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SS数据分析的梧州粤语文化传承现存问题与对策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Paths of Canto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in Wuzhou Based on SPSS Data Analysis
DOI: 10.12677/sa.2025.141132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易彩红, 黄飞军*:南宁学院商学院,广西 南宁;曹朝阳:百色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百色
关键词: 梧州粤语路径优化文化传承SPSS分析结构方程模型Wuzhou Cantonese Path Optimiz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SPSS Analysi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摘要: 为系统探究梧州粤语文化传承的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本研究采用网络数据爬取、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面向两广地区居民开展实证调研。共发放问卷413份,回收有效样本400份,有效回收率96.85%,通过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确保数据质量。综合运用SPSS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等,研究揭示以下核心发现:梧州粤语在认知层面认同度较高(64.75%被调查者认可其社会地位),但实践层面参与度偏低,呈现“认知–行为”脱节现象;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文化内涵与内容质量是影响地区认同感的关键因素,而传播渠道作用相对有限;家庭环境、年龄、学历等因素对语言使用与传承行为具有显著影响(P < 0.001)。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应构建“政策–技术–传播–教育”四位一体的系统性传承路径,推动梧州粤语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型,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Canto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Wuzhou, this paper adopts the mixed research method of network data craw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to carry out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residents in Liang-Guang. A total of 413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00 val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ith an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of 96.85%. By comprehensive use of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the study reveals the following core findings: Wuzhou Cantonese has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at the cognitive level (64.75% of the respondents recognize its social status), but the participation in practice is low, showing a “cognise-behavior” disconnection phenomen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hows that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ntent quality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identity, while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 is relatively limited. Family environment, age, edu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anguage use and inheritance behavior (P < 0.001).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 four-in-one systematic inheritance path of “policy-technology-dissemination-educatio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Wuzhou Cantonese from “static protection” to “active inheritanc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易彩红, 曹朝阳, 黄飞军. 基于SPSS数据分析的梧州粤语文化传承现存问题与对策路径研究[J]. 统计学与应用, 2025, 14(11): 265-279. https://doi.org/10.12677/sa.2025.1411328

1. 引言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严峻的传承挑战。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不仅是岭南文化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粤港澳地区社会生态与历史记忆的重要维系。然而,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普通话普及政策深入实施以及跨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的复合背景下,粤语整体呈现使用场域收缩、代际传承乏力、语言活力衰减等系统性问题,方言活力衰减并非粤语独有的现象,而是许多主要方言共同面临的挑战。正如庄初升(2022)所指出的,闽、粤、客三大方言的核心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变迹象[1]。这一宏观判断表明,粤语的传承危机具有普遍性和紧迫性,亟需系统性研究。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方位推进新时期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科学保护方言与民族语言”,为方言资源的存续与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然而,现有研究在对象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均衡”。绝大多数研究如郭宇菲(2023)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遗产的探讨,以及王文豪与莫舒晴(2022)对珠三角大学生群体的调查,其焦点仍集中于广府核心区及大湾区都市圈[2] [3]。相比之下,对梧州、封开等具有粤语发源地意义的“语言圣地”的关注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极大地限制了研究的历史纵深与文化溯源能力。在研究方法上,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严重失衡。尽管有学者如陈梓露等(2022)尝试从文创设计等跨学科视角探索传承路径,但其研究仍偏向于案例描述与理念构建[4]

2. 粤语文化传承的整体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关于粤语文化传承的研究已形成三个较为明晰的焦点领域。

其一,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生态与代际变迁。研究普遍揭示了青少年与青年群体粤语使用频率下降、语码转换增多等现象。例如,有基于自然语料的实证研究指出,广州未成年人的粤语中已出现较多普通话的影响,形成一种“粤普混合”的形式,且年龄与粤–普通话码转换的频率呈负相关[5]。另一项针对大湾区九市1579名居民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证实,尽管居民对粤语保有良好评价并形成双重语言认同,但熟练掌握粤语的比例随年龄下降而呈现回落趋势,家庭场域中普通话的使用也已占据首位,这折射出普通话普及对传统方言社交空间的挤压效应。

其二,关注粤语媒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学界对粤剧、木鱼歌、咸水歌等口头艺术以及粤语童谣的传承实践进行了较多案例探讨[6]。但有研究综述指出,现有关于粤语童谣的探讨多停留在经验总结与现象描述,虽已解决部分问题,但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质化研究,亟需增加量化分析以增强其科学性与规范化。这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仍需从现象描述向大样本数据统计与效果评估深化。

