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mart Logistics” Course
DOI: 10.12677/ae.2025.1511218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吴 耕: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系,浙江 宁波
关键词: 新文科课程思政《智慧物流》教学改革New Liberal Arts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mart Logistics” Teaching Reform
摘要: 在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智慧物流》课程思政建设,以智慧物流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将“爱国”“敬业”“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到专业教学中。通过典型章节思政元素挖掘,结合案例分析、企业参观、分组讨论等方式方法,展示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路径,并以此构建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universities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mart Logistics” course, this study integrates core socialist values, such as patriotism, dedication, and harmony, as well as concepts lik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ramework of smart logistics. By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representative chapters and employ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studies, enterprise visits, and group discussion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a pathway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ilding on this,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design, pedagogical approach, and evaluation system are constructed.
文章引用:吴耕. 《智慧物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405-14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81

1. 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2020年11月,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中,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进一步强调新文科建设应强化价值引领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近些年来,课程思政成为了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重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发展新格局。

国内一些学者率先从理论的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高德毅与宗爱东[1]提出从战略高度探索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并分别从不同类别课程的功能定位针对各高校课程思政课程实践的有效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刘鹤等人[2]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性内涵,然后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最后要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发挥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邱伟光[3]则指出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着重注意:“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等。其特别强调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认为要想全面建设和发展课程思政,必须充分发动和组织教师的积极参与。除此之外,高燕[4]、陈宁和张增田[5]以及蒲清平和何丽玲等人[6]也针对不同角度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以上这些研究为课程思政的顶层理论设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如邱伟光[3]所提出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建设与实践,因此需要更多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路径以及方法的探索,来对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做出指导及引领作用。

国外学者主要聚焦于伦理教育的“社会责任”与“价值理性”等方面内容,如Taebi等[7]指出,现代技术类大学必须在科研、产业合作与公共利益之间建立伦理自觉机制,以防止学术商业化对教育公正造成冲突。Lilja [8]基于“强知识”理论,认为伦理教育应通过批判性知识培养学生理解社会正义与民主价值的能力。Franck [9]进一步指出,在多元社会中教学争议性议题需要建立基于理性与尊重的伦理元语言框架,以促进价值对话与公共理性生成。Küçükuncular与Ertugan [10]则在AI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揭示了算法治理与平台逻辑对教师自主性与教育伦理的冲击,提出应以人本导向和伦理整合确保数字教育的可持续性。尽管国外研究鲜有将伦理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证路径探索,但其对于伦理教育的研究仍然证实了专业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企业社会责任”“技术伦理”等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随着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物流企业对于兼具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推动《智慧物流》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技兼备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林懿[11]强调,《智慧物流》课程通过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与社会责任教育,能够在技术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助力行业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周彦楠等[12]认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学生理解“双碳”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谭宇与田帅辉[13]则在新文科框架下提出,课程思政应实现技术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协同,将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融入教学全过程。王彩虹[14]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智慧物流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的协同统一。以上研究充分证明了《智慧物流》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宏观理念与单一教学环节的探讨,缺乏基于完整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特别是对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评价中的研究仍显不足。基于此,本研究“爱国”“敬业”“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到专业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挖掘,结合案例分析、企业参观、分组讨论等多元教学方式,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路径,并据此构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体系,为《智慧物流》及相关课程的一线教师提供可以直接借鉴的教学思路和案例。

2. 课程概述

《智慧物流》是物流工程管理专业学位课程之一,是智慧物流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物流概述、智慧物流技术及决策、智慧物流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运输、智慧仓储、智慧物流包装、智慧装卸搬运、智慧物流配送、智慧物流应用(智慧园区、智慧港口、智慧供应链)等基础知识。课程以当前智慧物流研究最新成果、智慧物流建设与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及企业智慧物流人才需求为目标,引用大量的智慧物流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案例,符合智慧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3. 课程教学目标

《智慧物流》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价值目标(思政目标)三方面阐述:

(1) 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采取理论讲解、企业参观、专家讲座、分组讨论以及案例分析等多样化课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介绍智慧物流基本理论、建设成果和发展趋势,构建起学生对智慧物流体系、框架、基本理论及建设发展情况的基本认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智慧物流整体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智慧物流系统、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运输、智慧仓储、智慧装卸搬运、智慧物流配送、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供应链各个具体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发展概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复杂管理问题和解决物流相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进行解决智慧物流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3) 价值目标(思政目标):价值观塑造是智慧物流课程思政设计的核心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4. 师资团队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智慧物流》课程思政团队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践行以文化人的价值创新,以现有课程教学团队为基础,强化青年教师能力素质培养,定期开展教学教研交流,组建具有科学素养、高度国家使命感、全球视野的复合型、综合型、融合型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二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强调方向交叉和管工融合,汇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等不同物流研究方向的教师;三是注重地域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以区域产业特色为引领,在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和案例设计中,力求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并符合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四是创建协同育人的格局,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专家,辅导员之间的联系与协助,打造全链条思政育人团队。

5.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5.1.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新文科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深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慧物流》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实际需求,进行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培养具备创新性思辨能力及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物流行业新技术解决物流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智慧物流人才。

5.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智慧物流》课程思政设计的基础,其本质是深入挖掘《智慧物流》课程专业知识当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授课教师需要结合智慧物流前沿发展、企业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等内容,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前提是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融合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考虑到文章篇幅原因,以下节选《智慧物流》课程典型章节为例通过具体教学内容深挖思政元素。

(1) 第一章绪论,本章包含的教学内容为智慧物流概述、智慧物流的功能与作用、智慧物流的应用与发展。智慧物流通过技术创新支撑国家战略,是建设数字中国、交通强国的重要力量。其以创新驱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以产业升级促进国家富强,以数据共享推动社会平等,以绿色发展实现公正理念。教师可以设置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智慧物流对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引导学生认识到智慧物流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引入“数字中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阐述智慧物流在其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培养学生爱国、富强、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具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2) 第二章智慧物流技术,本章包含的教学内容为智慧物流技术架构、智慧物流感知与识别技术、智慧物流通信与网络技术。智慧物流的核心技术创新体现了以科技报国的爱国精神,数据安全与信息传输规范蕴含了法治意识与责任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技术自主与制度规范相辅相成,从而激发创新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技术自信,形成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的理性担当。教师可以通过社会热点解读,如华为自2018年起被美国进行全方面制裁,分析我国在芯片、操作系统、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困境,让学生认识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同时引出我国在智慧物流领域取得的自主可控成果,如自主研发的智能分拣系统、仓储机器人。培养学生爱国、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自主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技术自信。

(3) 第六章智慧仓储,本章包含的教学内容为智慧仓储的概念与特点、智慧仓储的体系构成、智慧仓储的应用与发展。智慧仓储对流程优化与效率优先的追求体现了“敬业”与“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仓储节能管理与资源优化中的实践体现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智慧型或自动化仓库,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物流信息化技术在智慧物流仓储系统中的现实应用情况,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仓储系统中的节能设计。参观后学生分组汇报参观后的心得,鼓励学生讨论智慧仓储带来的效率提升,仓库中人机的协同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培养学生和谐、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

(4) 第九章智慧物流配送,本章包含的教学内容为智慧物流配送的概念与特点、智慧物流配送的体系构成、智慧物流配送的应用与发展。智慧配送强调协同作业与系统联动,体现了团队合作与“友善共赢”的价值理念;其在末端配送优化与社会责任履行中的实践展示了物流企业对民生关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担当。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舟山首次采用无人机向锚地国际航船配送物资案例,此次无人机配送将传统船舶运送时间缩短超70%,成本降低超80%,此创新模式整合多方监管与服务,以“低空经济 + 海事服务”提升供应链效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无人机配送,为谁(如船员)解决了难题?一次简单的无人机飞行,为何需要港航、公安、海关、边检、海事等近十个部门联合制定方案?这项创新对提升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有何意义?培养学生爱国、富强、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团结协作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5) 第十二章智慧供应链,本章包含的教学内容为智慧供应链概述、智慧供应链的构建、智慧供应链图谱。智慧供应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体现了“友善”与“和谐”的社会价值;其在精准协同、绿色采购与循环利用中的实践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精神的融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绿色供应链优化方案,每个小组分析某一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应用,设计其供应链改进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评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保供应链中各方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享有平等机会与公平待遇,思考如何通过智慧物流技术实现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培养学生和谐、友善、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激发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与创新思维,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价值理念形成。根据以上思政元素挖掘,形成如下表1所示的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the “Smart Logistics” course

