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网络社会支持与维度构建
Defining Network Social Support and Dimension Construction by Applying Rodgers’ Evolutionary Concept Analysis Method
摘要: 目的:探讨网络社会支持与传统社会支持的概念差异,并运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构建一个更为精细和全面的网络社会支持维度模型。方法:运用Rodgers的演化概念分析法,系统梳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Web of Science及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网络社会支持的相关文献。结果:相较于“社会支持”等概念,“网络社会支持”在属性与特征上展现出独特差异,并且越来越获得了各个领域广泛认可。它具备独特性、综合性、动态性、可评估性及发展性等特征。结论:本研究对网络社会支持概念进行了术语化的解释与表述。明确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区分其与传统社会支持的差异;构建包含多个维度的网络社会支持维度模型,并对各维度进行详细解释和操作化定义;初步探讨各维度网络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网络社会支持相关研究提供清晰的概念框架和测量工具,并为深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ceptual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social support and traditional social support, and to construct a more refined and comprehensive model of online social support dimensions using Rodgers’ evolutionary concept analysis method. Methods: Rodgers’ evolutionary concept analysis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relevant literature on online social support from databases such as CNKI, Wanfang, VIP, Web of Science, and PubM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cepts like “social support”, “online social support” shows unique differences in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gained wide recognition in various fields. It possesses features such as uniqueness, comprehensiveness, dynamics, assessability, and development.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terminological explan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online social support. It clarifies the concept definition of online social support and distinguishes it from traditional social support;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online social support dimensions, and provides detailed explanations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for each dimension; and preliminari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dimension of online social support and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tion. It provides a clear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measurement tool for future research on online social support and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f online social support on individuals.
文章引用:穆茂容, 王健翔, 张嘉跃, 高云. 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网络社会支持与维度构建[J]. 护理学, 2025, 14(11): 2104-2116. https://doi.org/10.12677/ns.2025.1411281

1.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会支持(Online Social Support)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情感、资讯和实质性帮助的重要方式。网络社会支持不仅突破了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时空限制,而且通过多样化的在线平台(如社交媒体、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为个体提供了更为广泛和便捷的支持网络。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网络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疾病管理、职业发展、教育学习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传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朋友和社区等,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社会支持逐渐兴起,成为人们获得帮助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方式[2]

网络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研究表明,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个体的孤独感、焦虑和抑郁情绪[3]。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网络支持群体为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提供了匿名的安全交流空间,使他们分享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4],此外,网络社会支持也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患者通过在线社区获取疾病相关信息、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5]

网络社会支持的研究意义在于其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深远影响,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传统的支持网络逐渐向虚拟空间延伸,形成了新的社会支持形态。这种新型的支撑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得支撑的途径,而且在积累和分配社会资本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作用是:运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弱关系网可以为个人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和资源,从而推动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6]。此外,网络社会支持还为边缘群体(如LGBTQ + 群体、移民群体等)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连接和归属感,网络社会支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个体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广泛的社会资源[7]。但目前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定义和维度划分尚存争议,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对其作用机理的理解,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入研究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内涵和维度构成,应具有重要意义[8] [9]

然而,尽管网络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争议。Rodgers的演化概念分析法(Evolutionary Concept Analysis)为界定和澄清这一复杂概念提供了方法论支持。通过系统梳理网络社会支持的内涵、属性、前因和后果,对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并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社会支持维度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以网络、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online social support、traditional social support Rodgers’ Evolutionary Concept Analysis、conceptual model、dimensional construction、mental health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和CINAHL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3月12日。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1) 社会网络支持的实证研究,2) 理论框架论文,3) 系统评价,4) 中英文文献。

排除标准:1) 会议摘要,2) 新闻报道等非学术文献,3) 未明确涉及网络社会支持(如仅研究线下支持),4) 无概念分析相关内容(如纯技术开发论文)。

研究内容包括网络社会支持的定义性特征、相关因素和结局指标;语言为中文或英文。根据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要求,纳入文献量超过初检总量的20% (166/1528 = 10.9%),但因绝对数量 > 30篇(Rodgers建议的最低阈值),满足概念分析可靠性要求[10]。文献覆盖1998年(首个网络支持研究出现年份)至2025年的演进过程,符合概念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原则[11]

