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第三版)》由国际知名学者Alison Mackey和Susan Gass合著,是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该书系统梳理第二语言研究的核心方法与设计,涵盖研究伦理、数据收集与编码、定量与定性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及混合方法等关键议题。第三版在保留前两版精髓的基础上,优化内容结构,精炼研究要点,并通过经典与前沿案例的结合,增强实用性与指导性。全书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虽部分章节对初学者略有挑战,但整体堪称研究方法类教材的典范,对研究者与学习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esign (Third Edition), co-authored by internationally leading scholars Alison Mackey and Susan Gass, stands as an authoritative work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This book systematically outlines core research methods and design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addressing key areas such as ethical considerations, data collection and cod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classroom-based research, and mixed methods. The third edition retains the strengths of its predecessors while enhancing content structure, refining key points, and integrating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case studies to improve practicality and guidance. Though some sections may pose challenges for beginners, the book remains an exemplary guide in research methodology, offering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for both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balancing theoretical rigor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1. 引言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第三版)》由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于2022年出版[1]。第一版曾于2005年出版[2],后继2016年曾出版第二版[3]。本书作者Alison Mackey,是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语言学系教授;另一位作者Susan Gass,是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教授。两位作者均是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享有极高的国际学术声誉。两位作者曾获得现代语言学协会颁发的年度奖项——肯尼思·米尔登伯格奖(Kenneth W. Mildenberger Prize),该奖项主要用于表彰语言教学领域出版的优秀著作。该书自第一版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广受赞誉,并先后得到语言学SSCI一区期刊《现代语言学杂志(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以及国际第二语言研究专家Rod Ellis教授、Zoltan Dörnyei教授等的高度评价。由谷歌学术检索,该书三版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六千次,足以可见两位作者及该书的广泛学术影响力。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即便两位作者强调本书可作为学习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的教科书,但从本书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该书视为第二语言研究领域里的一本全面性著作。本书囊括第二语言研究的绝大多数问题,同时呈现第二语言研究的操作过程,从研究假设的设计到具体研究数据的采集,读者可以几近完整地了解、掌握到第二语言研究所涉及的研究话题、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全书语言简洁易读,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的介绍非常实用,还通过借鉴已发表的第二语言学习、使用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许多高质量的研究实例。
2. 内容简介
全书清晰、完整地概述第二语言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全书共分十个章节,另含前言、术语表、参考文献和索引四个部分。以下主要介绍全书的十个章节。
全书开篇首章作为绪论章,与前两版相比,绪论章讨论的范围有所不同。除了对研究方法、研究类型的概述以外,本章还把研究涉及的道德伦理、伦理审查机制等问题,纳入首章进行强调。在研究设计中,如有道德伦理方面的疏忽,容易对被试产生伤害。例如第二语言研究中常使用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从教学角度来说,有可能会导致对照组本来应学的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学得少甚至学不到。在语法测试或者词汇测试的相关研究中,也要避免给学习者讲授不符合目标语规则的语言内容,包括不合语法的句子或句法规则、出于实验目的人工捏造的非词等。针对道德伦理上可能存在的疏忽,本章列出清单式的解决方案,建议研究者在实施研究计划前,逐条核对道德伦理审查清单,切实把语言学习者的权利与利益摆在首位。
第二章对研究范式作专题介绍,内容涵盖研究报告或者学术论文撰写的范式,并引导读者如何聚焦到研究问题上,以及开展复制性研究应注意的事项等。虽然本书后文的其他章节专门介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但在本章里,作者倾向于重点介绍定量研究的研究范式,包括定量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基本格式的范例、研究设计范例、数据分析与研究结论范例等。本章还采用丰富的研究案例,讨论并厘清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之间的区别。前两章奠定了本书的基础,在划定第二语言研究的道德伦理审查边界后,勾勒出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并从第三章开始,对具体的研究方法展开详细介绍。
第三章介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针对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本书作者的立场是研究方法应服务于研究的类型,因此,第三章以五类不同的研究范式带出具体的研究方法,从基于形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互动、学习策略与认知加工、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等五类研究范式出发,逐类介绍问卷调查法、刺激回忆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范式下的使用。同时作者强调不论使用何种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的试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本章最后还对语料库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应用展开讨论。
在实际研究的环节中,数据收集完成后,通常需要对数据展开编码。数据编码是数据整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第四章专门介绍数据编码。数据编码的方法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组织管理,从而形成有助于理解且便于分析的数据形式。本章主要介绍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的编码方式。区分这三类数据,可见数据编码与数据统计分析之间有直接的关联。由于学界已有大量、专门关于数据统计分析方面的资料,本书第三版删除了介绍统计学的章节。本章引用丰富的前人研究,给读者提供一些常见的编码模型,并在编码数量、编码内容的选取上给出参考。例如T单位研究数据的编码范例、CAF (即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研究的编码范例等。计算机软件辅助编码是本章前沿性内容之一,着重对NVivo软件的编码作用进行介绍。
