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的内生机理及意义耦合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Significance of Coupl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摘要: “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的未来五年奋斗的关键目标之一。新质生产力不仅完善、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并且“提倡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新兴产业”的价值观点完美契合绿色发展理念,能够高质量助推绿色发展进程。新质生产力思想根基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而党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探索尝试则构成实践基础;二者有机结合,互相赋能。以新质生产力不断助推绿色发展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宗旨,彰显“绿色发展”主旨意义,为实现人民逐渐丰富的美好生活需求开辟全新解决路径,也为实现“美丽中国”注入强劲活力。
Abstrac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s one of the key goals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as outlined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rooted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ity, while the Party’s exploration and attempt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itute the practical basis. The two are organically combined and mutually empower each other. Continuously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in line with the purpos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lighting the main significa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 new solution path to meet the people’s increasingly rich deman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injecting strong vitality into the realiza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文章引用:王艺璇, 王建. 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的内生机理及意义耦合[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6): 1054-1061.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6134

1. 引言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着重提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2]。马克思提倡于维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社会进步,新质生产力则代表着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深化及创新,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作为驱动力,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方向转型,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继而助推我国达成可持续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2. 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的内生机理

伴随生产力迅速提升,当下全球生态矛盾却逐渐严峻。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虽然极大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环境,进而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绿色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延续及发展,结合中国共产党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里的经验概括,为解决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指出正确路径。研究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需要从理论探讨、历史回顾以及现实情况三个层面出发,细致深入地分析内生机理,为当前探索新质生产力如何助推绿色发展的全新路径奠定稳固的机理前提。

2.1. 以马克思生产力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内的关键概念,它代表着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物质根基。从一般意义上讲,生产力指的是人们通过劳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从而满足生活和发展需求的能力。生产力是在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里逐步产生的物质力量,改造与影响自然界使之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彰显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时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还表现出自然作为生产活动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阐述:“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3]: p. 42),涵盖了生产力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两个方面。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指出自然条件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作用后,进一步鞭辟入里地批评了资本主义生存体系下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异化行为,倡导循环利用资源的可持续经济理念。

2.1.1. 自然生产力概念蕴含“生态性”特征

自然生产力涵盖广泛与具体两种层面。就广义而言,它包含了自然力及各种自然资源;而从狭义上讲,则特指那些被人类社会活动所利用的自然物质。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自然界在促进生产发展里不可或缺的作用,明确指出“所有形式的生产力最终都源于自然界”([4]: p. 170)。自然界不仅是人们获取实践经验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生产和物质交换活动的基础环境,同时还是构成劳动工具和材料的根本物质来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潜力。正如马克思于《哥达纲领批判》里所强调的“除了劳动以外,自然界同样构成了使用价值重要来源之一”([4]: p. 428),自然界对劳动者而言首先赋予他们维持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条件支持,而且还是实现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劳动场所。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作为保障,那么无论是生产原料的获取还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都将无从谈起。

2.1.2. 新技术重塑“自然生产力”内涵

传统技术对自然生产力的改造局限于“工具替代”,如机械化替代人力,化肥替代有机肥。而新技术通过系统融合,实现自然生产力的全链条优化。例如,智慧农业系统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从土壤检测到市场销售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新技术赋予自然生产力以“反馈能力”。例如,生态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森林覆盖率变化,AI算法能预测病虫害爆发风险,无人机可精准投放生物防治剂。这种双向互动机制使自然生产力从“被动开发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主体”,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生产力的发展需兼顾“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新技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推动自然生产力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可减少30%的水肥使用量,同时提高20%的作物产量;可再生能源技术通过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

2.1.3. 达成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融合

按照马克思主义,我们所概述的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互相交融形成的产物([5]: p. 693)。马克思于《资本论》里阐述“劳动生产力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如工人的平均技能水平、科学技术进步及其于工艺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资料的数量与效率以及自然环境条件”[3]。当社会生产力处于稳定水平时,自然资源越丰沛,自然生产力也就越高,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马克思强调“劳动力与自然共同构成了财富之源”[6],指出生产力增长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 p. 99),在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然法则,有效利用自然生产力,促进自然生产力朝实际生产力变更,加速自然界再生产循环[7]

2.2. 以党的环境保护探索进行经验归纳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保护环境,于党的百年历程里探索出众多宝贵经验。党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历经从初步认识到深入、再到方法论逐渐成熟直至现今不断深化的过程。新质生产力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也是对党一个世纪以来努力探索的升华凝练。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探索