2.3. 文献筛选与结果

由2名培训合格的研究人员独立根据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软件进行重复文献剔除,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进行初筛,阅读全文进行复筛,并进行交叉核对,意见不一致时由第3名研究人员进行评定,文献筛选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本研究检索后共得到共获得1528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后获得1102篇,根据题目和摘要筛选后保留217篇文献,阅读全文后保留166篇文献,符合Rodgers概念分析法文献数量要求。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4. 文献分析

以Rodgers概念分析法为框架进行分析,包括选择感兴趣的概念、收集数据、确定应用情境、区分相关概念、确定属性特征和案例、分析前因和后果、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启示等步骤。文献收集与分析由2名研究者分开进行,结果不统一时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判断。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的实施步骤见表1

Figure 1. Literature screening process

1. 文献筛选流程

Table 1.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Rodgers evolutionary conceptual analysis method

1. 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

内容

本研究对应内容

步骤一

确定并命名感兴趣的概念

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演化)

步骤二

数据收集,确定样本

系统检索,筛选相关文献

步骤三

确定属性特征

网络社会支持的属性特征

步骤四

分析前因和后果

网络社会支持的先决条件和后果

步骤五

区分相关概念

区分网络社会支持与传统社会支持

步骤六

为目标概念确定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的确定和分析

步骤七

为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假设和启示

为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假设和启示

3.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支持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卡普兰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的情感、信息和物质等方面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帮助[12],这种帮助可以增强个体的应对能力,并减少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社会支持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可分为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和评价支持等几大类[13]。情感支持是指个体感受到的关心、爱护和理解;工具性支持是指他人提供的实际帮助,如物质资源或劳务;信息支持是指他人提供的建议、指导和反馈;评价性支持是指他人对个体能力和价值的肯定。社会支持的测量方法也多种多样,常用的量表包括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SSQ) [14]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15]

关于社会支持如何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存在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社会支持缓冲模型和社会支持主效应模型。社会支持缓冲模型认为,社会支持主要在个体面临压力时发挥作用,通过减轻压力对个体的负面影响来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16]。换言之,社会支持起到的是“缓冲”作用,只有在高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的益处才能显现。而社会支持主效应模型则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无论个体是否面临压力,社会支持都能直接促进个体的健康水平[17]。这两种模型各有侧重,但在解释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支持概念、类型、测量方法以及相关理论模型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社会支持在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为后续探讨网络社会支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4. 概念分析

4.1. 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网络社会支持(Online Social Support)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支持理论的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面对面社会支持逐渐向虚拟空间延伸,形成了新型的支持形式。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支持的基本功能,如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18]。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的兴起,网络社会支持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涵盖了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陪伴支持等多个维度,与传统社会支持相比,网络社会支持具有匿名性、可及性、跨地域性等特点,使得个体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支持,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19]

在中国,网络社会支持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的研究多聚焦于网络社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0],而近年来则扩展到慢性病管理、职业发展和教育等领域[21]。网络社会支持的演化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的推动,也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

目前,关于网络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社会支持的维度划分。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社会支持的维度进行了划分,例如,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陪伴支持,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提出了更细致的维度划分,如工具性支持和评价性支持[22]。二是网络社会支持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内容分析等。问卷调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例如,一些研究者采用了修订版的社会支持量表来测量网络社会支持[23]。三是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例如,提供情感支持可以缓解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24],提供信息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25]

然而,目前关于网络社会支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如网络社会支持维度划分标准不统一,部分研究对网络社会支持维度划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网络社会支持的测量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问卷调查无法完全反映个体获得的实际支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的维度划分和测量方法,深入挖掘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作用。

4.2. 网络社会支持的发展简史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将传统社会支持的概念迁移到网络环境,强调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渠道所提供的支持作用。例如,McKenna和Bargh [26]认为,互联网能够克服地理限制,为个体提供更广泛的社会连接,从而增强社会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网络社会支持的独特性,引入了Granovetter的“弱连接”理论,强调网络中弱连接在信息获取和社会资源动员中的重要作用[27]。之后Walther提出了“超人际理论”,认为在网络环境中,个体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呈现自我,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吸引力和支持度[28]。此外,也有学者开始关注网络社会支持的负面影响,如网络成瘾、信息超载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社会支持的效果减弱[29]