其三,审视方言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地方性实践。例如,对香港《法定语文条例》、广州“粤语文化节”等政策与活动的讨论已有初步开展。然而,这些研究的评价多基于理论推演或局部观察。正如有学者在讨论大湾区语言遗产时所指出的,粤语口语和书面语在香港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是文化接触中的一个典型个案,但其实际效果与影响机制尚未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严谨的量化验证。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存在两个显著短板。在研究对象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均衡。绝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广州、香港等核心城市[7] [8],而对广西粤语区、粤北“三连”等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或语言资源极为丰富的边缘区域关注严重不足。有研究回顾近二十年广西粤语调查现状时明确指出,相关研究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分布很不均匀,综合性不强,学科交叉较弱,这限制了研究的广度与历史纵深。在研究方法上,存在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失衡的倾向。尽管已有学者尝试运用问卷调查、自然语料分析乃至依存树库等量化工具进行探索,但采用SPSS等工具进行系统数据分析的研究仍属相对少数,导致对传承工作中关键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与政策扶持之间的协同效应)的识别缺乏精准的实证支撑,难以指导精准化的保护策略制定。

3. 梧州粤语文化传承的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3.1. 调查对象与抽样设计

3.1.1. 调查对象与单位

调查对象:两广地区居民总体。

调查单位:每一个两广地区居民。

3.1.2.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先按区域划分抽样框,再在各区域内按年龄、职业比例分配样本量,最终发放问卷413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6.85%,满足SPSS与SEM的样本量要求(SEM样本量需 ≥ 200)。

3.2. 问卷信效度检验

3.2.1. 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主要关注测量工具的可靠性或稳定性。首先针对问卷量表问题Q12进行信度分析,得出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19,说明问卷分类合理,问卷信度的结果高,如表1所示,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高。

Table 1. Results of scale reliability test (Q12)

1. 量表信度检验结果(Q12)

Cronbach’s α系数

标准化Cronbach’s α系数

项数

样本数

0.919

0.92

5

400

3.2.2. 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则关注测量工具的有效性或准确性。如表2所示,在问卷的内容效度方面,选择对问卷量表题数据进行检验,各项因子与总量表得分都很显著,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KMO系数为0.858,P值为0.000,说明问卷的结构设计较好,也意味着问卷具有结构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Table 2. Results of validity test

2. 效度检验结果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

0.858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1048.414

自由度

10

显著性

0.000

4. 梧州粤语及相关非遗文化传承特征和影响效果分析

4.1. 基于描述性统计的调查对象分析

表3为样本基本特征分布(N = 400),在探索梧州粤语传承之路的调查中,男性占比为51.00%,女性占比为49.00%,性别差异不大;在受调查群众对粤语发源地这块,有53.75%的人是对粤语的发源地有过了解,还有25.75%的人认为粤语发源于广东广州,其他一小部分分别认为在广西封开,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他地区,分别占比9.50%,7.25%,3.75%,体现出人们对粤语的认识有差异,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少的人群对粤语真正的发源地认知不清,需要进一步科普传承;在家庭传承意愿上,有58.25%的家长鼓励他们的孩子继续学习梧州粤语,这也让梧州粤语传承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有41.75%的家长否定这一观点;在社会地位认同方面,有64.75%的人认为梧州粤语在当今的社会地位任然重要,认为一般,与其他方言无异的占比22.50%,有少数人认为梧州粤语在当今已经不重要或不了解,分别占比4.50%和8.25%。整体来看,社会对梧州粤语的价值认同度较高,不过仍存在一定的认知模糊与低估现象,认同提升空间显著。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sample basic characteristics (N = 400)

3. 样本基本特征分布(N = 400)

