏”证。此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该病常常累及其他脏腑,以肝脾最为多见。肾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火内生;心火过旺亦引动肝火,导致肝失疏泄,肝藏血功能失司,不能协调固摄经血,进一步加剧火热迫血妄行的态势,使出血量更大。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则伤脾,因心肾不交而导致的失眠、焦虑等均可损伤脾气,导致脾不统血,进而出血不止;又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乏源,气血两虚,使得病情缠绵难愈。
2.3. 围绝经期失眠
中医认为,围绝经期失眠主要与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年老体虚等几方面有关,其核心病机可归结为《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阳不入阴”、“营卫失和”及“脏腑失衡”。《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子围绝经期大致对应此阶段。又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所言:“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无寤寐如常也。”强调了只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才能阴平阳秘,睡眠正常。在围绝经期阶段,女子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致心火亢盛。临床上可见失眠多梦、心悸、五心烦热、烘热汗出、烦躁忧伤等症状;另一方面心阳虚衰,难以下温肾水,则可见夜寐不安、神疲乏力、精神不济、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等症状。因此,围绝经期失眠主要病机为心肾不交,水火失济,阴阳失衡。
3. 黄连阿胶汤方义探析
黄连阿胶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方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化,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合七服,日三服。”吕震名在《伤寒寻源》[13]言:“黄连阿胶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此真阴为邪热煎熬,故以育阴清热为治。芩连泻热也,胶黄养阴也,再佐以芍药敛阴复液,则热情而烦自除。按:此条之不得卧,乃热伤阴而心肾不交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唯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方中黄连入心,清降心火;阿胶甘平入肾,滋阴补血。二者相伍,降心火,滋肾阴,使心火降、肾水旺,水火共济,心神安宁。黄芩苦寒,助黄连清热泻火。白芍味酸微寒,养血滋阴,一方面加强黄连、黄芩清热之力,另一方面借助阿胶滋补肾水。“阴不足者,补之以肝”(《医方考》),《本草纲目》中提及“鸡子黄气味俱厚,与阿胶同工”。佐以鸡子黄上以养心,下以补肾,并安中。诸药相伍,降心火、滋肾水、心肾相交。
4. 验案举隅
4.1. 痛经
张某,女,33岁,2023年3月1日以“经行小腹绞痛多年”为主诉初诊(已获得病人知情同意)。月经17
天,LMP:2023年2月18日至2023年2月24日。既往月经规律,经期月经量少色黯,夹
有少许血块,痛经(+),甚时可痛至昏厥,伴腰酸腿软,经前乳房胀痛、腹泻,平素情绪烦躁易怒、两胁疼痛,畏寒明显,手足凉,入睡困难,饮食可,二便调,带下色黄。舌质紫红,苔薄黄,脉细滑尺弱左显。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肝郁脾虚、心肾不交证。治以疏肝解郁、交通心肾、温经化瘀。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芩5 g,白芍20 g,阿胶(烊化) 15 g,大枣10 g,干姜15 g,地黄15 g,黄连15 g,玄参20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温服。
2023年3月13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无不适,故予黄连阿胶汤合健固汤加减,处方:党参25 g,茯苓15 g,地黄15 g,黄芩10 g,巴戟天15 g,阿胶10 g (烊化),肉桂5 g,白芍15 g,黄连10 g,薏苡仁20 g,白术15 g。共7剂,煎服法同前。
2023年3月22日三诊,患者自述LMP:2023年3月18日,现月经来潮第4天,此次经前腹泻较前减轻,经行小腹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较以往好转,月经量、色、质常,畏寒减轻,入睡困难好转,饮食及二便正常。舌质紫,脉左细滑右稍弱。予二诊方加减,处方:阿胶(烊化) 10 g,茺蔚子15 g,沙参15 g,黄芩10 g,五味子10 g,肉桂5 g,地黄15 g,党参25 g,茯苓15 g,白术15 g,巴戟天15 g,白芍15 g,薏苡仁20 g,麦冬20 g,黄连10 g。共7剂,煎服法同前。于是嘱患者予以前方进行加减继续服用至下一月经周期。
