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国际中文教学领域中,被字句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也是人们研究的重点领域。目前关于“被”字句的偏误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1) 从语言结构入手,对“被”字句的偏误进行系统性归类(彭淑莉,2009、2010) [1] [2]。2) 通过语言对比,分析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被”字句偏误情况以及偏误成因(柳英绿,2000;韩阳,2006) [3] [4]。3) 基于具体偏误情况,分析不同“被”字句式的难易程度和习得顺序并研究其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文玉兰,2005;郭晓玮,2008) [5] [6]。4) 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入手,对“被”字句的偏误进行研究(王娟,2007;张舒然,2021) [7] [8]。5) 根据偏误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教学策略以及教材、大纲等方面的优化意见(陈天伟,2016;张佳宁,2022) [9] [10]。6) 借助语料库或多个理论的协同来研究“被”字句偏误(王笑楠,2013;白晓媛,2012) [11] [12]。
总的来看,“被”字句的偏误研究趋势从偏误分类到认知机制再到教学应用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且跨语言对比也日益细化。目前借助于语料库的“被”字句偏误分析研究较少,而且针对美国学生的更加稀少。因此,本文在借助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1的基础上,分析美国学生“被”字句2的使用情况并对其偏误部分进行归类分析。最后,通过正确率推导法得出“被”字句各句式的正确率排序,以此为依据预测美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的难度等级模型。
2. 语料介绍和“被”字句概况和分类
2.1. 语料介绍
本文使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V 1.0”,鉴于其不具备固定句式检索功能,便通过“字符串一般检索”方式进行检索。
通过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V 1.0的“字符串一般检索”,输入“被”,选择“中介语熟语料——全部”,分别设定检索条件“作者国籍:美国”进行检索,共检索出752条语料。在两轮检索后进行语料筛选,删除口语色彩严重、繁体字、文言文、表意不清、重复的语料后,剩余语料数量为597条。其中正确用例414条,占总数的69.3%。偏误用例183条,占总数的30.7%。总体来看,美国学生对“被”字句的掌握情况较好。
2.2. “被”字句基本概况和分类
“被”字句的句法结构可以形式化为“N1 + 被 + (N2) + VP”。
李阿欣(2025)认为,“被”字句的结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 主语被动,句中的主语实际是动作的受事者,而其施事者通常位于介词“被”之后或省略。2) 动作指向主语,受事主语是句子的主题,也是信息的起点,与谓语动词关系紧密且不可或缺。3) 宾语可省略,有时“被”字句的施事宾语可省略,但一般出现在口语或文学作品之中[13]。
赵元任(1979)指出,VP部分主要是由处置义动词充当。此外,某些表示感觉的动词,如“看见、听见、觉得”也可用于“被”字句[14];李珊(1994)认为无动作性或动作性较弱的动词不能充当“被”字句的VP部分[15]。因为“被”字句的VP部分是有限制的不能随意使用,所以VP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被”字句的句法结构。
关于“被”字句的句法形式分类研究,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但是在分类依据上有着较高的相似性,主要集中于两个维度:施事是否出现和被动标记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邓思颖和陆俭明二人的分类。邓思颖(2008)根据施事是否出现以及受事是否保留将“被”字句分为四类[16];陆俭明(2004)根据被动标记的性质进行一级分类,再以施事的有无作为二级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分[17]。
鉴于本文只讨论“被”字标记的被动句,所以笔者参照了周文华、肖奚强(2009)二人的分类,以施事是否出现和VP的不同类型为依据将“被”字句分为以下六类[18]。
句式I. N1 + 被 + N2 + V 动词后不带任何成分
句式II. N1 + 被 + N2 + V + N3 动词后带宾语