近年来,研究者更加注重网络社会支持的结构、功能和影响机制,逐渐从关注支持的“量”转向关注支持的“质”,强调网络社会支持的类型、来源和接受者的特点对支持效果的影响[30]。此外,跨文化研究也日益增多,旨在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31],通过梳理这些不同时期的观点,对网络社会支持概念的演进过程有了更全面的把握,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4.3. 网络社会支持与传统社会支持的区别

网络社会支持与传统社会支持虽然都旨在提供情感、信息和工具性帮助,但两者在来源、形式和作用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社会支持主要来自面对面的互动,例如家庭、朋友和社区[32]。这种支持往往具有地域性和稳定性,个体能够从中获得长期的情感慰藉和实际援助,但传统社会支持的局限性在于其覆盖范围可能较窄,且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可能面临支持网络瓦解的风险。

相比之下,网络社会支持突破了时空限制,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人建立联系,这种支持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在线论坛、社交媒体和虚拟社区等。网络社会支持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共享,还可以促进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和表达自我[33],而且网络社会支持具有匿名性和可选择性,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支持来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但网络社会支持也存在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网络欺凌、隐私外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潜在的风险[34]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支持形式,网络社会支持具有传统社会支持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和优势,在扩大社会支持来源和形式的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更为灵活、更具个性化的支持选择,社会支持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支持形式。因此,深入研究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和作用机制,对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4.4. 替代术语和相关术语

4.4.1. 替代术语

在文献中,网络社会支持常被其他术语替代或交叉使用,例如:虚拟社会支持(Virtual Social Support):强调支持行为发生的虚拟环境[35];在线支持(Online Support):侧重于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支持形式[36];数字社会支持(Digital Social Support):突出技术支持在其中的作用[37]

4.4.2. 相关术语

网络社会支持与以下术语密切相关: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网络支持是社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在线互动积累资源[38]。网络互动(Online Interaction):是网络社会支持的基础行为[39]。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网络社会支持的重要影响领域[40]

4.5. 属性与内涵

4.5.1. 独特性(Uniqueness)

网络社交支持打破时空限制,支持者与被支持者之间完成互动,无须面对面接触[41],例如抑郁症患者无暴须露身份,就可以通过匿名论坛获得情感支持。匿名性也降低了社会评价焦虑,使得敏感话题(如自杀倾向、性少数族群认同)的讨论成为可能[42],但要注意的是,匿名性可能导致支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实的信息可能会误导求助者[43]。最新研究指出,加密通信技术(如端到端加密)进一步加强了隐私保护,使支持过程更加安全[44]

4.5.2. 综合性(Comprehensiveness)

网络社会支持涵盖多种支持类型,包括情感支持(如安慰和鼓励)、信息支持(如疾病管理建议)、工具性支持(如实际帮助)和陪伴支持(如虚拟社群活动) [45]。近年研究新增“经验支持”(Experiential Support)类型,即患者通过分享疾病经历提供病友专属知识(如癌症治疗副作用应对),这种支持在传统线下场景中难以获得[46]。Meta分析显示,多类型支持协同作用时效果最佳,例如情感支持与信息支持结合可使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提升37% [38]

4.5.3. 动态性(Dynamism)

网络社会支持的形式和内容随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例如,从早期的论坛到如今的社交媒体直播,支持方式更加多样化[47]。COVID-19大流行期间,Zoom支持小组、AI情感聊天机器人(如Woebot)等新形式爆发式增长[48]。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短视频平台的即时互动(如抖音直播连麦)能激活大脑奖赏回路,其支持效果优于异步文字交流。但技术迭代也带来数字鸿沟问题,老年人可能被排除在新形式之外[49]

4.5.4. 可评估性(Assessability)

通过量化工具,如《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可以测量个体获得的支持水平[50]。《多维网络支持量表》(MNSS)新增对支持来源可信度的评估维度,涵盖专家认证、用户评分等指标[51]。生理指标(如心率变异性HRV)开始被用作客观补充测量,研究发现HRV与感知支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52]。但跨文化研究提示,东亚群体在量表作答时更倾向中庸选项,需进行项目反应理论(IRT)校准。

