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3 + 5模式”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3 + 5 Model”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DOI: 10.12677/ae.2025.1511217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董艳春*, 杨 勇, 赵洪舰, 吕 颖, 侯庆华: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关键词: 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3 + 5模式质量评价Materials Scienc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3 + 5 Model Quality Evaluation
摘要: 为应对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维度单一、动态反馈不足、实践导向偏差等问题,本研究基于3年培养,5年追踪的评价思路,构建了涵盖在校生、毕业生和社会反馈三大评价维度,以及“课程体系、导师指导、学生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责任担当等评价指标的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模式”。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反馈、走访等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导师学术指导”与“学术氛围营造”是主要优势,研究生阶段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研究证实多维动态评价机制能显著增强培养过程的可追溯性和质量改进的靶向性,为同类工科院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参考思路。
Abstract: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materials science, such as single dimensions, insufficient dynamic feedback, and deviation in practical orientatio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concept of 3-year training and 5-year follow-up, has constructed three evaluation dimensions covering current students, graduates, and social feedback And the quality model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materials science based 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such as the curriculum system, mentor guidanc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mpiric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feedback from symposiums, visits,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ademic guidance from supervisors”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creation” are the main advantages. During the postgraduate stage, experimental operation ability, data analysis ability,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reading ability, teamwork ability,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ability,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have been cultivated. However, the innovation abi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at the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traceability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 targeting of quality improvement, providing a potential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institutions.
文章引用:董艳春, 杨勇, 赵洪舰, 吕颖, 侯庆华. 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3 + 5模式”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321-132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71

1. 引言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内涵在于培养对象是否具备适应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进步要求的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具体可概括为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贡献度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等核心维度[1]。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分类评价,又要体现多维度考量。然而,当前国内外主流评价模式(如学科评估、质量认证等[2])仍存在显著局限性:其一,评价指标呈现“量化至上”的单一化倾向,过度依赖论文发表数量、课程考试成绩等可量化指标[3],对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过程性素养的评估有所缺失,导致培养环节的反馈机制滞后;其二,评价体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不足[4],尤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学科等交叉领域对跨学科融合能力与产业化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凸显,现有评价方法难以充分覆盖此类新兴需求;其三,研究生教育的个性化特征被忽视——导师作为“立德树人”使命的首要承担者,其培养模式(如保姆式、放养式、流水线生产式、控制型式及支持式[5])直接影响培养质量,但当前评价体系尚未将导师个性化培养的差异化效应纳入考查范畴。

近年来,国内学界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逐渐聚焦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过程管理优化:陈建超等[6]将OBE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培养全流程,构建了以能力产出为核心的评价框架;张俊豪等[7]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涵盖课程学习、科研创新、学位论文等维度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权重分析为量化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王祎珍团队[8]基于PDCA循环理论,设计了覆盖招生选拔、培养过程、学位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机制;张志焜[9]则运用CIPP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型,实现了培养质量的形成性评价与动态反馈。Chen等[10]提出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系统方法论,强调行业需求与学术标准的有机融合;Li团队[11]针对材料学科毕业生研发了能力本位评价系统,将12项核心专业能力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为学科特色化评价提供了范例。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普遍采用多元化方法,其中美国的实践具有代表性。Williams等学者构建的三维评估框架颇具影响力,该框架涵盖学术表现、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三大维度,突破了传统单一维度评价的局限,实现了评估内容的多维度覆盖[12]。在具体评价方法上,基于能力矩阵的系统化评价模式应用广泛,ABET认证体系即为典型案例。该体系从课程体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核心维度出发,整合导师评价、同行评审、论文质量、实践应用效果及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等五项关键指标,形成了多主体参与的量化评估模型。这种评价模式不仅关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还重视其创新潜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科的实践展示了该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该学科采用ABET认证框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五年周期的系统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的学术标准达成度、实验项目的创新水平以及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效益等。

尽管现有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在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的深度结合、国际化培养质量的评价维度拓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实证验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

2. 3 + 5模式的评价指标设计

本文创新构建“3年培养观测 + 5年跟踪反馈”的“3 + 5”评价体系,通过全周期数据采集与多维度分析,系统破解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难题。该评价体系构建相对现有的模型,更加注重导师的指导方式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影响;把毕业后的跟踪和反馈时间延长至5年,更能体现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设计思路见图1

