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直播中维吾尔族主播语言变异调查
Investigation on Language Variation of Uyghur Anchors in Live Broadcasts Promoting Agriculture
DOI: 10.12677/ml.2025.13111204, PDF, HTML, XML,   
作者: 刘姝彤: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语言调查语言变异助农直播Linguistic Survey Language Variation Live Broadcasts Promoting Agriculture
摘要: 本文以淘宝、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五大平台中新疆维吾尔族主播助农直播为样本,共收集160条语料,探究其语言变异特征、动因及传播效果。研究发现,维吾尔族主播的语言变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这源于汉维语言的深度接触与助农直播的商业属性。传播效果利弊兼具,据此提出优化助农直播语言使用策略,促进助农直播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live broadcasts of Xinjiang Uyghur anchors promoting agriculture on five major platforms, namely Taobao, Douyin, Xiaohongshu,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and Bilibili, as samples, collecting a total of 160 pieces of corpus to explore their languag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motiv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anguage variation of Uyghur anchor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phonetic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This stems from the deep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Uyghur languages and the commercial nature of live broadcasts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ased on this,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language strategy of live broadcasts promoting agriculture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ive broadcasts promoting agriculture.
文章引用:刘姝彤. 助农直播中维吾尔族主播语言变异调查[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616-62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204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催生了一批借助网络带货的电商平台,如淘宝、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

在新疆地区,众多维吾尔族主播发现了这一商机,并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依靠直播带货实现致富,更为家乡农产品代言,做到了助农增收。然而,这些维吾尔族主播在直播带货时,因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直播过程中常呈现出独特的语言变异现象。维吾尔族主播是助农直播的重要力量,其语言表达影响着助农直播的质量。基于此,本文聚焦维吾尔族主播助农直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而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措施。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变异研究现状

语言变异作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语言变异理论逐渐传入中国。此时国内对语言变异的研究主要以西方理论的引入为核心,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龙日金(1982)介绍了伦敦学派的语言变异理论[1]。此后,王德春(1982)在西方语言变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方言展开分析[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国内语言变异研究主要从西方理论引入转入本土化的进一步探索。苏金智(1989)首次系统阐释语言变异与文化变异的互动关系[3]。魏家骏(1989)聚焦于诗歌语言变异的生成机制[4]。岳东生(1991)侧重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变异[5]。此后国内语言变异在方言变异、语言接触等领域进一步发展。

201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语言这一新型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成为研究热点。张薇、王红旗(2009)认为网络语言属于社会方言,具备社会方言的特征[6]。施春宏(2010)将网络语言视为考察语言交际的窗口,强调网络语言在语言研究中的价值[7]

近年来,语言变异逐渐向新媒体场景延伸,呈现跨学科趋势。逯国利、常淼婷(2022)针对社会流行语,分析其变异的基本形式和动因[8]。史迪、阚明刚(2025)将视角投向国内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对其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展开多维度探究[9]

以上是对国内语言变异的简要回顾。

1.2.2. 助农直播研究现状

从现有成果来看,助农直播相关研究多围绕在实践层面展开。郭红东、曲江(2020)侧重助农直播的可持续发展,对其面临的供应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10]。李晓夏、赵秀凤(2020)通过梳理助农直播的发展逻辑,进而探索其未来发展趋势[11]。赵树梅、梁波(2021)根据新时期助农直播的特点,剖析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趋势[12]。郭曼等(2025)针对助农直播的商业模式,对所需人才的培养方式展开分析[13]

综上所述,当前助农直播研究领域更强调对实践问题的关注。语言是助农直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播需依托语言进行。但助农直播领域对语言的关注较少。因此,本文选择立足于助农直播,分析维吾尔族主播的语言变异现象。

2. 语言变异特征分析

语言以变异网络的形式而存在,由音、义结合而成的语言符号总是以多种变异形式而存在的,语言以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全体成员之中[14]。该理论在维吾尔族主播助农直播的场景下得到充分实践,其语言变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2.1. 语音变异特征

助农直播中维吾尔主播在语言层面呈现出韵律的变异与重构。《说文解字》中对“韵”的定义是从音,指和谐悦耳的声音。对“律”的定义是均布也[15],指对音律秩序完整性的追求。韵律就是指语言的押韵规则。而韵律重构则是指打破原有的押韵规则,重新组成新的押韵节奏。

直播时需要主播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音来吸引关注,因此。常常需要打破原有的韵律规则,形成新的节奏。如在介绍核桃仁时“仁子都是这样子的,新鲜的仁子呀,家人们”,在直播时主播通过加入语气词“呀”,拉长音长,重复“仁子”,打破原本平稳的节奏,实现韵律的重构。再如主播在介绍新疆葡萄干口感上描述为“越吃越好吃那种甜”,通过重音的变化,将重音落到最后的“甜”,营造出层层递进的韵律感,生动表达出葡萄干浓郁的甜味。