4.6. 前因变量和后果

4.6.1. 前因变量

技术可及性(Technology Accessibility):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是网络社会支持的前提。个体需求(Individual Needs):如孤独感、疾病状态或职业压力会促使个体寻求网络支持。社会文化背景(Sociocultural Context):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更倾向于通过在线社群获取支持[53]

4.6.2. 后果

1) 心理健康改善:网络社会支持可降低焦虑、抑郁水平,提升幸福感;2) 社会适应增强:如移民通过在线社群能快速适应新环境;3) 行为改变:如慢性病患者通过在线支持群体改善自我管理行为。

4.7. 案例

4.7.1. 典型案例:抑郁症患者的匿名论坛支持

一名抑郁症患者在匿名心理健康论坛中发帖倾诉其情绪困扰,获得其他用户的鼓励、共情与应对建议。该案例体现了网络社会支持的情感支持与信息支持维度,同时彰显其匿名性与跨地域性特征,属于典型的积极网络社会支持。

4.7.2. 边缘案例:社交媒体点赞与表情包互动

用户在社交媒体发布日常动态后获得大量点赞与表情包回复,虽未涉及深层情感或信息交流,但营造了一种陪伴感与社会存在感。此类互动属于网络社会支持的陪伴支持维度,但其支持强度较弱,属于支持行为的边缘形式。

4.7.3. 相反案例:网络欺凌与虚假信息误导

一名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上因外貌遭受恶意评论,导致其自尊心受损并产生社交回避行为;另有用户在某健康论坛中依据未经证实的偏方进行自我治疗,导致病情延误。这两个案例反映了网络社会支持的负面效应,包括评价支持的扭曲与信息支持的不可靠性,属于网络社会支持的“反面教材”,提示我们需警惕其潜在风险。

5. 网络社会支持维度模型的构建

5.1. 网络社会支持维度的识别

通过对Rodgers进化概念分析结果的深入解读,并结合互联网环境的独特性,识别网络社会支持的关键维度,网络社会支持不是传统社会支持的简单复制,而是以的新特征和表现形式呈现在虚拟空间中[54]。因此,维度的识别需要充分考虑网络互动的匿名性、跨地域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等特点。初步识别的网络社会支持维度包括:信息支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帮助解决问题)、情感支持(表达关心、同情和鼓励,缓解负面情绪)、工具支持(提供实际的帮助或资源,如软件、链接等)、评价支持(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评估)、陪伴支持(提供虚拟的陪伴感,减轻孤独感)。这些维度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例如情感支持往往伴随着信息支持,而工具支持则可能推动个体间的互动和联系[55]

当然,对网络环境下的维度进行分析,如信息支持的网络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在线论坛中的专业解答;情感支持的网络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点赞评论;工具支持的网络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云存储空间的共享。通过分析这些具体表现形式,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网络社会支持的内涵与外延,为后续网络社会支持维度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5.2. 构建网络社会支持维度模型

基于网络社会支持维度的识别,构建网络社会支持维度模型。在原有五个维度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引入“效价”子维度(积极/消极),以系统反映网络社会支持的双重性。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情感支持:包括积极(如共情、鼓励)与消极(如冷漠、攻击)两类情感反馈;

信息支持:涵盖准确、有用的信息(积极)与错误、误导性内容(消极);

工具支持:表现为有效资源援助(积极)与无效或欺诈性“帮助”(消极);

评价支持:可分为建设性反馈(积极)与贬低性、欺凌性评价(消极);

陪伴支持:包括真诚陪伴(积极)与表面化、疏离的互动(消极)。

此外,模型新增“风险维度”,用于标示各维度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如隐私泄露、网络成瘾、现实关系疏离、信息过载等,以更全面地反映网络社会支持的复杂性与双刃剑效应。

该模型更好地帮助理解网络环境中,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类型及作用机制。情感支持是指个体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所获得的关心、同情、理解、鼓励等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个体负面情绪、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信息支持指个体通过网络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与建议,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56]

工具支持是指通过网络获得的实际帮助,例如物质援助或技能指导,在应对具体生活挑战时尤为重要评价支持涉及来自他人的反馈和肯定,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57]。陪伴支持强调网络环境中个体所感受到的归属感和伴随感,减少孤独感和社交隔阂[58]

