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非金属材料性能与检测》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与探索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Graduate Course “Performance and Testing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摘要: 针对研究生《非金属材料性能与检测》课程现存不足,本文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四方面展开改革实践。明确课程教学与思政目标,优化高分子、陶瓷等材料知识结构,融入前沿案例与大型设备实操教学;采用线下线上融合、课堂研讨等教学方法,强化思政引领;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实践表明,改革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of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Performance and Testing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reform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t clarifies th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the course, optimizes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polymer, ceramic and other materials, and integrates cutting-edge case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large-scale equipment operation. It adopts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offline and online integration and classroom discussion, and strengthe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eform effectively improv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similar courses.
文章引用:李超, 刘洋. 研究生《非金属材料性能与检测》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与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347-13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7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非金属材料凭借重量轻、耐腐蚀等优势,成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关键支撑,《非金属材料性能与检测》则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核心课程。

但随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凸显:内容与前沿科研、工程应用脱节,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性不足,不利于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培养;评价侧重理论考核,忽视综合素养评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

因此,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可使内容贴合行业趋势、融入前沿成果,通过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又能推动材料学科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材料类课程改革起步早、经验丰富:教学内容紧密对接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等国际前沿与产业需求;广泛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评价体系多元化,综合课堂表现、项目成果与实验技能,全面评估学生能力。

国内近年也积极推进改革: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加强知识交叉融合;引入线上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建实习基地。但国内改革仍存不足,如内容更新慢、实践投入有限、评价体系科学性待提升[1]

国内外改革虽有成果,但存在差异与短板。未来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进一步优化内容、创新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以OBE成果导向理念为主线,先定“复合型检测人才”出口目标,再反向设计知识–能力–思政三维指标,教学、考核均对标达成度。内容引入前沿仪器与产业案例,对应OBE“顶峰成果”可评可测;PBL问题导向贯穿,以“陶瓷脆性”等真实任务驱动课前自学、课堂研讨,学生在建模–辩论–汇报中完成知识建构与思维训练,契合PBL“以学为中心”。多元评价用30%过程表现 + 70%方向综述量化能力增长,为OBE提供细粒度证据。实践显示,学生复杂工程分析与科研综述得分显著提升,反向印证OBE“持续改进”闭环;同时证实PBL在研究生层面需配套高水平案例与即时反馈,补充了现有理论在高阶认知培养中的实施要点。

2. 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2.1. 课程定位与目标

《非金属材料性能与检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核心选修课,旨在为学生搭建系统的非金属材料知识框架,使其掌握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熟悉材料性能及检测方法,为后续学习与科研打基础。

教学目标侧重实践应用,要求学生运用理论、技能与检测手段解决工程问题,如分析新型材料极端环境性能、用工具模拟材料特性;思政目标围绕“材料检测支撑制造强国”,强化科技报国使命与“数据即生命”理念,结合实际场景培养诚信与环保意识,最终培育复合型材料检测人才。

2.2. 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内容覆盖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核心领域,以“种类–结构–性能–应用”为逻辑主线构建知识框架[2]。高分子材料模块聚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典型材料的分子结构、聚合方法及应用场景;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则重点解析陶瓷、玻璃、水泥等的晶体结构、制备工艺与性能特征,如陶瓷的耐高温性、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等。

但原有内容体系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知识衔接不足,高分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缺乏结构、性能及应用的对比融合,导致学生难以构建系统知识框架;二是前沿性欠缺,未及时纳入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等新兴领域成果与案例,与材料科技发展及产业需求脱节,无法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教学以线下课堂授课为主,教师系统讲解知识,能让学生掌握课程基本概念与原理,但在能力培养上有明显局限:一是学生主动性、参与度低,课堂互动少,如讲解材料检测方法时,纯理论使学生觉枯燥,难理解应用与操作要点,难激发兴趣与创新思维;二是难满足个性化需求,无法因学生进度、理解能力差异因材施教;三是缺实践教学支撑,学生课堂所学难在实操中巩固,导致实践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3]

