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下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English Idiom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DOI: 10.12677/ml.2025.13111199, PDF, HTML, XML,   
作者: 王芳娣: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English Idioms Cultural Images Chinese Translation
摘要: 作为英语词汇的精华,英语习语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习语的文化意象更是富含文化蕴涵,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智慧。翻译英语习语中的文化意象时,不能简单寻求语言结构形式的对等,应力求在译文中再现英语习语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产生相同的跨文化共鸣体验。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针对英汉习语的文化意象差异,结合丰富的英语习语实例,探讨切实可行的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策略。
Abstract: As the esse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English idioms serve as carriers of culture, embodying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cultural images in English idioms are particularly rich in cultural significance, reflecting the unique wisdom of a nation. When translating the cultural images in English idioms, one should not merely seek equivalence in linguistic structural forms. Instea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recre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linguistic style of English idio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nabling reader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experience the same cross-cultural reso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pragmatic 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ultural images in English idioms with ample examples, addressing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imag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文章引用:王芳娣. 功能对等理论下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579-58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199

1. 引言

1.1. 英语习语及其特点

“习语是由固定的词组和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模块’,包括成语、谚语、典故、俗语等”[1]。习语在英语中大量存在,其形式多样、结构凝练、语义深刻、表达力强,在英语词汇中占重要地位。英语习语是特定的单词组合,其结构固定,其中的单词不能被替换或改换顺序。“习语一般是不可拆分的整体,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其语义超过字面意义的总和”[1]。很多英语习语的整体意义无法从构成习语的各单词字面意义得到预测,即使你认识习语中的每个单词,也无法推测习语语意。例如,under the weather的意思为“身体略有不适”,而不是其组成单词的字面意思之和。

习语是英语的核心,历经了长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习语常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习语的构成和语义具有很大的约定俗成性,而这种约定俗成性和习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2]。习语带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能折射出相应民族的历史文化,反映出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习语好似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心理、习俗和各类社会现象都可通过习语反映出来”[3]。因而,理解英语习语时,不能只看到习语字面的意义,应更多去了解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习语翻译也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传递和转换过程,更是文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1.2. 英语习语文化意象及其汉译

文化意象是在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其文化内涵是相对固定的。文化意象包含物象与寓意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文化意象具有形象性、比喻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英语习语是经过长期提炼、富含独特民族文化意象的语言。习语文化意象承载着相应民族的文化信息,凝聚了民族文化智慧。不同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造就不同语言中的习语文化意象差异。相同的物象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这就为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探讨习语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对文化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汉译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象的移植过程。翻译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时,通过对比英汉习语的文化意象异同,有时需保留文化意象,有时需置换文化意象,有时需增加或删除文化意象,需根据英汉习语的文化意象实际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通顺易懂且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1.3. 习语翻译文献梳理

习语及文化意象的翻译一直备受关注。许多学者如谭卫国[1]、邱能生&邱晓琴[2]、刘峥[4]等曾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英汉习语的翻译。

朱虹博&桂文婷[5]、原晓阳[6]等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探讨过汉语习语英译,其中有分类细化的汉语习语翻译研究,如平原春[7]研究表喜悦的习语、吴婷[8]研究外宣中的习语。张文俏[9]、胡伟[10]、郑维佳[11]、张鸿超[12]、翟艳[13]等学者研究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不少学者如顾建敏[14]、黄理坚[15]、王绍瑾[16]、舒奇志[17]、李占喜&何自然[18]、董成[19]等探讨了文化意象的翻译,胡良玉[20]研究了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处理。

但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对英语习语的文化意象汉译专门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已有的研究是在一些文献的部分内容中提及。本文将结合众多英语习语实例,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集中讨论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汉译方法。

2. 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对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的意义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被称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功能对等理论是他的翻译研究重大贡献之一。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自然、对等的语言来再现原文信息,让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领会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领会一致。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不拘泥于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而要更注重功能对等,英汉翻译的过程即寻求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因英汉民族在宗教信仰、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地理区域、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差异,英汉习语文化意象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各自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民族对相同的文化意象可能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导致了很多英汉习语的文化意象在形式或意义上不对等。同一民族文化中的人们对自己民族语言中的文化意象能心领神会,而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理解其他民族语言背后的独特文化意象时,尤其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不足时,则会出现理解偏差和交际障碍。

英汉习语间文化意象的缺失和错位,要求译者在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时,最大限度地在英汉习语的文化意象之间寻求功能对等和平衡,让汉语读者更准确地从习语意义和文化内涵去理解英语习语传达的意思。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蕴含深层文化信息的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按照功能对等理论,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时,译者不是简单寻求语言形式结构上的对等,应致力于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追求内容和文化上的功能对等,在保证译文语义忠实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保持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比喻形象和文化内涵,在汉语读者中产生与英语读者相似或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的效果或反应,即让汉语读者阅读译文时获得的感受与英语读者阅读原文时获得的感受一致,最终让汉语读者理解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真正内涵。