句式III. N1 + 被 + N2 + V + C C为宾语外其它成分(下同);动词后带其它成分
句式IV. N1 + 被 + V “被”后无宾语;动词后无成分
句式V. N1 + 被 + V + N2 “被”后无宾语;动词后带宾语
句式VI. N1 + 被 + V + C “被”后无宾语;动词后带其它成分
该分类既注重了“被”字句的句式变化特点,又与本文所选择语料库中的“被”句子适配度较高,故本文采用这种分类方式。
将本文所筛选出的597条“被”字句的具体用例代入上述句式分类可得到如表1所示的以下结果。
Table 1. Table of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Bei” constructions among American students in the global interlanguage corpus
表1. 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美国学生“被”字句的总体分布情况表
|
句式I |
句式Ⅱ |
句式Ⅲ |
句式Ⅳ |
句式V |
句式Ⅵ |
合计 |
正确用例 |
84 |
32 |
80 |
51 |
59 |
108 |
414 |
偏误用例 |
35 |
15 |
58 |
11 |
34 |
30 |
183 |
总例 |
119 |
47 |
138 |
62 |
93 |
138 |
597 |
总体来看,语料库中的“被”字句在这些分类都有正误用例,但是各个句式在使用频率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上表可知,美国学生使用的主要句式为句式I、句式III、句式V、句式VI。这四个句式的正确用例为331例,占所有正确用例的79.9%;而错误用例为157例,占所有用例的85.8%。以上数据均高于平均值(正确率69.3%、错误率30.7%),可以简要推算出,在不考虑学生交际策略的影响下,这四个句式既是学生日常交际使用的核心,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 “被”字句习得的偏误分析
关于偏误的分类至今已有多种方法,但国内对于偏误的分类最早见于鲁健骥的“四分法”。鲁健骥(1994)将外国人学汉语过程中的语法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类[19]。毋庸置疑,这种分类存在一定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过于侧重结构形式而忽略了语义影响以及分类界限模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四分法”是国内偏误分析领域的基石。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四分法”的基础上提出搭配偏误、冗余偏误、缺失偏误、误用偏误和移位偏误六种偏误类型。总偏误用例在偏误类型中的分布情况见表2。
Table 2. Table of overall error type distribution in usage examples
表2. 总偏误用例分布情况表
偏误类型 |
偏误数量 |
偏误总量 |
偏误占比 |
搭配偏误 |
主谓搭配偏误 |
13 |
22 |
12.6% |
动宾搭配偏误 |
9 |
冗余偏误 |
介词冗余 |
39 |
62 |
33.9% |
谓语冗余 |
23 |
缺失偏误 |
“被”字缺失 |
4 |
36 |
19.7% |
谓语缺失 |
32 |
误用偏误 |
谓语误用 |
36 |
54 |
28.9% |
补语误用 |
6 |
其它误用 |
12 |
移位偏误 |
无分类 |
9 |
9 |
4.9% |
从上表可知,六种偏误类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冗余偏误(33.9%) > 误用偏误(28.9%) > 缺失偏误(19.7%) > 搭配偏误(12.6%) > 移位偏误(4.9%)。下面按以上偏误类型来对“被”字句的偏误进行归类分析。
3.1. 搭配偏误
搭配偏误在总偏误中占比不大,按不同的搭配类型可以将该偏误分为主谓搭配偏误和其他搭配偏误两种。
3.1.1. 主谓搭配
主谓搭配的偏误有13例,占搭配偏误的59.1%。
*(1) 在如此大声讪谤之下,问题的真谛被牢牢镇压。
正确句子3:在如此大声讪谤之下,问题的真谛被牢牢掩盖。
该句的偏误在于谓语“镇压”与主语“问题的真谛”搭配不当。动词“镇压”通常用于对具体、有形的对象进行强力压制或制止,而主语“问题的真谛”是一个抽象、无形的概念,它不能被物理性地“压制”。因此,主语与谓语不适配,可以将谓语动词改为“掩盖”、“忽视”等词。
3.1.2. 动宾搭配
动宾搭配偏误有9例,占搭配偏误的40.9%。
*(2) 这个小伙子被那个漂亮女孩的背撞倒了。
正确句子:这个小伙子被那个漂亮女孩撞倒了。
句子偏误在于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在“被”字句中动作的发出者通常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或完整的物体,而该句的动作发出者也就是宾语“那个漂亮女孩的背”,是身体部位,它不是有意识的主体,不能发出“撞”这个动作。因此,要把宾语换成“那个漂亮女孩”,这个句子才成立。