毛泽东将节约视为促进生产效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一九四五年的任务》里特别强调:“节约与生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尽可能减少浪费”[8]。此外,他还意识到农业活动里维护生态平衡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支持采用自然农法与有机耕作方法维护土地活力。

2.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螺旋式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贫困落后的社会状况,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集中于经济建设上,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相对较少。尽管毛泽东未曾直接使用“绿色”或“生态”这类术语,但他通过对“大跃进”期间环境破坏现象的反思,强调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党中央1958年起草《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多次提出保护环境的号召,对优化我国生态环境起到积极效果。

2.2.3. 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成熟向发展

邓小平于生态环境领域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植树造林、水利建设的理念,还特别强调通过法律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随后,江泽民思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路径,倡导转变传统生产消费模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明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追求全面协调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达成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进新征程:深化创新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环境保护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十八大报告首次使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概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0],二十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确立成现代化进程里不可或缺的本质属性。

2.3. 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绿色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与传统生产力迥乎不同的先进生产力,“创新”作为其基本特征体现于“新技术”“新能源”及“新产业”的发展上;聚焦效率与效果双重优化。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对曾经通过牺牲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彻底转变,强调可持续性与环保性,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前进。推进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利用创新助推质量升级,促使生产活动向更为绿色环保方向转型。

2.3.1. 新质生产力给予绿色发展强劲支撑

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目标时,科技创新便承担起关键作用。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达成更优组合方式,劳动者需要具备更先进的科技理论及实践素养,劳动工具需要朝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演进,劳动对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需要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求践行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当前,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革新,数字科技、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转换技术等新兴科技同样对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促进行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也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向绿色发展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不仅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在开采和利用时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相比之下,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具有着低碳、可持续、绿色等特点,有助于降低对传统高污染能源依赖度。另外,由新质生产力引发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繁荣也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未来产业、战略性行业在内的多个前沿产业均呈现出技术创新活跃、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最为主要的是新兴产业普遍重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材料的低污染性;不仅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进而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向着更为高效、更为绿色环保的方向前进,最终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2.3.2. 绿色发展给予新质生产力方向导航

习近平曾强调:“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11]绿色发展主张通过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追求经济繁荣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不仅为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明确指引,而且深刻丰富了其内在生态维度。倡导绿色发展意味着发展理念上进行革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历史征程,我国社会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GDP数值优化为注重高质量发展,曾经那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攫取短期利益的做法显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正因如此,构建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力求兼顾生态环境;摒弃只关注产出规模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传统做法也反映出绿色发展的核心诉求,聚焦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3.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相互贯通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理念于中国式现代化历程里紧密相连,两者在价值导向与目标设定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首先,在价值观层面,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均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虽然促进了生产力极大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给人类未来生活质量构成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新质生产力需要明确绿色发展宗旨。经济增长应当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当作目标,党一贯秉持的执政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判性思考,也是对我国自身发展历程里宝贵经验的提炼总结;不仅优化中国式现代化质量,还为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基础。除外,新质生产力以及绿色发展战略在发展目标皆共同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增长相比之下往往基于单一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线性发展模式,倾向于将自然界视为纯粹的对象化存在加以利用,忽视可持续性问题。新质生产力相比则将经济、社会进步与自然保护三者有机结合,倡导更为综合全面发展观,践行具有经济效益又具备生态保护意义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径,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美好愿景。

3. 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的意义耦合

绿色发展主张在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的模式不仅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应对。

3.1. 为达成人民群众生态需求更迭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四十余年发展;在此期间,社会生产力取得显著进步。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提出更高期望的同时,围绕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逐渐加强。培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价值在于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需求。当下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与奋斗目标出现了变化,生产力发展方向需要更为注重于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尤其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等精神层面的期望和希冀。

3.1.1. 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

尽管我国已迭代至全方位工业体系,但在擎制生态环境方面仍稍显不足。新质生产力为绿色发展赋能全新动力,依靠绿色低碳技术加速创生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赋能传统产业廓清高效、友好的供给体系,达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环境状况如今已成为评价生活条件的重要机理,改善环境质量悄然变奏为人民群众共同愿望;新质生产力引入先进技术、清洁能源及新兴产业,有效提升生产体系整体效率,强劲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

3.1.2. 实现人民群众生态幸福

随着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绿色理念、低碳理念、爱护环境等理念也在人们的心里扎根萌芽。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新技术、新能源和新产业,不断推动生产力的提质升级,能够更好达成人和自然的平衡以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具有生态理念的劳动者、运用更加环保的劳动对象和更可持续的劳动资料,能够推动绿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向着绿色生产力所指明的目标前进,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促进人的精神生活丰富。综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命、生产和生活均有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生产力发展填充了绿色底色,增加了质量成色。环境的状况已成为评价生活条件的关键因素,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追求。让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对保障人的生态安全、满足人的生态需要、实现人的生态幸福,具有直接促进作用。