2.2. 词汇变异特征

词汇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助农直播中维吾尔族主播词汇变异特征主要体现在选用行业术语和凸显新疆地域特色两方面。

从行业术语的运用来看,直播带货商业模式自2016年产生后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适配行业需求的专业术语。在维吾尔族主播开展的助农直播中,为精确传递农产品品质,主播常使用此类行业术语。如在销售葡萄、哈密瓜、杏子一系列农产品时,通过“坏果包赔”明确售后保障,“上链接”便于消费者快速找到商品入口,“运费险”降低消费者购买风险,“评论区”引导观众形成互动。利用此类行业术语,有助于增强消费者信任,提升农产品的成交量。

从地域特色词汇分析,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物产。维吾尔族主播在助农直播时使用富含新疆特色的词语。如“新疆的小伙子”、“新疆小姑娘”。此类表述有力传达主播的地域身份,事先给农产品贴上独特标签,使观众期待其品质。此外,“亚克西”、“阿达西”等词语在直播中反复出现,且都是直接从维吾尔语音译而来,“亚克西”意为“你好”,“阿达西”意为“朋友”。此类词语的使用为直播营造出热情友好的氛围。其中“美得很,亚克西”,不仅是对新疆巴旦木品质的认可,也能让观众被维吾尔族热情、直率的性格所打动。

2.3. 语法变异特征

在对助农直播维吾尔族主播语言变异的调查中,语法结构呈现出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简单句式的广泛运用和语序变异两大方面。

从句子结构来看,简单句式占据了主导地位。直播场景需要信息传递简洁高效,维尔族主播大量使用主谓结构的简单句。如形容葡萄口味时使用“九分甜一分酸”;介绍红枣的清洗方法时使用“清水洗下就可以吃,没问题”;在保证产品质量时使用“直播间没有一句什么夸大词”。另外,动宾结构的简单句也频繁出现。如“买它”、“拍”,省略主语仅用核心动词代指商品,以目的为导向,能够有效触发观众的购买欲。“一定要去给自己拍一下这个奶粉”则是在动宾的结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要强化购买指令,使直播富有感染力。

从语序来看,存在语序变异现象,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这样把这个面子不给我了吗”,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这样不给我这个面子了吗”。主播将“这个面子”前置,使表达具有情感张力;“现在假期的时候,很多家里小孩爱吃”,“现在假期的时候”属于时间状语前置,先说明时间背景,再阐述家里很多小孩爱吃,可以让观众迅速将产品与使用场景联系在一起,营造场景化的推销氛围。

3. 语言变异的形成动因与传播效果

3.1. 语言变异的形成动因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相互隔离的,它是随社会、文化的接触、交流而相互渗透影响的[16]助农直播中维吾尔族主播所产生的语言变异实际上是语言深度接触的产物。一方面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汉语为主谓宾(SVO)结构,维吾尔语是主宾谓(SOV)结构,二者在语序方面存在差异。在快节奏的助农直播中,部分主播来不及调整语序习惯,偶尔会出现语言迁移现象,在进行口头表达时虽然使用汉语,但采用维吾尔语的语序。如“品质这个可以放心”、“要是你需要的话,你可以拍”、“你们不付钱,我们给你们安排不了发货”。另一方面,维吾尔族主播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直播助农时会不自觉地将一些维吾尔语中的语气词、感叹词应用其中,如“亚克西”、“阿达西”、“儿子娃娃”等词。这为语言变异提供了基础。

此外,助农直播具有节奏快、商业性强的特点。为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主播会调整语言形式,使用一些营销化的语言表达。如“坏果包赔”、“有几个一嘛,给你多多上几单,好不好”、“今天有,明天没有这个价钱”。此类营销表达区别于日常交流,通过指令化的语言适配助农直播的快节奏转化,使语言在直播场景的驱动下进一步发生变异。

3.2. 传播效果

在助农直播中,维吾尔族主播语言变异传播效果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一方面,维吾尔族主播利用简单句式和口语化表达,让信息传递简洁高效。如“越吃越好吃那种甜”、“纯甜无酸的口感”、“酸奶味一样甜”,利用简洁的表述,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形成对农产品口感的清晰感知。口语化表达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则拉近了主播和观众的距离。如“家人们”、“阿达西朋友”的高频使用营造了亲切友好的购买氛围。这些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激发了观众的购买兴趣。有助于提升农产品销量,助力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部分主播因汉语水平有限,在推荐产品时出现过度的语言变异也会引发一定争议。如“朋友,我什么爷爷,什么老公老婆,男朋友女朋友,爷爷孙子都可以吃呀”、“泡水喝,然后就是吃掉它的果子”、“需要多点的话,家里人多吃的多的话,拍个五斤的也可以的”。这类表述存在语序混乱、语义重复、语码转换错误的问题。过度的语言变异不仅会降低信息传递效率,更会让观众对主播的专业性产生质疑。

