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reating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ith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摘要: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本文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中医疗法进行收集、归纳与分析,从中药汤剂、中医外治法及中成药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梳理,旨在为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并促进诊疗服务的优化与提升。
Abstract: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a prevalent cardiovascular disorder,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ly elevated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rates, it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patient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terventions for hypertension with phlegm-blood stasis syndrome, focusing on thre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herbal decoctions, external therapies, and patented Chinese medicines. The analysis aims to inform clinical management of this hypertension subtype and contribute to optimized healthcare delivery.
文章引用:蒋析洋, 王月月, 张知琳, 寇琳琳. 中医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11): 1993-1998.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113310

1. 引言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012~2015年调查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估计患病人数达2.45亿[1]。CHNS数据显示,1991~2015年间,我国成人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由115.9 mmHg和74.9 mmHg上升至123.6 mmHg和79.6 mmHg [2]。尽管2012~2015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较以往有所提升,分别为51.6%、45.8%和16.8%,但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3]。面对日益庞大的高血压人群,除现代医学手段外,中医药在血压调控与症状改善方面显示出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研究指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高血压的核心病机之一[4] [5]。本文就近5年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2.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并无“高血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头痛”“眩晕”“郁冒”等范畴。眩晕病因常责之风、火、痰、瘀、虚,其中痰与瘀互为因果,痰阻气机,瘀滞血行,二者交互为患,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此类痰瘀互结机制在高血压所致眩晕中尤为常见。《金匮要略》有言“血不利则为水”,揭示痰瘀同源、津血失常则痰瘀互结而致眩。肖鲁等[6]指出,痰饮与瘀血既可单独致眩,亦常相合为病。刘德桓教授[7]强调痰为发病之本,提出“痰为有形之火,火为无形之痰”,痰郁化热,阻滞脉络,血行不畅则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则眩晕加重。刘彤教授[8]认为痰饮为致眩关键病理因素,易与瘀、风、火相合,尤以与瘀结合为多,二者上扰清窍而致眩。何世东教授[9]则指出,老年高血压病程迁延,久病入络,瘀血贯穿疾病始终。古今医家对痰、瘀致眩的认识深入,普遍认为痰火动扰、瘀血阻滞是眩晕的重要病机,痰瘀互结尤为关键。这些理论至今仍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3. 中医疗法治疗

3.1. 中药汤剂治疗

丁西西等[10]开展了一项针对80例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在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逐痰祛瘀汤(药物组成:蜈蚣、全蝎、桑椹子、桑寄生、鸡血藤、茯苓、炙甘草、炒杜仲、僵蚕、天竺黄、天麻、天南星),连续治疗8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相关炎症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这一结果说明,逐痰祛瘀汤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任超凡等[11]的研究纳入了106例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逐瘀汤(基础方:黄芪、茯苓、法半夏、地龙、川芎、丹参、红花;随证加减:气血两虚者加党参、当归,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牛膝),连续服药4周。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在血压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动脉硬化程度等方面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化痰逐瘀汤可能通过多靶点调节机制改善患者血管功能状态,从而提升临床疗效。陈银平等[12]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降浊祛瘀方(药物组成:丹参、半夏、天麻、川芎、白术、泽泻、石菖蒲、陈皮)治疗8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血压、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方面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表明该方剂不仅具有确切的降压效果,还能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糖脂代谢紊乱问题,对预防远期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别梦迪等[13]的研究将100例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在统一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指导)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4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血压、血脂及炎症指标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证实该方剂具有综合调控血压、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血脂的多重功效。刘素娟等[14]的研究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单一西药组与中药联合组,联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方(基础方:丹参、黄芪、葶苈子、党参、茯苓、地龙、川芎;随证加减:水肿者加猪苓、泽泻,手足发凉者加制附子、桂枝)治疗2个月。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在血压和血脂水平方面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西药组(P < 0.05),进一步验证了活血类方剂在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侯亚杰等[15]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温胆汤化裁(药物组成:陈皮、法半夏、姜竹茹、枳实、茯苓、党参、丹参、甘草)连续治疗8周。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血压、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等相关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该方剂可能通过调节代谢和改善血管功能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多项临床研究均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具有化痰祛瘀功效的中药汤剂,能够从多靶点、多途径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发挥治疗作用,不仅在血压控制方面效果显著,还能有效改善血管功能、调节代谢指标,展现出中医药整体调节的治疗优势。