该机制以动态评价为核心,在校期间建立学术能力(课程成绩/论文质量)、实践创新(实验技能/专利申请)、学术交流(会议参与/合作贡献)、思想品德(科研诚信/团队协作)及阶段考核(中期/毕业答辩)五维评价模型,每学年整合导师评估、科研成果与企业反馈形成量化报告,针对性优化课程设置与科研项目匹配度。毕业后五年跟踪体系聚焦职业发展、科研贡献与社会影响力三大维度,通过职业晋升轨迹、学术产出质量、行业奖项获得、重大项目参与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全面评估培养质量的长期价值。例如针对材料企业研发岗位,重点考核关键技术突破、产业专利形成及核心项目领导力,实现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该体系已在多个学院试点应用,通过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与行业适配度,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评价参考。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3 + 5 model design concept

1. 3 + 5模式设计思路示意图

3. “3 + 5模式”在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

3.1. 在校生的3年培养监测评价

基于3年培养过程,用调研分析法统计在校学生应届毕业生的生源质量、课程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统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评价毕业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调研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评估其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对全体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去向调查,依据收集到的数据建立指导模式与学生在校成绩的关系。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检测在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聚焦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就业准备等核心维度,挖掘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同时也为研究生自身发展提供参考方向。针对材料学科的在校硕士、采用分层抽样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样本中,女生占比26.8%,男生占比73.2%。其中202人是统考生,3人是推免生。来自双一流高校的22.9%,普通本科院校的77.1%。排名前10%时的同学占29.3%,成绩在10%~30%间占42.4%,30%~50%间占19.5%。样本基本覆盖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数据可信度较高。

78.3%的研究生参与过科研项目(含校级及以上课题),71%的研究生发表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占比62.3%),科研过程中,导师每周指导一次的占67.3%,每月指导一次的占25.8%。在“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科研支持”“学术氛围”“就业指导”五大维度中,“导师指导”满意度最高(4~5分占比55%)。在每天用于学习与科研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是71.7%。79.51%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术交流。94.2%的学生主动寻求导师指导和同行指导。89.1%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的努力程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有重要作用。9.3%的人认为自己是团队中的领导者。

调查显示,在校研究生培养“导师学术指导”与“学术氛围营造”是主要优势,研究生对“跨学科培养”“动态反馈机制”等个性化、精细化培养需求强烈,需针对性优化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力。

3.2. 毕业研究生的跟踪反馈

已毕业研究生的职业发展与能力适配情况是检验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长期指标。调查旨在通过跟踪已毕业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岗位匹配度、核心能力应用等情况,挖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职场需求的契合点及差距,为学校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就业竞争力赋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在读研究生规划职业方向提供参考。

调查对象与范围为近3~5年毕业的硕士,采用随机抽样结合校友邀请,企业走访共回收有效问卷71份。毕业年限分布为3年以内占比57.7%、3~5年占比42.3%;职业领域涵盖科研院所(2.82%)、高校(16.9%)、企业(72%,其中国企40.9%、民企29.6%、外企2.82%)、政府及事业单位(7.04%)。

对研究生阶段学习满意度评分(5分制)中,4~5分(满意)占比74%,3分(一般)占比15.49%,1~2分(不满意)占比9.8%,平均得分4.1分。工作中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工作的支撑反馈如表1,46.45%的毕业生认为研究生阶段学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够用。表2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能力,43.66%以上的人认为研究生阶段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表3是研究生阶段对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因素调查情况,78.87%的毕业生认为对研究生职业影响最大的是导师的指导和影响。35.21%的人认为是课程的设置和学习内容影响较小。75%的毕业生提及“研究生阶段培养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当前工作中应对复杂任务的核心优势”;68%的毕业生认可“实践类课程(如项目实训、企业实习)为快速适应企业岗位奠定了基础”;55%的科研岗位毕业生表示“导师指导的科研方法,对当前开展课题研究帮助显著”。

Table 1. Survey results on how learn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support work

1. 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工作的支撑调查结果

选项

小计

比例

A. 完全够用,能很好地应对工作任务

6

8.45%

B. 基本够用,稍作调整就能适应工作

27

38.03%

C. 部分够用,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

26

36.62%

D. 不太够用,工作中面临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挑战

12

16.9%

Table 2. Survey results on competencies cultivated during graduate studies

2. 研究生阶段培养的能力调查结果

选项

小计

比例

A. 实验操作能力

44

61.97%

B. 数据分析能力

54

76.06%

C. 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

40

56.34%

D. 团队协作能力

31

43.66%

E. 沟通表达能力

38

53.52%

F. 问题解决能力

42

59.15%

G. 其他(请注明)

0

0%

Table 3. Factors with the greatest impact on career development during graduate school

