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高度凝练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与精神追求。且以其独有的凝练、形象和富有韵律的语言,以及用十分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展现着它独有的韵味[1]。李白古诗词作为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豪放飘逸”、“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哲学与艺术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推进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将李白古诗词译为维吾尔语,不仅是一项语言转换工作,更是促进中华文化在多民族间共享、增强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实践。然而,李白古诗词中独特的意象系统、韵律结构与文化负载词,在跨语际转换中面临语言结构与文化认知的双重挑战。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中的“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对等的翻译原则为李白诗歌古诗词的维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核心在于实现审美信息与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
本文以2020年9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故宫出版社联合出版,张新泰主编,巴力江·孜帕尔翻译的书籍《李白诗》精读为研究的语料来源,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及文化翻译理论,重点探讨以下问题:译者如何通过有效的翻译策略传递李白古诗词的文化精髓;译本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多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该译介实践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有促进作用。
2. 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对诗词的翻译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分,然而已有学者进行了初步的摸索,从梳理1982~2024年的研究脉络中可见,相关理论的构建在整体上显得薄弱,但一些学者已就翻译策略、文化传递等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分析,其提出的翻译议题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
2.1. 诗词翻译研究
就诗词翻译研究而言,许渊冲(1982)提出的“三化论”,为美学要素实现跨语际传递提供了创新型的解决途径,该理论框架提到当译作在韵律结构与视觉形态层面达成艺术再现时,可适度缓和对原文字面意义的机械关联,该套方法论体系包含三个核心维度:依靠语义对等实现文化通约的“等化”策略,采用通俗说法降低理解门槛的“浅化”策略,以及通过深度阐释让美学意蕴得以提升的“深化”策略[2]。周红民(2012)剖析了古诗翻译应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应当用创造性途径传递诗歌的情感意境,还得尊重原作的文本特点以及文化独特性,这种平衡并非是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文本、译者风格和目标读者状况灵活调整[3]。黄国文(2012)提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结果存在一定影响,他讲过译者在处理经典文本时,除了要留意语言准不准确,还需看重原著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4]。王宏印(2015)指出文化典籍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和促进国际理解起着关键作用,文中也对典籍翻译“就译”和“逆译”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翻译准确性起制约作用的核心因素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系统性不同、文本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体系,语言符号系统的不对称属性与文化认知模式的异质属性,构成了最基础的翻译困境,而文本产生的时代特色及其承载的哲理反思,进一步增大了译者的阐释难度[5]。
2.2. 跨文化翻译研究
常心怡(2019)于自身学术论著中系统阐释了诗歌译介的核心命题,验证了译介进程中文化调适策略的必要性——在保证源文本精神内核连贯性的前提下,借助恰当的语言转换与意象重构,可让译本仍旧维持文学特质,还能有效对接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范畴,并且此类别的经典文本充当文化的载体,不仅收纳着传统价值体系与哲学思想,还于当代国际话语体系中呈现出传播中国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独特功能[6]。谭艳(2020)对古诗文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提出在维译实践中追求语言的对等水平,应同时兼顾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作用,经由在文中列举古诗文维译当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像添加内容的增译法、删减内容的减译法、阐释含义的释义法、类比替代的替换法等,呈现出翻译期间所采取的策略及其成果,强调译文应借助准确性与美感传达原文作者意图,为译文受众的语言表达增添丰富性,同样可为译者提供学术方面的帮助[7]。
2.3. 翻译策略研究
祁玲、景治强、马雪(2018)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维译本中的古诗词案例,总结出其翻译策略主要侧重于文化适应与读者接受。具体而言,译者综合运用了意译、加注、调序、创造性翻译等多种灵活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准确传达诗词的深层意境、政治内涵与美学价值,以确保原著思想在维吾尔语读者中得到有效传播[8]。
武云龙、阿步利孜·穆沙江(2024)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维译本做的中国古诗词维译本翻译研究中提到,古诗词“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质,往往会让某些词汇在维吾尔语中找不到直接对应,为适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切实弥补文化上的差异,译者一般会采用意译法,这种译法可把诗词的深层意蕴明显呈现,既能保证译文读起来通顺,也与维吾尔语的文化语境及表达规范相契合[9]。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对于古诗词的翻译研究多数围绕对外翻译角度展开,一般以目的论、功能对等论和“三美论”等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全面分析和归纳古诗词的翻译策略与技巧为目的,这些研究成果既加深又拓宽了翻译学理论深度,同时还为本文语料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方法论保障以及关键的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导。
3. 维译本《李白诗》精读中古诗词的研究
3.1. 维译本《李白诗》精读概述
李白古诗词现存九百多首,本书精选表现李白一生的思想、经历以及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的精神生活风貌的代表作品六十余首。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二是写出了诗人在强大国家鼓舞下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以及政治危机下激发的拯物济世的热望。诗人在许多古诗词中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常以大鹏自喻,表达自己建功立业和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愿望。三是反映征夫戍守边关的苦寒生活和思妇的相思之苦。四是诗人游历名山大川的作品,李白热爱自由、追求解放的性格特征,也常常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
3.2. 维译本《李白诗》精读的特点
1) 语言通俗易懂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让广大目的语读者都能够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译文语言的通俗易懂能够吸引目的语读者的注意力,译文的晦涩难懂导致目的语读者理解含糊[10]。
例句1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出自《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译文】su ʃildiri, it qawiʃi aŋlinar jiraq, kelɛr gyp-gyp ʃaptul tʃetʃikidin χuʃ puraq.
