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研究进展
Efficacy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DOI: 10.12677/acm.2025.15113320, PDF, HTML, XML,   
作者: 杨子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盛国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一科,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辨证论治针灸疗法临床疗效安全性Trigeminal Neuralgi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cupuncture Therapy Clinical Efficacy Safety
摘要: 三叉神经痛(TN)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突发剧痛的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西医一线药物长期使用易引发嗜睡、肝功能损伤等副作用,微创手术复发率较高,临床亟需更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案。针灸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核心思想,以“通络止痛、调和气血”为治疗原则,可降低西医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发生率与疾病复发风险,且具有镇痛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势。基于此,本文综述近年针灸治疗TN的研究进展,涵盖毫针、电针、针刀等核心治疗手段。但目前仍存在操作缺乏统一量化标准、疗效评价多依赖主观疼痛评分的局限。未来需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推进针灸治疗的标准化建设与作用机制研究,为针灸治疗TN的规范化临床应用提供循证支撑。
Abstract: Trigeminal Neuralgia (TN) is a refractory neuropathic pai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sudden severe pain in the trigeminal nerv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face; long-term use of first-line Western medicines tends to cause side effects such as drowsiness and liver function impairment, whil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ies have a relatively high recurrence rate, creating an urgent clinical need for safer alternative treatment option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namely “holistic view”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cupuncture follows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dredging collaterals to relieve pain and regulating qi and blood”,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Western treatment-related side effects and disease recurrence risk, and boasts a clear analgesic effect and low adverse reaction rate.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in TN treatment, covering core therapeutic methods such as filiform acupuncture, electroacupuncture and needle-knife; however, current limitations remain, including a lack of unified quantitative standards for operation and over-reliance on subjective pain scores for efficacy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based support for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in TN treatment.
文章引用:杨子墨, 盛国滨. 针灸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11): 2068-2073.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113320

1. 引言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一种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突发性刀割样剧痛为特征的神经性疼痛疾病,发作常在数秒至数分钟之间,间歇期无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1]。西医虽以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为一线治疗,显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球囊压迫等微创手术为二线或难治性患者的主要选择,但药物长期使用易致嗜睡、肝功能损伤,手术虽疗效显著却伴随面部麻木、面瘫等并发症,复发率仍在30%~50%之间[2] [3]。在此背景下,中医药凭借“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治则思路,采用针刺、电针、温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火针、芒针等多种特殊针法,实现快速止痛、低副作用及复发率降低的临床优势[4] [5]。这些疗法不仅能通过多靶点调节实现镇痛效果,还兼具低毒、个体化的特点,为TN治疗提供了重要路径[6]。鉴于此,本文系统梳理近年针灸疗法治疗TN的研究进展,从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的理论演进及临床实践与疗效验证展开综述,旨在总结针灸疗法的核心优势与应用规律,为TN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并为后续疗法标准化、机制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2.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认识与辨证分型演进

传统中医将TN归属于“面痛”“头风”等范畴,其核心病机围绕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导致经络阻滞或气血失养,形成“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的病理状态[2] [7]。现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拓展了病因病机认知,强调情志内伤(如肝郁化火)、劳损过度及外感风邪(如风寒或风热侵袭)作为重要诱因,深化了对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复杂性[8]。主流辨证分型包括风寒阻络(证见疼痛遇寒加重、畏风)、风热上攻(面红目赤、口渴咽干)、肝火上炎(烦躁易怒、胁痛口苦)、瘀血阻络(刺痛固定、舌质紫暗)及痰浊壅盛(头重如裹、苔腻脉滑),各证型需通过疼痛性质、舌脉及伴随症状进行鉴别[9]。近年来,中医辨证体系亦不断深化,特色思路如结合经络辨证(侧重少阳、阳明经选穴)和脏腑关联辨证(如肝胃同调),并探索“风毒伏络”“火郁发痛”等创新理论分型,以提升治疗的精准性和疗效稳定性[10]。这一演进既恪守中医“审证求因”的核心思想,又融入了现代临床对神经病理机制的理解,体现了中西医病机对话的学术进展。基于上述认知,中医辨证治疗TN进一步强调整体调节与个体化治疗,干预手段丰富,但仍缺乏标准化辨证体系与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3. 针灸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实践与疗效验证