3. 研究生阶段对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因素

选项

小计

比例

A. 导师的指导和影响

56

78.87%

B. 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

25

35.21%

C. 科研项目和实践经历

49

69.01%

D. 学校的学术氛围和资源

46

64.79%

E. 个人的努力和机遇

40

56.34%

F. 其他(请注明)

0

0%

跟踪调查显示,已毕业研究生整体职业满意度较高(平均3.9分),专业匹配度良好(88%相关),且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较高;但“职场实战技能缺失”“行业动态对接滞后”“职业规划指导精准度不足”是突出差距,同时毕业生对“职场预备课程”“校友合作平台”等有明确需求,需通过优化培养方案,缩小“校园–职场”衔接差距。

3.3. 社会评价

为系统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通过多渠道调研收集用人单位反馈:依托学校招聘会、校友会平台开展定向访谈,(覆盖2021~2026届毕业生的12家用人单位);调研聚焦毕业生“职业素养”与“社会服务能力”两大维度,重点分析10项核心指标的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满意度最高(93.1%),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82.5%),表明我校在德育与职业责任感培养方面成效显著;而“创新能力”满意度相对偏低(75.9%),成为制约培养质量的关键短板,具体表现为“技术转化能力不足”(38.7%)、“跨学科创新思维欠缺”(42.3%)等问题。综合来看,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呈现“基础素养扎实,创新能力待提升”的特征。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基础指标上优势明显,但创新能力的短板可能影响毕业生在产业升级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这为后续培养方案优化提供了明确方向。依据跟踪调查结果,对毕业生服务社会的功能和综合素养等进行评价。

3.4. 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建议

本研究以某本校材料学科单一案例展开评价,虽能深入剖析该模式的实施细节与成效,但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存在局限。不同高校的材料学科在师资结构、科研平台、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3 + 5模式”的适配性与实施效果可能因环境变量而产生偏差。本研究的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某高校材料学科近5届毕业生(约70人)及在校生(205人),样本量较小且覆盖范围有限,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存在抽样偏差。要取得更准确的评价结果,需扩大样本范围与案例类型:通过多案例对比研究(如选取3~5所不同类型高校)、增加样本量(毕业生调查样本量 ≥ 200人),并纳入用人单位、同行院校等外部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结论的代表性与普适性。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及实地走访三种方式,面向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开展培养质量调研,基于多元评价结果构建了三年培养过程的质量权重模型。分析显示,导师指导与学术影响是决定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权重占比最高),而课程设置与学习内容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弱。调研同时揭示了当前培养体系的显著优势:导师学术指导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强,学术氛围营造成效显著,这两项获得研究生群体的高度评价。值得关注的是,研究生对个性化、精细化培养的需求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跨学科培养机制(如交叉学科课程、跨导师合作项目)和动态反馈体系(如阶段性学习评估、个性化培养方案调整)方面诉求强烈。能力培养评估表明,现有体系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文献检索与阅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问题解决等基础能力培养上成效显著。毕业生普遍展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独立工作能力,但创新能力培养仍存在短板,需作为未来培养优化的重点方向。

基金项目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24016),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3GJJG051),河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301033, 202201020)。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熊保林, 赵存宝, 路春娇.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6): 103-104.
[2] 张东明, 李亚东, 黄宏伟. 面向一流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初探——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2): 60-67.
[3] 李保仁, 等. 材料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量化评价体系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 2022, 39(2): 54-58.
[4] 黄维, 等. 面向新材料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4): 101-105.
[5] 古继宝, 王茜, 吴剑琳. 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内部-外部动机理论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1): 45-50.
[6] 陈建超, 王快社, 王文. 基于OBE理念的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3): 67-72.
[7] 张俊豪, 徐晓玉.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8): 78-84.
[8] 王祎珍, 等. 基于PDCA循环的材料学科研究生全过程培养模式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 40(12): 234-238.
[9] 张志焜, 等. 基于CIPP模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5): 60-66.
[10] Chen, L., Wang, H. and Zhang, Y. (2021)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Quality Evalu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37, 1324-1336.
[11] Li, X. (2023) Competency-Based Evaluation System Design for Materials Science Graduates.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149, Article 04023001.
[12] Williams, K. and Patel, R. (2022)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Frameworks in STEM Graduate Programs.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47, 58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