这种模型并不把各个维度看成是完全独立的存在,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比如情感支持的表达往往伴随着信息的传递,而提供工具支持也可能带来情感上的慰藉。因此,在实际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及其效价,以便更准确地评估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综合影响,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细化对各维度的操作化定义,为实证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测量指标。

5.3. 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探讨

进一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至关重要,情感支持与陪伴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个体在寻求情感慰藉的同时,往往也需要陪伴来缓解孤独感。信息支持也与工具支持密切相关,例如,当个体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时,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地指导工具的使用,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外,作为一种特殊维度,评估支持的有效性依赖于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共同作用,个体在接受评估意见时,如果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使意见的采纳度降低。同时,如果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作为基础,评估性意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将受到质疑,因此,各个维度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网络社会支持的整体效应。

6. 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影响

6.1. 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网络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研究表明,不同维度的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如焦虑、抑郁、孤独等,具体表现为:情感支持可以有效缓解个人的负面情绪,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而信息支持则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处理压力事件,提升自我效能感。

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并非绝对,过度依赖网络社会支持可能导致个体现实社会关系的弱化,反而加剧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此外,网络欺凌、负面评价等不良网络互动(即消极效价的支持)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增加焦虑抑郁风险,因此,需要辩证看待网络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其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而且,网络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不同类型网络社会支持的差异化影响,以及个体特征在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6.2. 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

研究显示,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不同维度的网络社会支持在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来自网络社区的陪伴支持,可以使个体的社交频率和社交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社会融入感增强。

此外,评价支持是指通过在线给予或认可的反馈获得的肯定,能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感与社会感,但过于依赖网络社会支持也会导致个体出现现实交往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社会隔离感的现象。特别是当个体主要接收到的是消极效价的评价支持(如网络贬低)时,会严重损害其社会自信和适应能力。因此我们不能一面倒地强调网络社会支持的社会适应性,也应当关注网络社会支持的潜在负面影响。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不同网络社会支持类型与不同社会适应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个体特征与社会环境的调节作用。总之,网络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潜在风险。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发现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明确了网络环境下与传统社会支持的区别,强调了其唯一性,从而定义了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

此外,构建了包含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支持、陪伴支持等多维度的多维度网络社会支持模型,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具象化了其内涵与外延。更重要的是,本研究通过引入“效价”子维度(积极/消极)和“风险维度”,系统整合了网络社会支持的潜在负面效应,使模型更具解释力与预警功能。实证研究表明,这些维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积极的情感支持显著降低了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而消极的信息支持(错误信息)则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最后,本研究发现,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交往,增强社会归属感,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网络社会支持或接收到消极效价的支持可能导致个体现实社会关系的疏远,从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是合理利用网络社会支持,平衡线上线下的社会关系,并提升对网络支持信息质量的甄别能力。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虽然本研究对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维度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论构建,对实证资料的验证还比较欠缺。今后的研究可以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使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其次,本研究主要关注一般人群的网络社会支持,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网络社会支持需求差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未来研究可针对特定人群的网络社会支持需求进行深入探讨,针对不同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策略。此外,本研究还需深化对网络社会支持影响机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引入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进一步揭示网络社会支持影响个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内在机制。

最后,考虑到网络环境的快速变化,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新兴的网络社会支持形式,例如基于虚拟现实的社会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支持等,并探讨其对个体的影响,特别是这些新形式中积极与消极效价的具体表现及其平衡策略。