变量

选项

百分比

性别

51.00%

49.00%

粤语发源地认知

梧州

53.75%

广州

25.75%

广西封开

9.5%

香港

7.25%

其他

3.75%

家庭传承意愿

支持

58.25%

否定

41.75%

社会地位认同

重要

64.75%

与其他方言无异

22.5%

不了解

8.25%

不重要

4.5%

4.2. 群众对梧州粤语的认知

4.2.1. 梧州粤语的变化是否与文化发展相关联

图1所示,和输入的检验值0.001,显著性P值为0.000***,水平上呈现显著性,所以群众觉得梧州粤语的词汇变化与文化发展是相关联的。

Figure 1.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Wuzhou Cantonese

1. 梧州粤语变化分析

4.2.2. 分析性别和年龄对是否会说梧州粤语是否有影响

图2,对于变量截距,从F检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显著性P值为0.162,水平上不呈现显著性,对是否会说梧州粤语?没有显著性影响,不存在主效应。对于变量年龄,从F检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显著性P值为0.000***,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存在主效应。对于变量性别,从F检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显著性P值为0.592,水平上不呈现显著性,不存在主效应。由此得出在年龄18岁以下和26~35岁的两个年龄段中男生日常说梧州粤语频率比女生高,但在18~25岁和36岁以上的年龄段中女生说梧州粤语的频率比男生高,且36岁以上较为显著,由此可以体现出女生在语言的学习能力上发挥的水平更高。

Figure 2. Analysis of gender and age

2. 性别与年龄分析

4.2.3. 分析学历和年龄对是否参加相关非遗文化活动是否有影响

图3为学历与年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交互项群众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从F检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显著性P值为0.000***,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对群众是否参与过与梧州粤语相关的非遗文化活动?有显著性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由此得出对于大学本科及以上并且处于18岁以下和36岁以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的频率上升,但在高中或中专期间使用下降。在18~25岁间的群众在初中期间,说梧州粤语的频率最高。可以观察到随着教育的不断提升,梧州粤语也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使用频率逐渐升高。

Figure 3. Analysis of education level and age

3. 学历与年龄分析

图4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于变量群众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显著性P值为0.035**,水平上呈现显著性,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群众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要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并且由图看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频率比男性高,由此可以寻求一些方法和活动,来促使男性对梧州粤语的使用频率提升。

Figure 4. Analysis of Wuzhou dialect usage in daily life

4. 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话分析

图5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认为来两广(广西、广东)的外地人是否有必要学习梧州粤语,显著性P值为0.264,水平上不呈现显著性,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您认为来两广的外地人是否有必要学习梧州粤语在年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不进行事后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于变量群众的地区认同感造成了什么影响,显著性P值为0.946,水平上不呈现显著性,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群众的地区认同感造成了什么影响在年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不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得出结论在18~25岁的群众认为两广有必要学习梧州粤语,并且对地区认同感持中立状态。

Figure 5.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regarding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Wuzhou dialect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regions

5. 调查中认为两广地区是否有必要学习梧州话调查分析

4.3. 基于Kappa一致性检验的梧州粤语传承程度分析

表4所示,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的范围在0到1之间,值越接近1,说明一致性越高;值越接近0,说明一致性越低。Kappa一致性检验用于比较不同评价者对同一对象的评价结果是否一致。在本研究中,首先假设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对梧州粤语及其非遗文化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存在一致性。对“群众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是否会鼓励家里的小孩学习梧州粤语”、“是否会鼓励家里的小孩学习梧州粤语”三个变量,参数方法为“线性加权Kappa”来进行比较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三组变量间均存在显著一致性(P < 0.001)。其中,“日常使用梧州粤语”与“鼓励子女学习”之间的一致性最高(Kappa = 0.56),属于中等强度相关;而“参与非遗文化活动”分别与“日常使用”和“鼓励子女学习”之间的一致性较弱(Kappa值分别为0.43与0.436),但仍具统计显著性。以上结果说明:对于梧州粤语及其相关非遗文化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群众是否在日常使用梧州粤语与群众是否会鼓励家里小孩学习梧州粤语的相关性最大,而群众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与是否参加过相关的非遗文化活动作用较小,但也可以体现出参加相关的非遗文化活动也能对群众使用粤语起到部分的促进作用。

Table 4. Results of Kappa consistency test

4. 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Kappa一致性检验

配对项

Kappa值

标准误差

z

P

Q9:您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配对 Q10:您是否会鼓励家里的小孩学习梧州粤语?

0.56

0.032

17.263

0.000***

Q9:您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配对 Q11:您是否参与过与梧州粤语及其相关的非遗文化活动?

0.43

0.035

12.289

0.000***

Q10:您是否会鼓励家里的小孩学习梧州粤语?配对 Q11:您是否参与过与梧州粤语相关的非遗文化活动?