3.2. 冗余偏误
冗余偏误在总偏误中占比最多,按冗余成分的不同将该偏误分为介词冗余和谓语冗余两种。
3.2.1. 介词冗余
介词冗余的偏误有39例,占冗余偏误的62.9%。根据冗余介词的不同可分为“被”字多余和介词重复两种。
*(3) 最近几年,北京的很多胡同都被消失了。
*(4) 工人都被让赶下车了。
正确句子:最近几年,北京的很多胡同都消失了。
工人都被赶下车了。
第一句的偏误在于句中的介词“被”多余。首先,“消失”作为不及物动词且自身不具备处置义。黄伯荣、廖序东(2017)指出,“被”字句中的动词不能是不及物动词且必须具备处置义,所以该“被”字句是不可成立[20];其次,“被”字句中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即受事主语。在本句中核心主语“胡同”,是自己完成“消失”这个动作,是中性主语且自身并无被动含义。因此,该句不需要使用“被”字句,删除多余的介词“被”即可。
第二句的偏误在于句中重复出现了介词“被”和“让”。根据黄、廖二人的观点来看,“被”字句是在谓语中心词前面,用介词“被(叫、给、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表示被动的主谓句,但是不能重复出现相关的介词。首先,该句中介词“被”和“让”都是表示被动含义,两者重复出现就产生了语义的重复,需删除重复部分;其次,在句中并未出现施事成分,根据上述观点,该句介词只能使用“被”。因此,只能删除句中重复的介词“让”。
3.2.2. 谓语冗余
谓语冗余的偏误有25例,占冗余偏误的40.3%。根据谓语中冗余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动词冗余以及其他成分(如连词、助词等)的冗余两种。
*(5) 人们可以很轻易地被卷入进社会潮流的漩涡。
*(6) 他的军队不会被敌国的军队而击败。4
正确句子:人们可以很轻易地被卷进社会潮流的漩涡。
他的军队不会被敌国的军队击败。
第一句的偏误在于句中趋向动词“入”和“进”的语义重复。“卷入”这个短语本身是完成的,没有缺少成分,而且也包含了“进入”的含义,而“进”这个趋向动词在这里充当补语也表示“进入”。所以该句的“卷入进”就相当于重复两次“进入”的意思。需要在趋向动词“进”和“入”中删掉一个。
第二句的偏误在于谓语部分动词以外连词“而”的冗余。首先,“被”字句中“被”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一般只能在“被”字短语前加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的副词,“被”字句中不能出现连词。其次,“而”是一个连词,主要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虽然有时可以放在状中短语之间表示修饰如:“匆匆而过”、“挺身而出”等,但通常要求前面状语为形容词、副词或表示方式的词组。在“被”字句中的状语是引出施事的介宾短语,与“而”在状中短语之间的条件不相符,所以“而”不能出现在“被”字句中,要把连词“而”删掉。
3.3. 缺失偏误
缺失偏误在总偏误中占比不大,按缺失成分的不同可将该偏误分为“被”字缺失和谓语缺失两种。
3.3.1. “被”字缺失5
“被”字缺失的偏误有4例,占缺失偏误的11.1%。
*(7) 最近几年,重视教育打仗和武器的研究取代了。
正确句子:最近几年,对教育的重视被对战争的需求和对武器的研究取代了。
该句的偏误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被”字的缺失使得句子不成系统。其次,主语和宾语不平行。谓语动词“取代”作为一个及物动词,表示一方代替另一方占据其位置、作用或角色且这两方属于同一范畴或类别。所以,“取代”一词的主语和宾语必须平行。但在句子中主语“重视教育”是动宾短语,具有动词性。宾语“打仗”是动词,而“武器的研究”是个定中短语,具有名词性。因此,主语和宾语并不平行需要将两者改为同一词性。需将主语、宾语都改为名词性词语。
实际上,这种偏误类型数量的真实情况可能远远高于笔者的统计数据。因为,受到交际策略的影响,学生在使用“被”字句时可能产生回避心理,从而会将“被”字句改为其他句式使用。本文所筛选出来的这种类型的偏误只是一些最明显的偏误例子,而其改变句式后的正确用例本文无法统计,故实际情况远超于该数据。
3.3.2. 谓语缺失
谓语缺失的偏误有32例,占缺失偏误的88.9%。根据谓语中缺失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动词缺失以及其他成分缺失(如动态助词、状语等)两种。
*(8) 他的儿子会被军队的征召。
*(9) 不过,父亲这样兼职被很多老师批评。
正确句子:他的儿子会被军队征召。
不过,父亲这样兼职被很多老师批评了。
第一句的偏误在于句中缺少谓语动词,“被”字句不能成立,因此要为该句补充谓语。就该句而言,最好的改法是删除结构助词“的”,将宾语变为“军队”,从而出现谓语动词“征召”。
