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信息分类体系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Produc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s
DOI: 10.12677/ecl.2025.14113628, PDF, HTML, XML,   
作者: 孙亚婷: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江苏 镇江
关键词: 跨境电商信息分类经济效率Cross-Border E-Commerce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Economic Efficiency
摘要: 阐明分类系统对于市场需求匹配,消费者购买决策,平台交易费用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目前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分类体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分类优化方法,提高分类系统的经济性,提升分类系统的经济效益,提升用户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分类信息架构进行优化,可以降低信息组织与检索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交易额,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Abstract: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critical role that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plays in matching market demands, facilitating consumer purchasing decisions, and influencing platform transaction costs.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herent i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current mainstream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s,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a market demand-oriented approach to classification optimization. The primary objectives are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tself and to increase the economic value for users. By optimizing th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of product categories, it i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retrieval. This improvement will subsequently elevat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increase transaction volumes,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platform’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overall economic performance.
文章引用:孙亚婷. 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信息分类体系优化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1): 1833-183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13628

1. 引言

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作为连接用户需求与平台资源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信息架构的构建原则与用户交互设计,对于跨境电商平台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适应性研究相对较少。知识组织在跨境电商平台中的应用,虽有助于信息的系统化管理,但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精准匹配不同文化消费者需求方面,仍存在研究空白。通过引入智能分类技术与市场需求导向的分类优化方法,探索如何在动态市场环境中实现信息架构与知识组织的有机结合,以提升用户体验与平台经济效益。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跨境电商迅速崛起,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境电商平台是连接世界各地买卖双方的重要桥梁,其产品信息分类系统是否科学合理,是提升用户体验、推动交易转化、提升平台竞争能力的关键。建立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可以帮助平台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减少运作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1]。但是,目前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商品信息分类系统大多是基于商品属性和品类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并表现出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消费者搜寻成本增加、运作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商品分类系统进行优化,既能提高平台的经济效益,又能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用户的检索数据,引入智能分类技术,提高分类信息的透明性,达到对分类系统进行动态更新和精确分配的目的,使得平台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

2. 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信息分类体系

2.1. 商品信息分类与市场需求匹配

分类系统应该围绕着用户的需要,在深入挖掘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对分类标签进行优化,使得热点产品可以更快地被消费者找到。这样的精确分配,既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平台的交易额与收入。亚马逊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适时地对商品进行分类,并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商品进行分类和标签的设定[2]。这一动态更新的分类系统保证了产品信息的时效性,让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节推出不同的产品和促销,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达到高效使用资源、最大化其价值的目的。

2.2. 分类体系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经济影响

清晰的商品信息分类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少用户的搜寻费用,缩短搜寻的时间,进而提升搜寻的转化率。在一个经济学模型中,消费决定费用的减少可以被理解为消费者剩余的增长。如果用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需要的物品,那么其购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从而帮助平台与顾客建立起良好的顾客关系,提升顾客的重复购买,从而为平台创造稳定的经济价值[3]。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分类系统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用户的浏览与购买行为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平台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消费行为,从而对其进行分类,从而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增强平台的竞争能力。

2.3. 分类体系与平台交易成本关系

对商品进行分级管理,不但增加了维护费用,而且延长了顾客的搜寻时间,减少了他们的购买意愿。对分级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平台的资源浪费和交易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亚马逊的分级系统采取分层的方式,形成从大类到小类,再到小类,逐级细化的方式,不仅能确保分类的全面、准确,而且还能避开过分复杂的层次。该分类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用户更容易地进行查询,并能有效地提高商品的交易效率[4]。信息资源管理重点是对资源进行最优的分配,对其进行分类结构的精简,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配置,能够有效地减少平台的运作费用,提升交易效率,进而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 现有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信息分类体系问题

当前,大部分的跨境电商平台都是根据商品的属性和类别来建立产品信息的分类系统。亚马逊采取的是多层次的分级系统,把产品分成电子、服装、家居等几大类,每一大类下面都可以细分成很多小类。尽管这样的分类方法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5]。从经济学上讲,以传统的产品特性、类别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已经不能满足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新品类的涌现并没有被及时地纳入到分类系统中,使得用户很难发现与之相关联的物品,从而减少了交易的可能性。这一分类系统还存在着信息资源管理上的缺陷,无法对信息资源进行快速的更新与调整,进而影响到平台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3.1. 市场需求脱节

新品类的涌现并没有被及时地纳入到商品的类目中,使得用户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与之相关联的物品,这就给平台带来了更多的商机。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一些新的商品如可生物降解的家用产品、低能耗的电器等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而这类商品却常常没有被纳入平台的分类系统。这样的分离使得这些平台错过了市场机遇,降低了潜在的经济利益[6]。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进行适时的更新与调整,而目前的分类系统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一缺陷不但会给平台带来短期利益,同时也会损害其长远的市场竞争能力,因为消费者很有可能会转而选择其它更符合他们需要的平台。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是维持竞争优势,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平台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分级系统,不但会损失现有的交易机会,还会降低顾客对平台的满意度,从而对其忠诚和后续购买行为产生不利影响[7]

