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视域下的《茶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a 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摘要: 本文从语用学视角出发,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及物性系统,对卡彭特译本与姜怡、姜欣译本进行了异同比较。本研究通过构建两个译本的小型语料库,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系统考察译文中的及物性过程。具体来讲,从及物性特点、文本风格、读者倾向性以及文化传达度等多维度进行探讨,对两部译本展开全面且客观的对比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茶经》英译本的研究提供新视角,进一步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and is grounded in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ory, particularly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arpenter’s translation and Yi Jiang & Xin Jiang’s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orpora for both translation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tical method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transitivity processes in the translated texts. Specifically, it explores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transitivity features, textual style, reader orient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ransl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a Jing (The Classic of Tea)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urther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文章引用:寇雅妮. 及物性视域下的《茶经》英译本比较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658-66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210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学典籍,尤其是茶经英译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在中国知网以“茶经英译”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发现2016至2017年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相关研究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尽管研究成果丰富,但对《茶经》译本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仍存在较大研究空间和发展潜力。

在典籍英译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余曼曼等从深度翻译的角度切入,提出了当前典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的方向[1]。钟书能等从文化自洽策略出发,分析了中华典籍翻译过程中文化自洽性的实现路径,并通过经典案例进行证明[2]。张璐指出注释是作为典籍英译翻译补偿的有效手段[3]。孔令翠等系统性地回顾了中国农学典籍的译介过程,重点探讨了术语翻译难题与文化滞后的现象,并提出了包括制定术语翻译标准在内的一系列对策,以提升中国农学典籍的国际认可度与传播力[4]。王烟朦等系统性地梳理了从1736年至1921年间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英译文献,详细探讨了这些译作的来源、传播和影响,客观地评价了英译活动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但仍存在着翻译不完整和错误解读的情况,提出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对研究英译文献的重要作用[5]。其后,王烟朦等进一步对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科学家典籍英译史进行分期研究,描述了代表性译者及其译作的关键影响,并提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文化传播路径[6]。梁林歆等梳理了我国农学典籍英译的发展脉络,指出农学典籍英译存在译本数量少、文本考察单一、宏观研究欠缺、研究方法传统等问题,并提出中国农学典籍译介的展望与建议[7]。许明武等则从语料库构建和应用入手,探讨语料库技术对中国科技典籍英译的重要意义,提出其未来发展构想,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8]

围绕《茶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细致探讨。战同欣基于新生态主义翻译观,分析了如何通过翻译实现文化生态适配,在保留《茶经》文化特色的同时,确保其能够在西方读者中产生共鸣[9]。吴清颖以阐释学为视角,探讨两部《茶经》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揭示语言手段在传递文本深层意义与文化背景中的作用[10]。宁全借助语料库工具,对《续茶经》的两种译本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词汇使用及句式结构的差异出发,揭示译本风格对目标读者的潜在影响[11]。杨红梅以曼彻斯特翻译规范为理论框架,结合具体语料对《茶经》英译本进行了规范化分析[12]。邱慧聚焦《茶经》及其英译本的词汇衔接问题,探讨词汇衔接如何影响译文的流畅度和一致性,不同译本在衔接策略上也有所差别,从而进一步展开详尽的对比研究[13]。以上研究为《茶经》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

2. 方法与理论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茶经》两部英译本进行系统对比。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构建小型语料库。利用OCR技术提取卡彭特及姜怡、姜欣译本的译文内容(主要抓取《茶经》第一节、第二节以及第三节文本),分别生成两个txt文本文件。第二步,清洗语料库文本。清洗的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修正OCR识别错误所致的单词拼写问题;二是修正因文本换行引发的词语拼连和语法错误,从而确保语料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三步,对清洗后的文本进行及物性分析。将两部译文所属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的数量统计出来。第四步,根据及物性分析结果,对两部译本在文本风格、读者倾向性及文化传达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与解读。

