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on Young Children’s Creativity: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摘要: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机制,采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对3~6岁的幼儿家长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84份。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幼儿创造力。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多重路径,这一发现丰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力之间的理论研究,也为实践中通过优化父母教养方式、提升幼儿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以促进其创造力发展提供了依据。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ren’s creativity,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ssessment Scale,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and the Williams Creativity Tendency Scale to survey parents of children aged 3~6 years, collecting a total of 984 valid respon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renting styles can directly affect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also influence it through the chain mediation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is study reveals multiple pathways through which parenting styles impact children’s creativity, enrich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creativity. It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optimizing parenting styles in practice to enhanc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reby fostering their creativ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任丽 (2025).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5(11), 445-45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11620

1. 引言

创造力是能力、过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作用,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产生了一种可感知的产品,这种产品在社会情境中是既新颖又有用的。简言之,创造力就是一种产生新颖而适用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Plucker, Beghetto, & Dow, 2004; Runco & Jaeger, 2012)。

幼儿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强调的,我们不仅应在科学、艺术等领域培育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应将这些个性特质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重要标准(李季湄,冯晓霞,2012)。然而,鉴于我国教育体系普遍重视智力培养而轻视创造力的培育,国内关于学前儿童创造性倾向的研究相对稀缺,因此,开展针对影响学前儿童创造性倾向的研究变得尤为迫切(汪洁,2020)。在儿童创造力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首个且关键的微观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核心因素。适宜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成长(邓小平,2013)。因此,深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力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关键。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指父母的教育观念、养育理念和教养行为作用到幼儿身上时,所呈现的一种表达方式,不会轻易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随意改变,是亲子关系的核心表现。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跨情景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向素丹,2021)。Baumrind (1978)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纵容型三类。权威型教养(authoritative parenting)强调规则的重要性,父母在适当引导子女的同时,也给予子女积极的回应和尊重理解。专制型教养(authoritarian parenting)的父母倾向于对子女进行严格控制,期望子女无条件地服从,并且常常伴随着体罚以及言语上的指责和辱骂。而纵容型教养(permissive parenting)的父母则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较为宽容,往往予以满足,忽视了规则的建立。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个体创造力的预测因子之一(Mehrinejad et al., 2015)。Mozafari (2014)指出,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创造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创造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综上,提出研究假设1: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创造力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能显著正向预测创造力,而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则能显著负向预测幼儿创造力。

心理韧性,是目前心理学领域研究热点,指个体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是个体在完成目标活动遭遇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Luthar & Cicchetti, 2000)。赵新等(2025)发现心理韧性与创造力倾向显著正相关,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Masten (2018)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因资源供给不足或过度剥夺,削弱幼儿的心理韧性。综上,提出研究假设2: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除了心理韧性外,亲社会行为也是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中,高健等(2021)发现幼儿亲社会性又会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具有高亲社会性水平的幼儿在社会交往中,乐于观察新异的事物,表现出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同时,武晓梅(2025)提出教养方式积极、家庭氛围亲密和谐有利于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相反,缺乏情感支持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中心行为和较少的亲社会倾向。另外,父母采取惩罚与控制、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综上,提出研究假设3:亲社会行为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此外,唐滢(2024)提出良好心理特质的形成与发展也对青少年做出亲社会行为有着积极作用。Deci和Ryan (2000)提出了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意愿更强(杨莹,寇彧,2017)。综上,提出假设4: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力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分别对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创造力、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但对幼儿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力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系统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相应的模型见图1。本研究通过验证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方面丰富家庭教养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家庭教育实践中如何通过培养幼儿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来提升其创造力提供科学依据。

Figure 1. Research hypothesis model

1. 研究假设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山西两地的幼儿园,对3~5岁的幼儿的家长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84份,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孩528人(53.60%),女孩456人(46.3%);小班353人(35.80%),中班318人(32.30%),大班313人(31.80%)。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采用Robinson等(2001)编制、Cheah等(2009)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中文版。该问卷根据Baumrind对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划分进行编制,共32题,包括权威型教养、专制型教养、放纵型教养3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在教养儿童的日常行为中越是经常使用相应的教养方式,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适合在中国被试群体中使用,本研究中总量表及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38,0.945,0.915,0.686。

2.2.2. 心理韧性量表

幼儿心理韧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6年国外学者LeBuffe和Naglieri开发的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于2012年修订至第二版,该量表适用于3~5岁幼儿,2015年季雨竹、牛玉柏等对其进行翻译修订,量表共38个题项目,分为四个维度,即自我调节、主动性、依恋关系、行为问题(季雨竹,牛玉柏,唐志东,杨惠琴,2015)。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分别计1~5分,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韧性越好。本研究中总量表及4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9,0.865,0.827,0.864,0.802。

