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微视频字幕翻译——以《中国范儿》为例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Micro-Vide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ce Theory—A Case Study of “Feel of China”
DOI: 10.12677/ml.2025.1311120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邹璐彤: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关联理论字幕翻译《中国范儿》Relevance Theory Subtitle Translation “Feel of China”
摘要: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文化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展示和传播工具,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这类微视频的字幕翻译却面临着文化内涵缺失和交际效果不足的困境。鉴于此,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结合《中国范儿》双语字幕实例,分析译者的多模态翻译思路。分析表明,利用多模态信息的交互性,可以采用增译、减译、重构、音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突破字幕翻译的时空限制,实现译语受众以最小的推断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增强译文在语篇和文化上的可读性,传递原文交际意图。
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cultural micro-videos have increasingly garnered attention as significant tools for cultural presen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Nevertheless,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such micro-videos is confronted with the dilemma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loss and inadequate communicative effect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specific examples of bilingual subtitles in the micro-video “Feel of China”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translator’s multimodal translation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an be employed such as addition, omission, restructuring,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by leveraging the interactivity of multimodal information to break throug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straint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and enable the target language audience to achieve the maximum contextual effect with minimal inferential effort, thereby enhancing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n both text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effectively conveying the original communicative intent.
文章引用:邹璐彤. 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微视频字幕翻译——以《中国范儿》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630-63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206

1. 引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传播文化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模态,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越来越多地作用于信息传递。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创新途径,文化微视频精炼简短、内涵丰富,涉及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融合解说词、纪实影像、图像动画、配乐配音为一体,呈现典型的多模态特征。近年来,中国网精心打造的中英双语微视频《中国范儿》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文化表现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关注。作为国际化宣传片,字幕翻译的准确得当对视频的认可度来说尤为关键。

近年来字幕翻译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视角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深入探讨字幕翻译的策略,其中关联理论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的应用研究取材形式多样,包括中外影视作品、纪录片、综艺等[1]。这些应用研究一方面集中于文本模态,从语言学角度结合语用语境分析字幕翻译翻译策略,如江雨薇、张顺生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提出了英文字幕汉译的三化策略[2];另一方面,则结合多模态角度探讨字幕翻译中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模态信息如何协同作用以达成最佳关联,如战海英探究电影中语言元素和非语言元素对幽默生成机制的影响[3]。此外,文化传播也成为该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如徐佩祺在理论框架内系统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应用机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4]。然而,在有关文化内容的字幕翻译研究中,案例多取材于风格统一、时间长的纪录片,缺少对语言风格多样、内容精简的微视频的深入探究。另外,笔者阅读中国知网中的相关文献后发现以《中国范儿》作为微视频字幕翻译分析案例的文章不足10篇,研究内容可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多模态话语分析,如陈丹[5]和李雪涵[6]的相关研究;二是文化负载词单一文本模态的翻译,如孙芸珏[7]和吕琛元等[8]的相关研究,尚且没有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多模态特点探讨其字幕翻译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聚焦文化微视频《中国范儿》的字幕翻译方法,探讨如何借助多模态优势有效翻译视频信息,优化观众的观看体验,促进文化交流传播,期望为此类文化视频的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2. 理论基础

关联理论作为涉及语码和推理过程的交际理论,对翻译这一既涉及语码又涉及推理的交际行为有着极强的解释力[9]。另外,面对字幕翻译特有的要求和挑战,该理论的最佳关联、认知努力以及明示处理等概念也能提供有力的指导。

2.1. 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由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语用学相关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交际和认知活动以追求最大相关性为基础[10]。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双方需要找到对方提供的信息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推断语境暗含意义,实现交际成功。关联性由推理努力和语境效果这两个因素决定,推理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之后,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的学生格特(Gutt)在原有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关联翻译理论[11]。依据关联理论,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涉及两轮明示–推理过程,译者作为信息传递的中转者,即原语的受体和译语的交际者,需要根据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以及译语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寻找最佳关联性[12]