在理论支撑方面,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核心框架,其中的及物性系统是分析的理论基础。根据韩礼德与马丁森的观点,经验型元功能通过及物性系统得以表达,该系统描述了语言使用者的外部和内部体验,包括行动、事件以及情感等内容[14]。及物性系统将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划分为以下六种过程类型(见表1)。这一分类为分析文本中语言使用模式及其反映的文化意义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15]

Table 1. Halliday’s six process types

1. 韩礼德六大过程类型

过程类型

韩礼德定义

物质过程

“做”的过程,表达某一实体进行某种活动的概念。这种活动可能是对其他实体“做”的某件事情。

心理过程

“感知”的过程,包括感受、思考或感知,涉及一个“感知者”对某事的体验。

关系过程

“存在”和“拥有”的过程,可进一步分为“描述性”关系(描述事物的属性)和“辨识性”关系(辨别事物的身份)。

行为过程

生理或心理行为的过程,反映了某些活动,如呼吸、做梦、微笑或凝视等。

言语过程

“说”的过程,体现信息的交流传递,一种语言表达的行为。

存在过程

“存在”或“发生”的过程,描述某物的存在或某事件的发生。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及物性系统对两译本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所示(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summary of transitivity data

2. 及物性统计数据汇总

第一节茶之源

第二节茶之具

第三节茶之造

Jiang

卡彭特

Jiang

卡彭特

Jiang

卡彭特

物质过程

26.09%

25.00%

54.55%

52.63%

62.50%

56.60%

心理过程

2.17%

0.00%

3.41%

0.00%

5.36%

7.55%

关系过程

54.35%

55.00%

29.55%

31.58%

17.86%

22.64%

行为过程

8.70%

12.50%

1.14%

1.75%

7.14%

5.66%

言语过程

4.35%

7.50%

6.82%

5.26%

3.57%

3.77%

存在过程

4.35%

0.00%

4.55%

8.77%

3.57%

3.77%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以下主要从及物性系统、文本风格、读者倾向性、文化传达度这四方面对两译本差异进行分析和解读。

3.1. 及物性系统

物质过程:姜译本在物质过程中的占比较高,尤其在第二节和第三节,显示出对茶叶工艺和技术的高度关注与忠实呈现。相较之下,卡彭特译本的物质过程占比稍低,更倾向于通过文化意象的描述和诠释展现《茶经》的文化内涵。

心理过程:卡彭特译本在第一节和第二节未体现心理过程,而在第三节显著上升,表明其叙述逐渐融入译者的主观感受与个人视角,展现出叙述层次的变化。姜译本的心理过程占比逐步增加,说明译者逐渐加入其主观视角,其对文本解读的参与程度有明显上升。

关系过程:卡彭特译本的关系过程占比要高于姜译本,说明卡彭特译本更为强调对茶叶、茶具以及工艺之间的关联性描述。

行为过程:卡彭特译本的行为过程占比整体上要高于姜译本,这体现出卡彭特译本更加关注人与茶的互动关系。

言语过程:卡彭特译本的言语过程占比整体上要高于姜译本,说明此版本更倾向于引用他人关于茶的观点和文化背景说明。

存在过程:在茶之源中,姜译本的过程占比要高于卡彭特译本,说明该译本重视文化的呈现,帮助读者建立文化认知印象。在茶之具和茶之造中,卡彭特译本的存在过程占比显然要更高,说明该译本在介绍器具时描述性较强,有助于帮助读者构建极具画面感和形象的文化意象。

总而言之,从及物性系统分析角度而言,姜译本偏重于物质过程,以及茶叶以及器物的专业操作;卡彭特译本在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的占比较高,文本更侧重于给读者带来文化和审美的精神体验。

3.2. 文本风格

在第一节“茶之源”中,姜译本语言风格倾向于学术性和严谨性,句式较为复杂,句式多为长句和从句结构,词汇选择较为考究,语言较为正式。卡彭特译本语言通俗化,更为接近叙述性或文学性语域表达特点,句式简洁明快,文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其风格偏向文学性和叙事性。