3.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方法

3.1. 直译法

直译法适用于英汉习语文化意象相同的情况。由于人类的经验以及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思维方式、生活日常、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共性和共识,这些也体现在习语表达上。英汉语言中有部分习语在语言形式、内容和修辞上几乎完全对等,在文化意象的物象和寓意上完全相同,即英汉习语的文化意象完全对等。汉译这类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时,采用直译法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能自然并完整传达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精髓,能完全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译文读者获得的阅读感受也与原文读者的一样,同时能完美保持英语习语的结构和比喻等修辞,使汉语译文形神兼备。

例如:walls have ears直译为“隔墙有耳”;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直译为“血浓于水”;time is money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a dark horse直译为“黑马”;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直译为“趁热打铁”;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直译为“滚石不生苔”;all rivers run into the sea直译为“百川归海”;silence is golden直译为“沉默是金”;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直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3.2. 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适用于英语习语的文化意象具有独特性、需将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移植至汉语的情况。英语习语中,有些习语文化意象源自自然环境、宗教、风俗、历史、神话和文学等各民族特定的文化,汉语中没有相似的习语文化意象,需将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直译移植至汉语。考虑到汉语读者可能不理解英语习语文化意象背后的文化涵义,直译后需通过添加注释来补充文化信息和阐明寓意。这类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直译加注释译法,能保留原文的英语习语文化意象,并注释出深层意义,让汉语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后的习语及其文化涵义,获得与英语读者对等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同时,直译到汉语的英语习语及文化意象能完全保留异域文化色彩,丰富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直译加注译法便于兼顾英语文化传播与英语习语理解准确性。

例如,英语习语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源于英格兰纽卡斯尔的地理特征,该地素以产煤著称,送煤到纽卡斯尔岂不多此一举,因此,这一习语常用来表示“多此一举”[21]。类似的英语习语还有carry owls to Athens (希腊首都雅典多猫头鹰,猫头鹰是雅典城的守护神),carry pepper to Hindustan (印度盛产胡椒)。但汉语里并没有类似的习语文化意象,汉语读者也不一定了解这个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背景知识,所以把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直译加注为“运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一方面直译以保留原文文化意象,另一方面加注释以帮助译文读者读懂深层含义,从而真正实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除了如上直译后加括号简短注释来补充习语实际意思,也可用脚注或尾注添加注释来详细说明习语相关的神话传说、地方历史文化或典故等文化背景知识。直译加注法让汉语读者有机会了解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渊源,也可丰富汉语词汇及文化。

更多此类实例如,Pandora’s box译为“潘多拉魔盒(指邪恶之源)”;meet one’s Waterloo译为“遭遇滑铁卢(喻惨败)”;the Trojan horse译为“特洛伊木马(指用于掩盖真实目的或意图的人或事)”;Achilles’ heel译为“阿喀琉斯之踵(致命弱点)”;olive branch译为“橄榄枝(象征和平)”;crocodile tears译为“鳄鱼的眼泪(假慈悲)”。

3.3. 套译法

套译法适用于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文化意象不同、却有相似形象比喻和相同喻意、译语中有相似的文化意象可替代的情况。因各民族生存环境、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等差异,英汉习语文化意象体现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即使英汉习语在语义和文化意象寓意上完全相同,英汉习语文化意象的物象也可能会不同。这类英语习语中的文化意象如果直译为汉语,则会因相同物象在英汉民族不同文化下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不同,而使直译后的译文难以为汉语读者理解或接受,也无法在汉语中构建起功能对等的文化意象。

因此,为实现习语翻译后英汉读者能获得相同的阅读感受,这类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时,要通过置换文化意象,直接套用喻体不同、喻意相同的汉语同义习语的文化意象来翻译,也就是在汉语中找到文化意象不同但功能基本对等的习语文化意象。这两个英汉习语尽管所含的文化意象不同,在语言形式上不对等,但两者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相同或相似,在各自语言中给读者的阅读感受大致相同,即在语言功能上基本对等,而且翻译后的译文不仅为译文读者所熟悉和接受,而且表达同样形象生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套译法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根据英汉习语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感知共通性,实现文化转译。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牛是农耕的重要角色,汉语中耕牛是吃苦耐劳、力大无穷的象征,汉语中很多习语含文化意象“牛”,而在英美传统文化中则是马承担很多相关角色,马跟人们生活关系密切,英语习语的对等表达常用horse这个文化意象。在汉译这类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时,需置换文化意象,把horse置换成“牛”,用套译法来实现功能对等,as strong as a horse译为“壮如牛”;eat like a horse译为“食量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译为“像老黄牛一样辛勤工作”;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译为“老牛不饮水,不能强按头”。

另如:laugh one’s head off 笑掉大牙;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这山望着那山高;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明珠暗投,对牛弹琴;look like a drowned rat像落汤鸡;speak of the devil说曹操,曹操就到;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竭泽而渔;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Every dog has his/its day风水轮流转,人人皆有得意时;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轻而易举;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如坐针毡;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rob Peter to pay Paul拆东墙补西墙;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3.4. 意译法