3.2. 中医外治法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中医外治法在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辅助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储秀云等[16]对118例患者的研究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穴、太冲穴、神门穴及三阴交等穴位)联合保健操(取太阳穴、百会穴、降压沟、风池穴、内关穴等穴位)干预6个月,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改善证候积分与生活质量评分。雷美琴等[17]采用活血消积搓痧法(搓痧处方含鲜嘎狗噜、鲜活血丹、鲜食凉茶、鲜山枣、鲜生姜等畲族药材)治疗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患者6周,能显著降低血压、Hcy、RDW、NLR等指标及baPWV值,提示其对血管僵硬度有改善作用。王冉等[18]通过耳穴贴压(选取降压沟、降压点、交感等耳穴)联合穴位敷贴(选取涌泉穴、神阙穴)治疗4周,患者在血压控制、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方面均取得更好效果。李研蓉等[19]使用中药足浴(药物组成:桃仁、法半夏、牛膝、陈皮、石菖蒲等)辅助治疗4周,治疗组在血压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王紫艳等[20]运用隔药糊悬灸(取足三里、丰隆、太冲等穴;药糊含薏苡仁、当归、法半夏、天麻等)治疗4周,能有效调控血压、血脂水平。王柏慧等[21]通过针刺(选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治疗8周,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下降,其中舒张压改善尤为明显。上述外治法均体现出多靶点干预优势,在血压控制、代谢调节及症状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3.3. 中成药

胡文英等[22]将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治疗1组加用化痰救心丹(人参、三七、烫水蛭、菊花、羌活、瓜蒌等),治疗2组联合化痰救心丹与低强度有氧运动,干预12周。结果显示,两治疗组各项血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2组效果更佳,提示该方具有明确降压作用,联合运动可增效。顾美君与阿里米江·阿布里米提等[23] [24]研究表明,化痰脉通片(半夏、白术、天麻、茯苓、伊贝母、化橘红等)联合西药不仅能增强降压效果,还可改善睡眠及血脂水平。桂明泰等[25]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发现加味越鞠丸颗粒剂(香附、川芎、苍术、山栀、六神曲)治疗24周可有效降低患者24小时收缩压及日间收缩压,并改善中医证候。张骞等[26]应用调压合剂(决明、川牛膝、钩藤、葛根、地龙、川芎、丹参等)治疗2个月,结果显示其在降压、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调节血栓前状态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组。上述中成药均显示出在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治疗中的多靶点调节优势。

4. 讨论

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五年来中医疗法在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中的应用进展,涵盖中药汤剂、外治法及中成药三类干预措施。尽管现有研究初步证实了中医药在降压、改善血管功能、调节代谢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但仍存在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4.1. 不同疗法的特点与适用人群

中药汤剂如逐痰祛瘀汤、化痰逐瘀汤等,多具有“化痰祛瘀、通络降压”之功,适用于证候典型、病程较长、伴有明显代谢异常的患者。其优势在于个体化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灵活性高。中医外治法如穴位按摩、耳穴贴压、中药足浴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尤适用于老年患者、不耐受口服药物或需长期辅助治疗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等相关。中成药如化痰脉通片、加味越鞠丸等,便于服用,适合病情相对稳定、需长期管理的患者。部分研究提示其与运动、西药联合使用可增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潜力。

4.2.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与证据强度

尽管多项研究显示中医药在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治疗中具有积极效果,但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支持。部分研究未采用盲法,存在偏倚风险。此外,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评估尚不充分,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少,需引起重视。