2.2.3. 亲社会行为量表

本研究采用古德曼(Goodman)编制,杜亚松等修订的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父母版)。该问卷适合父母评估2~17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卷共25个题项,包括5个分量表,前4个分量表构成困难问卷,反映消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亲社会性作为长处问卷,反映儿童的积极行为。量表采用“不符合、有点符合、完全符合”3级评分,其中1、4、9、17、20题为亲社会行为,选取以上5个条目(如能体谅别人的感受)进行幼儿亲社会性的施测,得分越高表示亲社会性的程度越高。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模型拟合指数良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4,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0。

2.2.4. 学前儿童威廉斯量表

威廉斯量表是威廉斯(Williams, 1972)等编制,林幸台和王木荣(1994)修订后的威廉斯创造性人格倾向量表,共50个题项,分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4个分量表,所有条目均采用“完全不符合、部分符合、完全符合”3级评分,其中4、9、12、17、29、35、45和48题为反向计分项,得分越高表示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越明显。威廉斯量表多用于中小学儿童创造性人格特质的评估,中国有研究者将其用于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测验,学者徐庭兰和郭静(2007)也有提及可将其用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评估。本研究中总量表及4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36,0.715,0.792,0.841,0.781。

2.3. 数据处理

运用SPSS2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操作。同时,借助Process4.0宏程序,通过重复抽样2000次的Bootstrap方法,在剔除无关变量干扰的基础上,构建链式中介模型,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取匿名和保密措施以降低自陈问卷可能引发的共同方法偏差。进一步通过应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周浩,龙立荣,2004),对所有题目执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2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变异率为18.01% (小于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以及幼儿创造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见表1)。

Table 1.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each variable

1.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变量

M

SD

1

2

3

4

5

6

1权威型

62.54

9.07

1

2专制型

24.79

7.95

−0.314**

1

3放任型

12.41

3.51

−0.225**

0.570**

1

4心理韧性

101.53

14.10

0.433**

−0.269**

−0.196**

1

5亲社会行为

13.28

1.85

0.277**

−0.235**

−0.235**

0.418**

6创造力

109.12

14.23

0.293**

−0.306**

−0.283**

0.410**

0.379**

1

注:*p < 0.05;**p < 0.01;***p < 0.001,以下同。

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r = 0.433, p < 0.01)、亲社会行为(r = 0.277, p < 0.01)以及创造力(r = 0.293, p < 0.01)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反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r = −0.269, p < 0.01)、亲社会行为(r = −0.235, p < 0.01)和创造力(r = −0.306, p < 0.01)之间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放任型教养方式同样与心理韧性(r = −0.196, p < 0.01)、亲社会行为(r = −0.235, p < 0.01)和创造力(r = −0.283, p < 0.01)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此外,心理韧性与亲社会行为(r = 0.418, p < 0.01)以及创造力(r = 0.410, p < 0.01)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综上所述,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似乎对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以及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为后续研究教养方式对个体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初步的相关证据。

3.3. 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创造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由相关分析可知,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放任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和创造力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对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和创造力关系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权威型教养方式及其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如图2所示。首先,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66, t = 14.52, p < 0.001);其次,心理韧性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 0.05, t = 11.62, p < 0.001);再次,亲社会行为对创造力有极强的正向促进作用(β = 1.86, t = 7.77, p < 0.001);此外,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创造力不仅存在直接的正向效应(β = 0.17, t = 3.43, p < 0.001),还能通过“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创造力;最后,心理韧性(β = 0.26, t = 7.72, p < 0.001)对创造力、以及权威型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β = 0.03, t = 3.90, p < 0.001)也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

Figure 2. Path diagram of chain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and creativity

2. 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创造力:链式中介效应路径图

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总效应和总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零,总中介效应占比为62.22%,各中介路径的效应值详见表2。首先,“权威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为[0.11, 0.25],不包含0,这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可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创造力。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接着,“权威型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95%置信区间为[0.02, 0.08],不包含0,这说明权威型教养方式可通过亲社会行为间接影响创造力。因此,假设2也得到验证。最后,“权威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为[0.04, 0.08],不包含0,这表明心理韧性与亲社会行为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创造力的关系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Table 2. Test of mediating effect of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based on Bootstrap method