意译法适用于文化意象空缺、冲突或文化属性很强等情况。因英汉习语文化意象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属性,部分英语习语包含非常独特的文化意象,在汉语中没有包含类似文化意象的对等习语,汉译时无法将英语习语的文化意象保留并表现在汉语中,只能省略文化意象,意译核心意义以确保语意的忠实传递。如果直译此类英语习语文化意象,译文将无法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译文读者将无法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感受。这种情况下,需意译来侧重传达原文含义,翻译为语义切合但舍弃原文文化意象的汉语表达。省略文化意象的意译尽管会缺失原文文化意象的形象性,但能保证语言的可读性和语义,基本达到翻译前后的功能对等。

例如,pull sb’s leg直译为“拉某人的腿”必然会引起误解,pull sb’s leg意译为“开玩笑”更贴合原文意思;同理,be raining cats and dogs意译为“下倾盆大雨”;on the ball意译为“敏锐的;机警的”;bench warmer意译为“候补队员”;high five意译为“举手击掌”;pull one’s socks up意译为“力求做好;努力向上”;black sheep意译为“有辱家族的人;害群之马”;a wet blanket意译为“扫兴的人”;a/the fly in the ointment意译为“扫兴的人;煞风景的事物”;not have a bean意译为“没钱;不名一文”;a nine days’ wonder意译为“昙花一现;轰动一时的人(或事物)”。

根据英汉习语文化意象实际,除了上述需省略文化意象的情况,有时添加文化意象后译文表达会更有内涵和表现力、更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如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可直译为“不敢冒险就一事无成”,原习语无特别具体的文化意象,在意译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时,添加了译文中的习语文化意象,让译文在传递原文语义的同时更富文化内涵、更形象生动;类似的实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增加文化意象后意译为“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reap what you sow意译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意译为“班门弄斧”。

4. 结语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具有独特的、固定的文化含义,带有丰富的文化寓意,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翻译英汉习语文化意象的过程,实则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过程。由于英汉习语文化意象及其所处文化的不同,翻译时较难达到信息的完全对等,只能尽力达到语言和文化内涵的近似对等,把翻译中可能有的文化缺失降至最低,让汉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英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基本一致。在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汉译过程中,为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原文文化意象,译者需要谙熟英语习语文化背景,充分理解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根据功能对等理论,恰当地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文化意象,真正做到英语习语文化意象的成功移植和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可为习语翻译研究提供方法参考。首先,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将翻译重点转向译语读者的接受效果,为习语文化意象的创造性转换提供了理据。其次,针对文化意象的差异程度,根据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动态分层处理策略:对文化重合意象采用直译保留原意象;对文化错位意象通过意象置换实现功能等效;对文化空缺意象采用直译加注释或意译补偿文化信息,使译者能根据文化距离灵活选择翻译策略,避免机械对应或过度归化,优化跨文化交际效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实证数据,量化评估不同策略的有效性,并探索人工智能辅助下文化意象的自动识别与转换机制。

对英语习语文化意象汉译的探讨亦给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一定启示。习语文化意象的成功翻译过程是译者综合文化素养、双语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是跨文化的传递和交际过程。翻译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英汉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翻译理论及技巧,也要注重拓展学生的英汉文化背景知识,并让学生有意识地对比英汉语言及文化,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翻译素养。

参考文献

[1] 谭卫国. 英语习语汉译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8(6): 128-132.
[2] 邱能生, 邱晓琴. 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处理探微[J]. 上海翻译, 2019(1): 51-56.
[3] 王德春. 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1.
[4] 刘峥.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6): 118-120.
[5] 朱虹博, 桂文婷. 功能对等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启发——以汉英习语为例[J]. 鄂州大学学报, 2022, 29(2): 83-84+99.
[6] 原晓阳. 从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探析汉语习语英译[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3): 79-81.
[7] 平原春.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中表喜悦的习语的英译[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8] 吴婷.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外宣中的汉语习语英译[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9] 张文俏.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及实现路径[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6(4): 142-144.
[10] 胡伟.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有关人体部位的英语习语翻译[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4): 56-57+60.
[11] 郑维佳. 文化视域下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应用[J]. 黑河学院学报, 2014, 5(5): 77-80.
[12] 张鸿超.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习语翻译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 9(7): 158-159.
[13] 翟艳. 功能对等理论下颜色习语的翻译[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2): 29-30.
[14] 顾建敏.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J]. 外语教学, 2011, 32(5): 110-113.
[15] 黄理坚. 汉英词汇的文化意象比较及其翻译[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7(2): 85-88.
[16] 王绍瑾. 汉英语言中动物文化意象的互译研究[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5(1): 50-52.
[17] 舒奇志.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8): 58-60.
[18] 李占喜, 何自然. 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2): 40-43.
[19] 董成.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汉英文化意象与翻译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 146-150.
[20] 胡良玉. 保留、替换或舍弃——英语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 37(7): 119-120+125.
[21] 庄和诚, 庄艳. 英语习语源流趣谈[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