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向深水、深层及非常规领域拓展,钻井作业面临的地层压力环境日益复杂[1] [2]。尤其是在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页岩气储层及老油田开发调整井中,普遍存在异常低压地层。这类地层通常具有低破裂压力梯度、高孔隙压力敏感性和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极易在钻进过程中发生钻井液漏失,严重时导致循环失返[3] [4]。与此同时,现代钻井高度依赖随钻测量(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 MWD)和随钻测井(Logging While Drilling, LWD)技术实现地质导向、轨迹控制和工程参数监测。MWD系统作为核心工具,其信号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钻井效率与安全。
目前主流的MWD信号传输方式为泥浆脉冲遥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井下脉冲发生器周期性改变钻柱内钻井液流动截面,产生压力波动(压力脉冲),该脉冲沿钻井液介质以声波形式向上传播至地面立管,由安装在立管上的压力传感器接收并解码[3]。然而,在低压地层发生严重井漏甚至失返的情况下,该信号传输机制常常失效,表现为地面系统长时间收不到任何有效信号或信号信噪比极低,无法解码。这一现象不仅造成实时数据中断,还可能误导司钻判断井下状况,延误事故处理时机。
尽管现场技术人员普遍认识到“漏失导致MWD无信号”的经验规律,但对其内在机理缺乏系统性分析与理论支撑。现有文献多集中于MWD信号衰减模型、噪声抑制算法[5]或新型传输技术(如电磁波、声波)的探讨[6],而针对“漏失–失返-MWD失效”这一特定工况的成因分析较为匮乏。因此,深入研究低压钻井井漏失返后MWD无信号的物理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能为现场提供科学的应对方案。
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梳理典型现场案例,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井漏失返条件下MWD信号中断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可行的技术对策,为复杂地层高效安全钻井提供技术支持。
2. 现场案例背景
某区块位于中国西部前陆盆地,目标层位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深约6000米。该地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裂缝–溶洞极为发育,地层压力系数低至0.85~0.95 g/cm3,属典型低压易漏地层。在A-1H水平井钻探过程中,当钻头进入目的层约200米时,发生严重井漏,漏速高达40 m3/h,随后发展为完全失返状态——即泵入的钻井液全部漏入地层,井口无任何液体返出。
在此期间,MWD系统(采用负脉冲泥浆脉冲器)信号迅速减弱,约15分钟后完全中断。地面监控系统持续显示“无信号”状态,即便调整脉冲器工作模式(如增强信号强度、降低传输速率),仍无法恢复通信。司钻被迫停止钻进,进行堵漏作业。经过近30小时的桥浆堵漏和承压堵漏,成功封堵漏失通道,恢复部分循环后,MWD信号随即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续钻进中,每当接近已知漏层或出现轻微漏失时,MWD信号均出现明显延迟或中断现象,证实了井漏与MWD信号丢失之间的强相关性。该案例凸显了在低压易漏地层中保障MWD信号连续性的紧迫性。
3. MWD信号传输基本原理
MWD系统主要依赖三种信号传输方式:泥浆脉冲、电磁波和声波。其中,泥浆脉冲技术应用最广,尤其适用于大斜度井和水平井[1] [6]。
3.1. 泥浆脉冲传输机制
泥浆脉冲MWD通过井下脉冲发生器(通常为转阀式或旁通阀式)在钻柱内部周期性地制造局部节流,从而在钻井液中产生压力波动[7]。这些压力波以近似声速(约1200~1500 m/s,取决于流体性质)沿钻柱内和环空中的钻井液介质向上传播[5] [8] [9]。地面压力传感器(通常安装在立管上)检测到这些微小的压力变化(幅度通常为5~50 psi),经滤波、放大和数字信号处理后解码为工程与地质数据[7]。
信号传播路径主要有两条:① 内流道路径:压力波沿钻杆内部向上传播。② 环空路径:部分能量通过钻头喷嘴进入环空,沿环空向上。