此句原意为“犬吠声与潺潺流水交织共鸣,带露的桃花在晨雾中愈显娇艳”,维译时将其译为潺潺的流水,狗吠声远远传来,朵朵桃花散发阵阵清香。译者为确保译文准确且易于理解,调整了语序以符合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并选用浅显的词汇,最终让意思变得一目了然。
2) 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能够丰富译文内容,增添语言色彩,展示目的语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会给目的语读者如临其境的阅读感受,此外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还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词汇量[10]。
例句2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出自《上李扈》
【译文】haman birkyn sumurʁ pɛrwazɛjlɛr asmanda toqquz tymɛn li utʃarhɛrbir utʃqanda.
原句李白以大鹏自比,引用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而译者翻译时将其译为“总有一天凤凰涅槃,能够飞行九万里”,从以上的翻译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出现了两种表达方式,但是没有远离主题。
例句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出自《渡荆门送别》
【译文】ulaʃti tyzgɛ taʁ aχir bolup ʁajib, ɛzim dɛrja jasidi ɵrkɛʃ kytʃ-quwwɛttɛ.
此句意思为两岸的群山随着辽阔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而译者在此处采用词义抽象化的方法进行翻译,译者没有拘泥于字面,用“ɵrkɛʃ kytʃ-quwwɛttɛ”(很有力量的)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动态感,气势磅礴。这种用词的灵活与多变,既展现了维吾尔语的表达魅力,又忠实传达了原诗的意境。
3) 艺术审美再现
阅读译文的过程中可以深深感受到,译者实现功能对等的前提下,再现出了原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的艺术审美,将藏在原文中文化负载词深层的含义用富有诗意和艺术氛围的语句体现在了译文中[10]。
例句4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自《峨眉山月歌》
【译文】emej teʁi tʃoqqisida tolun aj yzɛr, syzyk piŋtʃjaŋ syjidɛ jeqimliq ɛgs etɛr.
这句话的意思为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而译者在此处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峨眉山上明月高照,清澈的平羌水像一首曲子”,通过既保持原诗的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又通过维吾尔语特有的韵律感还原了原诗的节奏美,这种翻译不是简单的词句转换,而是将诗歌的灵魂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唤醒。
4. 功能对等理论下维译本《李白诗》精读中古诗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等”,即翻译应传达原文的功能和效果,而不仅仅是文字,这样才能体现出目的语读者能够以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感受原文,其包括四种方式: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翻译策略指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交际目标而制定的一套系统的指导原则和操作办法的集合,其本质在于采用策略性选取,在源语跟目标语的双重文化语境内构建意义传输的桥梁。翻译方法的妙用能够通过选择自然、贴近的词语优化目标语言表达,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吸引力[11]。
4.1.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1) 音译法
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方法[12]。
例句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qɛdinas dost tepip saɛt bahar mɛwsumi tʃaʁidin, rawan boldi ʃu guaŋliŋʁa χuaŋχelu rawaqidin.
此句翻译为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其中译者将“guaŋliŋ”(广陵),“χuaŋχelu rawaq”(黄鹤楼)这两个地名直接进行音译,以此简洁明了地讲出了扬州就是古时候的江苏广陵,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以词汇对等的方式通过保留原有意象的完整性,使其表述更加准确,通俗易懂,加深读者对中国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了解。
2) 直译法
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不采用转义的手法;在语言形式的处理上,允许适当的变化或转换(如语序转换),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词汇–句法规范[12]。
例句6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出自《客中作》
【译文】kyrkymgyl purajdu lɛnliŋ esil hariqi, kɛhriwadɛk jaltirar qujsa qaʃtaʃ dʒamiʁa.