3.2. 分类复杂与成本影响

由于产品的等级体系过于复杂,且产品种类繁多,使得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费时费力,从而影响了顾客的购买体验,甚至造成一些顾客的流失。由于搜寻成本的提高,消费者将面临更多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其购买意愿,从而降低平台的收益。当用户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重复的搜寻时,由于搜寻的过程太过烦琐,用户往往会选择放弃。在此情形下,平台不但丧失了现有的贸易机会,而且由于顾客的不满意,也有可能丧失将来的交易机会[8]

3.3. 分级复杂与运营制约

很多平台都有分级系统,每一级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升级与维护。这样的分级方式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存在着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分类结果的正确性。对于一个由多个子类组成的复杂的分类系统,其更新与维护往往需要多个小组的合作[9]。这样的跨团队合作不但会增加交流费用,也会造成资讯更新的滞后。如果不能及时地更新或者不正确的话,就会导致用户在短时间内发现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而导致用户的流失。

运营费用的上升将会对平台的利润率造成直接的挤压,从而降低其收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平台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有效的运作。但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平台的信息管理面临着时效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到平台的正常运作,也会造成使用者的满意度降低,进而对其长远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0]。如何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然而,过于繁杂的分级系统已成为影响企业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3.4. 文化差异对商品类目认知的影响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和语义的差异,这可能导致商品信息在翻译和分类过程中出现歧义或误解。某些商品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或者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而影响分类的准确性。消费者对商品的分类标准和认知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商品的外观和包装可能被视为重要的分类依据,而在其他文化中,功能和用途可能更为关键。各国的海关法规、消费者保护法以及行业标准等都可能对商品的分类和描述提出具体规定,这增加了跨境商品分类的复杂性和合规性要求。

4. 优化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信息分类体系策略

4.1.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分类优化

4.1.1. 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方法

平台需要构建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常规调查机制,关注用户的搜索频次、浏览时长、购买转化率和重复购买路径。该数据不但可以准确地找到热点产品,还可以通过“需求强弱量化”来判断该产品的潜在利润,某一种产品的搜索量每月增加30%以上,并且该产品的加购率超过了平台平均15%,那么就可以确定该产品是一个高价值的产品,为下一步的资源投入提供了经济决策基础。用户反馈的收集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上,对这类需要进行调查,并将其与分类支持的信息结合起来,可以降低由于需求差距而造成的顾客流失,从而避免交易可能的损失[11]。通过产业经济报告和国际市场动向的研究,可以帮助平台对新兴类别的经济价值进行预测,对“可生物降解的家居用品”“低碳的电子产品”等新兴的消费需求进行预测,并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这类产品和目标人群的消费能力、支付意愿进行关联,从而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动优势,从而减少了在品类竞争中的获客成本。

4.1.2. 以需求为导向的分类调整

在热点产品类中,提高分类权重和陈列优先权不是单纯地调整位置,而是以“流量价值最大化”为基础,它可以减少顾客的搜寻路径,减少他们的时间机会成本,同时,降低顾客的搜寻成本又会提高购买转化率,根据业内资料,这种调整一般可以让热点商品的交易量提高15%~25%,从而提高平台的佣金和广告收入。针对新兴产品,适时地将其纳入分类系统,并设置专用标记,是规避市场机遇损失的重要经济战略。如果新兴品类由于分类缺失,使得顾客难以准确地定位,那么,平台就会面临着向同类产品转移的危险,而适时地建立分类标签,既可以吸引这个品类的供应者,又可以利用不同的品类来建立竞争壁垒,在细分领域中占据先发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向高需求、高利润的品类倾斜,降低对低需求品类的维修费用,从而提高平台的整体经济效益[12]

4.2. 促进消费者经济价值实现的分类优化

4.2.1. 增强分类信息透明度

通过对产品进行详尽的分类说明及产品信息,使用户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品的种类及特征。在每一类别下加入商品分类说明、商品特性及推荐商品清单,可以有效地减少使用者的识别成本。为了更好地了解产品的详情,消费者通常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平台提供了清晰、准确和全面的商品类别,使顾客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物品,提高了购买效率。

顾客满意程度的提升,可以帮助平台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形象。满意度高的顾客更容易成为该平台的忠诚使用者,进而为平台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商品分类的透明度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在对产品种类、特征有清晰认识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容易实现购物,从而提升平台的交易额与收入。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应重视信息的透明性与易用性,通过对分类信息的优化展现,使其信息资源的品质得以提高,进而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2.2. 个性化分类推荐