2. 权威型教养方式基于Bootstrap法的中介效应检验

效应类型

Effet

效应占比

Boot标准误

Boot95%CI

下限

上限

总效应

0.45

100.00%

0.05

0.35

0.54

直接效应

0.17

37.78%

0.05

0.07

0.27

总中介效应

0.28

62.22%

0.04

0.21

0.35

权威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创造力

0.17

37.78%

0.04

0.11

0.25

权威型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创造力

0.05

11.11%

0.02

0.02

0.08

权威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创造力

0.06

13.33%

0.01

0.04

0.08

专制型教养方式及其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如图3所示。首先,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 = −0.46, t = −8.49, p < 0.001);其次,心理韧性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 0.05, t = 12.97, p < 0.001);再次,亲社会行为对创造力有极强的正向促进作用(β = 1.75, t = 7.40, p < 0.001);此外,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创造力不仅存在直接的负向效应(β = −0.32, t = −6.18, p < 0.001),还能通过“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创造力;最后,心理韧性(β = 0.26, t = 8.33, p < 0.001)对创造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及专制型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β = −0.03, t = −4.49, p < 0.001)存在显著的负向路径。

Figure 3. Path diagram of chain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and creativity

3. 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创造力:链式中介效应路径图

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总效应和总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零,总中介效应占比为40.74%,各中介路径的效应值详见表3。首先,“专制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为[−0.18, −0.07],不包含0,这表明专制型教养方式可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创造力。因此,假设1得到支持。接着,“专制型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95%置信区间为[−0.09, −0.02],不包含0,这说明专制型教养方式可通过亲社会行为间接影响创造力。因此,假设2也得到支持。最后,“专制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为[−0.06, −0.03],不包含0,这表明心理韧性与亲社会行为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创造力的关系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Table 3. Test of mediating effect of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based on Bootstrap method

3. 专制型教养方式基于Bootstrap法的中介效应检验

效应类型

Effect

效应占比

Boot标准误

Boot95%CI

下限

上限

总效应

−0.54

100.00%

0.05

−0.64

−0.43

直接效应

−0.32

59.26%

0.05

−0.42

−0.22

总中介效应

−0.22

40.74%

0.03

−0.29

−0.16

专制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创造力

−0.12

22.22%

0.03

−0.18

−0.07

专制型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创造力

−0.05

9.26%

0.02

−0.09

−0.02

专制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创造力

−0.04

7.41%

0.01

−0.06

−0.03

放任型教养方式及其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如图4所示。首先,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 = −0.79, t = −6.30, p < 0.001);其次,心理韧性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 0.05, t = 13.36, p < 0.001);再次,亲社会行为对创造力有极强的正向促进作用(β = 1.71, t = 7.19, p < 0.001);此外,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创造力不仅存在直接的负向效应(β = −0.71, t = −6.17, p < 0.001),还能通过“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创造力;最后,心理韧性(β = 0.28, t = 8.88, p < 0.001)对创造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及放任型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β = −0.08, t = −5.43, p < 0.001)存在显著的负向路径。

Figure 4. Path diagram of chain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permissive parenting style and creativity

4. 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创造力:链式中介效应路径图

结果显示,总效应和总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零,总中介效应占比为37.72%,各中介路径的效应值详见表4。首先,“放任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为[−0.33, −0.12],不包含0,表明放任型教养方式可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创造力。因此,假设1得到支持。接着,“放任型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95%置信区间为[−0.23, −0.08],不包含0,说明放任型教养方式可通过亲社会行为间接影响创造力。因此,假设2也得到支持。最后,“放任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为[−0.10, −0.04],不包含0,表明心理韧性与亲社会行为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创造力的关系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Table 4. Test of mediating effect of permissive parenting style based on Bootstrap method

4. 放任型教养方式基于Bootstrap法的中介效应检验

效应类型

Effect

效应占比

Boot标准误

Boot95%CI

下限

上限

总效应

−1.14

100.00%

0.12

−1.39

−0.90

直接效应

−0.71

62.28%

0.12

−0.94

−0.49

总中介效应

−0.43

37.72%

0.06

−0.56

−0.32

放任型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创造力

−0.22

19.30%

0.05

−0.33

−0.12

放任型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创造力

−0.14

12.28%

0.04

−0.23

−0.08

放任型→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创造力

−0.07

6.14%

0.02

−0.10

−0.04

4. 讨论

本研究以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创造力存在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创造力,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则负向预测创造力,这与(张铃铃,2022)的结果相契合。而3~6岁这一阶段,被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视为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大脑发育迅速,思维活跃,好奇心和探索欲极为旺盛,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创造力的种子在这个阶段开始萌芽并茁壮成长。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父母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同时又有合理的规则引导,帮助幼儿将零散的创意转化为更具逻辑性的创造行为。3~6岁的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思维逐渐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更多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直观的经验,对世界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但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开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权威型教养方式高度契合这一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过度控制幼儿的行为和思想,幼儿的创造力被压抑,不敢表达独特的想法;放任型教养方式下,幼儿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创造力发展缺乏方向和助力。