3.1. 针灸疗法的技术实践与疗效验证

3.1.1. 毫针

毫针疗法作为TN针灸疗法的基础手段,以“辨证取穴”与“精准透刺”为核心技术,遵循《灵枢·经筋》中“缓急通滞”的治疗原则。其选穴依据三叉神经分支分布特点进行,眼支疼痛常取攒竹、丝竹空透太阳;上颌支疼痛多选四白、颧髎透地仓;下颌支疼痛则取颊车、承浆透翳风。治疗中强调局部取穴(如下关、四白、颧髎)与远端配穴(如合谷、太冲)相结合,体现“近治疼痛,远调气血”的整体调节思想,临床操作兼具理论支撑与病理适配性[11]。但该疗法在透刺深度、手法强度等关键操作上缺乏统一量化标准,疗效验证环节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且安全性监测内容未明确,对治疗结果的重复性及循证证据等级均产生一定影响。深刺技术与强刺激泻法是该疗法的重要操作要点。闫禹竹等[12]研究发现深刺下关穴结合电针可显著降低血浆P物质水平并提升β-内啡肽含量,总有效率可达95.35%。在辨证分型施治方面,覃李梅[13]认为气滞血瘀型侧重太冲、膈俞以行气活血,肝火上炎型重用行间、风池以清泻肝火。该技术路径的优势在于将毫针取穴与辨证分型深度结合,细化了个体化治疗方案,但仍需补充更完整的临床疗效数据予以支撑。综上,毫针疗法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凭借科学选穴、规范操作及分型论治,结合现代研究证实的镇痛机制与明确的临床疗效,已成为中医治疗TN的重要基础手段。

3.1.2. 特色针法

在特色针法治疗TN领域,火针、电针、温针灸、耳穴针及针刀疗法等作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显著镇痛作用。火针以高温(针体烧至白亮)速刺阿是穴或扳机点,可温通筋脉、即刻解痉。武娜等[14]临床研究显示火针配合毫针治疗TN的总有效率可达94.4%,进一步证实了联合治疗的有效性,为毫针联合特色针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董旭等[4]通过电针疗法采用疏密波(2~100 Hz)刺激下关等主穴,通过调节神经兴奋性及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如β-内啡肽)释放,有效缓解疼痛,该研究明确了电针的波形与频率参数,机制研究结合神经兴奋性调节,操作可重复性较强,但仍需补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样本量信息及随访数据。温针灸则结合艾灸热力与针刺作用,其作用原理为通过温热刺激与针感传导,针对寒凝血瘀证型TN患者可显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15]。李登科等[16]采用毫火针联合中药(逐瘀活络方)的治疗方案,构建“针药协同”的治疗思路,契合中医综合施治的学术特点。闫禹竹等[13]以耳廓全息理论为指导,明确选取神门、交感、面颊区等反射点用于TN治疗,通过毫针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贴压的方式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内源性阿片系统,其理论机制具有一定创新性,但现有研究证据多集中于耳针治疗TN的通用方法(如取穴原则)。此外,针刀技术受《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铍针”启发,结合现代解剖学与软组织外科学,其“以松治痛”的核心思想与《医宗金鉴》所述“破结散瘀”之法一脉相承。该疗法融合针灸针和微型手术刀特点,针对三叉神经出口(如眶上孔、眶下孔)及颈枕部软组织粘连点进行精准松解,打破病理性筋膜高压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17]。葛绍清[18]的研究显示,针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张口度和咀嚼功能,总有效率超90%,且疗效维持时间较长(随访6个月复发率 < 15%)。综上而言,上述特色针法均注重辨证选穴与探索操作标准化,凸显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但在方法学层面亦存在局限,未来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作用机制。

3.1.3. 针灸联合疗法

针灸联合疗法作为TN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多靶点机制协同发挥镇痛及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该疗法常整合体针(如下关、合谷、翳风等主穴)与耳穴(如神门、面颊区)刺激,并可联合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或西药(如卡马西平)以增强疗效[19] [20]。研究表明[21] [22],针灸联合疗法的作用机制涉及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痛觉信号传导、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如降低P物质及IL-6)、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如β-内啡肽)释放,同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与氧化应激状态。这一机制既体现多靶点协同调控的科学内涵,也初步证实其对炎症因子与内啡肽的调节作用,但具体信号通路及长期神经重塑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杨玲[23]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针灸联合疗法总有效率超过90%,可显著降低TN患者疼痛发作频率及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一药物治疗。该疗法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医“通络止痛、疏风散邪”治则,现代医学研究则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角度阐释其多维度调控机制。