参考文献

[1] Cohen, S. and Wills, T.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 Wellman, B., Haase, A.Q., Witte, J. and Hampton, K. (2001) Does the Internet Increase, Decrease, or Supplement Social Capital?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5, 436-45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Chen, L., Zilioli, S., Jiang, Y., Wang, X. and Lin, D. (2020)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hildren’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tress: An Examination of the Stress-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83, 51-6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4] 梁嘉贵, 刘均娥, 孙柳. 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老年人的社会参与[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4): 81-84.
[5] Harvey, A.G. and Aikman, S.N. (202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Mental Health: The Role of Motivations to Use Social Media, Mindfulness, and Self-Compass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Behavioral Science, 1-1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Sun, X., Yin, H., Liu, C. and Zhao, F. (2023)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Perceived Supervisor Social Support as Mediating Roles between Role Stress and Work Engagement among Chinese Clinical Nursing Teache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J Open, 13, e07330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7] Holt, J.M. (2018)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Patient Experience in Primary Care: A Concept Analysis. Nursing Forum, 53, 555-56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8] McNamara, N., Stevenson, C., Costa, S., Bowe, M., Wakefield, J., Kellezi, B., et al. (2021)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The Benefit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for Personal Well-Being.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0, 1379-140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9] Jeon, H.G., Lee, K.C., et al. (2020).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a Smoking Cessation 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 and Emotional Attitude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8, 1-10.[CrossRef
[10] Schmuck, J., Hiebel, N., Rabe, M., Schneider, J., Erim, Y., Morawa, E., et al. (2021) Sense of Coherence, Social Support and Religiosity as Resources for Medical Personnel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Web-Based Survey among 4324 Health Care Workers within the German Network University Medicine. PLOS ONE, 16, e025521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1] Osatuyi, B. and Dennis, A.R. (2024)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nd Fake News Believabilit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84, Article 11427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2] Nicassio, P.M. (2002) 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nd Intervention: A Guide for Health and Social Scientist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4, 694-69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3] Bowen, K.S., Uchino, B.N., Birmingham, W., Carlisle, M., Smith, T.W. and Light, K.C. (2014) The Stress-Buffering Effects of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Health Psychology, 33, 1440-144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4] Bearman, K.J. (2002) Assessing Friend Support of Adolescents’ Diabetes Care: The Diabetes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Friends Version.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27, 417-42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5] Zimet, G.D., Powell, S.S., Farley, G.K., Werkman, S. and Berkoff, K.A. (1990)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5, 610-61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6] 刘远军, 胡亚苹. 虚拟社区的网络社会支持研究——以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为例[J]. 科技传播, 2024, 16(24): 132-135.
[17] Manojlović, D. and Kopše, E.I. (2023) The Effectiveness of Aerobic Exercise for Pa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 Europe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yology, 33, Article No. 1142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8] Zhang, H., Jia, M. and Li, D. (2025) Social Support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s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Academic Stage. Current Psychology, 44, 6925-693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9] Morse, J.M., Hupcey, J.E., Mitcham, C. and Lenz, E.R. (1996) Concept Analysis in Nursing Research: A Critical Appraisal. Scholarly Inquiry for Nursing Practice, 10, 253-27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0] Hughes, M. and Duffy, C. (2018) Public Involvement in Health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A Concept Analysis. Health Expectations, 21, 1183-119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1] Butcher, H.K., Kagan, P. and Whall, A.L. (2006) Book Review: Strategies for Theory Construction in Nursing (4th Ed.).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19, 174-18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2] 王艺宝, 何兴月, 杨辉. 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护理职业韧性[J]. 护理研究, 2025, 39(4): 529-533.
[23] Burke, M. and Kraut, R.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book Use and Well-Being.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9, 37-41.
[24] Barak, A., Boniel-Nissim, M. and Suler, J. (2008) Fostering Empowerment in Online Support Group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 1867-188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5] 江洁汀, 孙洁, 吴彩琴, 等. 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怀旧疗法[J]. 护理研究, 2024, 38(14): 2451-2458.
[26] McKenna, K.Y.A. and Bargh, J.A. (2000) Plan 9 from Cyberspac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4, 57-7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7] 方勇, 崔佳, 范翠英, 等.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欺负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影响: 网络道德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黑暗人格的调节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 33(5): 775-781.