第二句的偏误在于动态助词的缺失。黄伯荣、廖序东(2017)认为“被”字句的VP是有限制的,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是单音节动词,只用动补型的双音节动词可以单独出现,其他的动词必须在其前后加上别的成分才能充当VP成分[20]。该句的VP成分是“批评”,它属于联合型双音节动词,不符合“被”字句的结构特点,所以要在动词后面加上动态助词“了”,这个“被”字句才能成立。
3.4. 误用偏误
误用偏误在总偏误中占最多,按不同成分的误用可以将该偏误分为谓语误用、补语误用、其它误用三种。
3.4.1. 谓语误用
谓语误用的偏误有36例,占误用偏误的68%。
*(10) 在路上,一个老太太被一位官员坐的人力车跌倒了。
正确句子:在路上,一个老太太被一位官员坐的人力车撞倒了。
句子偏误在于VP成分“跌到了”误用。首先,“跌倒”属于不及物动词,它表示的动作不能直接作用于一个对象,也就是不能作用在主语上。这就与“被”字句的结构特点不符。其次,“跌倒”的施事者是主语部分的“老太太”而不是宾语部分的“人力车”,这点也与“被”字句的结构特点不符。因此,此句中的谓语动词应该改为“撞倒”更加合适。
3.4.2. 补语误用
补语误用的偏误有6例,占误用偏误的12%。
*(11) 很多少数民族和贫穷的人被排除在上大学之外。
正确句子:很多少数民族和贫穷的人被排除在高等教育的门槛之外。
该句的偏误在于补语部分“在……之外”误用。“在……之外”是一个整体介词结构,它必须和宾语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充当补语,而且介词短语中的宾语必须是名词性词语,不能是动词性词语。而该句的补语部分“在上大学之外”,宾语“上大学”是动宾短语,具有动词性,与介词短语的要求不符,所以该补语不成立。因此,将介宾短语中的宾语改为“高等教育的门槛”更为恰当。
3.4.3. 其它误用
其它误用6 (主语、状语以及一些介词、助词等)的偏误有12例,占误用偏误的20%。
*(12) 在中国的西部,很多名胜古迹就被破坏了。
*(13) 上个星期,裁判被我罚下去了!
正确句子:在中国的西部,很多名胜古迹就被破坏了。
上个星期,裁判把我罚下去了!
第一句的偏误在于状语“就”误用。副词“就”充当状语时常用来表示时间短、发生快;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强调范围小,数量少、程度轻;强调、肯定等含义。通过句子主语“很多名胜古迹”可得知此处的状语在于强调数量多、范围大的含义,所以此处状语用“就”就和句义不相符。因此,将状语“就”改为“都”更为合适。
第二句从语法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语义上来看是存在问题的。句子的核心偏误在于身份和动作之间的矛盾。动词“罚下去”的施事者只能是主语“裁判”而不能是主语“我”。如此一来,就和“被”字句的结构特征相违背,所以这个“被”字句不能成立。需要将介词“被”换成“把”,将“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3.5. 移位偏误
移位偏误在总偏误中占比最小。因这种偏误用例较少,故本文没有对此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
*(14) 完美和永恒没被发现在现实的世界。
*(15) 这只狗常常被排除在别的狗之外。
*(16) 他七次被警察抓到了。
正确句子:完美和永恒没在现实的世界被发现。
这只狗常常被别的狗排除在之外。
他被警察抓到了七次。
以上三例都属于移位错误但各句移位偏误的部分不同。第一句属于状语移位,介宾短语“在现实的世界”充当动词“发现”的状语,应置于“被”字短语之前;第二句属于宾语移位,定中短语“别的狗”是“被”字句的宾语,应置于“被”字之后;第三句属于补语移位,数量短语“七次”是动词“抓到”的补语,应置于动词之后。
4. 美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的难度等级模型
本文所指的难度等级指的是“被”字句各句式的难易程度,难度越大等级越高,难度越小等级越低。本文借助于正确率推导法,用“被”字句各句式的正确率7来预测美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的难度等级模型。美国学生“被”字句各个句式的正确率情况如下表3所示。
Table 3. Table of correctness rates for various constructions of the “Bei” construction
表3. “被”字句各句式正确率排序表
|
总使用频率 |
正确使用频率 |
偏误使用频率 |
正确率 |
正确率排序 |
句式Ⅰ |
119 |
84 |
35 |
70.6% |
3 |
句式Ⅱ |
47 |
32 |
15 |
68.1% |
4 |
句式Ⅲ |
138 |
80 |
58 |
57.8% |
6 |
句式Ⅳ |
62 |
51 |
11 |
82.2% |
1 |
句式Ⅴ |
93 |
59 |
34 |
63.4% |
5 |
句式Ⅵ |
138 |
108 |
30 |
78.3% |
2 |
从上表可知,“被”字句的正确率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句式IV > 句式VI > 句式I > 句式II > 句式V > 句式III。