本句原意为“兰陵的美酒散发出醇浓的郁金香味,用晶莹的玉碗盛来,闪烁着琥珀般的光彩”,其魅力在于通过“美酒”(haraq)、“玉碗”(qaʃtaʃ dʒam)、“琥珀”(kɛhriwa)等一系列富含中华文化底蕴的意象构建出华美意境。译者对这些文化意象均采用词汇对等原则,像是在向维吾尔语读者原汁原味地展示一件件文化瑰宝。这种处理方式,既确保了诗中珍贵、华美的氛围得以完整传递,其译文本身也音韵和谐,让读者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也能直观领略到李白诗歌中特有的瑰丽与奔放。
例句7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出自《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译文】dolqun goja buluttɛk, ʃɛhɛr asta tʃajqilar, aj nuridin yzgɛndɛk ʃɛbnɛm tɵkɛr tupraqqa.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秋夜临江古城的静谧画卷。夜空中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浸润下宛如珍珠般剔透,恍若从月宫中洒落的琼浆。诗中“bulut”(白云)、“aj”(秋月)等意象,译者均采用词汇对等原则以及直译手法,既精准传递了原诗的意境,又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空灵夜景。这种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使千年之前的诗意景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得以完整再现。
例句8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出自《上李扈》
【译文】haman birkyn sumurʁ pɛrwazɛjlɛr asmanda toqquz tymɛn li utʃarhɛrbir utʃqandar.
原句李白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将大鹏鸟引申为自己心中的抱负,而译者翻译时将其中的数字“bir kyn”(一日)、“toqquz tymɛn li”(九万里)进行了直译,使其表达更加准确。
4.2.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3) 意译法
意译法指在词汇意义及修辞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以便较为地道、流畅地再现原文的意义[12]。
例句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望天门山》
【译文】tjɛnmenni kesip tʃjudʒjaŋ ɵtɛr bɛkmu ʃiddɛttɛ, ʃimalʁa tolʁinar eqin, bu dɛm ʃuntʃɛ hɛjwɛttɛ.
作者描绘了一幅“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水流”的画面。诗中并没有用碧绿的江水直接翻译,而是用“eqin”(河流)进行意译来写出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3. 翻译技巧
4) 增译法
根据汉维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8]。
例句1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行路难》
【译文】bolsun jollar qejin, dolqunlarda tʃartʃimaj, yzyp kɛŋ ʁulatʃ taʃlap.
该句意为:即使前途艰险,终有一日能够冲破阻碍、实现抱负。其深层含义在于传递一种坚定的信念——虽然眼下处境困顿,但始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句诗也因此激励了无数后人。诗中的“重重困难”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维吾尔语译本在此处巧妙地运用了增译手法,加入了“bolsun jollar qeji ”(即使前途艰险)这个看似细微的补充,实则体现了译者的匠心独运,倘若不将这份言外之意点明,诗句的深刻内涵就难以完整传达,维吾尔语读者也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执着信念与鼓舞力量[3]。这样采用句法对等原则的处理在特定语境中传达出相同的情感和效果,既忠实于原诗精神,又照顾到了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理解需求,让李白这首充满豪情的诗篇在另一种语言中依然焕发着动人的光彩。
5) 减译法
减译法指翻译时减去原文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或有了它在目的语中反而显得多余,或有违目的语表达习惯的字词,但减译减去的是原文的某些字词,但是并不减意[8]。
例句11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出自《长干行》
【译文】sypyrgɛngɛ muχ jiltizi tʃiqmidi, ʃamal soqup ʃaχta japraq turmidi.
原诗中,“扫不尽”的厚苔与“早到来”的秋风共同构筑了一种徒劳与萧瑟的意境。译者将“秋风”减译为“ʃamal”(风),虽实现了译文的精简与押韵,却使“秋”这一承载特定时序与情感的核心意象随之失落。此举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原诗所蕴含的凋零与悲伤氛围,影响了意象系统的完整传递。
例句1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将进酒》
【译文】byjyk qismɛt meni tuʁdi, bitɛhqiq karʁa kɛlgɛj dɛp, tʃetʃilʁan zɛr nemɛ u qajta bolʁajmɛn tepip zɛrdar.
