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维吾尔语“bilεn”构式与其相近构式对比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ilεn” Construction in Modern Uyghur and Its Similar Constructions
DOI: 10.12677/ml.2025.13111218,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娟: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阿依克孜·卡德尔: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新疆民汉语文翻译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维吾尔语“bilεn”构式Uyghur “bilεn” Construction
摘要: 维吾尔语“bilεn”一词,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后置词,是维吾尔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比分析现代维吾尔语“bilεn”构式与相近的词构式的用法,总结出现代维吾尔语“bilεn”与相近的词或词尾用法的异同点,希望能为维吾尔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Abstract: The word “bilεn” in Uyghur can function both as a conjunction and as a postposition, and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Uyghur language.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the “bilεn” construction in modern Uyghur and the constructions of similar words, summari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sage of “bilεn” and similar words or suffixes in modern Uyghur, hoping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Uyghur language learners.
文章引用:王娟, 阿依克孜·卡德尔. 现代维吾尔语“bilεn”构式与其相近构式对比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720-72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218

1. 现代维吾尔语bilεn构式

现代维吾尔语中,bilεn是一个较为活跃的词,具有双重属性,分别归属于不同的词类。在以形态变化为主的维吾尔语中,bilεn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根据bilεn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在维吾尔语处于重要的地位[1]。之前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总结出了维吾尔语bilεn的七种用法,包括作为工具、手段;表示陪同主体或客体一起涉及到的人和物的用法[2] [3];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的用法;表示目的的用法;表示时间的用法;表示与事实相反的意义的用法;表示被动语态的用法。

本文以构式的角度入手,对现代维吾尔语bilεn的构式与其相近的构式进行对比,总结并归纳了五种用法,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bilεn可以构成双变项构式“x bilεn y”和单变项构式“x bilεn”。但维吾尔bilεn大多以名词或动名词连接构成的,因此本文将构式中的“X”用名词“N”来代替,相同词性的名词用“N1”、“N2”来代替,便于理解分析,以下将对维吾尔语bilεn构式进行一一分析。

2. “N1 bilεn N2”构式与“N1 wε N2”、“N1 hεm N2”对比

维吾尔语并列连词wε、hεm、bilεn虽然在具体的使用范围不能做到相对独立,但是它们在用法上的侧重不同,以下将它们用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归纳:

(1) dadam bilεn siŋlimniŋ sφziʧɛ meniŋ muzika sezimim joqmi∫.

(爸爸和妹妹说我没有音乐感。)

(2) dεm alʁan ʧaʁlamdimu anarχan anini joqlap, turmu∫ εɧwali nεwεr qiziniŋ φɡini∫ εɧwalini iɡilεp ɧoela-aram i∫lirini qili∫ip bεrdi.他休息的时候也看望了阿那汗(大妈,了解生活情况和孙女的学习情况,帮助她整理庭院。)

(3) dɵlitimizdɛ nurɣun jɛrliq drama wɛ ɛlnɛɣmilɛr bar.

(我国有很多种地方戏曲。)

根据以上例句可知,如例(1)中“bilεn”连接“Dadam”和“siŋlim”两个名词,“bilεn”在句中作连词,翻译为“爸爸和妹妹”;例(2)连词“wε”前有“turmu∫ εɧwali”修饰成分,后面有“nεwεr qiziniŋ φɡini∫ εɧwalini”作宾语,翻译为“生活情况和孙女的学习情况”;例(3)连词“wε”连接“drama”和“ɛlnɛɣmilɛr”,翻译为“戏剧和曲艺。

(4) qɛpɛstɛ jɛnɛ azraq quruq ot-ʧɵplɛr bar bolup, ularʁa azadɛ hɛm illiq uwa boldi.

(笼子里还有一些干草,成为一个舒服和温暖的窝。)

(5) eritip ʧyʃyrywalʁan gujχua gyliniŋ bɛrgliri toluq hɛm jeŋi bolatti.