4.3. 机制研究亟待深化

目前多数研究侧重于临床疗效观察,而对具体作用机制如“痰瘀同治”的分子通路、药物活性成分、靶点调控等研究仍较薄弱。未来应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转化研究,明确中医药在多靶点调节中的具体作用路径。

5. 总结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展现出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独特优势,尤其在改善血管功能、调节代谢、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确疗效。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诊断标准不统一、研究方法学质量不高、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在本病防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适用性,未来研究应着重以下几方面:统一辨证标准:推动建立规范化的“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提高研究间的可比性与结果的可推广性;强化研究设计: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的RCT,采用盲法与随机分组,提升证据等级;深化机制研究:鼓励开展中药复方与单味药的拆方研究,结合现代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其作用物质基础与机制通路;规范结局指标:推广使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并纳入患者报告结局(PROs),全面评估中医药对患者整体健康状态的影响;重视安全性评价:系统记录与报告不良反应,加强长期用药安全性监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通过以上努力,有望构建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推动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精准防治与个体化治疗。

基金项目

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面上)

2024yc-cxfz30132

颈眩合剂治疗高血压眩晕(痰瘀互结)的临床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Wang, Z., Chen, Z., Zhang, L., Wang, X., Hao, G., Zhang, Z., et al. (2018)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 Circulation, 137, 2344-2356.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 Yi, Q., Zha, M., Yang, Q., Zhang, Y., Hou, L., Ye, X., et al. (2021)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ccording to Severity and Phenotype in Chinese Adults over Two Decades (1991‐2015).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 23, 1302-131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J].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 32(7): 603-700.
[4] 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25(15): 217-221.
[5] 侯雅竹, 姚红旗, 王贤良, 等. 基于294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9): 4590-4593.
[6] 肖鲁. 老年高血压痰瘀互结证患者痰与瘀不同倾向下临床主、客观指标差异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24.
[7] 叶靖, 吴志阳, 陈文鑫, 等. 刘德桓教授从痰论治高血压病经验[J]. 中医研究, 2015, 28(3): 39-40.
[8] 王思予. 刘彤教授从痰论治高血压性眩晕经验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
[9] 叶小汉, 苏志远. 何世东教授从“瘀”论治老年高血压病[J]. 新中医, 2015, 47(2): 12-13.
[10] 丁西西. 逐痰祛瘀汤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J]. 中医学报, 2024, 39(7): 1561-1565.
[11] 任超凡, 王静敏, 丁震环, 等. 化痰逐瘀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34(9): 53-55.
[12] 陈银平, 丁碧云. 降浊祛瘀方治疗中青年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 2023, 39(6): 13-14+17.
[13] 别梦迪.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痰瘀互结证)的回顾性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3.
[14] 刘素娟, 王晓磊. 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 2021, 30(6): 1107-1109.
[15] 侯亚杰, 崔伟锋, 马笑凡. 加味温胆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24, 39(13): 2629-2633.
[16] 储秀云, 康正林, 刘承瑞. 穴位按摩联合保健操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生活质量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23, 36(12): 129-132.
[17] 雷美琴, 潘铨, 李建美. 活血消积搓痧法治疗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23, 61(19): 15-18.
[18] 王冉. 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干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28): 101-103.
[19] 李妍蓉, 董进军, 商李超, 等. 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21, 40(10): 94-95.
[20] 王紫艳, 郭亚茹, 罗丹, 等. 隔药糊悬灸治疗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病老年患者28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21, 37(7): 68-70+98.
[21] 王柏慧.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22] 胡文英, 马俊, 盖仲辉, 等. 化痰救心丹联合低强度有氧运动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J]. 山西中医, 2023, 39(9): 14-17.
[23] 顾美君. 化痰脉通片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23.
[24] 阿里米江∙阿布里米提. 化痰脉通片治疗痰瘀互结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25] 桂明泰, 曹慧, 符德玉, 等. 加味越鞠丸治疗痰瘀互结证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22, 49(1): 105-108.
[26] 张骞, 姜浩, 张元琛, 等. 调压合剂治疗痰瘀互结证高血压并对血栓前状态影响的临床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 2020, 42(9): 82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