上述诗句中译者没有把“千金”的“千”翻译出来,只翻译了后面“tʃetʃilʁan zɛr”(洒满的金子),将原文中“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的意思表达得如此清晰,也体现出了功能对等论中的文体对等原则。
6) 转换法
转换是翻译中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段,由于不同语言在形式上存在着大量非对应情况,所以转换词性、转换原语句法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常见的有词性转换、句法转换与句式转换(如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的转换、语态的转换、语气的转换)等[13]。
例句1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出自《将进酒》
【译文】hajatniŋ hɛrbir minutini χuʃal ɵtkyz, altun pijalɛŋni uzartma aj tɛrɛp zinhar.
此句在维吾尔语翻译时,译者采用了直译和词性成分转换法,把主语“我们的人生”改变为定语“hajatniŋ”(人生的),修饰句子翻译的“每一分钟”,将其译为“快乐地度过人生的每一分钟”。以文体对等原则保证了译文逻辑通顺,行文流畅,语言自然地道。
7) 引申法
所谓引申,就是指根据上下文,不拘于词的字面意义或词典上提供的译义、释义,而对词义做必要的调整变动,或另辟蹊径。这里包括原文词义的引申和译文表达时的引申。词的含义是复杂的,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一般的意义,而且还有比喻的、内涵的、特定的意义[14]。
例句14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出自《渡荆门送别》
【译文】ulaʃti tyzgɛ taʁ aχir bolup ʁajib, ɛzim dɛrja jasidi ɵrkɛʃ kytʃ-quwwɛttɛ.
此句意思为两岸的群山随着辽阔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而译者在此处采用引申法中的词义抽象化,译为“山最后消失出现了平地,清澈的江水很有力量地奔腾”,译者没有拘泥于字面,用“ɵrkɛʃ kytʃ-quwwɛttɛ”(很有力量的)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动态感,气势磅礴。在文体对等的原则上这种用词的灵活与多变,既展现了维吾尔语的表达魅力,又忠实传达了原诗的意境。
5. 翻译与传播效果反思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化蕴藏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时需遵循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让译文必须能为接受者理解,拥有可读特性,且在目的语文化以及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借助对诗词的翻译探索,我们对诗词在维译过程中采用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有了更深刻的把握,这种理解让我们更便捷地把诗词融入日常生活,还能成功传承背后的传统脉络,开阔我们的政治见识,进一步夯实民族基础,依靠这样的文化输送,我们能够更到位地欣赏与领略诗词的美,同时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基于古典诗词现代运用展现出多维度阐释特点,传统文化元素并非被原样照搬,而是以显性互文、语义顺承等策略来达成创造性转化,这种创新性十足的文本再生机制在增强修辞的张力感时,亦给跨文化转译造成了双重阻碍,既要保留诗词的历时性含义,还应展现其共时性的诠释价值。
6. 李白诗词的维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诗词作为其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李白诗歌作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进行维吾尔语翻译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1) 促进文化共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李白诗词的维吾尔语翻译通过精准传神的翻译,《将进酒》中的豪迈、《静夜思》的乡愁等经典诗篇得以在维吾尔语中生动体现,这种文化共享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深入把握原诗的文化内涵,同时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例如,在处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青冥浩荡不见底”这样的诗句时,既要准确传达“青冥”这一具有特定文化意蕴的意象,又要确保维吾尔语读者能够理解其诗意内涵。这种跨文化阐述解释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实践。
2) 深化情感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白诗词中蕴含的普世情感是连接各民族的重要纽带。通过维吾尔语译本的分析,《月下独酌》中的孤寂、《赠汪伦》中的友情等共通的情感体验,能够在不同民族读者间引发深刻共鸣。这种基于共同审美体验的情感联结,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
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译者应该准确把握原诗的情感基调,在目的语中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例如,《早发白帝城》中“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绚丽与轻快,需要通过精准的词语选择和节奏把控,在维吾尔语中再现原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这种情感的准确传递,使得不同民族的读者能够在精神层面实现深度沟通。
3) 创新传播范式,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李白诗词的维吾尔语翻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创新范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创造性解决诸多难题:如何保持原诗的韵律美?如何传达其中的文化典故?如何处理独特的诗歌意象?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例如对《蜀道难》进行维译,诗中大量的文化典故和独特意象对译者构成巨大挑战。成功的译本不仅需要准确传达诗意,还要保持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艺术感染力。这一过程推动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为其他经典文学的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提供了宝贵经验。
7.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表明,维译本《李白诗》精读是一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它通过促进文化共享、深化情感共鸣、创新传播范式、拓展传播路径等多重机制,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实践表明,经典文学的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不仅是语言技术的展现,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举措。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更多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的桥梁,成为连接各民族、沟通中外的文化使者。展望未来,我们呼吁对更多中华文化经典进行高质量的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并加强相关翻译理论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展现新的生机活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