2024年4月20日电话随访,LMP:2024年4月15日至就诊时未断,该次月经期间无经前腹泻及经行腹痛,月经量、色、质常,畏寒、手足凉及入睡困难均明显好转。
按:患者素体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见畏寒肢冷;腰府失于温阳,故见腰膝酸软;虚寒内生,寒主收引、凝滞,导致胞脉瘀阻,寒凝血瘀,“不通则痛”,故见小腹绞痛;平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而“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故见经前乳房胀痛、两胁疼痛、烦躁易怒;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行不畅,加重瘀血,阻滞胞宫,故见痛经剧烈,甚至昏厥,月经量少夹有血块;肝郁乘脾,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故见经前腹泻;肾水亏虚于下,不能上济心火,加之肝郁日久化火化热,热扰心神,故见入睡困难;下焦虚寒,湿郁化热,故见带下色黄。舌质紫红、苔薄黄提示血瘀有热,脉细滑尺弱左显提示肾虚。故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以疏肝解郁、交通心肾、温经化瘀,佐以舒肝养血止痛。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直折,清心火、除郁热;阿胶、白芍、玄参、地黄共用,滋肾阴、填精血,同时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玄参滋阴降火;干姜性热,一方面温通经脉散寒,另一方面制约黄连、黄芩的苦寒之性,以防加重瘀阻,与黄连配伍,寒热并用,调和阴阳;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顾护脾胃。全方滋阴清火、交通心肾、寒热平调、化瘀止痛,使肾水得充,虚火得降,下寒得温,瘀血得化,冲任调畅,痛经自止。
4.2. 崩漏
薛某,女,43岁,2024年11月14日以“阴道不规则流血4月余”为主诉初诊(已获得病人知情同意)。月经16
天,既往月经规律,量多,夹有血块,痛经(+),伴腰酸、乳房胀。LMP:2024年
11月12日至今。刻下见:阴道流血量多,色红夹有血块,无痛经,伴腰骶酸痛。平素情绪焦虑易怒,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饮食可,小便常,大便溏。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右细滑左沉细。2024年9月26日在黑龙江省某三甲医院行阴式超声检查得:子宫前位,内膜11.3 mm,宫颈回声欠均匀,于宫颈部可探及多个无回声团,较大者为7 * 6 mm,提示子宫肌层质地不均,子宫内膜回声欠均匀,宫颈多发纳囊,右侧卵巢囊性回声。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崩漏,心肾不交证。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化瘀止血。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地黄20 g,黄芩15 g,黄连20 g,白芍15 g,肉桂10 g,卷柏15 g,茺蔚子15 g,三七10 g,煅牡蛎30 g,莪术10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温服。
2024年11月18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1~2天阴道流血量较多,有较多血块,伴腹痛,昨日阴道流血量较前减少,无血块,腰痛甚。舌质紫红,苔薄白,舌下络脉紫,脉细关滑。予前方改肉桂5 g,加马齿苋30 g,地榆炭20 g,焦山楂15 g。共7剂,煎服法同前。
2024年11月25日三诊,患者自诉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血止6日,腰痛,咽干,稍有小便频数,仍有入睡困难。舌质暗稍紫,舌苔薄白,舌下络脉青紫,脉沉细关滑尺弱。予前方减去卷柏、茺蔚子、地榆炭及三七,加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夏枯草30 g,槲寄生20 g,阿胶(烊化) 10 g,玄参30 g,桔梗15 g,甘草5 g。共14剂,煎服法同前。
2024年12月9日电话随访,患者自诉现腰痛及小便频数好转,无阴道流血,可正常入睡,精神状态佳,余无不适。