目前,国内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经过了理论引进和发展完善期,逐渐进入应用创新阶段。上世纪末,国内学者开始接触并引进关联理论,张亚非[13]和曲卫国[14]对该理论进行介绍和初步解读。在理论发展和完善阶段,何自然[15]和徐盛桓[16]对理论的基本概念、实质内容以及关键术语有了深入理解,并进行了本地化的修正和完善。在理论繁荣之际,学者们开始围绕关联理论在各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讨论,如翻译[9]、认知心理学[17]、外语习得[18]和教学[19]等。其中,在翻译领域,关联理论从最初应用于文学作品、广告和旅游用语的翻译,逐渐拓展到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

2.2. 关联理论与字幕翻译

与传统的书面翻译不同,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瞬时性、短注性、可读性等特点[20]。一方面,字幕配合画面同步出现,并随着视频内容不断切换,停留时间短暂,无法留给观众足够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受屏幕大小影响,字符出现数量有限,多为一到两行。面对字幕翻译中力求简洁与信息传递充分这一主要矛盾,信息妥善取舍是字幕翻译效果优劣的关键[21]。此外,视听作品中画面和文本的互动性极强,文本信息很大程度上根据画面语境产生特定的语用效果[22],尤其是文化微视频中大量本土文化元素的介绍,例如特色建筑、庆典仪式、传统工艺等,更加依赖于画面的直观展现。对于文化微视频的字幕翻译而言,除了面对语言结构和语用前提的差异外,如何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对文化缺省进行有效的文化适配和传达更是一大挑战。

根据关联理论,寻找最佳关联是译者的翻译指南,既要尽量保证原文与译文关联性体现层次的对应,又要考虑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在推理过程中达到的关联度大小的对应,让目的语读者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23]。另外,关联理论中的翻译是动态阐释的过程,在认知心理和信息传递方面都说明了缺省的必然性。为了实现原文和译文的解释性相似,译者需要置身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双重认知语境,依据最佳关联原则,通过一定的调整、补偿和变通传递缺省信息,弥补认知差异。综上所述,面对字幕翻译的各种要求和挑战,关联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文化微视频字幕翻译的难点

文化微视频的主要功能是文化展示和交流。然而,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其字幕翻译往往面临着文化内涵传递不足以及交际效果难以等效实现的困境。

3.1. 文化负载词内涵传递不足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特定文化背景、习俗或概念的词汇,它们在源语言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24],难以在其他文化中找到与其完全对等的表达。文化视频中含有大量文化负载词,正确翻译这类词可以帮助目标受众更准确有效地理解中国文化。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加注法、直译加注法和意译法等[25]。例如,“功夫茶”是中国传统的泡茶技术和品茶艺术,其中“功夫”意味着技艺和耐心。将其译为“Gongfu tea”或“Kung Fu tea”虽然传达了字面意思,但未能完全体现出“功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若增译相关信息又需要考虑字幕的可读性和接受性。在文化负载词的字幕翻译中,既需要保持译文简洁流畅,也要尽可能传达文化内涵,实现有效文化输出。

3.2. 等效交际效果难以实现

在视频中,字幕内容受时空限制,通常根据文本信息的连贯性被分割为几个部分。译者在字幕翻译时需注意英汉信息分布差异,不仅要做到准确传递原文信息,还要及时关注译文小句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连贯性不强、核心信息弱化等问题。另外,视频是以图文结合的多模态形式共同传递信息,有时候画面比文本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有效。因此,在对译文进行信息切割时,还需关注文本信息和画面内容的匹配度以及两者共同构建的语境效果。例如,《中国范儿》对京西稻开镰仪式的介绍中提到“伴随一条‘巨龙’游于田间,大家共同用镰刀割下新一季的水稻”,对于前半句内容画面呈现的是田间舞龙灯场景,译文字幕为“farmers will wind through the paddy fields like a moving dragon”,此处译文内容与画面不符,视频的整体表现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好的文化微视频的字幕翻译则需要达到前后文连贯、图文连贯及文化连贯的交际效果[26]

4. 案例分析

基于文化微视频字幕翻译的难点,本文从《中国范儿》中选取源文本含有丰富文化内涵、文本与画面内容高度契合、或中英字幕句式差异明显的片段为典例,在关联理论视角下从传递文化内涵和强化交际效果这两方面入手,分析在《中国范儿》字幕翻译中译者如何协调视频中语言和非语言模态,实现原文信息和交际意图的准确传达。

4.1. 传递文化内涵

例1:畲族自古以女性为尊,将女子视为公主和凤凰,所以服装以凤凰图案贯穿整体,这就是“凤凰装”。(244期)

译文:The She people have long revered women and regarded them as princesses and phoenixes, the legendary auspicious birds in Chinese myths. Therefore, their clothing is adorned with phoenix-featured patterns, making up the phoenix attire.