4. 针灸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面临的挑战、局限性及潜在不良反应

针灸疗法为TN临床治疗提供了多元干预路径,其多维度调节与个体化施治的特点可有效发挥治疗优势,但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两大核心问题。一方面,在技术实施、疗效评估及个体化方案落地环节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与实践挑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及研究证据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临床应用中存在的潜在不良反应,需通过系统化的识别、评估与管控机制降低风险,以保障治疗安全性。

4.1. 针灸疗法的局限性与实践挑战

4.1.1. 治疗方法标准化程度不足

当前中医治疗TN仍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体系,这一问题在不同治疗手段中均有体现。首先,针灸治疗领域,临床实践中的选穴原则、针刺手法(含进针深度、捻转强度、留针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以临床常用的下关穴为例,其深刺与浅刺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形成共识,深刺法虽理论上可能增强镇痛效果,但同时会增加局部血肿、神经暂时性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24]。其次,穴位注射、埋线等复合疗法的操作规范尚未系统建立,不同医师的操作差异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的稳定性,还可能对治疗安全性产生影响[25]

4.1.2. 疗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针灸疗法治疗TN的研究多依赖主观疼痛评分(如VAS、NRS评分)评估疗效,缺乏客观神经生理学指标(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的支撑,导致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与说服力不足。其次,多数研究存在方法学缺陷,具体表现为样本量偏小、未实施盲法(尤其是对针刺等非药物疗法的疗效评估)、随机化分组方法未详细阐述等,依据GRADE证据分级标准,此类研究的证据等级普遍较低[26]。此外,长期随访数据普遍缺失也是当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TN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局限之一。多数研究仅报告治疗结束后短期内的疗效,难以评估疗法的疗效持续性(如疼痛缓解的维持时间)与安全性稳定性(如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波动),限制了对治疗方案长期价值的判断。

4.1.3. 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应用局限

中医虽强调“因人施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但TN病因具有显著复杂性,不仅原发性与继发性病例并存,部分患者还合并多发性硬化、肿瘤压迫等基础疾病,导致中医单一疗法难以全面应对多元病理机制。从临床疗效差异来看,典型TN患者对针灸等中医疗法反应较好,有效率可达80%,而非典型TN或继发性TN患者的疗效则显著降低,有效率不足50% [27]。此外,医师经验水平对治疗疗效存在显著影响。研究数据显示,高级职称医师治疗TN的有效率(85.2%)显著高于初级职称医师(63.8%) [28]。这一差异既凸显了中医治疗TN技术培训的必要性,也反映出基层医疗机构因医师经验不足,难以实现该疗法的规范化推广。

4.2. 针灸疗法面临的潜在不良反应

在针灸疗法治疗TN的过程中,潜在不良反应需通过系统化的识别与管控机制进行有效管理。具体来看,针灸疗法治疗TN的整体安全性较高,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明确的不良反应类型,需基于循证视角系统评估与管控。其不良反应以局部轻微反应为主,包括针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及晕针,多与操作规范性不足(如进针角度偏差、手法刺激过强)相关,经对症处理后多可缓解;罕见严重并发症如气胸,主要因头面部穴位(如下关、颧髎)针刺深度把控不当,误穿胸腔所致[29]。此外,下关穴深刺等特殊操作虽可能增强镇痛效果,但会增加神经暂时性损伤风险,且该风险与医师经验水平显著相关。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来看,部分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联合方案)的安全性优势显著,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西药治疗。李志军[30]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单纯中西药联合组不良反应率15.00%,针灸联合组仅2.50%。综上,针灸治疗TN的不良反应防控需聚焦操作标准化(如明确穴位安全深度、规范针刺手法)、医师技术培训及不良反应登记系统构建,以在发挥疗效优势的同时降低风险。