3.1.3. 突出保障人类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关乎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未来,对人类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深刻反思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推崇的绿色清洁能源,开采过程能够显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符合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及稳定;同时,绿色清洁能源在能源利用阶段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减轻空气污染程度。普及使用绿色清洁型能源,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改善空气质量状况,还能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3.2. 为达成“美丽中国”奋斗目标赋能动力

想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妥善统摄好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出现的矛盾。“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既是规治“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关键措施,还是党“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复兴”初心使命的有力彰显。

3.2.1. 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新质生产力的进步对于促进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具有积极作用,企业通过引入智能数字化技术达成生产流程自动化转型,在减少原材料损耗的基础上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也就侧面强化了废耗管理与排放控制,从而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赋能生产力迈向高质量绿色制造阶段。

3.2.2. 利于降低碳排放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结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赋能低碳产业快速成长,促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以及排污权等环境资源要素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增强绿色低碳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确保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自然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回报。低碳产业倚靠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矫治高损耗工业运转流程、增强能源转化效率,降低废弃物及污染物质的有害排放,于绿色发展里降低污染程度,努力弥合对自然界的伤害。

3.2.3. 利于发展绿色产业

2023年7月,习近平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市场化配置体系必须准确体现资源的真实价值以及环境保护成本。完善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各类资源向绿色发展方向集中,以高效率资源配置方式激活绿色发展新动力。

3.3. 为全球生态危机酿造化解措施

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以及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和农耕时代初期的崇敬,转变为工业化时期更倾向于掌控的变化过程,这种转变使得人和自然间的关系呈现危机状态。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及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全世界敲响了生态保护警钟。工业革命以来推行的以无止境开发自然为代表的传统增长模式,因其固有的高能耗与高污染特性,已不再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若再不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破坏状况,人类社会将难免受到自然的“反噬”。

3.3.1. 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于“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国际合作框架内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气候挑战。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我国在2020年设定并公布“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力争于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明确提出具体的减排时间表。我国通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炭发电项目、谨慎处理现有项目,助力沿线国家实现减排目标并提升能源清洁化程度。另外,我国还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纳入“一带一路”长远规划之中,携手参与国家共同努力。对于气候变化的风险应对措施,我国所采取的行动充分彰显了负责任大国使命担当。

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揭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根本问题,促使人们深入反思生产力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盲目追求GDP增量而漠化生态健康的措施难以持续。新质生产力勾勒出“将生产力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发展朝向,为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注重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模式是解决生产力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正确路径,不仅契合人类社会进步基本规律,也标志着对西方资本主义增长方式的超越,为中国乃至世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3.3.2. 为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探索新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赋权绿色生产模式快速普及,以期早日实现资源有效循环利用。社会生产可以借助新能源技术的应用降低对传统能源的需求,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则引导人民群众养成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将随着更多高质量环保产品的迭代推出逐步向更为绿色环保的趋向自归,仰仗“生产 + 生活”双重范式的共同让渡实现“生产力发展与日常生活、保护自然”的融洽共生。如今,我国凭借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倡导构建开放与合作并存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参与者、支持者,并且逐渐呈现更大导向功能,为其他国家、地区提供全新范例。

4. 结语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过程里,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了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维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旨在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所提出的经济概念,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创新与发展。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我国生产力进步的必然需求,也是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绿色发展”既顺应对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追求,更契合我国以“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的工作主旨,为化解现代化征程里掣肘的难题提供合理策略。面对新质生产力外化衍生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精准认知实际形势及其时代要求,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全力以赴推进社会经济体系向着更加绿色的方向转型,让绿色真正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绿色发展。

致 谢

感谢所有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人。感谢导师和同门在写作过程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一直在背后坚定支持我的家人,也感谢一直勇敢向前拼搏的自己。愿此行劲草生生,愿此生不负所望。

参考文献

[1]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 人民日报, 2023-09-10(001).
[2] 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四年三月五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 人民日报, 2024-03-13(001).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70.
[5] 马克思. 资本论: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6.
[6] 王可心, 张曙光. 论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意蕴[J]. 现代交际, 2024(11): 10-17, 121, 2.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509.
[8]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240.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江泽民毛泽东思想年编(1989-2008)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517.
[10]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20.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