多模态文本在不同模态协调之下传递特定信息,实现某种交际意图[27]。对于这类文本翻译,译者需要处理和转换包含多种模态的信息,不仅需要考虑文本的翻译转化,还应再现模态间的逻辑互动,令译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关联解读,通过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的相互补充、重述,实现整体意义的阐释和建构。

依据关联理论,在翻译时为了帮助目的语受众获取足够的认知效果,译者可适时增加解释性内容。

此例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服饰——凤凰装的名称由来。虽然东西方的凤凰在语义上均可用“phoenix”表示,但两者的内涵不同,西方的凤凰指不死鸟,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而东方的凤凰象征着吉祥和尊贵。原文自然地从背景信息过渡到凤凰装的介绍,这是由于原语读者能顺利将凤凰和吉祥高贵产生关联,而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而言,这样的关联不是必然的。因此,译者对“凤凰”一词作出增译“the legendary auspicious birds in Chinese myths”体现其在中国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画面同步出现凤凰展翅、凤凰装的全貌和细节图以及适时的凤鸣声,借助非语言模态补充更加形象丰富的信息,强化观众的观赏体验。不过,为了更好地传递原文中隐含的凤凰、尊贵与女性之间的关联,本文建议,可将“凤凰”译为“phoenixes, or Fenghuang, the queen of birds in Chinese myths”。一方面,补充凤凰音译“Fenghuang”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独特性,符合文化宣传视频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the queen of birds”与前文提到的“princesses”、“revere women”产生关联,使译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凤凰”在畲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例2:经过精心的采摘,以及杀青、揉捻、晾晒、压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最终制成了我们熟知的普洱茶。(238期)

译文:After careful picking, as well as a series of sophisticated steps such as fixation, rolling, drying, and pressing, the well-known Pu’er tea is produced.

根据关联理论,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需要依据认知语境找到内在联系,建立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该例讲述布朗族茶农的制茶程序,其中“杀青”在制茶过程中指的是通过高温处理停止茶叶的发酵和氧化,以保持茶叶的绿色和香气。该段文字介绍时画面中同步出现了各步骤的具体场景,比如通过呈现茶叶翻滚的画面直观展示“杀青”的具体操作。因而,译者将“杀青”翻译为“fixation”,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向观众传递这一步骤固定茶叶色泽和香气的作用,满足字幕翻译简洁性的同时,传递最多的有效信息。另外,在展示各步骤具体画面时,译者在相应场景画面的右上方用中英文做出标注,既帮助观众区分茶叶各加工程序,也通过重复文字强化信息。

例3:住哪里?——随遇而居!“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传统的居住场所,易于拆卸、方便转移。(233期)

译文:And where do they stay for the night? Anywhere they like! “Cuoluozi” is Ewenki’s traditional abode, which is easy to disassemble and relocate.

关联理论强调交流的核心是最小化认知努力的同时最大化认知信息,在翻译中译者需尽量减少目的语受众的理解负担。原文是对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介绍,文中提到的“撮罗子”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作为当地特色建筑,在西方国家难以找到类似的建筑及对应表达,因此,译者选择音译为“Cuoluozi”,让观众明确其独特性,以免展开过多的推理。另外,借助视听作品中不同模态共同构建整体意义这一特征,将原本需要加注在字幕的信息通过图像模态补充。一方面,通过画面中展现撮罗子的外观、结构和搭建动画,为观众提供直观具象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撮罗子的图片旁加注醒目的双语介绍——“撮罗子过去常用桦树皮、兽皮作为覆盖物”,与画面相得益彰。此时,图文之间形成最佳关联,既提供有效准确的信息,又保证译文的流畅简洁。

4.2. 强化交际效果

例4: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穿着“开门红”礼服,不仅光明热烈,细节更值得关注,例如女装纽扣牡丹纹,就脱胎于古代的瓦当纹样。(175期)

译文: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Olympics, the Chinese delegation donned a red dress—a crimson with warm hues dashed with white—that conveyed the theme of a “good start”. The dress had richly carved details borrowed from Chinese culture. For instance, the peony pattern on the buttons worn by women bore resemblance to an ancient tile pattern.