(摇下来的花的花瓣完整和新鲜。)

(6) dora iʧiwatqan mɛzgildɛ, jaχʃisi majliq wɛ aʧʧiq jemɛklikilɛrni jemɛslik kerɛk.

(服药期间,最好不要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根据以上例句可知,如例(4)“azadε”、“illiq”这两个形容词有共同的条件“ot-ʧφplεr”,翻译为“舒服和温暖”;例(5)“toluq”、“jeŋi”这两个形容词有共同的条件“eritip ʧy∫yrywalʁan”,翻译为“完整和新鲜”;例(6)“majliq”和“aʧʧiq”这两个形容词有共同的条件“jemɛklikilɛrni”,翻译为“油腻和辛辣”。

根据以上例句可知,当“wε”、“ɧεm”、“bilεn”处在两个性质相同的词或短语之间,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平行的,既可以用连词“wε”、“ɧεm”,也可以用连词“bilεn”来连接前后两项。

综上所述,这三个词都可以起到连贯上下文语义,增强修饰效果。并列连词“wε”的使用范围最大,其次是“ɧεm”、“bilεn”。当汉语联合结构的动词前面有修饰成分或者后面有宾语,这时被连接的成分就充当谓语,这时可以用维吾尔语中的“wε”、“ɧεm”等连词来表达,不能用“bilεn”来连接[4]。当连接两个形容词是有条件的,不能直接连接,这时可以用维吾尔语中的连词“wε”、“ɧεm”等来表达,不能用连词“bilεn”来连接。当连词“wε”、“bilεn”、“ɧεm”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性质相同的短语,既可以用连词“wε”、“ɧεm”,也可以用连词“bilεn”。

3. “N + bilεn”构式与“N + da”、“N + din”构式的对比分析

3.1. 与“N (工具) + da/ta/dε/tε (时位格)”构式对比

维吾尔语中“N (工具) + bilεn”构式可以与“N (工具) + da/ta/dε/tε (时位格)”构式一样表达工具。例如:

(7) mεn pojizda kεldim.

(我是坐火车来的。)

(8) mεn pojiz bilεn kεldim.

(我是坐火车来的。)

以上例句(7)、例(8),在交通工具后加时位格或是后置词“bilεn”,也表达为“乘”或“坐”。但“bilεn”的用法更加偏向于正式的书面文体中,而时位格“da/ta/dε/tε”更加口语化。

在作为工具时,这两种构式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但仍有一定的差异。当句子中的工具为交通工具时,并且所搭配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时,一般表达为“乘”或“坐”[5]

3.2. “N (材料) + -tin/-din (从格)”构式

维吾尔语中“N (材料) + bilεn”构式可以与“N (材料) + -tin/-din (从格)”构式一样表达手段。例如:

(9) bu jaʁaʧdin jasalʁan orunduq.

(这是用木头制作的凳子。)

(10) bu jaʁaʧ bilεn jasalʁan orunduq.

(这是用木头制作的凳子。)

(11) bu bambuktin jasalʁan sewεt.

(这是用竹子做的篮子。)

(12) bu bambuk bilεn jasalʁan sewεt.

(这是用竹子做的篮子)

上述例句(9)、例(10)中,从格(-tin、-din)后附加于“jaʁaʧ”、“bambuk”,翻译为汉语为“用木头”、“用竹子”。

上述例句(11)、例(12)中,“jaʁaʧ”、“bambuk”与“bilεn”相结合,在汉语中也翻译为“用木头”、“用竹子”。

综上所述,当从格(-tin、-din)后附加实词,表示构成动作主体或客体所用的材料,这种句型最常见的就是表示制作这一意义。而当所用的材料与“bilεn”相结合,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所凭借的材料。但这两种用法在汉语中都翻译为“用……”或“以……”等介词构成的介词结构来表示。

4. “N + bilεn”构式与“N + ∫ (动名词) + yʧyn”构式对比

4.1. “N (表目的或愿望) + bilεn”构式

维吾尔语中“N (表目的或愿望) + bilεn”构式可以与一般跟表示愿望、目的的名词连用,表示目的。例如:

(13) mɛn kutupχaniʁa kitab oquʃ arzusi bilɛn kɛlgɛn.

