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型课程“四融合”模式构建探究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Integrations” Model for Applied Courses of Family Social Work
DOI: 10.12677/ae.2025.1511218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美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系,浙江 海宁
关键词: 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型课程“四融合”模式Family Social Work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 “Four Integrations” Model
摘要: 当前家庭结构的深刻变迁,直接催生和加剧了多层次、多元化、高质量的家庭综合服务需求。家庭社会工作是适应新时代家庭特征,有效回应新时代家庭与社会服务升级需求的抓手。然而家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在现实中面临学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师资力量不足、校社协同未形成体系等问题。由此,本研究尝试构建“四融合”模式,从理念融合、人才融合、场景融合、方法融合四个层面对家庭社会工作课程进行应用型建设实践。从目前建设成效来看,在学生发展、课程质量、校社协同及社会服务四个维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最终实现家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家庭服务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路径支撑。
Abstrac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current family structures have directly given rise to and exacerbated the demand for multi-level, diversified, and high-quality comprehensive family services. Family social work serves as a key approach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ies in the new era and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 upgrading needs of family and social services in this new era.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of family social work talents faces challenges in reality, such as students being trained with an emphasis on theory and a disregard for practice, a shortag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 lack of systemat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four integrations” model, which involves practi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nstruction practices for family social work courses from four levels: concept integration, talent integration, scenario integration, and method integration. Fro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significant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four dimensions: student development, curriculum quality, school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Ultimately,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family social work talents has been accurately aligned with industry demands, providing path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family service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郭美晨. 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型课程“四融合”模式构建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398-140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80

1. 引言

随着新时代中国家庭结构的急剧变迁,直接催生和加剧了多层次、多元化、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需求,如“一老”养老照护需求、“一小”托育教育需求、特殊家庭多样化需求及家庭能力提升等,更需要家庭社会工作朝专业化、精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承担起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然而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导致社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专业服务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精细化需求,最终制约社工行业整体发展。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家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求对标产业行业的技术需求,强调实务能力与素质养成。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需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通过“从做中学”促进经验生长[1]。科尔布的体验学习圈强调通过体验循环实现知识转化,学习过程包含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这四个阶段[2]。学者王瑞鸿在《重申家庭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中也强调回归家庭,构建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的专业逻辑。教学实践中,也有对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法的实践与总结。本研究将产业行业的资源和优势融入课程建设中,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特质,最终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家庭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契机下,从理念融合、人才融合、场景融合、方法融合四方面开展“四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家庭社会工作》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创新路径,向社会输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通识性人才,更是培养践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专业“社工人”,以提高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 应用型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项目前期,通过4次学生座谈会及浙江省各兄弟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公开资料分析,掌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特征和存在问题。项目后期,则针对我院全体社工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满意度调查(共回收219份问卷),得出关于社工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思路与方向。

2.1. 学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以浙江省8个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为分析资料,社会工作专业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实践课程。必修课聚焦社工实务基础,如个案工作实务、小组工作实务、社区工作实务;选修课侧重特色领域拓展,像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老年社会工作项目实训等。大部分高校不管必修还是选修课,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但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与课时分配由教师个人自主决定,存在课时安排不足、实践内容简单等问题,导致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实践和应用的学科,一般设置为专业选修课,为2学分,16个实践课时,16个理论课时。学生在座谈上反馈到,专业实践能力应该是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但并不知晓教师具体的实践教学安排,只知道有实务精英进课堂、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等,而且学生评价这些实践教学的设计的确让课堂更生动有趣,但对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帮助有限。因为学生在应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在实习实践中,难以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问题解决效果不佳或不彻底[3]

2.2. 应用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全国有近398所高校有社会工作专业,215个硕士点和31个博士点和专业方向[4]。在当前社工专业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调查显示,现在各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专任教师中仍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其他专业[5]。其次,社工教师在实务方面能力较弱。因为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虽科班出身,但普遍追求论文课题职称倾向,不注重实务能力提升。其次是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实务导师制,引入了行业精英进校园,但是真正走上课堂的少,对促进学生实务能力发展帮助有限。

就问卷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对现有师资力量还是满意的,认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比例有80.37%,86.75%学生认为现有教师水平基本符合预期。但据观察可知,从行业资源链接能力和专业自学与发展能力来看,仍存在明显短板。如现有实践基地建设更多靠教师私人关系而不具备可持续性。教师对实践技能培训或数字化教学并无很大兴趣,更多钻研自己的学术课题,导致教学案例和知识体系滞后于行业创新,难跟上家庭社会工作新议题与新方法,最终导致学生难适应真实服务需求。就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制度并未形成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实务导师两者良性互动,仍停留在讲座参观的表层合作,较少引入行业专家常态化参与教学,无法真正发挥实践教学效果。