在第二节“茶之具”中,姜译本语言表达翔实,学术性较高,对“茶之具”的工艺和历史进行了深入描述。从语用学视角开看,译文多用描述性语言,用于阐释用具的功能与特征,句式较为复杂,信息密度较大。而卡彭特译本则更注重简洁性,以直白的语言描述用具的基本信息,适合读者快速了解用具的功能及用途。

在第三节“茶之造”中,姜译本注重技术信息的精确描述与逻辑梳理,表达清晰,详述了茶叶采摘与加工的具体步骤,包括天气、地形、叶片状态等多个细节信息,文本倾向于科学性与实用性。相较之下,卡彭特译本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增加了语言的文学性与美感,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结合前三节内容来看,姜译本侧重于内容的完整性和实用性,风格偏向学术化和专业;卡彭特译本则更为重视叙事性和文学性,文本可读性较强。这种差异与两位译者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目的密切相关。姜怡、姜欣两人的翻译目的是传承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注重对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加注解释,以忠实且完整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卡彭特的译本根植于跨文化交流,当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有限,因而译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和调整,以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兼具简洁性与美感。

3.3. 读者倾向性

在第一节“茶之源”中,结合及物性分析和文本风格,姜译本目标读者群体定位在学者、研究者以及对《茶经》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这类读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阅读能力以及丰富的茶文化背景知识,方能深刻理解译文内容。卡彭特译本更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因而更适合对茶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但对其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群体。

在第二节“茶之具”中,姜译本吸引对茶文化历史及工艺有深入兴趣的学者或爱好者,相比之下,卡彭特译本吸引对工具实际应用感兴趣的读者,其简洁直接的语言风格方便读者快速了解用具功能及用途。

在第三节“茶之造”中,姜译本面向专业性较强的读者,例如从事茶叶生产、采摘或加工的行业人员。这类读者注重实用信息和可操作性,对技术细节的需求较高,因此该译本能够有效满足他们的需求。卡彭特译本更适合大众化的读者群体,例如茶文化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其文学性表达和形象化描述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传递文化情感和艺术美感,为普通读者提供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姜译本更适合专业性较强的读者,例如茶文化研究者、从业者和学者。译本多用学术语言,逻辑清晰,可满足专业读者从中获得茶文化历史、工艺等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需求。对比之下,卡彭特译本则适合社会大众,特别是茶文化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其文本注重趣味性,语言简洁易懂,文学性与叙事性较强,能够为目的语读者带来丰富而愉悦的阅读体验。

3.4. 文化传达度

在第一节“茶之源”中,姜译本注重对原文本的精确翻译,着力展现文化细节,如种植方法和地理位置的精细化描写,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对于缺乏中国茶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读者而言,该译文本的理解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卡彭特译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如“浮云”和“琥珀色”),使茶文化的传达更具形象性和感知性,但某些学术性文化细节在此过程中被简化或省略。

在第二节“茶之具”中,姜译本聚焦于茶具的传统工艺和哲学意义,将茶具不仅视为实用器物,更作为文化的象征。例如,通过引用《汉书》中“黄金满篇,不如一经”的名句,对“籯”进行了注释,从而揭示出中国茶文化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卡彭特译本则主要关注茶具的器物属性,侧重于其功能性和操作性描述,而对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的处理相对淡化。

在第三节“茶之造”中,本节重点是对茶的采摘以及加工工艺。姜译本忠实再现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在文化细节的表达上,直接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姜译本中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术语,对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多使用加注的方式对其进行诠释。译者为保持文化传达的完整性,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递给目的语读者,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最大程度保留其文化底蕴,让读者接近作者。卡彭特译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文化内涵,此类语言特色失去了姜译本中的文化纵深感。对文化细节,卡彭特多用简化和删减的处理方式,传达出具体形象的审美体验与趣味,但文化深度未得以挖掘。注重译文的流畅度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将源文本中较为复杂的文化概念转化为目的语文化中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让作者接近读者,该译文虽然更易于为目的语读者接受,但是是以牺牲文化底蕴和专业性为代价的。