(我是抱着读书的目的来图书馆的。)

例(13)中后置词“bilεn”与表愿望的名词“arzusi”连用,在句中翻译为“抱着……目的”。

4.2. “N + ∫ (动名词) + yʧyn”构式

维吾尔语中“N + ∫ (动名词) + yʧyn”构式可以在句中作状语[6],同上都表示目的、愿望,但在汉语中翻译为“为了……”。例如:

(14) baʃqilarniŋ inkasini kɵzitip beqiʃ yʧyn, uni kijip bir moda kijim sodigiriniŋ ʧyʃlyk zijapitigɛ qatnaʃtim.

(为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我穿上它参加了一个时装商的午宴。)

例(14)中“yʧyn”与“kφzitip beqi∫”动名词连用,在句中翻译为“为了观察……”。

综上所述,当“yʧyn”与“∫”动名词连用,不能单独用于句子都必须和实词连用,表示目的、原因,在句中作状语[7]。而后置词“bilεn”在与表目的或表愿望的名词连用,才表示目的,这两种用法在汉语中的翻译也不同。“yʧyn”与“∫”动名词连用时,在汉语中翻译为“为了”。而当后置词“bilεn”在与表目的或表愿望的名词连用时,翻译为“以……目的”、“抱着……愿望”。

5. “N + ∫ (动名词) + bilɛn”构式与“V + p + la”构式对比

维吾尔语中“N + ∫ (动名词) + bilɛn”构式与“V + p + la”构式都表示“一……就”意义,但“N + ∫ (动名词) + bilɛn”构式中是由动词加动名词的形式来表达,而在“V + p + la”构式中用的动词加“p”型副动词的形式来表达,两者在汉语中都表示时间意义。例如:

(15) gyjχua gyli ʧeʧɛkliʃi bilɛn anam ɛnsirɛp: “tajfin bolni ʧiqmisa bolattiʁu” dɛjtti.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

(16) quruluʃ ornidiki iʃni tygitipla ʧyʃlyk tamiqinimu jemɛj, udul χɛlq doχturχanisiʁa qarap ʧapti.

(一忙完工地上的事,他连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就迫不及待的赶往人民医院。)

(17) u tamaqχaniʁa kiripla ʤoziʁa qojup qojʁan ʃeirni kɵrdi.

(他一走进厨房就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诗歌。)

上述例句,例(15)“ʧeʧiqli∫i”动名词与“bilεn”相结合,表示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在汉语中翻译为“……一开就……”;例(16)动词“tyɡiti”与“p + la”,表时间意义,表示他工地上的事刚结束就赶到了医院,在汉语中翻译为“……一结束就……”。例(17)动词“kiri”与“p + lɑ”,表时间意义,表示他一进厨房就看到了诗歌,在汉语中翻译为“……一进来就……”。

综上所述,当“p型副动词 + la”的形式与后置词“bilεn”与“∫”动名词连用的用法相同,都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4]或一种现象刚开始或结束,另一相关的动作或现象随之发生,表示时间意义。这两种用法在翻译成汉语中都可以用“一……就……”来表示[8]

6.“N + ʁan+ bilɛn”与“lekin/εmma”构式对比

维吾尔语“N + ʁan + bilɛn”的构式是由名词加名词化的形动词连用,表示转折关系;而“lekin/εmma”这个词本身就表示转折的意思。例如:

(18) u ormandin qelip ɵjimizdɛ tolʁini bilɛn qonaq aditini baʃlimaptu.

(他虽然从森林回来住在家里,但不会抛弃旧习惯。)

(19) siz mini tuʁup ʧoŋ qildiŋiz, lekin maŋʁa adɛm boluʃni ygɛttimidiŋiz.