第五章讨论研究变量与效度、信度。第五章回顾曾在第二章中提及的研究问题、研究假设,首先概述变量和研究假设之间的关系,再对变量的类型、对变量的控制展开介绍,最后讨论检验效度和信度的方法。
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介绍定量研究设计、定性研究设计以及具体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这两章的写作共性是先简要介绍定量研究设计、定性研究设计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再针对常用的定量、定性数据收集方法,展开方法与设计类型上的介绍。具体来说,第六章主要聚焦在定量研究设计的各种类型上,包括前后测对照设计、仅后测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单因子一次性设计等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类型。作者还提出针对特定研究主题和人群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第七章则重点探析定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数据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定性研究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第七章共讨论六种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分别是个案法、民族志法、访谈法、观察技术法、有声思维法以及日志法。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还应重点分析数据的可信度、可迁移度、可靠度,以及三角验证与数据可量化的程度。
第八章回归到课堂教学,首先描述课堂观察的技巧和实施课堂观察的方案,接着介绍了课堂教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研究中三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最后还对课堂教学环境下的研究目标与研究类型进行说明。
第九章介绍混合研究方法,从选择混合研究的缘由出发,讨论混合研究的类型、实施过程、数据分析方法,并介绍当前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混合研究的作用及所取得的进展。
作为总结章,第十章首先对研究报告的价值进行分析,接着以范例形式,分别介绍撰写定量与定性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收尾程式、混合研究报告的撰写,以及研究报告需要最后进行完善的具体工作。提到研究数据,在该章节最后,也是该书结尾处,作者鼓励开放科学的精神,提倡研究者共享各自研究的数据,以促进研究交流。
3. 特色评析
该书作为第三版,与前两版相比,修订和改进之处彰显出该书新的特色。本书可归纳出具备以下三大特色:结构完整、要点精炼、案例系统实用。
第一,结构完整。本书对第二语言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进行了非常全面的介绍、讨论。总体上全书采用“总–分–总”的编写思路。在宏观“总”层面上,本书第一章先总括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的概念。在“分”章节讨论的第二至九章,以研究范式带出研究方法,并详细讨论使用各研究方法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转向对数据编码和数据分类的讨论。最后第十章,回到“总”的研究结果与研究报告撰写,归纳前述章节所论及的各大要素。虽然本书第三版删除了关于统计学的章节,但第四章讨论的数据分类和数据编码无疑是以统计学作为基础的,并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被视为本书“有的放矢”的一大效果。本书第三版侧重于读者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的实际理解,在各章节的关键概念介绍后,通常附上“思考”或“练习”题,供读者自测自查对关键概念的理解。
第二,要点精炼。全书精炼地讨论不同的研究主题。具体来看,作者对当前第二语言研究的发展、取得的成果考察完整且到位,但为避免繁冗的阅读,书中适当压缩第二语言研究理论层面的描述,采用简要阐释研究方法背后重要概念的行文方式。例如,反应时研究的数据采集技术。首先,作者仅用两句话,简要说明反应时研究的理论缘起、反应时研究与语言加工处理的关系。接下来,作者通过举例,生动描绘反应时研究的基本模式,并阐释反应时研究在语言加工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即可用于句子搭配、句子合法度判断等语言实验研究。最后,作者重点推荐蒋楠(N. Jiang) 2012年在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反应时研究著作——《第二语言反应时研究》(Conducting Reaction Tim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Studies),以供感兴趣的读者延伸阅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蒋楠所著的这本反应时研究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参考论著。此外,“本章要点”栏目也是全书各章节对重点内容的再次提炼。该书从第二版(2016年) [4]开始,在每个章节后增设“本章要点”栏目,第三版沿用这一形式。各章的要点都以列清单的方式总结出来,并附上灰色文本背景,凸显出各章要点。“本章要点”栏目语言简短精炼,如第三章仅用一句话总结语言认知加工的数据收集方式:“语言加工处理机制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有句子重述任务、反应时测试、移动窗口跟踪测试和眼动测试”。
第三,案例系统实用。全书广泛地使用已发表的高水平第二语言研究作为案例,以案例系统地促进对第二语言研究理论的阐释和理解,通过成功的、优秀的研究案例,为新手研究人员提供实用性建议。同时,作者在选用案例的时间轴上,反映出从远到近的时间顺序,颇有研究主题溯源的风格,尽量为新手研究人员整理出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例如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刺激回忆法,作者从较早使用该方法的Roberts (1995)研究开始介绍,由远及近,发展到介绍近年来使用该方法进行的口语纠正与反馈刺激回忆研究(Choo等,2019)、学术英语教师教学过程的刺激回忆研究(Wong, 2019)。同时,作者把研究方法置放在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的领域,反映出本书作者所提倡的研究问题应具备可行性、真实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又例如,第二语言CAF (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研究。作者首先以Skehan (1996, 1998)早年的开创性研究作为起始案例,分别对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的研究加以界定,读者能够快速理解CAF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接下来,作者将袁芳远和埃利斯(Yuan & Ellis, 2003)研究作为CAF研究的里程碑,详细介绍该研究中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使用的各项指标,以及各项指标是如何进行编码的(本章节的主题是数据编码)。诸如此类研究方法的介绍,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并强调,CAF研究与语言任务之间存在显著关联,Ahmadian等人(2012)的研究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章节讨论的主题是数据编码,且CAF研究是数据编码的重点领域,但作者总结所有研究案例时,仍谨慎提醒读者,CAF研究最终要服务语言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本章节简短精要,所选用的案例均出自经典、优秀的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例如Skehan (1996)、袁芳远和埃利斯(Yuan & Ellis, 2003)的研究都发表于国际著名语言学(SSCI一区)期刊《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4. 不足与总结
内容方面,全书编写得思想前沿、取舍得当。作者对当前第二语言研究的发展、取得的成果考察十分到位。也正是因为这一优点,全书的个别章节体现出既全面又深入的讨论风格,对第二语言研究经验尚浅的读者来说,或许存在一定的阅读理解难度。形式方面,全书呈现出读者友好型的特点,唯一的美中不足大概是各章节后的思考题、练习题参考答案缺少编号,查找起来略有不便。
瑕不掩瑜,本书历经三版,两位作者对待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体系的严谨程度有增无减,从这个角度也反映出第二语言研究发展的成熟度。作为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期待更多读者能从中获得第二语言研究的新的想法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