[28]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iesler, S., Mukophadhyay, T. and Scherlis, W. (1998)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1017-103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9] Naslund, J.A., Aschbrenner, K.A., Marsch, L.A. and Bartels, S.J. (2016) The Future of Mental Health Care: Peer-to-Peer Support and Social Media.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25, 113-12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0] 施杨, 顾志娥, 王林, 等. 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网络与认知功能间的中介效应[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5, 33(4): 132-135.
[31] Baron, R.M. and Kenny, D.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173-118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2] 邱雨菲, 杨芬, 吴曼, 等. 网络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25, 39(4): 685-689.
[33] Paquet, C., Whitehead, J., Shah, R., Adams, A.M., Dooley, D., Spreng, R.N., et al. (2023) Social Prescription Interventions Addressing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in Older Adults: Meta-Review Integrating On-The-Ground Resources.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5, e4021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4] Coulson, N.S., Buchanan, H. and Aubeeluck, A. (2007) Social Support in Cyberspace: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a Huntington’s Disease Online Support Group.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68, 173-17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5] Pérez, V.A.V., Cordón, O., Chica, M., et al. (2025) Social Network of Peer-to-Peer Accommodations for a Visu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 Tourism: The Case of the Canary Islands.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98, Article 102145.
[36] Starks, H. and Brown Trinidad, S. (2007) Choose Your Method: A Comparison of Phenomenology, Discourse Analysis, and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7, 1372-138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7] Rodgers, B.L. and Knafl, K.A. (2000) Concept Development in Nursing: Foundation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Saunders, 77-102.
[38] Ellison, N.B., Steinfield, C. and Lampe, C. (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 1143-116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9] 刘旸, 李丽婷. 虚拟网络健康互助群中成员获取社会支持与信息互动的研究[J]. 教育传媒研究, 2025(1): 77-82.
[40] Wawrzynski, S.E., Schaefer, M.R., Schvaneveldt, N. and Alderfer, M.A. (2021) Social Support and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A Scoping Review. Psycho-Oncology, 30, 1232-124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41] Wang, X., Abu Bakar Ah, S.H. and Azman, Z. (2024) Social Network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mong Community Corrections Offenders in China: A Pilot Study Report. Journal of Criminologic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11, 1-1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2] Xu, L., Sun, C., Li, X., Xiao, W. and Sun, B. (2025) Job Burnout, Career Satisfaction,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mong Chinese Teachers: A Network Analysis. School Mental Health, 17, 449-46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3] Smith, P.K., Mahdavi, J., Carvalho, M., Fisher, S., Russell, S. and Tippett, N. (2008) Cyberbullying: 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9, 376-38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44] 徐榕璟, 巴哈尔古丽· 阿卜来提, 贺旭妍, 等. 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我国老年人的家庭代际支持[J]. 上海护理, 2024, 24(9): 23-26.
[45] Fox, J. and Warber, K.M. (2014) Queer Identity Management and Political Self-Expression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 Co-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Spiral of Sil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5, 79-10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6] 蒋莹莹, 许勤, 蒋玲, 等. 护士职业心理韧性的概念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24, 39(4): 356-362.
[47] Read, R. (2025) Stay Home, Sustain Lives: Pandemic Support Networks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Sociology, 59, 144-16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8] 孔晶, 吴轩, 戴正香. 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膝骨关节炎病人自我管理[J]. 护理研究, 2025, 39(7): 1057-1061.
[49] Cutrona, C.E. and Russell, D.W. (1983)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An Examination of Four Meas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429-437.
[50] 杨晓晓. 大学生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6.
[51] Arenson, M., Bernat, E., De Los Reyes, A., Neylan, T.C. and Cohen, B.E. (2021) Social Support, Social Network Size,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Nine-Year Longitudinal Analysis from the Mind Your Heart 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35, 318-32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52] Pham, T., Lau, Z.J., Chen, S.H.A. and Makowski, D. (2021)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sychology: A Review of HRV Indices and an Analysis Tutorial. Sensors, 21, Article 399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53] Jiang, Y., Wu, X., Li, H., Xiong, Y., Knobf, M.T. and Ye, Z. (2025) Social Support, 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and Sleep Quality in Breast Cancer: A Moderated Network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74, Article 10279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54] 李诺, 王鑫, 梁诗雨, 等. 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癌症父母养育忧虑[J]. 护理与康复, 2024, 23(12): 43-47.
[55] Wayment, H.A., Laurila, K.A. and Baldwin, J.A. (2025) Support of Underrepresented and Early-Stage Faculty at a Research Center for Minority Institutions: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 over a Five-Year Period.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1-2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56] Knez, A., Makivić, I. and Jeriček Klanšček, H. (202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ntal Health of Slovenian Adolescents and the Support of Their Various Personal Social Networks. Slove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4, 85-9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57] Zhang, S.S., Zhang, W.H., Yong, S.H. and Chen, J.T. (2025) Network Analysis of Meaning in Lif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6, Article ID: 151025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58] 莫丽敏. 虚拟社群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深圳: 深圳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