2.4. 评价体系

现有评价体系中,平时成绩(含出勤率、研讨参与度、教学反馈)占30%,课程论文成绩占70%。虽能一定程度反映学生学习态度与课堂表现,但存在明显问题:一是平时成绩指标单一,未考量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能力,如出勤率高但相关能力弱的学生难被客观评价;二是论文评价侧重学术规范与理论,对实践、创新能力考量不足,易导致学生堆砌理论;三是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影响结果客观性与公正性。

3. 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3.1. 优化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改革首要任务是整合高分子、陶瓷、复合碳材料知识,打破板块孤立局面,以“结构–性能–应用”关系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

讲解高分子材料时,从分子结构切入,分析其对力学、热性能的决定作用及应用体现,如聚乙烯线性结构带来的柔韧性使其广泛用于塑料制品;解析陶瓷材料晶体结构与性能关联,如氧化铝陶瓷的键结构赋予其优异性能,应用于电子基板等领域;阐述复合碳材料微观结构影响,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因特性用于航空航天、体育器材。通过此模式强化学生对三者关系的理解,助其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3.2. 引入前沿案例

为提升教学内容吸引力与实用性,课堂引入多类前沿案例:讲解新型非金属材料应用,如纳米材料作生物医药药物载体提高靶向性与疗效,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用于航空航天制造机翼部件实现自适应变形;同时邀请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分享成果,如参与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学生介绍项目背景、实验过程、问题解决及成果[4]。此举激发学生兴趣,助其了解科研流程,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知识与实际,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结合大型设备教学

依托校内分析平台与课题组大型设备开展教学:课堂详解XRD、TEM等设备原理,如以图文形式讲解XRD的X射线衍射原理及物相分析逻辑;安排实验室实操,由教师现场指导样品制备、参数设置等环节,纠正错误并答疑,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同时结合高水平论文实例,剖析设备数据获取与分析过程,如某新型陶瓷材料论文中,XRD、TEM、TG分别用于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分析,让学生学会将设备应用于材料检测,提升科研素养,为后续科研奠基。

4. 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4.1. 线下线上融合教学

本课程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融合模式,拓展教学时空。线下课堂依托面对面交流,教师通过板书、实物展示、案例分析攻克重难点,如讲解高分子材料合成原理时,绘制反应方程式直观呈现化学键变化,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5]。线上借助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提供教学视频、电子教材、在线测试等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可按需巩固知识、检测学习效果;线上资源还能实时更新科研成果与行业动态,如分享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资料。二者融合拓宽学习渠道,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4.2. 课堂互动与研讨

课堂互动与专题研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与小组协作激发学习热情。在互动环节中,教师提出“为什么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与高脆性并存的特征”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晶体结构、化学键类型等角度展开讨论,既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锻炼了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其中研讨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1:破冰(5分钟)

教师抛出“玻璃珠为何一敲即碎?”展示高速破碎视频,引发兴趣。

环节2:主问题链(15分钟)

1) 陶瓷晶体结构有何特点?→学2分钟草图,然后投屏对比;

2) 共价/离子键如何影响位错运动?→小组(4人)用磁贴模型演示滑移受阻,选1人板书结论;

3) 高硬度与高脆性为何并存?→正反方3分钟辩论,教师以“键方向性–裂纹扩展”思维导图收束。

环节3:升华(5分钟)

学生列举航天防热瓦、手机陶瓷背板案例,总结“增韧”思路;教师点评并布置延伸,检索氧化锆相变增韧文献,下节用5分钟时间闪电式汇报。

4.3. 思政融入教学

本课程围绕“材料检测支撑制造强国”核心定位,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以落实立德树人。讲解材料检测技术时,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与航空航天领域技术突破,阐述检测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

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严守规程、如实记录数据,通过数据造假案例警示,培养“数据即生命”的职业理念与严谨态度。讲解环境材料检测时,强调技术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建立“检测守护绿水青山”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

5. 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

5.1. 多元化评价指标

为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课程改革评价指标:平时成绩除课堂出勤率(反映学习态度、保障学习参与),新增课堂研讨参与度与教学反馈。