由于内流道路径阻抗较低,信号衰减较小,是主要传输通道。
3.2. 信号衰减因素
理想情况下,压力脉冲应能完整传至地面。但在实际钻井中,信号会因多种因素衰减:
① 粘滞耗散:钻井液粘度导致能量损失。
② 摩擦阻力:管壁摩擦消耗波能。
③ 分支干扰:钻具接头、稳定器等造成反射与散射。
④ 噪声干扰:泥浆泵、振动筛等设备产生背景噪声。
⑤ 气体侵入:气液两相流显著降低声速并增加衰减。
在正常循环条件下,现代MWD系统可通过编码优化和信号增强技术克服大部分衰减[9]。然而,当发生严重井漏导致失返时,上述机制被严重破坏,信号传输面临根本性挑战。
4. 井漏失返对MWD信号的影响机理
当钻井液大量漏失并发展为失返时,井筒内的流体动力学环境发生剧变,直接影响MWD压力脉冲的生成、传播与接收。以下从四个层面系统分析其作用机理。
4.1. 循环通道破坏与信号路径中断
在完全失返状态下,泵入的钻井液全部漏入地层,井筒内无法形成连续的液柱回路[2]。此时,钻杆内部虽有流体流动(由泥浆泵驱动),但环空中液面可能降至极低水平,甚至在漏失点以下形成“干段”。
这种非完整循环体系导致:
① 环空信号路径断裂:传统认为环空也参与信号传播,尤其在复杂井眼中。一旦环空液面过低,该路径即被切断。
② 内流道压力波反射增强:在液–气界面或液–固界面(如裸眼井壁),压力波会发生强烈反射。若钻杆内液柱不连续或存在气穴,脉冲信号在传播途中被多次反射、折射,能量迅速耗散。
③ 信号源下游阻抗突变:脉冲发生器产生的压力扰动需通过稳定介质传播。失返导致井底压力骤降,钻头处压力边界条件不稳定,影响脉冲生成质量。
4.2. 液柱高度下降与静液柱压力降低
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10],井底压力
,其中
为静液柱压力。失返时,环空液面h大幅下降,
显著降低,可能导致井底欠平衡,进一步加剧漏失。
更重要的是,液柱高度直接影响压力波的传播特性:
① 声速降低:钻井液中混入气体或液柱缩短会导致整体声速下降,信号传播速度变慢且不稳定。
② 衰减系数增大:实验表明,气液两相流的声波衰减系数远高于单相液体。即使少量气体侵入,也会使信号强度呈指数级衰减[6]。
③ 驻波效应:在短液柱系统中,压力波易在上下边界间形成驻波,干扰原始信号频率,造成解码失败。
4.3. 钻具与井眼几何变化对波传播的影响
在失返工况下,钻具可能处于“坐卡”或“轻载”状态,钻具弯曲、偏心程度增加。同时,由于缺乏环空流体润滑,钻具与井壁接触应力增大,局部摩擦加剧。
这些机械变化对压力波传播的影响包括:
① 管壁阻尼增加:钻具振动受阻,导致压力波能量更多地被管壁吸收而非有效传递。
② 传播路径畸变:钻具弯曲改变了压力波的轴向传播路径,引入额外散射损失。
③ 共振频率偏移:钻柱系统的固有频率因边界条件变化而改变,可能使MWD信号频率落入共振抑制区。
此外,若漏失发生在大斜度段或水平段,井眼轨迹本身就会引起信号多重反射与干涉,失返进一步恶化此效应。
4.4. 地面接收系统灵敏度下降
即使微弱信号勉强传至地面,其可检测性仍受接收系统限制。在失返状态下:
① 立管流量趋近于零:泥浆泵虽在运行,但输出流体全部漏失,立管中几乎无流动。地面压力传感器依赖流体流动带来的动态压力变化来捕捉信号。当流速过低时,传感器信噪比急剧下降。
② 背景噪声相对增强:在低流量工况下,泥浆泵本身的脉动、设备振动等噪声成分占比上升,淹没微弱的MWD信号。
③ 传感器响应滞后:部分压力传感器在低频或静态压力下响应迟钝,难以捕捉快速变化的脉冲信号。
综上所述,井漏失返通过破坏循环完整性、降低液柱高度、改变钻具状态和削弱地面接收能力等多重途径,共同导致MWD信号无法有效传输与识别。
5. MWD信号传输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
为量化上述影响,本文构建了一简化的MWD信号传播一维模型。
5.1. 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
将钻柱内流体视为可压缩流体,满足一维非定常流方程。忽略温度变化,假设流体密度
和体积模量K恒定。脉冲发生器简化为在位置
处施加的周期性压力扰动
。地面传感器位于
,接收压力信号
。井底在失返时设为开放边界(压力恒定或自由流出)。
控制方程[9]为:
(1)
(2)
式中,
为声速,v为流速。
模型参数设置:井深:3000 m;钻井液密度
:1200 kg/m3;体积模量K:1.8 GPa→声速 ≈ 1400 m/sc ≈ 1400 m/s;脉冲频率:2 Hz (典型MWD工作频率);脉冲幅值:初始扰动
= 20 psi ≈ 138 kPaΔP = 20 psi ≈ 138 kPa;脉冲发生器位置:距井底10 m (x = 2990 m);地面传感器位置:x = 0。
边界条件:上端(地面):压力恒定