0.436

0.032

13.731

0.000***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4.4. 基于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地区群众的梧州粤语词汇掌握情况分析

4.4.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为考察不同地区被调查者对梧州粤语特色词汇的掌握程度,本研究首先进行了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表5为KMO检验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8,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P < 0.001),表明变量间存在足够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Table 5. KMO test and Bartlett’s test

5. KMO检验和Bartlett的检验

检验指标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

0.808

Bartlett球形检验

近似卡方:794.825

自由度:36

显著性:0.000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4.4.2. 因子分析法综合得分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综合得分表(表6,仅展示前15位)可以得知,梧州市本地人对梧州粤语相关日常词汇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高,但也存在部分词汇不了解的情况:例如,“有几何”和“咪住”这两个词汇,有部分受访者得分为0,表示他们不了解这些词汇。另外,“行街”、“好唱口”等词汇也有部分受访者得分低于1,显示出在这些词汇上,不同群众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

Table 6. Comprehensive score table of factor analysis method

6. 因子分析法综合得分表

排名

行索引

综合得分

去食饭某?

你点蚊冇去

我冇有钱

打冷震

其他

行街

好唱口

有几何

咪住

1

2

1.006

1

1

1

1

1

1

1

1

1

2

2

1.006

1

1

1

1

1

1

1

1

1

3

1

1.006

1

1

1

1

1

1

1

1

1

4

1

1.006

1

1

1

1

1

1

1

1

1

5

2

1.006

1

1

1

1

1

1

1

1

1

6

1

1.006

1

1

1

1

1

1

1

1

1

7

1

1.006

1

1

1

1

1

1

1

1

1

8

1

0.717

1

1

1

1

1

1

1

0

0

9

1

0.704

1

1

1

1

1

1

0

0

1

10

2

0.704

1

1

1

1

1

1

0

0

1

11

1

0.704

1

1

1

1

1

1

0

0

1

12

3

0.673

1

1

1

1

1

1

0

0

0

13

3

0.597

1

1

1

1

0

1

1

1

0

14

1

0.597

1

1

1

1

0

1

1

1

1

15

4

0.597

1

1

1

1

0

1

1

1

1

4.5. 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

4.5.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Figure 6.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6. 本文研究的概念框架

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梧州粤语及其相关非遗文化传承度与地方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和文化了解的不同渠道之间的关系。并且关于“地区认同感的影响因素”设置了5个显变量,分别是:传播渠道、社会影响力、文化内涵、表达形式、内容质量;关于“文化了解的不同渠道之间的关系”设置了7个显变量,分别是:网络上的社交媒体、线下采访、家庭环境影响、线下演出、亲朋好友的介绍、学业课程的需要、调查问卷的科普。如图6所示。

4.5.2. 梧州粤语及相关非遗文化传承影响因素测量

基于概念框架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到如下的带权结构路径图7

Figure 7. Structure path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ntonese and relat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Wuzhou

7. 梧州粤语及相关非遗文化传承影响因素结构路径

4.5.3. 模型拟合指标

模型中卡方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表现为显著。且GFI (拟合优度指数) = 0.908 (≥0.9),RMR (均方根残差) = 0.102,CFI (比较拟合指数) = 0.924 (≥0.9),综上所述认为所拟合的模型表现较好。

模型检验与拟合优度结果见表7

Table 7. Model test and goodness of fit

7. 模型检验与拟合优度

χ2

df

P

卡方自由度比

GFI

RMSEA

RMR

CFI

NFI

NNFI

-

-

>0.05

<3

>0.9

<0.10

<0.05

>0.9

>0.9

>0.9

382.345

74

0.000***

5.167

0.908

0.102

0.248

0.924

0.908

0.906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4.5.4. 因子载荷系数表

根据所得的因子载荷系数表进行分析如表8所示,对于地区认同感而言,文化内涵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869,其次为内容质量,系数为0.868,而传播渠道的影响最小,系数为0.79。对于文化了解途径而言,线下采访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858,其次为线下演出,系数为0.84,而调查问卷科普的影响最小,系数0.671。