关联理论指出,为了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程度契合,可以对译文语篇连贯进行重构,令其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原文是个中文长句,小句之间信息层层递进,关系紧密。在字幕翻译中若按原文结构顺译,可能会造成译文结构松散。因而译者根据语篇意义分译,对后文的举例部分翻译时,把“细节更值得关注”单独译为一句,并增译“borrowed from Chinese culture”承接上下文,传达原意的同时,保持译文之间的逻辑关联。此外,原文中的“开门红”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好的开始和成功的预兆,为了传递隐含的交际信息,译者增译“that conveyed the theme of a ‘good start’”。不过,依据关联理论,为了让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充足的语境效果,本文认为可以在此处借助多模态信息间的互补性,通过减少译文字符以减轻观众的阅读负担。由于画面同步展现了运动员身着礼服的全景图以及礼服的细节图,观众能直接看到服装的样式颜色,因而译文中“a crimson with warm hues dashed with white”这一补充信息可省略,原文中“开门红”礼服可译为“bright red dress, symbolizing a good start in Chinese culture”,信息连接紧密连贯。

例5:“千万毛中拣一毫”,湖笔取材主要是羊毫、紫毫(野兔背上的紫黑色毛)、狼毫(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和兼毫(取软硬两种毛拼在一起而成),长短、粗细、色泽,各有不同。(179期)

译文:A qualified hair is hard to find. Huzhou writing brush is mainly made of sheep hair, purple-black hair on the hare’s back, black hair on the weasel’s tail and hard and soft hair combined together. The hairs have different lengths, thickness and colors.

根据关联理论,为了让译语读者不必花费额外推断努力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译者可以适时明示原文隐含信息。原文是对湖笔制作取材的介绍,讲解中提到“千万毛中拣一毫”是形象的比喻,观众可从中得知湖笔选材的严格和精细。为了将源语中的暗含意义传递出来,译者并没有直译其中的数量词,而是将原文俗语意译为“A qualified hair is hard to find”,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同时视觉模态展现了在众多毛发中拨弄挑拣的场景,直观体现了千万毛中拣一毫,目标文本和画面之间准确再现了原文和图像模态的逻辑互动。另外,原文对取材作进一步介绍时,提到“紫毫”、“狼毫”以及“兼毫”,这些毛笔材料的命名对国外受众而言难免陌生。为了减少观众的认知努力,译者选择省译这些名称,直译原文的加注信息,明确传递湖笔的取材来源,并借助视觉模态展示不同毛料制成的不同颜色和光泽的笔毛,实现湖笔工艺的宣传效果。

例6:一支笔、一把壶,方寸之间藏着万千景象,凝聚着中国艺术的匠人精神和魅力创意。如今,在鼻烟壶爱好者们分享的视频里,还出现了玛丽莲·梦露、邓布利多,海外网友更觉得亲切,用不同语言表达着惊叹和赞美。(178期)

译文:Each square inch of a snuff bottle hides the painstaking labour that goes into it. It’s the craftsman’s spirit and charm of the Chinese art that are visible in the finished product. Fancy a snuff bottle with Hollywood icon Marilyn Monroe on it? How about Dumbledore, the gentle headmaster of the Potter-verse? A heady mix of pop culture and art is taking the snuff bottle universe by storm and expanding its popularity online.