按:患者年属七七,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肾阴亏虚于下,不能上济于心,使心火独亢于上;心火不能下温于肾,使肾水寒凝,心肾不交,阴阳失调,冲任二脉失于固摄致经血非时而下,故见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多;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腰骶失养,故见腰骶酸痛;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下移胞宫,迫血妄行,故见流血量多、血色红;心主神明,热扰心神,故见情绪焦虑易怒,同时心肾不交,阴不敛阳,阳不入阴,故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则经络不通,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故见经血夹有血块、痛经、乳房胀;瘀血日久,新血不得归经,或肝郁日久化热,热扰冲任,加重热迫血行,故见经血淋漓不尽;肝木克脾土,加之长期失血,气随血脱,致脾气亏虚,脾主统血,气虚失摄,则血溢脉外;脾虚运化失职,水湿下注,故见大便溏薄。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右细滑左沉细亦提示。故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化瘀止血。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直折,清心火;肉桂辛热,少量用之,引火归元、温肾助阳,与黄连相伍,使心火得降,肾阳得复,肾水上承,心肾相交;地黄、白芍滋阴养血,填补肾阴肝血;三七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卷柏炒炭化瘀止血,煅牡蛎收敛固涩,止血安神;莪术与茺蔚子配伍破血行气、化瘀通经,使瘀血得消,新血得生,脉络通畅。全方交通心肾、攻补兼施、清补结合、止化同行,使水火既济,疏肝健脾,瘀去热清,冲任得固,血自归经,崩漏自止。
4.3. 围绝经期失眠
孟某,女,53岁,2023年9月14日以“入睡困难、烘热汗出1月余”为主诉初诊(已获得病人知情同意)。月经14
天。刻下见:入睡困难,烘热汗出明显,口干,手心热,足凉,小腹凉,久立或久
行后周身不适、心慌肢软,饮食正常,小便黄,大便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右关滑寸尺弱,左细滑尺稍弱。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心肾不交证。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芩10 g,黄连5 g,白芍15 g,肉桂5 g,地黄20 g,天花粉30 g,煅牡蛎20 g,柴胡10 g,阿胶(烊化) 10 g。共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温服。
2024年9月20日二诊,患者自诉烘热汗出较前减轻,睡眠状况稍好转,小腹凉,目干,近日小便黄,大便溏,小便黄。舌质稍红,苔少,脉有细关尺滑,左细关滑。予前方加菊花15 g,枸杞子15 g,干姜5 g。共5剂,煎服法同前。
2024年9月25日三诊,患者自诉现小腹凉减轻,视物较以往清晰,胃脘稍有不适,小便黄,大便常。舌质紫红,苔薄,脉细缓右尺弱关滑。予前方改黄连10 g,干姜10 g,加肉豆蔻15 g,五味子15 g。共10剂,煎服法同前。后又于门诊随证加减治疗,复诊后精神佳,睡眠正常,烘热汗出明显好转。
按:患者因年逾七七,天魁讲解,肾精亏虚为本病之根。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独亢,扰乱心神,水火不济,心肾不交,故见入睡困难、心神不安;肾阴亏虚,阴不维阳,虚阳外越,迫津外泄,故见烘热汗出;虚火灼伤津液,故见口干、小便黄;虚火循经外泄,故见手心热;肾阴亏虚日久,损及肾阳,不能温煦胞宫、濡养四肢,故见足凉、小腹凉;肾主骨生随,肾精亏虚,筋骨失养,且久立久行耗伤气血,故见周身不适、心慌肢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提示虚火未大伤阴血,热象未入血分;脉右关滑寸尺弱,左细滑尺稍弱提示中焦郁滞,阴虚有热,心肾不足。故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引火归原。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直折,清心火,除烦安眠;白芍酸甘化阴,敛阴和营,阿胶、地黄补血养阴,三药合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填真阴,涵养下焦肾水,使肾水得充而上济心火,心火得降则神自安;肉桂,性辛热,既能引火归元,引上越之虚火下归于肾,温煦下元,又与黄连配伍,合“交泰丸”之意,交通心肾;天花粉清热生津,以解口干;煅牡蛎咸寒质重,既重镇潜阳安神,又收敛止汗;柴胡疏达肝气,调畅气机,防诸药滋腻壅滞,解久病之郁。全方清上温下,滋阴与泻火同施,潜阳与引火并行,使心火得降,肾水得充,浮越之虚阳得潜,下焦之虚寒得温,阴阳调和,神魂自安,不寐自愈。
5. 小结
黄连阿胶汤全方清热与滋阴并用,泻火与养血相融,体现了“泻南补北”及“交通心肾”的理念,诸药相伍,共奏滋阴降火、除烦安神、交通心肾之效。在现代临床上其不仅用于不寐、郁证、糖尿病、崩漏、痛经等,亦用于治疗产后病[14] (如产后发热、怔忡)、男科疾病[15] (如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口疮[16]、胃肠道疾病[17] (如胃痛、呕吐、痢疾)等,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维模式,为妇科疾病及其他临床病证提供了治疗思路,扩大了其治疗范围。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