研讨参与度考查学生发言积极性、观点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能力;教学反馈通过问卷、互动收集学生意见,用于调整教学策略。多元化指标可全面评估学生表现,激励其参与课堂,提升学习效果。

5.2. 课程论文要求

课程结束后,学生需撰写4000字以上、与自身研究方向一致的材料类综合评述,以提升科研与综合素质。撰写中,学生需广泛查阅文献(如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需查制备、性能及应用文献),培养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通过归纳总结深化课题理解,锻炼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能力。同时,需运用专业知识阐述内容、提出见解,提升文字与学术写作能力。教师会全程指导选题、框架搭建等,助学生完成论文,为后续科研奠基。

5.3. 评价结果应用

评价结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教师而言,可据此发现教学问题(如重难点把握不准、方法不灵活),针对性调整内容与方法,例如学生论文普遍误解某知识点时,后续教学可加强讲解并增加案例分析;对学生而言,能获得个性化建议,明确优劣势与努力方向,如研讨表现好但论文弱的学生可参加写作培训,平时好但期末差的学生可调整学习方法。通过有效应用评价结果,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6. 改革成效与反思

6.1. 学生学习效果提升

改革前后相对比,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首先在知识掌握方面,课程总成绩平均分平均提高8分,优秀率(85分及以上)从20%升到35%,受益于教学内容优化,并整合多类材料知识、强化结构–性能–应用关系讲解,助力了学生深化理解。

其次在应用能力上,课程论文表现的十分突出,改革前多为满篇理论,改革后学生已经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如研究新型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应用时,学生能够分析材料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知识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6.2. 教学质量改进

从师生反馈看,改革显著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反馈课堂互动中,学生主动提问发言次数增50%,氛围更活跃,归因于互动、研讨课等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反馈对课程理解更深、学习体验更佳,课程满意度从70%升至90%,认可前沿案例、大型设备教学带来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也肯定思政融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6.3.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课程改革虽有成效,但仍存问题:一是部分学生难适应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不足,需加强学习指导,开设学习方法讲座与科研训练课,组织科研实践、提供一对一指导并制定个性化计划;二是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部分大型设备使用率低,需深化与校内平台及课题组合作,优化设备配置管理,建设备预约系统,同时加强线上资源建设更新,引入前沿成果。未来将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与学生需求,优化教学,完善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本研究针对研究生《非金属材料性能与检测》课程开展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上,整合高分子、陶瓷、复合碳材料知识,以“结构–性能–应用”为核心,引入前沿案例并结合校内大型设备教学,提升内容实用性与先进性;教学方法上,采用线下线上融合模式,开展课堂互动研讨,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评价体系上,构建含出勤率、研讨参与度等的多元化指标,明确课程论文要求,助力学生提升科研与专业素养。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学习效果大幅提升(成绩、论文质量进步明显),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程满意度显著提高。

7.2. 未来展望

未来,《非金属材料性能与检测》课程将深化改革:教学内容上,加强与新兴领域交叉融合,纳入AI材料性能预测、量子材料检测等前沿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教学方法上,探索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先进理念与联合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评价体系上,完善多元化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利用大数据动态监测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指导。持续推进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材料检测人才提供保障。

基金项目

项目等级: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项目 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非金属材料性能与检测。

项目编号:2024YJSCX22。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立成, 郑立允, 王晓玲, 等. “材料结构表征与应用”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3): 271-275.
[2] 尹迪, 白宇峰, 刘爽, 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驱动的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探索[J]. 学术期刊网, 2024(1): 49-55.
[3] 王学伟, 段月琴, 刘德宝. 基于OBE理念创新设计电镜材料表征的本科实验教学与实践[J]. 广东化工, 2022, 49(2): 114-115+151.
[4] 左舜贵, 周细应, 石玉枝. 面向需求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于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视角[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47): 93-96.
[5] 杜建周, 李娟, 李玉华, 等. 《材料结构表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 山东化工, 2021, 50(10): 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