Table 8. Analysis of factor loading coefficients

8. 因子载荷系数分析

因子

变量

非标准载荷系数

标准化载荷系数

z

S. E.

P

地区 认同感

内容质量

1

0.868

-

-

-

表达形式

0.962

0.809

20.381

0.047

0.000***

文化内涵

1.016

0.869

23.08

0.044

0.000***

社会影响力

0.985

0.837

21.604

0.046

0.000***

传播渠道

0.963

0.79

19.582

0.049

0.000***

文化 了解 渠道

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1

0.717

-

-

-

网络上的社交媒体、博客或论坛

0.906

0.72

13.974

0.065

0.000***

线下采访

1.291

0.858

16.661

0.077

0.000***

线下演出

1.208

0.84

16.333

0.074

0.000***

亲朋好友的介绍

1.049

0.807

15.688

0.067

0.000***

学业课程需要

1.188

0.82

15.943

0.074

0.000***

调查问卷科普

0.819

0.671

13.02

0.063

0.000***

文化 传承程度

梧州粤语相关非遗文化了解程度

1

0.885

-

-

-

地区认同感

0.989

0.853

18.567

0.053

0.000***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5. 情感分析

5.1. 情感占比饼图

图8所示,中性情感区域占比78.96%,正面情感区域占比14.81%,负面情感区域占比6.23%。通过观察不同情感的扇形大小,可以看出对于梧州粤语大部分人持中性态度,这意味着梧州粤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极少一部分人对梧州粤语持反对态度,说明梧州粤语还有存在有待完善之处。

5.2. 情绪值与数值的分布情况

图9所示,x轴表示情感得分,y轴表示相应得分的数据条数。通过观察图线走向,可以判断出群众对梧州粤语数据中情感得分的整体趋势偏好,以及中性对应的数据量最多,也能够轻松看出梧州粤语在群众心里还是有挺高的评价。通过“情感值与数量分布图”,还可以挖掘文本数据中情感表达的数据价值,这种视觉化工具有利于更直观地捕捉到梧州粤语以后发展方向的状态。

Figure 8. Pie chart of emotion proportion

8. 情感占比饼图

Figure 9. Distribution of sentiment values and numerical values

9. 情绪值与数值的分布情况

5.3. 词云统计图

图10所示,通过使用词语大小来展示情绪词汇,词频越高,词的字号越大。通过词云图,可以直观地识别出居民的关注点主要集在“梧州”、“粤语”上面,感受有“喜欢”、“记忆”等,出现的高频词有“历史”“历史感”等积极词汇,感受大多是“发源地”、“白话传播”等正面情绪;部分高频词有“传承”高频词有“传承”“起源”等“传唱”“中华力量”词汇都是好评偏多,而“赋予”“亲切感”等词可以看出居民对这些梧州粤语的认可,另外可以看出梧州的中华老字号传统美食的词汇几乎在视频中的出现率都是较高的“龟苓膏”“早茶”最为突出,梧州地方古建筑“骑楼城”“打卡点”等,由此可以看出梧州美食和梧州古建筑对两广居民了解梧州粤语和梧州特色有非常大的影响。

Figure 10. Word cloud statistics

10. 词云统计图

6.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SPSS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情感分析与词云图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了梧州粤语文化传承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各项分析结果相互支撑,共同揭示了梧州粤语在认知与实践层面存在的“脱节”现象,并识别出文化内涵、家庭环境、传播渠道等关键影响因素,为后续对策建议提供了扎实的实证依据。

6.1. “认知–行为”脱节:认同度高而实践参与不足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梧州粤语在社会认同层面表现良好:64.75%的受访者认为其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58.25%的家长愿意鼓励子女学习梧州粤语。然而,实践层面的参与度却明显不足,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日常使用频率普遍偏低。Kappa一致性检验进一步揭示,“日常使用粤语”与“鼓励子女学习”之间存在中等强度一致性(Kappa = 0.56),而“参与非遗文化活动”与“日常使用”之间的关联较弱(Kappa = 0.43),反映出认知认同未能有效转化为行为参与,形成典型的“认知–行为”脱节现象。

6.2. 文化内涵是影响地区认同感的核心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表明,在影响地区认同感的五大因素中,“文化内涵”(标准化系数 = 0.869)与“内容质量”(0.868)的贡献度最高,显著高于“传播渠道”(0.790)。这一结果提示,梧州粤语的传承效果不仅依赖于传播手段的拓展,更依赖于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质量的提升。

词云图分析为上述结论提供了具象化支持。图中高频出现的“骑楼城”“早茶”“龟苓膏”“历史感”等词汇,正是梧州粤语文化内涵的具体载体。这些符号不仅反映了居民对地方建筑、饮食与历史记忆的情感联结,也构成了梧州粤语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因此,传承工作应注重将这些具象文化元素融入内容创作与传播实践中,以增强语言的文化吸引力与认同感。