采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基于用户的购物行为,对用户进行个性化分类推荐。这样的个性化服务,不但可以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而且可以提高顾客的购买意愿和频次,从而给平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那些频繁购买的顾客,该平台会在他们登陆后,为他们提供“用品”类别,并向他们推荐与之相关联的热门产品。通过对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查找所需要的产品,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对商品进行分类推荐,可以有效地提升顾客的购买转化率。如果消费者觉得这个平台很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喜好,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倾向于在这个平台上花钱。用户对品牌忠诚度的提高,既可以提高单个顾客的购买量,又可以提高顾客的多次购买行为,从而为平台提供稳定的经济利益[13]

通过对顾客的购物行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平台更好地理解什么类型的产品是最流行的,并在其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4.3. 提升分类体系经济效率的策略

4.3.1. 精简分类层级与结构

复杂的分类层级本质上是信息架构不合理的表现,它直接导致了平台信息组织成本和用户信息检索成本的双重增加。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视角看,为某一类产品建立并维护独立的子类,需要投入持续的元数据管理、分类规则维护等人工与系统资源,其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成本远高于其带来的价值,是一种低效的信息资源配置。通过将此类长尾商品归入更宽泛的父类,可以显著简化信息组织结构,这种信息架构的扁平化调整,预计能为平台在信息分类与维护上节省20%~30%的人力资源,并降低系统后台因元数据冗余和处理复杂性问题带来的技术维护开销[14]

在用户端,过深的分类层级迫使信息检索路径变得冗长,增加了用户的认知负荷与时间机会成本。研究表明,当用户需要穿越超过4个层级才能定位目标商品时,其放弃检索的概率会显著上升(约15%~20%),造成平台交易机会的直接损失。通过精简层级、优化网站导航与信息寻径设计,可以大幅缩短信息检索路径,提升用户的信息查全率与查准率,从而有效提高购物转化率,促进平台的佣金和销量的增加。

4.3.2. 引入智能分类技术

传统的人工分类方式主要依靠人工对商品名称和描述进行判定和分类,需要付出较高的工资和训练费用,且分类效率和错误率较高。该方法不但可以代替70%的重复劳动,节省人工40%~50%的人力物力,并且可以将分类错误率保持在2%以内,从而有效地降低由于误判造成的交易损失。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进行分类,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进行分类。这样的动态调节功能,可以保证商品的分类系统能够跟得上市场的需要,从而提高用户的搜索体验,从而带动整个平台的交易量。智能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可进一步加强平台加工和分发货物信息的能力,实现分类系统由“静态维护”向“动态优化”转变,为平台的长远发展提供技术支持[15]

4.4. 跨语言NLP技术统一商品信息

利用跨语言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来统一商品信息。通过构建多语言词嵌入模型和语义匹配算法,实现不同语言商品信息的自动翻译和对齐,从而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了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品类目认知差异,可以设计具有文化适应性的本地化分类导航。通过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和消费习惯,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优化分类导航的结构和标签,使其更符合当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认知模式。针对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动态的合规性监测系统,实时更新各国的分类法规和标准,并将其嵌入到商品分类流程中,确保跨境商品分类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5. 结语

跨境电商平台应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密切的关注,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产品的信息分类系统进行调整,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过程中,平台需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反馈,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以保证分类系统能够跟上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平台经济和用户体验的双赢,促进跨境电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艳. “互联网+”视阈下跨境电商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讨[J]. 现代商业, 2024(17): 116-119.
[2] 徐晓鹏, 刘慢慢. 社交电商中多元信息源信任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J]. 中国流通经济, 2025, 39(8): 34-49.
[3] 于涛, 王瑞, 战洪飞, 等. 基于双层注意力机制的用户创新评论提取方法[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24, 40(3): 7-12+18.
[4] 付宪杰. 跨境电商平台的用户体验优化策略[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4(33): 149-151.
[5] 张路, 史艳翠. 融合文本内容和标签的中文商品评论情感分类[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24, 39(1): 65-72.
[6] 戴小凤. 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东南亚跨境电商营销策略研究[J]. 对外经贸, 2025(9): 103-106.
[7] 刘竹清.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跨境电商网络营销[J]. 商业文化, 2025(18): 34-35.
[8] 林凯威, 孙庆彪. 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研究[J]. 中国商论, 2025, 34(19): 110-113.
[9] 张雯. 湖北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策略分析[J]. 知识经济, 2025(28): 91-94.
[10] 霍伟东, 吕晨炜, 郭云. 跨境电商政策冲击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 国际商务研究, 2025, 46(5): 100-114.
[11] 王晓宇.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进路[J]. 西亚非洲, 2025(5): 61-84+176-177.
[12] 葛星. 基于产业转型视角的物流产业链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研究[J]. 物流科技, 2025, 48(18): 79-81+88.
[13] 王俊飞. RCEP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跨境电商物流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 2025(26): 167-170.
[14] 李璐爔. 基于RCEP生效对江苏跨境电商发展影响的研究[J]. 江苏商论, 2025(9): 69-73.
[15] 张静, 吴晓红.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跨境电商出口模式创新与发展路径探究[J]. 中国商论, 2025, 34(18):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