2.3. 校社协同未形成体系

浙江省各高校平均建有10个以上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涵盖政府部门、基金会、社区服务中心、福利院、救助站、医院社工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十分重视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但总的来说,存在合作机制松散,缺乏稳定保障;资源整合不足,供需匹配失衡;协同教学缺位,未融入课程全流程等问题。

就问卷调查来看,在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方面,完全了解和了解的学生仅占36.53%,而不确定、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63.47%。对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完全了解的学生仅占6.39%,了解的比例为48.86%,不确定、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比超过40%。这表明学生在对市场需求和专业目标的认知上存在较大不足,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影响其职业规划和未来的发展。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平台(软件)和校外实践基地的使用频率普遍较低。经常使用校外实践基地的学生更是只有8.22%。而一般不接触和从未接触的占比颇高,分别为34.25% (75人)和13.7% (30人)。经常使用校内实训室的学生仅占15.98%,经常使用校内实训平台(软件)的学生占15.53%。由此可见,校社协同多局限于“实践基地共建”,但并未参与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环节中,课程仍以高校单方主导,行业需求难融入教学各环节,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双方合作协同模式长期固化,难随课程需求、行业变化调整优化,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3. 应用型课程“四融合”模式构建

面对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应用型建设中学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师资力量不足、校社协同未形成体系等问题,在新时代社工行业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单纯依托高校单方主导的课程体系或碎片化的校社合作,已难以突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构建“四融合”模式,旨在通过理念融合,明确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融合,强化应用型师资力量建设;场景融合,整合高校、社区、行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资源与优势;方法融合,多元教学方法贯穿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全流程,最终实现家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家庭服务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路径支撑。

3.1. 理念融合

在专业价值观与社会需求理念深度融合的引领下,家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家庭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包含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两部分。其中专业水平包含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不仅能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专业技巧熟练。而个人素养则分为理念认同和价值践行,是指自我接纳社工尊重、平等、非评判等价值理念,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

在“四融合”模式下,任课教师要把知识点讲清楚明白,同时通过邀请实务导师走上讲台,让学生在把握专业知识基础上,也能接收行业前沿资讯。专业技能则通过实习实践或者情境模拟,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并消化知识、锻炼能力。理念认同方面,将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务反思等形式,引导学生加强专业价值的训练,在实务操作中坚守专业伦理底线。在价值践行方面,引导学生去解决现实问题,抓住一切实习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3.2. 人才融合

人才融合是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核心支撑,在现有的校社协同机制基础上,争取打破高校、实务机构及社区间的人才壁垒,形成“高校教师 + 实务督导 + 社区工作者”的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首先,任课教师需通过教研沙龙、教学技能比赛等多举措提升教学水平与技能,通过挂职锻炼、社会服务开展等多途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适时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目前已开办“仰山法律与社会名家讲堂(共9讲)”、“应用型学科建设之科研工作坊(共7期)”,创造良好的应用型建设交流平台。最后,以协同育人为理念,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依托海宁社工学院,积极链接各类办学资源,按照“走出去” + “引进来”相结合的思路,在政校合作、校协合作、校校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政、校、协”多方协同,通过优质师资引入、教师互访交流等方式,实现应用型师资培养。

这种人才融合模式,不仅能弥补高校教师实务经验不足、实务工作者理论素养欠缺的短板,还能实现教育资源、实务资源与需求资源的深度整合,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3.3. 场景融合

基于社工专业现已形成较成熟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在21家合作共建单位的支持下,将课堂教学场景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场景进行多维整合,实现场景融合。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中精选校外实践基地提供的真实鲜活项目与素材作为应用型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能充分联系社会现实,实事求是,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另一方面,实务导师也将利用实践基地、实践机会和实践场景,将课堂搬到机构形成“移动课堂”,带领学生身体力行地全过程实践真实项目,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6]。此外,在现有育人机制下,在校内建设的个案工作实验室已投入使用4年,目前个案工作实训软件也于23年12月验收,目前开放了9个项目让140名学生参与到仿真训练中来。

场景融合打破了课堂与实务的边界,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家庭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3.4. 方法融合

目前,本课程在教学方法融合方面,尝试打破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体验式学习为手段,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得分享、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参与教学,学生对课堂更投入,教学效果也更好[7]。如家庭社会工作的情境模拟实训项目便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与家庭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情境模拟,然后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关于婚前财产公证、丧偶式婚姻、数字化家庭服务等,都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输入式教学,学生能自主思考和表达,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内化社工价值理念。

4. 应用型课程“四融合”模式的效果

基于理念融合、人才融合、场景融合、方法融合的“四融合”模式,在学生发展、课程质量、校社协同及社会服务四个维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形成了“育人–提质–协同–服务”的良性闭环。