在关联理论中,翻译是一种语际阐释活动,为了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可根据目的进行合理阐释。该例出自鼻烟壶宣传视频的结尾,原文向原语观众传递了鼻烟壶在海外颇受欢迎这一信息,若直译,对海外观众而言难免奇怪。因此,译者根据语境在译文中明示原文的交际意图,将原文的陈述句改写为俏皮的问句,激起观众对鼻烟壶兴趣和遐想,实现有效对外宣传。另外,原文前一句的表达极具意象性,令原语观众感受到精美作品和背后匠心的密切联系。为了让译文符合译语表达习惯,译者将原文核心信息整合,省译“一支笔”,而增译“painstaking labour”,减少观众认知负担。不过,为了保持译文字幕的简洁性,本文认为,可以省略对人物的增译介绍。一方面,文中提到的人物均在海外知名度很高,另一方面,图像模态中同步呈现了画有相应人物容貌的鼻烟壶,介绍效果更加直观。

5. 结论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国范儿》双语字幕,探究文化微视频的字幕翻译如何借助多模态优势,达到译文最佳效果。分析发现,在文化微视频的字幕翻译中,可借助多模态信息交互协作这一特点,合理采用增译、减译、重构、音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为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和交际意图,字幕翻译需遵循三大原则:其一,坚持最佳关联导向原则,实现译文与受众认知的最佳契合;其二,秉持多模态协同增效原则,充分考虑不同模态间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对翻译的影响;其三,遵循动态调整适配原则,依据视频内容风格、目标受众及传播语境,灵活选用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提升翻译质量、增强传播效果。然而,关联理论在指导此类翻译时虽具实效,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其中,“最佳关联”标准的相对抽象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主观判断,进而导致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语言能力、对受众认知环境的判断以及原文理解程度的影响。鉴于此,期望未来的翻译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并系统阐释关联理论的关联机制,同时结合文化微视频字幕的独特特点,探索出更多切实有效的翻译方法,从而打造出更加优质、精准的字幕翻译作品。

基金项目

西安市202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翻译传播研究”(24TY52)。

参考文献

[1] 葛瑞红, 仰梦姚.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字幕翻译分析——以电影《小妇人》为例[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3, 38(3): 75-78.
[2] 江雨薇, 张顺生. 影视作品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理智与情感》为例[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6(3): 206-210.
[3] 战海英. 关联理论框架下电影中的幽默生成机制研究——以电影《憨豆特工》为例[J]. 外语研究, 2023, 40(3): 35-41.
[4] 徐佩祺. “一带一路”背景下《哪吒之魔童闹海》字幕翻译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 新楚文化, 2025(21): 58-60.
[5] 陈丹. 多模态视角下《中国范儿》中国文化英译研究——以巴蜀非遗文化英译为例[J]. 民族翻译, 2023(6): 80-86.
[6] 李雪涵.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外宣微视频的翻译研究——以《中国范儿》为例[J]. 采写编, 2023(2): 170-172.
[7] 孙芸珏.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二十四节气的文本翻译——以微视频《中国范儿》字幕英译为例[J]. 运城学院学报, 2022, 40(2): 95-100.
[8] 吕琛元, 于波.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微视频字幕的翻译批评——以《中国范儿》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1): 27-30, 49.
[9] 赵彦春.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 现代外语, 1999(3): 276-295.
[10]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asil Blackwell.
[11] Gutt, E.A.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Blackwell.
[12] 龙婷, 蔡进宝. 关联理论与关联理论翻译观再思考[J]. 上海翻译, 2020(3): 12-17.
[13] 张亚非. 关联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3): 9-16, 80.
[14] 曲卫国. 也评“关联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2): 9-13, 80.
[15] 何自然, 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现代外语, 1998(3): 95-109, 94.
[16] 徐盛桓. 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3): 2-10.
[17] 石小娟. 认知语境与语义理解[J]. 外语研究, 2002(2): 42-46.
[18] 于翠红.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回顾、思考与展望[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34(2): 56-60.
[19] 孙利. 关联理论视阈下的口译认知过程与口译教学探究[J]. 外语界, 2013(1): 79-87.
[20] 吴蔚.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 电影文学, 2013(24): 154-155.
[21] 潘莉, 黄楚欣. 信息价值优先原则下的纪实短视频英译策略初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5(4): 79-87, 161.
[22] 张娟. 视听翻译传播通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J]. 上海翻译, 2021(4): 41-46.
[23] 李寅, 罗选民. 关联与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1): 40-42.
[24]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5] 吴文艳. 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与方法[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7(6): 166-170.
[26] 许敏. 多模态视角下文化宣传片字幕翻译的连贯重构[J]. 长春大学学报, 2023, 33(11): 66-70.
[27] 冯建明. 多模态语用互动的翻译意义构建[J]. 外国语文, 2020, 36(5): 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