为促进助农直播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传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 优化助农直播语言的建议

助农直播中维吾尔族主播汉语水平良莠不齐,以致语言变异的传播效果利弊兼具,针对此类现象可采取语言规范化培训和完善监管机制,提升其汉语水平,进一步优化助农直播。

4.1. 语言规范化培训

为有效提升维吾尔族主播助农转化率,语言培训可结合助农直播场景,进行实战演练。在培训前期模拟直播场景,设置农产品介绍、观众互动、问题解答三大环节。让主播围绕新疆常见农产品如葡萄干、哈密瓜、杏子等,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质展开多维度讲解,如品种、口感、营养、储存方式……帮助主播用规范汉语清晰呈现产品优势。

在培训中期可邀请行业内头部助农主播开展经验分享会,讲解传播中常见的语言问题及解决技巧。同时组织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直播演练,相互纠错,不断提升汉语表达的流畅度与准确性。

在培训后期可安排实地参观学习,带领维吾尔族主播前往产业链完备的助农直播基地,向同行请教直播话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切实提高维吾尔族助农主播的汉语水平。

4.2. 完善监管机制

从源头规范助农主播的语言使用需多方协同实行监管。语言专家、农业部门、直播平台可共同制定助农直播语言规范。首先,统一农产品的汉语表述,明确学名与通俗称呼的对应关系,避免因语言表述导致观众误解。其次,需规范民族特色词汇的使用场景,如“阿达西”、“儿子娃娃”等维吾尔语常用词汇可在拉近与观众距离活跃气氛时使用,但不可在介绍产品重量、产地、保质期等需精准表达的环节使用。

在此基础上,平台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在直播中采用AI语言检测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抓取主播语言内容,当发现方言词汇误用、语言表述有误等情况时予以提醒,切实保障助农直播环境语言的规范发展。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成为新的商业趋势,相关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助农直播凭借产地直连消费者的优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在新疆地区,众多维吾尔族主播加入助农直播,助力家乡增收。然而在直播时,部分维吾尔族主播因汉语水平有限,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层面。在语音层面呈现出韵律的变异与重构;在词汇层面呈现出融入行业术语和地域特色词汇;在语法层面呈现出简单句式的广泛使用和语序变异。这种语言变异也导致了直播传播效果利弊兼具。适当的语言变异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增加其购买意愿。但在快节奏的助农直播中,部分汉语水平有限的维吾尔族主播有时过度的语言变异会导致关键信息传递模糊,直播效果欠佳。

为推动助农直播健康发展,可通过语言规范化训练和完善相关监管机制的措施,在保留民族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提升维吾尔族主播的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助农直播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龙日金. 伦敦学派的语言变异理论简介[J]. 国外语言学, 1982(4): 58-61.
[2] 王德春.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论社会变异和语言变体的关系[J].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2): 37-45.
[3] 苏金智. 语言变异与文化变异[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9(2): 29-34.
[4] 魏家骏. 论诗歌语言变异的生成机制[J]. 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4): 40-46+2.
[5] 岳东生. 文学的变异语言初探[J]. 菏泽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1): 47-51.
[6] 张薇, 王红旗. 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9(1): 25-28.
[7] 施春宏.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 语言文字应用, 2010(3): 70-80.
[8] 逯国利, 常淼婷. 语言变异视角下新媒体流行语的探究——以《咬文嚼字》2016-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J]. 新闻传播, 2022(1): 13-16.
[9] 史迪, 阚明刚. 《脱口秀大会》语言变异现象的多维探究[J]. 品位∙经典, 2025(5): 50-52.
[10] 郭红东, 曲江. 直播带货助农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人民论坛, 2020(20): 74-76.
[11] 李晓夏, 赵秀凤. 直播助农: 乡村振兴和网络扶贫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新模式[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19): 131-134.
[12] 赵树梅, 梁波. 直播带货的特点、挑战及发展趋势[J]. 中国流通经济, 2021, 35(8): 61-71.
[13] 郭曼, 郭庆, 王廷勇,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培养助农直播电商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广东蚕业, 2025, 59(4): 153-156.
[14] 陈松琴. 语言变异研究[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5] 许慎, 李青. 说文解字[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9.
[16] 董丹. 浅析新疆汉维语言接触及其引发的演变[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2):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