周文华、肖奚强(2009)根据这6种“被”字句句式提出外国学生“被”字句习得顺序。他们将“被”字句习得顺序排列为8:句式IV > 句式I > 句式III > 句式VI > 句式II > 句式V [18]。黄自然、肖奚强(2012)强调句式的正确率反映的是句式本身习得状况的好坏[21]。笔者认为学生习得越好,证明对于学生而言该句式难度越低,句式使用的正确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周、肖二人对于习得顺序的分类与本文的正确率顺序有可对比性。
本文:句式IV > 句式VI > 句式I > 句式II > 句式V > 句式III (正确率)。
周、肖:句式IV > 句式I > 句式III > 句式VI > 句式II > 句式V (习得顺序)。
通过两者对比,发现两种排序顺序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异是句式III和句式VI。
笔者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受学生母语影响造成的,也可能是与本族语语料对比造成的,具体的因素还需要后期进行细致研究。总的来看,通过两种排序的相似性来看,本文借助正确率来推导难度等级模型有一定的可靠性。
最后,根据难度越大等级越高的原则,将“被”字句各句式的难度等级进行排列,得到如下所示的美国学生“被”字句习得难度等级模型:
句式III > 句式V > 句式II > 句式I > 句式VI > 句式IV (难度等级模型)。
根据本文所建立的难度等级模型,笔者认为对美国学生进行“被”字句教学的重难点是,句式III、句式V和句式II,这三种句式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句式III、句式V和句式II这三种“被”字句句式。此外,教师教学中也要给学生讲解“被”字句的语义特征和句子结构特点。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被”字句的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才能切实掌握“被”字句。
5. 结语
本文在调查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分析美国学生“被”字句的正误用例并对其偏误进行细致的归类分析。最后,通过正确率推导法推导出“被”字句各句式的正确率排序,并以此为基础预测出美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的难度等级模型。这种模型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对教材的编写以及语法等级大纲的制定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该模型来源于语料库的推理,所以仅适用在与本研究语料库特征相似的美国汉语学习者群体中。
但本文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通过正确率来推导难易程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确率是一种表现结果,而难易度是一种内在属性。直接用结果来反推属性,会忽略许多影响结果的其他因素。如,练习效应、自身状态、交际策略等。其次,本文所建立的难度等级模型并未考虑学生的回避策略。学生的回避策略会对各句式的正确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所得出难度等级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NOTES
1该语料库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和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18)的核心内容。
2“被”字句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所研究的“被”字句是只含有介词“被”作为标志的被字句,其他类型的“被”字句本文并不涉及。
3该处只列出了一种情况,不排除存在其他情况的可能,以下情况相同。
4因政治考量该句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但偏误未变。
5本文只讨论含有介词“被”的被动句,因此把“被”字句中缺失的介词全都假定为“被”,其他介词“叫、给、让”不在这里考虑。
6该类中各种类型的数量和总数量都较少,故不再进行细致分类。
7正确率 = 句式的正确使用例数/句式总使用频率。
8周文华,肖奚强二人在文中将“被”字句的习得顺序分为两个区间:区间一(较易习得句式):句式IV > 句式I > 句式III;区间二(较难习得句式):句式VI > 句式II > 句式V。本文将两个区间进行了合并来与正确略顺序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