中介模型结果显示,一方面,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心理韧性的发展,权威型教养可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权威型教养方式通过给予幼儿充分的情感支持、积极的鼓励以及合理的引导,为幼儿心理韧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幼儿在探索新事物时遭遇失败,权威型父母会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引导他们尝试新的方法。这种支持和鼓励让幼儿逐渐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增强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升了心理韧性。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可以负向预测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正向预测创造力(甄宸,陈永涌,2024)。另一方面,亲社会行为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这与高健等(2021)等研究结果一致。另外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幼儿创造力,俞国良和何妍(2023)指出,创造力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代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众多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中,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情绪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对创造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研究还发现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先影响幼儿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又进一步影响亲社会行为,最终共同作用于幼儿创造力。权威型教养方式培养出的高心理韧性幼儿,在社交中更自信、更能应对交往中的问题,从而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亲社会行为带来的积极社交互动,又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思维刺激,进一步推动创造力发展(Deci & Ryan, 2000),这与Esparza-Reig等(2021)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

以往研究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力关系时,多关注单一中介变量,本研究从个体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两个角度入手,揭示了家庭教养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多重路径,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证依据。同时,本研究也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了启示,家长应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不过,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样本仅来自部分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涵盖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同时,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研究设计,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后续可开展纵向研究。

5.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幼儿的创造力,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创造力。此外,父母教养方式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和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进一步影响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2013). 教师行为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 高健, 王小禹, 刘娟(2021). 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关系: 自然联结与亲社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学前教育研究, (6), 17-30.
[3] 季雨竹, 牛玉柏, 唐志东, 杨惠琴(2015). Devereux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第二版的中文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9(7), 551-555.
[4] 李季湄, 冯晓霞(201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林幸台, 王木荣(1994). 威廉斯创造力测验. 心理出版社.
[6] 唐滢(2024). 青少年感知学校氛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
[7] 汪洁(2020). 基于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STEAM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8] 武晓梅(2025). 亲子游戏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亲子情绪谈话和教养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41(2), 51-62.
[9] 向素丹(2021). 3-4岁儿童执行功能与其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10] 徐庭兰, 郭静(2007). 创造性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创造力表现影响. 艺术学报, 11(80), 360-364.
[11] 杨莹, 寇彧(2017). 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2), 163-171.
[12] 俞国良, 何妍(2023). 亲社会行为赋能青少年创造力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2), 4-9.
[13] 张铃铃(2022).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勇敢品质的影响-勇敢教育行为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14] 赵新, 邵长兰, 赵振彤(2025).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研究: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 20(3), 121-124.
[15] 甄宸, 陈永涌(2024).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 心理韧性和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 教育观察, 13(11), 1-6.
[16]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6), 942-950.
[17] Baumrind, D. (1978). Parental Disciplinary Patterns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Youth & Society, 9, 239-267.[CrossRef
[18] Cheah, C. S. L., Leung, C. Y. Y., Tahseen, M., & Schultz, D. (2009).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mong Immigrant Chinese Mothers of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3, 311-320.[CrossRef] [PubMed]
[19]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268.[CrossRef
[20] Esparza-Reig, J., González-Sala, F., & Martí-Vilar, M. (2021).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to Foster Prosocial Behaviou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onfinement: An Explanatory Model (Apoyo social y resiliencia para fomentar las conductas prosociales durante el confinamiento por la COVID-19: un modelo explicativo). Studies in Psychology, 42, 701-719.[CrossRef
[21] Luthar, S. S., & Cicchetti, D.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2, 857-885.[CrossRef] [PubMed]
[22] Masten, A. S. (2018). Resilience Theory and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 Past, Present, and Promise.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10, 12-31.[CrossRef
[23] Mehrinejad, S. A., Rajabimoghadam, S., & Tarsafi, M. (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reativity and the Predictability of Creativity by Parenting Style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5, 56-60.[CrossRef
[24] Mozafari, S. (2014). Prediction of Creat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ased on Child Rearing Sty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3, 166-176.
[25] Plucker, J. A., Beghetto, R. A., & Dow, G. T. (2004). Why Isn’t Creativity More Important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Potentials, Pitfall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Creativity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9, 83-96.[CrossRef
[26] Robinson, C. C., Mandleco, B., Olsen, S. F. et al. (2001).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PSDQ). In B. F. Perlmutter, J. Touliatos, & G. W. Holden (Eds.), Handbook of Famil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Vol. 3, pp. 319-321). Sage.
[27] Runco, M. A., & Jaeger, G. J. (2012).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4, 92-96.[CrossRef
[28] Williams, F. E. (1972).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DOK Publishers.