1. 《智慧物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章节

思政教学活动

思政元素

第一章绪论

分组讨论

爱国、富强、公正、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章智慧物流技术

社会热点讨论

爱国、法治、创新、民族自豪感

第三章智慧物流系统

调研分析

诚信、法治、民主

第四章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专家讲座交流

法治、诚信、公正、平等

第五章智慧物流运输

案例分析

绿色、和谐、文明

第六章智慧仓储

企业参观

和谐、敬业、绿色与可持续、精益求精

第七章智慧物流包装

案例分析

绿色、和谐、文明

第八章智慧装卸搬运

案例分析

和谐、平等、友善、公正

第九章智慧物流配送

案例分析

富强、爱国、友善、团结协作、创新

第十章智慧物流园区

调研分析

富强、和谐、爱岗敬业、企业社会责任

第十一章智慧港口

企业参观

和谐、法治、绿色、创新

第十二章智慧供应链

分组方案设计

创新、公正、友善、绿色

5.3. 思政教学方法探索

本课程主要采取理论讲解、企业参观、专家讲座、分组讨论以及案例分析等多样化课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介绍智慧物流基本理论、建设成果和发展趋势,构建起学生对智慧物流体系、框架、基本理论及建设发展情况的基本认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智慧物流整体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智慧物流系统、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运输、智慧仓储、智慧装卸搬运、智慧物流配送、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供应链各个具体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发展概况。

此外,课程教学组也积极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型技术方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创建线上课程思政内容交流平台、开发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互联网 + 教学课程思政资源库,运用智能教学工具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元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思考和感悟。

5.4. 思政教学考核评价

本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平时考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包括考勤、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查学生对智慧物流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情况。

(1) 成绩占比,本课程由平时考查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两个部分按百分制综合评定成绩。其中平时考查成绩包括考勤(5%)、课堂表现(5%)、课堂讨论(10%)以及小组汇报(20%)等四个方面。

(2) 考核内容,考勤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思政方面考核学生的纪律性、责任感以及敬业精神;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互动频率与回答问题的质量,思政方面考核学生的进取精神与诚信友善价值观;课堂讨论主要考察学生在课上案例分析、社会热点讨论等的积极程度与讨论质量,思政方面考核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知行合一的态度,以及敬业、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小组汇报主要考核学生调研分析、企业参观、项目设计的汇报质量,同时考核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场景的能力;思政方面考察学生在汇报时对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理解以及将其融入到专业知识中的程度。

基金项目

宁波工程学院高教所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类专业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研究——以《智慧物流》课程为例”(2023NGGJB08)。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2]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59-62.
[3]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4]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 11-14.
[5] 陈宁, 张增田. 抓好课程建设推进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Z1): 40-42.
[6] 蒲清平, 何丽玲.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1): 109-114.
[7] Taebi, B., van den Hoven, J. and Bird, S.J. (2019) The Importance of Ethics in Modern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5, 1625-163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8] Lilja, A. (2023) Important Perspectives and Concepts to Teach in Ethics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s, 12, Article 58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9] Franck, O. (2023) Powerful Knowledge as a Conceptual Frame for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Ethics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Subjects. Social Sciences, 12, Article 61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0] Küçükuncular, A. and Ertugan, A. (2025) Teaching in the AI Era: Sustainable Digital Education through Ethical Integration and Teacher Empowerment. Sustainability, 17, Article 740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1] 林懿. “双碳”目标下《智慧物流》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25(9): 105-106.
[12] 周彦楠, 何晓蕊, 朱水成. 双碳目标下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物流科技, 2025, 48(4): 182-184.
[13] 谭宇, 田帅辉. 新文科背景下“智慧物流技术与设备”课程思政体系构建[J]. 物流研究, 2024(5): 87-92.
[14] 王彩虹. 智慧物流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25(14):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