4.1. 学生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从学生培养成效来看,“四融合”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务”的痛点,学生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此模式下,学生可以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让专业实务导师带领学生走进行业与社会,通过调查走访、服务开展、评估反思等教学环节,学生身体力行,有效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学生也可以在校内,通过实验室和课堂上的实训模拟,扎实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家庭社工人才。学生近两年在浙江省高校社会工作模拟大赛和案例大赛中获奖16项,其中《“花落无声,花开见彩虹”一涉罪未成年少女的司法社会工作帮教服务》便是学生结合自己实习经验所形成的专业案例获得省案例大赛二等奖。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都超过以往不到10%的比例,2023届为17.11%,2024届为17.55%,2025届为12.71%,就业稳定性与职业发展潜力显著优于往年。

4.2. 课程质量优化,应用型水平稳步提升

“四融合”模式推动课程从学校走向社区,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与应用型水平成正向循环。在内容优化上,依托共建单位支持,课程每学期更新15%~20%的教学案例,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同频共振。在体系完善上,教学场景融合学校、机构、社区,与多元教学方法体系相结合,推动课程形成“理论学习–技能模拟–实务实践–反思提升”的完整教学链条。具体做法是于2025年3月与学院所在地政府展开合作,安排123名同学(34名2022级学生,89名2023级学生)匹配到镇公益创投项目中,形成1名2022级学生为小组组长,3名2023级学生作为成员的团队,以“1 + 3”的组队方式认领感兴趣的公益创投项目,从项目需求调查–项目方案策划–项目具体实施–项目总结评估等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学生将深入社区,服务周边15个村社,在现有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下,充分发挥多方协同育人的力量,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4.3. 校社协同落地,资源整合效能持续释放

“四融合”模式打破了高校与实务机构的合作壁垒,推动校社协同从浅层合作转向深度协同,资源整合与共享效能显著提升。在合作机制上,我院与21家共建实务机构签订协同育人协议,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机制。例如,嘉兴市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每年选派1名资深督导参与课程教学,累计承担实务课程授课16课时,校社双方的合作从“短期支援”变为“长期共建”。其次,各合作单位以专业认知教育,走进学校开展讲座,增加对职业专业的认知。当地社工站为高校学生提供长期实习,目前共有6名学生开展一学期的坐岗实习,123名学生参与到公益创投项目中。由此可见,校社双方形成良好互动,资源整合效能较传统合作模式有所提升。

4.4. 提供社会服务,专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凸显

“四融合”模式推动课程从“校内教学”转向“社会服务”,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在服务社会需求中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普遍提升。在直接服务上,学生依托场景融合中的社区与机构平台,累计开展需求调研30余份,组织社区家庭能力建设活动10余场,服务覆盖困境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重点群体。在间接贡献上,课程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家庭社会工作者,近三年毕业学生累计在长三角地区的家庭社工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岗位越来越多,成为基层家庭服务的重要力量。

5. 结语

家庭社会工作作为回应新时代家庭结构变迁与社会服务需求升级的关键专业领域,其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深度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给的适配性,更影响着家庭服务体系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推进效能。本文立足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系统构建并实践了理念融合、人才融合、场景融合、方法融合的“四融合”模式,通过整合高校、实务机构、社区的多元资源,将协同育人贯穿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全流程,有效破解了传统课程学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师资力量不足、校社协同未形成体系等问题,在学生发展、课程质量、校社协同及社会服务四个维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形成了“育人–提质–协同–服务”的良性闭环。然而,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场景与需求始终随着社会变迁而波动。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家庭服务领域的渗透、三孩政策配套支持体系的深化、老龄化社会代际矛盾的复杂化,以及特殊家庭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型课程建设仍需持续迭代升级。只有坚持社会工作专业化、精细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始终以家庭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持续优化课程建设模式,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家庭社会工作人才,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

基金项目

2023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家庭社会工作》(编号:122276233102)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翁震宇, 徐亚健. 从杜威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观探析[J]. 美术大观, 2023(2): 112-115.
[2] 顾润生. 体验学习圈在“大思政课”育人中的价值[J]. 江苏教育, 2025(12): 23-25.
[3] 王瑞鸿. 重申家庭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J]. 中国社会工作, 2025(6): 1.
[4] 社会工作通讯.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 全国有近398所高校有社会工作专业, 215个硕士点和31个博士点和专业方向[EB/OL].
https://mp.weixin.qq.com/s/jB5kWolpvPI2_UekaM4lHg, 2025-03-21.
[5] 陈友华, 万颖杰. 社会工作学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 学海, 2023(3): 160-167.
[6] 柳春慈.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J]. 高教学刊, 2024, 10(20): 34-37.
[7] 顾永红, 王心雨. 新文科背景下的“以本为本”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分析[J]. 社会工作, 2020(4): 87-96,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