,或设定为自由流出;下端(井底):正常工况:封闭边界(无流动);失返工况:开放边界(自由流出,压力恒定)。
初始条件:全井段静止,压力分布为静水压力梯度。数值求解采用有限差分法(Lax-Wendroff格式),时间步长
= 10−4 s,
= 10−4 s,空间步长
= 1 m。
5.2. 模拟结果
图1正常与失返工况下地面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波形对比。横轴为周期,纵轴为幅度。可见失返工况下信号幅值显著降低,波形上升沿变缓,出现明显畸变。
图2不同工况下压力脉冲幅值随传播距离(井深)的变化。横轴为距脉冲源的周期,纵轴为相对幅值。随着井深增加幅度降低,而失返工况衰减速度远快于正常工况,在2225 m处已衰减至不足50%。
结果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在失返工况下:
① 地面接收到的信号幅值衰减超过90%,远高于正常工况的约30%;
② 波形畸变严重,上升时间增加,不利于数字解码;
③ 该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失返导致的介质变化显著削弱了信号强度与保真度。
(a) 正常工况
(b) 失返工况
Figure 1. Comparison of ground pressure signal waveforms under normal and non-return conditions
图1. 正常与失返工况下地面压力信号波形对比
(a) 225 m正常工况下
(b) 2225 m正常工况下
(c) 2225 m失返工况下
Figure 2. Signal amplitude attenuation curve along well depth
图2. 信号幅值沿井深的衰减曲线
6. 应对策略与技术建议
针对低压钻井井漏失返导致MWD无信号的问题,需采取综合措施,从预防、监测到应急处置全方位应对。
6.1. 优化钻具组合与MWD配置
选用正脉冲系统:正脉冲通过短暂关闭钻杆内通道产生正压脉冲,对下游流动状态依赖较小,在低循环效率下表现更稳定[11]。
缩短MWD短节位置:将MWD仪器尽量靠近钻头,减少信号传播距离,降低衰减。
避免使用大外径稳定器:减少环空堵塞风险,保持环空流通性。
6.2. 采用替代信号传输技术
电磁MWD (EM-MWD):利用地层作为导电介质,通过低频电磁波传输数据,不受钻井液循环影响,特别适用于失返或空气钻井。但受限于地层电阻率和传输距离[12]。
声波MWD:通过钻具本体传播声波信号,不依赖流体介质,但易受钻具振动干扰,技术尚不成熟[13]。
存储式测井 + 短传技术:在预计漏失井段采用记忆式测井,钻至安全井段后再短传数据。
6.3. 强化漏失预防与即时处理
精细压力预测:利用地震、邻井资料精确预测地层压力与破裂压力,设计合理钻井液密度窗口。
分级堵漏预案:准备不同粒径的堵漏材料(如云母、坚果壳、纤维),实施“随钻堵漏”或“桥浆堵漏”。
控压钻井(MPD):采用主动式控压系统,维持井底压力略高于孔隙压力但低于破裂压力,减少漏失风险。
6.4. 信号管理与操作优化
间歇式信号发送:在失返期间暂停常规数据传输,仅在必要时发送关键指令(如停泵、起钻),减少无效能耗。
增强地面滤波算法:采用自适应滤波、小波去噪等技术提升低信噪比条件下的信号提取能力。
多传感器融合:结合立管压力、泵冲、扭矩等参数间接判断井下工具状态。
7. 结论
本文系统分析了低压钻井发生井漏失返后MWD无信号的根本原因,得出以下结论。
核心机理在于循环体系破坏:失返导致井筒内无法形成有效液柱回路,泥浆脉冲的传播路径被切断或严重劣化,是信号中断的直接原因。
多重因素协同作用:液柱高度下降引起声速降低与衰减加剧;钻具与井眼几何变化导致波传播路径畸变;地面接收系统因流量不足而灵敏度下降,共同构成MWD信号失效的复合机制。
理论模型得到验证:通过简化流体动力学模型模拟,证实失返工况下MWD信号幅值衰减超过90%,波形严重畸变,难以被地面系统识别。
提出综合应对策略:建议优先采用电磁MWD或正脉冲系统,优化钻具设计,强化堵漏技术,并结合智能信号管理手段,以保障极端工况下的数据连续性。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开展全尺寸物理模拟实验,量化不同漏失程度对MWD信号的影响阈值,并探索人工智能在信号恢复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推动复杂地层智能钻井技术的发展。
基金项目
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YKJCX2420128-井漏段MWD信号传输通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