(你虽然养育我,但没教我做人)

(20) u qajrilip ʧiʃlimɛkʧi boldi, ɛmma uʧraqtikini qarʃi tɛrɛpniŋ pɛs awazdiki agahlanduruʃ boldi.

(他回头就咬,但碰到的却是对方向他发出的低声警告。)

上述例句,例(18)中名词“tolʁini”与后置词“bilεn”构成转折复句,翻译成汉语为“虽然……但是……”;例(19)、例(20)叙述的是同一个对象,前一分句跟后一分句的事实表示相反,“lekin”、“εmma”在其中为转折连词,使其成为转折复句。

综上所述,当前后两个分句叙述的是同一对象或是同一对象的两个方面,“lekin、biraq”等转折连词,来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而当“bilεn”构成的名词后置词结构时,表示转折关系或让步关系。这两种形式的用法相同,但在翻译成汉语中有一定的差别。当在使用“lekin、biraq”等转折连词时,翻译成汉语为“但是……”,而在使用“bilεn”构成的名词后置词结构时,在汉语中一般用关联词“即使……也”、“尽管……但是”等翻译,或者可以省略关联词。

7. 结语

通过上述例句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维吾尔语作为黏着语,其形态较为发达,所构成的语义也较为复杂。维吾尔语主要运用语素的形态变化以及后置词等功能词运用表达语义关系。但是,一些功能词不能单独地表达出它所代表的语义关系,而是在句法结构中,通过一些固定的功能词来互相搭配来表述的。

本文研究印证并丰富了我们对黏着语类型学特征的理解。维吾尔语作为阿尔泰语系黏着语的典型代表,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丰富的形态格标记和后置词来共同实现。本文所揭示的“bilεn”构式,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性:工具、伴随、方式、甚至目的等语义角色,并非由单一、孤立的形态手段承担,而是通过“格标记(如从格-tin/-din、位格-da)”、“后置词(如bilεn、yʧyn)”以及“动词名词化形态(-∫)”等多重语法手段的协同的。这充分说明,黏着语的“形态发达”不仅体现在词形变化的复杂性上,更体现在形态句法层面各种手段交织构成的语义表达系统。

从语言接触与对比语言学的视角看,“bilεn”构式在汉维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展现了认知的差异。当维吾尔语用“N + ∫ (动名词) + bilɛn”构式表达“抱着……的愿望”时,其认知主要在于伴随的意愿或状态;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目的性更强的“为了……”来直接点明行为目标。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根源在于不同语言对“事件框架”切分和凸显方式的不同。因此,对“bilεn”构式的深入研究,不仅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与机器翻译,更触及了人类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来组织和传达经验这一根本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维吾尔语中“bilεn”及其相关构式的剖析,不仅厘清了其内部六种核心构式的语义分工与句法表现,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为我们从语言类型学与维吾尔语自身语法体系的宏观视角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亮. 略谈bilεn的二重属性[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15(4): 140-146.
[2] 杨承兴, 艾山·祖农. 现代维语的后置词bilεn [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00(1): 77-86.
[3] 夏迪娅·伊布拉音. 由bilεn构成的维吾尔语后置词结构及其在汉语中的对应表达[J]. 语言翻译, 2001(2): 20-22.
[4] 王宗明. 基于语料库的维吾尔语并列连词hεm、bilεn、wε的用法探析[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2): 106-107.
[5] 王四帝. 汉语和维吾尔语工具表达方式探析[J]. 品位·经典, 2021(17): 57-61.
[6] 藏玉英. 汉语和维吾尔语目的表达方式对比研究[J]. 品位·经典, 2021(19): 61-64.
[7] 王雯莉. 现代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和ytʃyn的汉译探析[J]. 散文百家理论, 2022(1): 128-130.
[8] 热孜完古丽·马合木提. 维吾尔语后置词的汉译研究[J]. 大学, 2020(34):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