总的来说,姜译本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和加注诠释的翻译技巧,较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文化背景与底蕴,在文化传达上更倾向于保持文化完整性,能够为读者传递较为深层次的茶文化知识,文化传达度较高。卡彭特译本采用文化减省和适配的方式,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降低理解难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文化传播的深度,提升了文化趣味性和可读性,文化传达度较为有限。

与前人基于语料库的《茶经》英译本研究相比,本文在文本风格差异分析上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然而,前人研究较少从及物性的角度对比译文,因而无法进行直接对比。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利用韩礼德的功能理论对两部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但也存在局限性。一是样本范围较小,仅选取了《茶经》前三章节,未能全面涵盖全书内容;二是数据分析主要依赖人工标注,未使用统计软件,效率和精确性相对较低。未来研究可通过扩大样本范围以涵盖全书内容,并借助UAM Corpus和R统计软件进行更为精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此外,将定量分析与定性解读相结合,可为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视角。

4. 结论

本文基于《茶经》前三节,运用韩礼德及物性系统对姜怡、姜欣译本与卡彭特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及物性特征、文本风格、读者倾向性和文化传达度四个维度探讨了两部译本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从及物性分析来看,姜译本偏重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强调茶叶、茶具及工艺的专业性描述。卡彭特译本在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上占比更高,突出人与茶文化的互动及文化意象的表达。第二,在文本风格上,姜译本语言学术性强,注重内容完整性和实用性,适合专业读者。卡彭特译本语言通俗易懂,兼具文学性和趣味性,面向普通读者和茶文化爱好者。第三,在文化传达度上,姜译本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和加注诠释,较完整地传递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卡彭特译本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简化了部分文化细节,提升了可读性,但牺牲了文化传递深度。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仅基于《茶经》前三节,而全书共十章,各章节主题与文体特征各异,研究发现在推广至全书时需进一步验证。其次,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未涉及人际功能(情态系统、语气系统)和语篇功能(主位结构、衔接手段),而这些功能同样对译本风格和读者接受度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拓展:一是扩大样本范围至《茶经》全书,验证研究发现的普遍性。二是引入UAM Corpus Tool和R统计软件等工具,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性与效率。三是整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构建多维度分析框架。本研究通过及物性系统为《茶经》英译本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为中国典籍英译研究和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中国古代茶典籍翻译质量提升路径研究”(SJCX25_0246)。

参考文献

[1] 岳曼曼, 李钢. 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价值与不足[J]. 中国外语, 2023, 20(5): 103-111.
[2] 钟书能, 严雅銮. 论中华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自洽对应策略——中华文化典籍英译探微之八[J]. 上海翻译, 2020(4): 83-88.
[3] 张璐. 注释作为典籍英译翻译补偿手段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 外语学刊, 2020(4): 78-83.
[4] 孔令翠, 陈洋帆. 中国农学典籍译介研究: 回顾、问题与展望[J]. 外国语文, 2021, 37(3): 107-113.
[5] 王烟朦, 孙显斌.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文献之溯源、流布与影响(1736-1921) [J]. 图书馆论坛, 2022, 42(10): 141-149.
[6] 王烟朦, 梁林歆. “五四”以降中国科学家科技典籍英译: 史实考辨与现实反思[J]. 上海翻译, 2024(4): 63-68.
[7] 梁林歆, 李磊. 中国农学典籍英译研究: 回顾与展望[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3): 85-99.
[8] 许明武, 王佩.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科技典籍英译研究: 现状、意义与展望[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2(5): 116-124+149.
[9] 战同欣. 新生态主义翻译观视角下《茶经》英译版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23.
[10] 吴清颖. 基于语料库的《茶经》两部英译本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22.
[11] 宁全. 基于语料库的《续茶经》两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22.
[12] 杨红梅.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茶经》(陆羽)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13] 邱慧. 典籍《茶经》及其英译本词汇衔接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4.
[14]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M.I.M. (201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Routledge.
[15]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M.I.M. (2014)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Hodder 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