5. 讨论与展望

三叉神经痛作为临床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中医基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诊疗体系。其中,针灸疗法以“通络止痛、调和气血”为核心,通过毫针(辨证取穴、精准透刺)、火针(高温速刺解痉)、电针(调节神经兴奋性)等多技法综合干预,既能显著缓解TN疼痛症状,又能改善伴随不适,且整体安全性较高。然而,针灸治疗TN的现有研究存在共性局限,制约其循证等级与临床推广。多数临床试验存在方法学缺陷,如样本量偏小、随机化分组方案不明确,且针对针刺类疗法的盲法实施难度大(如假针灸对照设计不足),导致研究结论易存在选择偏倚与测量偏倚。基于此,未来针灸治疗TN的研究需围绕“标准化、循证化、机制深化”推进。设计多中心、大样本“证型–针灸疗法”匹配的随机对照试验,如比较“火针联合毫针与单纯毫针治疗瘀血阻络型TN”的12个月复发率,采用结局评估者盲法及非穴位浅刺假针灸对照,降低主观偏倚。其次,借助多组学技术分析不同证型(如肝火上炎、瘀血阻络) TN患者的生物学标志物,阐明针灸调节痛觉信号传导、炎症因子及内源性镇痛物质的核心机制。完善针灸操作标准化(如明确下关穴等危险穴位的安全进针深度、手法强度)与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针灸相关不良反应(局部出血、血肿、晕针)登记系统,为针灸治疗TN的规范化临床应用提供循证支撑。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征, 王海燕, 马莉. 近5年中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19(4): 90-93.
[2] 林洁洁, 陈炜, 何乾超, 等. 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19, 35(7): 160-161.
[3] 吴艳敏, 王凯, 罗卫. 近三年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 32(5): 987-991.
[4] 董旭, 张蕊.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17, 35(11): 177-180.
[5] 孙忠人, 徐思禹, 王瑜萌欣, 等. 特殊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 2018, 27(12): 2248-2250.
[6] 孙伊平, 李婷. 针刺口腔内阿是穴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2(6): 1239-1240.
[7] 蒲昭和. 辨证用药治疗三叉神经痛[J]. 家庭医学, 2022(9): 54.
[8] 周爱玲, 朱梦雪, 刘玲. 刘玲教授从火热内生论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光明中医, 2017, 32(18): 2625-2626.
[9] 柴碧芳, 邓中阳, 苗翠, 等.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2例临床疗效总结[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1, 37(6): 809-813.
[10] 张丽丽, 白长川, 阎超, 等. 从“风毒伏络”论治三叉神经痛[J]. 中医杂志, 2023, 64(10): 1064-1067.
[11] 梁增坤, 张丽敏, 姚国周.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 32(12): 67-69.
[12] 闫禹竹, 汪洋, 刘慧慧, 等. 深刺下关穴结合耳穴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21, 37(6): 17-22.
[13] 覃李梅. 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21, 13(18): 78-79+82.
[14] 武娜, 高小勇, 王丕敏, 等. 火针配合毫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6例[J]. 山西中医, 2018, 34(4): 29-29+33.
[15] 于添. 毫火针联合扶正养阴汤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22): 111-113.
[16] 李登科, 宋辉. 逐瘀活络方联合毫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J]. 吉林中医药, 2018, 38(4): 442-444.
[17] 卢胜春, 陈春花. 针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 18(20): 106-108.
[18] 葛绍清. 针刀结合手法治疗三叉神经痛24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5, 21(23): 83-85.
[19] 杨峰. 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23, 18(6): 33-36.
[20] 王徽. 卡马西平联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 21(13): 2484-2487.
[21] 魏会玲, 宋世庆, 王建军. 温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β-内啡肽、P物质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0, 38(7): 183-186.
[22] 王振川. 针刺疗法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11): 139-141.
[23] 杨玲. 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5): 169-170.
[24] Ang, L., Kim, H., Heo, J., Choi, T., Lee, H.W., Kim, J., et al. (2023)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52, Article ID: 10176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5] 王雯碧. 中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3): 4472-4476.
[26] 刘嘉坤, 关姝妍, 祝鹏宇. 传统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思考[J]. 中医学, 2024, 13(8): 1840-1845.
[27] 李健健, 姚小强, 李健弟, 等. 古典特色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 38(10): 96-98.
[28] 王筱鑫. 孙远征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验撷要[J]. 江苏中医药, 2021, 53(7): 24-26.
[29] 邹天赐, 姚礼平, 席娜, 等. 针刺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J]. 中医研究, 2023, 36(10): 62-65.
[30] 李志军.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 科学养生, 2021, 24(24):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