6.3. 家庭、年龄与教育背景对语言使用具有显著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年龄与学历对梧州粤语的使用频率与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P < 0.001)。具体而言:家庭环境是语言传承的首要场域,家庭中使用频率越高,子女学习意愿越强;年龄方面,18岁以下与36岁以上群体使用频率较高,而18~25岁青年群体使用频率下降,反映代际传承断层风险;教育背景方面,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梧州粤语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提示高等教育可能增强文化自觉与语言认同。

6.4. 传播渠道有限制约传承效果

尽管SEM模型中“传播渠道”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弱,但结合情感分析与词云图可见,当前梧州粤语的传播仍以家庭、社区等传统场域为主,缺乏系统化、多渠道的传播矩阵。情感分析显示,78.96%的受访者对梧州粤语持“中性”态度,正面情感仅占14.81%,反映出公众对其情感联结较弱,传播内容未能有效激发共情与参与。

7. 措施建议

7.1. 构建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梧州粤语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发展

要有效推动梧州粤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针对“认知–行为”脱节问题,政府应增设实践激励政策,如对参与梧州粤语非遗活动(如粤语童谣展演、骑楼文化粤语讲解)的个人或组织给予补贴,推动认同转化为行动;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与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为梧州粤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7.2. 推进技术赋能与方法创新,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梧州粤语保护方法

传统的保护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运用科学技术来创新梧州粤语的保护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例如,可以结合梧州粤语文化具象载体(如骑楼城、早茶、龟苓膏等)开发数字化内容,例如制作“粤语 + 美食”AI语音导览、“骑楼历史”粤语短视频数据库;同时针对18~25岁青年群体开发互动式粤语学习APP,缓解代际断层;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梧州粤语进行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研究,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也可以去探索如何将梧州粤语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实现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范式转型。

7.3. 打造立体化互动传播矩阵,善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梧州粤语的影响力

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因此,要善用这些平台来增强梧州粤语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开设梧州粤语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账号,围绕“历史感”“地方记忆”等情感点创作内容(如“梧州仔的粤语童年”系列短视频、“骑楼脚下的粤语故事”直播),将骑楼、早茶等具象元素融入传播,增强公众情感联结,定期发布与梧州粤语相关的文章、视频等内容,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同时,还可以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展示梧州粤语的魅力和特色,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一语言。此外,还可以举办“线上 + 线下”的互动活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其中,感受梧州粤语的魅力。

7.4. 深化教育融入与社会参与,让传承梧州粤语及地方文化成为社会自觉

要让传承梧州粤语及地方文化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就需要将其与教育融合并广泛宣传,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在大学开展融合粤语文化的特色课程,增设“梧州粤语与地方文化研究”选修课强化高等教育文化自觉;针对18~25岁青年群体开展“粤语文化沙龙”“青年粤语创作者计划”,同时编制家庭粤语传承指南(如粤语亲子游戏、家庭粤语故事集),引导家庭场域传承;在社区等场所建立“方言传承基地”来培育传承志愿者队伍,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语言,让传承梧州粤语及地方文化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为,为梧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也可以通过构建“政策–技术–传播–教育”四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形成多方联动、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梧州粤语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传承的根本转变。

基金项目

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名称:《桂北茶道——助力龙脊镇油茶创新推动乡村振兴计划》,编号:(202311549013X);《企业数智化转型服务与大数据财务分析研究》,编号:(2025HX01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庄初升. 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J]. 语言战略研究, 2022, 7(5): 87-96.
[2] 郭宇菲.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遗产与文化认同[J]. 文化遗产, 2023(1): 18-23.
[3] 王文豪, 莫舒晴. 珠三角地区大学生方言传承与服务[C]//广州大学,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 商务印书馆, 中国教育电视台. 语言生活皮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2).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135-142.
[4] 陈梓露, 林洁霞, 曾珍妮. 粤方言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2(13): 165-168.
[5] 单韵鸣. 基于自然语料的广州人粤语代际差异研究(下) [J]. 励耘语言学刊, 2020(1): 243-255.
[6] 廖颖仪, 黄俊澎. 2015-2020年粤语童谣研究文献综述与分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例[J]. 今古文创, 2022(26): 82-85.
[7] 谭敏萍, 吕树明, 覃玉彩. 近二十年广西粤语调查研究现状与展望[J]. 传承, 2014(8): 150-152.
[8] 单韵鸣, 焦静娜, 邱雪梅, 等. 粤港澳大湾区居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与粤方言传承[J]. 中国语言战略, 2023, 10(2): 14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